① 電視是什麼時候生產的
電視的發展 1883年聖誕節 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 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 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 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 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 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 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 英國廣播公司採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 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 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 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 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後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 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顯像管原理圖 1973年 數字技術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 1976年 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 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 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並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於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採用了松下獨家研製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舉行的築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牆亮相。它位於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有14層樓房那麼高。相當一台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並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 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路。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採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1958年9月2日 我國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 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中國電視製造業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2009年樂新個性電視全面進駐國內市場。 2010年樂新電視定位為家居美學電視,將家居美學與電視完美結合,開啟電視行業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