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歐風格傢具來自哪裡
在北歐文化里,人們對生活、對家居,對各種生活雜貨都比較珍視。「盡量長時間地使用」是北歐人的生活信條。簡潔、實用、環保的理念滲透在北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木傢具為主的設計,本身就倡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人們在自然中得到安樂與滿足。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產生的設計,隨處可見。
北歐包括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5個國家,以及法羅群島。北歐的冬季漫長,賊拉冷。人口密度在歐洲相對較低,經濟水平大家懂得,丹麥、瑞典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遙居世界前列,福利那個好啊。去歐洲旅行,去體驗體驗還是不錯的
2.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十六世紀】
16世紀,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傳播到整個歐洲。家居設計的本質從宗教走向宮廷。建築元素應用廣泛,雕刻、馬賽克、繪畫已成為常見的裝飾手法,整體設計簡潔精煉。在材質上,胡桃木成了當時最搶手的木材,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
這一時期的傢具一般只屬於貴族,傢具的質量直接反映了主人的地位、財力和品位。由於義大利貴族宅邸很大,為了看起來更氣派,傢具的比例也會相應地更大,這直接導致傢具看起來比舒適要好,但卻絲毫不妨礙貴族炫目的富裕行為。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十七世紀】
17世紀,新資產階級在社會經濟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他們倡導享樂主義的審美傾向和奢華的設計風格。因此,巴洛克風格誇張的運動和清晰可辨的細節已成為流行在整個歐洲。這時候的傢具還是比較大的,但開始選用胡桃根作為裝飾材料,同時把黃銅放入其中,多顯幾分。就工藝而言,雕塑更多地用於傢具裝飾。
復雜的雕刻技術開始圍繞傢具,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雕塑。石刻是當時興起的另一種裝飾技術。傳說17世紀的佛羅倫薩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經常去阿諾德河,撿漂亮的石頭做傢具裝飾。可見,這種裝飾技術對石材的種類並不挑剔,「顏值」才是唯一的標准。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十八世紀】
十八世紀歐洲傢具史上有一座風水山脊,即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寶座。在此之前,義大利一直是歐洲傢具行業的領頭羊,然而在這之後,法國傢具設計的迅速發展,義大利在該行業的領先地位也逐漸動搖。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時期的住宅風格也大不相同,路易十五時期開始住宅的整體規模將相對較小,逐漸接近我們的感覺「家」,逐步盛行其洛可可風格。
不像以前的直的建築元素,一些有節奏的線條開始出現在傢具上。傢具的一面不再那麼方正,而是出現了一個圓弧,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現在桌腳上「小肚子」。而在路易十六時期,由於龐貝古城是從火山岩中發掘出來的,設計者開始從古城廢墟中尋找靈感,這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元素受到尊重,新古典主義成為主流。家居裝飾的風格變得簡單了。線條變成了直線,不再是原來的曲線,圓角也成了直角,與洛可可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十九世紀】
19世紀初,拿破崙推翻了總督的政府,加冕為法國皇帝。就職後,他和妻子參觀了傢具木工車間,為自己的宅邸訂購傢具,促成了帝王風格的誕生。帝王式傢具以其濃郁的氣息為主要特徵,突出了高貴的精神。羅馬的裝飾品,如自由女神像、羅馬捆棍、滿溢的聚寶盆、王冠等。成為當時的裝飾圖案。
這些圖樣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寓意,例如,桂冠在古羅馬時期象徵著知識和權利,用這一元素來裝飾傢具,為的是體現帝國的權威。與之相似的是中國古代皇帝常以「龍」為主要元素設計的龍椅、龍榻。可見,帝國風格的家裝對美觀的追求是其次的,對於權利和政權的象徵卻是佔主導地位的。
義大利傢具發展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時候的義大利傢具並沒有太多的繁瑣了,實用加美觀從此成為了義大利設計的主要原則,其中吉奧●龐蒂便是這次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他的義大利設計包羅萬象,不只只是傢具,其中公共建築、室內裝修、陶瓷、燈具、金屬以及玻璃製品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影響了同代以及年青一代的設計師們。
3. 北歐風格傢具的風格成因
為何北歐風格會與其它的歐洲國家有那麼大的不同,我們不得不提《楊特定律》,北歐人重要的基本生活觀念與不成文的行為規范,它指的是輕視任何浮誇的舉止,以及對於物質成就的炫耀。這種觀念反映在設計作品是一種適度呈現的抑制,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節制范圍內所練就的美感更易顯優雅與簡潔的特質。另外北歐社會人們貧富差距不大,大部分是中產階級,社會的福利制度相當完善,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就體現出平和富足的狀態以及大眾化的審美傾向。
4. 北歐風傢具的特點有什麼
1、人性化
北歐風的傢具提倡人性化設計,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都會根據人體生理的各方面進行考量,然後化繁為簡,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是簡簡單單的造型。這些造型不容小覷,因為你如果自己親身體驗的話,你就會發現那些簡單的造型卻與我們的曲線相吻合,使用的過程中感覺到十分的舒適,這就是人性化的魅力。
2、化繁為簡
在傢具製作的過程當中,北歐風格不喜歡特別繁瑣的裝飾,基本上你所見到的傢具,都處於簡單連接的狀態,看上去特別朴實無華,但實際上卻暗藏玄機,雖然簡約,但設計上並不簡單,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一種美。
3、自然木材
在現代家裝中,很多家庭都喜歡大量使用木頭元素,比如松木或者橡木,這些都是最常用的木材,其實這些木材也正是北歐風格的特色所在,設計師主張保留木材原有的質感,設計必須體現出木材獨特的紋理以及溫柔的質感。
4、色彩淡雅干凈
在色彩方面,居室在搭配顏色上大有學問,拋開整體色調不談,光是北歐風的傢具,就能呈現出一種低飽和度,淡雅,干凈的色調。通常北歐風傢具的色調同整體軟裝色調相符,整個房間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如果讓你用一個形容詞去形容北歐風,大部分人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溫暖,這個特點也在傢具上有所體現,無論是顏色的選擇,還是色調的搭配,整件傢具都會散發出一種溫暖的美感,讓家居生活流露出溫馨之感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滿滿的安全感。
5. 進口的北歐傢具有哪些
進口北歐傢具品牌很多,進口北歐傢具具有它獨特的特點,能夠將北歐風格完美的呈現出來。在選擇時一定要挑選大品牌才有保障。挑選進口北歐傢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6. 北歐傢具特點都有哪些
上等的楓木、橡木抄、雲杉、襲松木和白樺是製作北歐傢具的主要材料,它本身所具有的柔和色彩、細密質感以及天然紋理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傢具設計之中,展現出一種樸素、清新的原始之美,代表著獨特的北歐風格。不僅如此,多功能、可拆裝折疊、可隨意組合也都是北歐傢具特點之一,以簡約著稱,具有很濃的後現代主義特色,注重流暢的線條設計,代表了一種時尚,回歸自然,崇尚原木韻味,外加現代、實用、精美的藝術設計風格,正反映出現代都市人進入新時代的某種取向與旋律。
7.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8. 北歐傢具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哪裡為什麼最初國內沒有這樣的風格
每一種不同風格復的傢具設制計都和文化地域有關。北歐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有著長久的冬季,氣候反差大,但是森林茂密,水域遼闊的自然環境又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北歐的傢具設計師們不僅從優美的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而且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這種天賦的資源。
北歐傢具設計師受大自然的啟示,在設計中借鑒了動植物造型,使之提煉成抽象的幾何形體和風格化了的形式。這些形式來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為設計注入了永恆之美。例如曲美的北歐陽光系列,也體現了以「自然」為美的思想。屬於中國傳統的就是中式傢具,同樣的中式文化的底蘊也是北歐不能輕易學來的。
9. 北歐風格傢具有哪些缺點嗎
1、簡單實用
北歐風格摒棄繁瑣的裝飾,簡單實用為主,看似簡單的連接,又暗藏著玄機,表現出千錘百煉的美感,整個傢具朴實無華,自然清新,感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與色彩。北歐傢具實用簡單的設計,強調舒適性,與現代都市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對接。
2、材質自然
傢具材質木材為主,常用的木材有橡木、松木等,傢具選用木材元素,也是北歐風格的特色,保留木材原有的質感,突顯木材獨特的紋理,並具有很強的質感,又顯現出溫柔與細膩的色彩。傢具造型簡單,通過設計師的巧妙設計,勾勒出簡約的造型,表達北歐風格傢具的精髓,尤其搭配原木燈具,愜意的家居空間,感受心靈的放飛。
3、色彩淡雅干凈
北歐風格色彩淡雅,並與傢具色彩相符合,創造出渾然天然的美感空間。整個北歐家居空間,無論色彩搭配,還是主要色調,使得整個傢具顯得更加溫暖、舒適與自然,自然美感強化空間,溫馨之意油然而生,也帶給主人更扎實的安全感。干凈淡雅的色彩,與自然貼近,與現代相合,簡單自然的家居環境。
北歐傢具賦予各種款式的童話色彩,運用自然元素與現代工藝的組合,基於使用實用性,又能表現出傢具的時尚性,簡潔而實用的傢具,更符合現代城市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杭州大華觀止別墅北歐風格傢具選得好,軟裝布局裝飾好,傢具是軟裝大件物品,也是北歐風格核心,真正意義上在家就能感受自然的氣息。
10. 北歐風情的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實用主義風潮席捲丹麥設計界,傢具工廠的設計師們深受啟迪,開發了那個時代傢具中的主角——餐廳傢具。
1954兩位創始人與4位雇員搬進了新的傢具工廠Ærthøj Jensen and Mølholm Møbelfabrik。之前,工廠普遍採用松木門框粘合膠合板。但從那時開始,刨花板引入到生產工序中,第一批柚木傢具誕生了。
1962作為丹麥傢具行業的先鋒人物,創始人在丹麥赫寧Mørupvej新設了一個1300平方米的工廠,擁有了20個員工。從這里生產的傢具源源不斷的輸送往丹麥市場,年均銷售額高達一百萬丹麥克朗。第26號櫥櫃是最為暢銷的款式,牆面櫃的概念與設計時至今日仍廣泛應用。
1970公司更名為A/S ÆJM møbler有限公司,員工也由原來的20位增加到40位。公司的產品隨著市場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床體設計應運而生,牆面櫃與書架取代了櫥櫃和餐桌,成為新寵。
1976公司更名為Denka集團,積極拓展出口業務。其橘色的logo也代表著新趨勢的到來。設計開發新產品成為企業應對時代的潮流發展趨勢的一大戰略。當時的各個產品系列滿足了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在瑞典,白色傢具最受歡迎。而挪威卻恰恰相反,人們青睞於深橡木色。美國、加拿大十分鍾情柚木,這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也迥然不同。傢具迎來了個性化的時代。
1979Denka公司在丹麥第一個引入了組合傢具的概念。組合櫃由多個牆面櫃單元組成,客戶可以發揮創意,自由搭配單元櫃,形成自己的風格。作為丹麥最大也最有影響力的傢具生產商,Denka公司加入了丹麥質量協會當年立法會通過了關於刨花板甲醛釋放量的規定,Denka公司在法律公布前早已符合規定的標准。
1984隨著「拆裝式傢具」概念的興起,第一款可自由拆裝的傢具——Capri牆面櫃誕生了。公司發展成為上市企業,與此同時進入了快速成長期——傢具出口占銷量的60%。計算機數控系統的應用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的技術實力,設計師們亦能全情投入到創作之中。
1988Denka收購了Club 8 Møbelinstri公司。公司致力於概 念的創新和產品的開發,下定決定進軍國際市場。新一代Xilo抽屜櫃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抽屜櫃頂部邊緣採用斜面處理並覆以考究的烤漆。銷售額創40億克朗新高。廣受歡迎的Color4Kids兒童系列也採用了烤漆的技術,公司亦加大對新機器,特別是UV照射烤漆的投入。「環保」不但成為公司的一技之長,同時也為市場上熱銷的傢具提供更多的烤漆選擇。
1993第一家BoConcept北歐風情品牌店在巴黎Belle Epine開張。BoConcept北歐風情主推由丹麥Club 8 Møbelinstri生產的兩大系列,其中有以及適用於所有房間的Xilo系列產品,包括兒童室的Color4Kids產品。為豐富產品線,公司著手在世界各地進行采購,波蘭的室內裝飾品、義大利的小桌子、遠東地區的飾品都在采購計劃之內。1993年後半年,BoConcept北歐風情相繼在法國、中國、美國開了7家品牌店。第一代牆面櫃因其高品質的模塊化設計和最終烤漆技術廣受好評。幾年後,擁有夾板技術的第二代牆面櫃誕生。
1999Club 8 Company A/S兼並了丹麥的4家企業,成為一個新的集團。集團全力發展以下5個品牌:Club 8, BoConcept, Zenia House, Tensi 以及 Dencon。集團的家居裝飾用品工廠設立在丹麥的Hornslet。Indivi系列是首批誕生的沙發,可自由組合的模塊化沙發,高度吻合了BoConcept北歐風情自由、靈活的設計理念。在日本市場,BoConcept北歐風情開設了5家品牌店,滿足了人們對傢具高品質且價格平易近人的渴望,獲得了非凡的成功。2002在確定了「一個公司一個品牌」的戰略後,公司提出了新的願景:Boconcept北歐風情爭創室內裝飾的第一品牌。這一里程碑式的願景有效推進公司從以生產為導向轉為國際性的零售品牌概念。
2004為了確保能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BoConcept北歐風情大學正式成立。在這里,來自世界各地BoConcept北歐風情店鋪的銷售顧問接受相關的服務和室內培訓教學,提供最好的導購服務.
2006公司終止了批發業務模式,並更名為BoConcept A/S,上市公司 Denka Holding A/S,亦更名為BoConcept Holding A/S。盛大的慶祝典禮在公司位於赫寧的第一家BoConcept北歐風情創意營舉行,展示了全面的產品、創意系列並只對特許經銷商與員工開放。創意營同時也成為Boconcept北歐風情全球員工的匯聚地。在那裡,他們分享經驗、改善顧客購物體驗。
2008室內裝修服務成為了BoConcept北歐風情消費體驗的一部分。顧客可以預約我們的室內設計顧問上門拜訪,獲得我們的最佳設計建議,包括3D效果圖和風格貼士。金融危機開始影響許多市場,在多年的發展後,公司面臨銷售的減少,不得不優化和調整組織結構。
2012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集團持續發展,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全球第三個配送中心,幫助在亞洲市場的擴展戰略。網站上已經開通提供在線購物服務。在公司60周年之際。Viggo Mølholm辭去CEO職位,成為了董事主席,Torben Paulin被任命為集團CEO,集團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260家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