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② 什麼叫洛可可風格啊
什麼是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③ 狄生夢金文言文閱讀答案
狄生夢金
【原文】
嘗聞一青衿,生性狡。其學博持教甚嚴,諸生稍或犯規,必遣人執之,撲無赦。一日,此生適有犯,學博追執甚急,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長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處置故來見遲耳。」博士聞生得金多,輒霽怒,問之曰:「爾金從何處來?」曰:「得諸地中。」又問:「爾欲作何處置?」生答曰:「弟子故貧,無資業,今與妻計: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買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書,將發憤從事焉,而以其半致饋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當之?」遂呼使者治具,甚豐潔,延生坐觴之,談笑款洽,皆異平日。飲半酣,博士問生曰:「爾適匆匆來,亦曾收金篋中扃鑰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為荊妻轉身觸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篋?」博士蘧然曰:「爾所言金,夢耶?」生答曰:「固夢耳。」博士不懌,然業與款洽,不能復怒。徐曰:「夢中得金,猶不忘先生,況實得耶?」更一再觴出之。(《雪濤小說》)
【注釋】
①青衿:秀才
②霽:息
③不佞:不才。自稱之謙詞
④扃(jiōng)鑰:關閉加鎖
⑤不懌:不高興
【譯文】
以前有一個非常狡猾的書生,經常耍點小聰明用些詭計騙人。他的老師為人十分嚴厲,只要學生有一點過錯,就捉來一頓毒打,決不寬恕。
有一天,這個書生恰巧犯了學規。老師格外生氣,趕緊派人捉拿他,自己則一臉盛怒坐著等他。過了一會,書生被帶來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麼話也不說,只是說:「學生我剛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處理,所以來晚了一些。」老師一聽書生得了這么多金子,怒氣頓消,關切地問:「你的金子是從哪裡來的?」書生回答:「是從地里挖出來的。」
老師接著問:「你打算怎樣處理這些金子呢?」書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窮,沒有什麼資產。我就和老婆算計,用五百金買田買地,二百金買房子,二百金買傢具買僕人奴婢。還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來買書,從此發憤讀書;另外一半要送給先生您,用來感謝您平日里對我的教育,這樣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師聽了大喜過望:「你果真有這樣的想法嗎?那我怎麼擔當得起。」說著就叫僕人擺上豐盛的酒宴。老師請書生坐下來,還主動給他敬酒。酒席之間兩人說說笑笑,十分親切融洽,與平日里大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時,老師突然問道:「你剛剛火急火燎地跑來,金子放好沒有,是不是已經放進箱子,上好鎖了?」
書生起身答道:「學生剛把金子的用途計劃好,就被我老婆一轉身給撞醒了。醒來哪裡還找得到什麼金子,還用得著箱子裝嗎?」
老師驚奇地問:「你剛才說的金子,是在做夢呀?」
書生回答說:「的確是在做夢。」
老師沒得到金子有些不高興,可與書生的感情已經融洽了,不好再發怒,只好慢慢地說:「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連夢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記者師。何況真正得到金子呢!」於是,他接著又給書生勸酒,酒足飯飽之後還把他送出門去。
④ 有誰知道洛可可藝術,它為什麼會主宰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藝術領域,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⑤ 「哥特式藝術」、「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及其風格是什麼
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這種建築風格,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義大利的米蘭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建築,是一種發祥於北法蘭西、普及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等所有文化現象。 哥特式藝術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質是指一種無止息的驅動力,沉靜是這個驅動力的目標。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尋找沉靜、求取解脫的過程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沉靜和滿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會於混亂的迷狂中,融會於超感官狂喜的強烈渴望,融會於一種悲愴,可以說哥特式靈魂追求的是一個超越實際與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論家沃林格爾所言;「正是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現象最突出的標志」,。」人們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並最終獲得從感覺世界中解脫出來的無上自由感。 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 近代以來,歐洲的哥特式藝術熱潮持續不斷。18世紀中期,英國首先見證了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這種復興是由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詩歌激發的,中間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因素。 源於19世紀早期的哥特小說,其要素包括神秘、厄運、死亡與家族詛咒等,從而使得「哥特」這個詞彙與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關聯。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復興的哥特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英國的一些貴族鄉紳熱衷於在他們的庄園里復建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廢墟,以滿足懷古的幽情。自拿破崙戰爭以後,已然對文學和建築產生影響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風格也延伸到了女裝之中;在歐洲和美國,晚會上的珠光寶氣開始滲透到白天,鑲馬賽克和浮雕寶石的飾針以及與之相配的珠寶逐漸流行,哥特式藝術成為當時激發浪漫主義藝術家強烈的非古典審美情懷的載體。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抑的稱呼,現今這個詞已失去了原有的貶抑,僅指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雖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藝術作品,但其實巴洛克藝術家,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同,都很重視設計和效果的整體統一性,巴洛克風格以強調「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尤其是身體和情緒方面的,同時,巴洛克也是對矯飾主義的一種反動。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並不代表絕對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時期、浪漫時期。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占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國人物小陶瓷 》,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哥特式風格 中世紀歐洲在12至15世紀達到鼎盛,其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其思想、文化和藝術也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藝術風格,通常被稱為「哥特式」風格。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洛可可風格宛如中國的明式傢具,以流暢的線條和唯美的造型著稱。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風格的法國古典傢具的特點是雕刻,和當時路易十四國王的英勇善戰有關,在傢具中是通過雕刻體現出力量。 而洛可可風格更加帶有女性的柔美,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芭蕾舞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種秀氣和高雅,那種融於傢具當中的韻律美。而路易十六時期歷經了歷史的變革,所以摒棄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的繁雜,把傢具的曲線變成了直線,只留下了凹槽的設計。 而到了新古典時期,則連凹槽也省去了,留下的就是直線條。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法國古典傢具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然而洛可可風格仍然是最能代表法國古典傢具的一種風格,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認可和推崇,也是體現人身份和品位的一種象徵。
⑥ 請問「後洛可可主義」是什麼概念呀
洛可可藝術
目錄
洛可可藝術概念
雕塑
繪畫
時裝與傢具
建築
洛可可為法語rococo 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 ro- caille(貝殼工藝)。 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巴羅克藝術盡管有呆板的禮儀,有形式上的驕矜和誇張,但它畢竟是一個陽剛的時期。而緊隨其後的時期,即洛可可藝術,是大約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則顯得更為講究,更為矯飾,更為呆板,因而也更為柔弱。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個標志是18世紀初歐洲瓷器使用的普及。原先,人們一直是用笨重的銀餐具飲食,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而現在則是用易碎的瓷器來作餐具,也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從而反映了這個風流時期的精神。
君主政體和教會的絕對權威在17世紀促進了那些有活力的表現形式向前發展,而它們正是專制主義的代表人物為了自我表現以及具體解釋他們的專橫權力要求而需要的。在18世紀,這些權威人物喪失了威望,這不僅因為一些世俗和教會的貴族由於放盪的品行而在思想道德上威風掃地,還因為自然科學和哲學發展了理性思維,使人們有能力認識到了舊社會制度的缺點。這種依據批判性思維得到的充滿樂觀的自信,以及與此相連的對自身能力的無限自信,最終也導致了個人感情價值的高雅化。人們喜歡牧歌式的輕松愉快的抒情,喜歡阿那克里翁式的詩篇,不願再要17世紀悲劇中那種符合道德的歌頌義務、榮譽和意志的英雄史詩,而是更喜歡喜劇的真實及其貼近現實的典型化和精彩的對話風格。
在這個時期里,造型藝術是這個在思想道德上得到解放的社會的一個忠實的僕人。盡管如此,洛可可藝術並不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性的或者與巴羅克藝術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因為又是橢圓形的,並且,還有兩個比較小的橢圓廳介於中央大廳和西廠之間。總之,在教堂內部,橢圓廳和圓廳反復交叉滲透,這種「多聲部性」簡直可以跟巴赫創作的一首賦格曲相比。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家庭,後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被封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導下,產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世俗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它日益排擠了巴羅克那種雄偉的宮殿建築。在這里,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例如,逍遙宮或觀景樓這樣的名稱都表明了這些府邸的私人特點。尤金王子的花園宮就是一個節奏活潑的整體,由七幢對稱排列的樓閣式建築構成,其折疊式復斜屋頂從中間優美勻稱地傳至四個角樓的穹頂處(圖202)。上面有山牆的單層正廳具有幾乎是中產階級的舒適,兩個寬展的雙層側翼則顯示出主人的華貴,卻又沒有王公貴族的驕矜。兩個寬度適中的單層建築介於塔式的樓閣之間,而樓閣的雄偉使整個建築具有堅固城堡的特點——總之,極為不同的建築思想,卻又統一在一種優雅的內在聯系中。正是這種形式與風格簡直相互矛盾的建築群體漫不經心的配置,清楚地體現出了洛可可藝術的精神。
維爾茨堡大主教府的樓梯廳為巴羅克晚期建築的優雅留下了一個好印象。諾伊曼在這里大手大腳地浪費空間,設計了兩個互相對稱的樓梯廳,但只有其中一個建成。然而,僅只這一個就足以賦予這宏偉的內部空間一種壯觀的氣氛了,並且,這種氣氛又由此傳給了前廳、花園廳和朝覲廳等一系列建築(圖207)。威尼斯人堤埃坡羅在樓梯廳和朝覲廳畫的天頂畫,把建築藝術的魅力發揮到了無可比擬的程度。天花板被 600平方米的巨大天頂畫化解為五顏六色的光,它們就像是從敞開的天空射進室內來的。這天空充滿了光怪陸離的形象,它們巧妙地掩蓋了建築與繪畫的界限(例如,狗就像是站在凸出的橫線飾上)。石膏花飾也擠入了畫中,而畫中的人物則利用他們手上的雕塑物品佔有建築空間。憑借著這種幻覺手法,實現了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的完全統一。
[編輯本段]
洛可可藝術概念
1、意義與背景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2、詞源與含義
從詞源來看,rococo 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法語rocaille 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也有一說即文藝復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狀工藝)為 travail 的同意語。洛可可即由「岩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伸而來,指室內裝飾、建築到繪畫、雕刻以至傢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
洛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有人將「洛可可」與義大利「巴洛克」相關連,把這種「奇異的」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3、洛可可藝術的特質
①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為造形的裝飾效果。
②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
③色澤柔和、艷麗。
④崇尚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編輯本段]
雕塑
從維爾茨堡的實例可以清楚看出,在巴羅克晚期要明確地區分建築和雕塑是頗不容易的,因為雕塑起裝飾作用,是統一在建築藝術品的整體范圍之內的。有時,它也會反過來起到賦予建築物審美意義的作用,就像韋爾頓堡修道院教堂那樣(圖208)。在這里,建築方案是讓聖喬治祭壇處於「適宜的光線之中」。出於這個理由,建築師科斯米斯·達米安·阿薩姆只讓教徒大廳有較暗的光線,而且用一個巨大的上部建築遮住祭壇,從而使教徒處於神秘的幽暗之中。但是,他在祭壇後面的廳里開了個很大的窗戶,讓耀眼奪目的光線從窗戶涌進來,直達中堂。而他的兄弟埃吉德·奎林·阿薩姆則在這個熠熠閃耀的光源中心安放了聖喬治的騎馬立像,從後面間接給塑像以效果顯著的光線。這位聖徒在祭壇的檯子上就像一個超凡的幻像,周圍是神聖的光輝,給處於黑暗中的塵世以救助和光明。一個宗教事件在這里變成了熱鬧的戲劇表演,恰與當時的劇院相類似,因為劇院也在演出敘述超凡故事的戲劇。
巴羅克晚期雕塑藝術的戲劇特點還可以用當時採用的材料來證明。因為一切都是針對感性效果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第一印象的,所以不是選用砂岩或大理石,而是採用質地較差的材料,如大理石膏(把碾細的彩色砂岩與石膏混合,再澆制並磨光),或者木頭,然後再給木頭塗上一層模擬石頭的顏色。這種塑像不能仔細觀賞,也就是說要起一定的蒙蔽作用,就好像舞台上的布景那樣。
[編輯本段]
繪畫
無拘無束地盡情戲耍的樂趣,擺脫一切思索而獲得感官快樂的樂趣,在這個時期的繪畫中得到了或許是最完美的表現,因為它不需要理性的協助就能直接使眼睛感到滿意和愉悅。由於有了洛可可瀟灑風雅的繪畫,早在「為藝術而藝術」這一概念形成很久之前,我們就見到了一種需要由其自身而不是由其內容來評價的藝術。
這種輕松愉快在華托的新畫種中表現得最為完美,因而使他獲得了學院特意為他創造的「風流慶典大師」的頭銜。他的作品主要有《發舟西苔島》,西苔島是一個崇拜愛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希臘島嶼。它就像游園會上的一場超脫塵世的表演,正如當時在貴族府邸里流行的那樣。在愛情島那閃耀著希望之光的遠景前面,戀人們的隊列在一種飽和的溫暖色彩當中移動,使人與自然超出朦朧的輪廓相聚,踏上一隻周圍有小愛神盤旋的、揚著玫瑰紅色船帆的金色小船里。男士們殷勤風雅,女士們身著絲綢衣裙,儀態萬方,還有那種求愛、矜持和順從的表情之嫵媚,這一切都賦予周圍景緻以遠離塵囂的寧靜和詩意的氣氛,從而體驗到人的最溫柔的情感。這是一個外表優雅的世界,與宮廷的現實毫無關系,藝術家並不想向觀賞者隱諱這點。因為正如他的畫面上的演員都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的理想人物一樣,景色也是一塊只能夢想出來的樂土,正像在溫馨、明亮的色調中自然形態失去了其真實性,而化為純繪畫的結構那樣。
半個世紀以後,就像華托所了解的那樣,在弗拉戈納爾那裡,這永遠也唱不完的愛情詩演變成了一場淺顯的愛情游戲。鞦韆上的那位女士——據說是一位富有的男爵的戀人——代表了18世紀的婦女普遍喜愛扮演的一個角色:在與她的多情戀人演出的二重唱中,飾演嬌小玲瓏、賣弄風情的牧羊女。一幅奇妙的公園景色,在淺淡的色調中像布景似的不真實,是這首田園小詩發生的地點,散發出一種天真游戲的氣息,可是又不無刺激。女士是那種既天真又成熟的類型,正是洛可可風格崇尚的類型,善於以巧妙的天真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兒,鞦韆能使她不受直接的糾纏,這種感覺鼓勵她極盡賣弄風情之能事。她毫不在意地讓她的寬大裙衫飄舞,讓戀人見到迷人的情景。依然不大明確的是:那隻興高采烈地高高盪起的鞋到底是對著誰的呢?是那位男士還是那位被牽扯進來的小愛神塑像?在背景上還有第三個演員,他負責推鞦韆——那麼,他是一場三角戀愛的參與者嗎?
但是,洛可可風格這種無憂無慮的、往往顯得輕佻的舉動,在繪畫中不只是得到了欽佩與認可,它有時也引起了對這個社會進行批評的意見。英國人威廉·荷加斯就是這樣。他以一系列既是諷刺又是譴責的漫畫抨擊了他那個時代的傷風敗俗。它們得到了公眾的喜愛,但並不是由於其社會批評和道德教育的目標,而是由於那種寫實的幽默的表現方式。因此,這種抗議對相關的人和事並沒有什麼效果,只有革命才會對這種譴責作出評判。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審視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應該說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歡豪華風格者的代表人和組織者,有「眾望所歸」的特徵。所以,才有洛可可風格作品出現後在貴族引起「共鳴」的時尚。也可以說,貴族們崇尚華麗的風氣,誘發了洛可可藝術。當時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無不熱心並親自參加工藝活動,以至於這些舉動有的達到令人譏笑和荒誕不經的地步。16世紀,當衰敗的瓦盧瓦王的國王查理九世答應送給西班牙國王一支他親自製作的槍時,那位西班牙大使為之驚詫不已。18世紀,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成天抱怨她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無暇顧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潛心鑽研的是鍾和鎖的奧秘。在這兩例中我們似乎瞥見了那些把命運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角色不相適應的悲劇性人們。這些人在體力勞動中發現了一個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這對於不理朝政的帝王來說卻是不祥之兆。
風靡一時的奇想多變的洛可可風格隨著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終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婦杜巴利夫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風格的璀璨之處,自有它超時代藝術生命力所在,現代人都公認它是19世紀下葉新藝術運動的前奏。而那些倖存的藝術精品,至今還散發著光芒,並向人們述說著那個歲月的時尚和人們不知道的故事。
法國洛可可繪畫
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寫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異鄉風景(如威尼斯、羅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畫面完全擺脫了宗教的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
著名畫家如:
華鐸(A.Watteau, 1684~1721),路易十五時代的宮廷畫家,他的畫看來如夢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嚮往,產生愉快之感,紳士淑女們在森林中嬉戲、野餐,人物表情顯得優雅。其風俗畫畫風即所謂的「野宴」,被譽為「繪畫中的莫扎特」。代表作《到西西瑞島朝聖》(1717,巴黎羅浮宮)、《小丑》(約1718,巴黎羅浮宮)。
布雪( Boucher, 1703~1770),專長在「牧歌」和「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十足的貴族趣味,是隨侍國王的首席畫家,龐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的繪畫老師。代表作如《黛安娜入浴》(1742,巴黎羅浮宮)、《棕發女奴》(約1743,巴黎羅浮宮)、《龐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繪畫館)。
弗拉哥納爾(J.H.Fragonard,1732~1806),以華麗的沙龍生活為樂,以當代風俗為主作畫,用輕快的筆觸表現抒情、風雅的誘人畫面,代表作如《閱讀的少女》(1776,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盪鞦韆》(1766,倫敦華萊士藏)。
夏丹( J.B.S.Chardin, 1699~1779),從靜物開始登上畫壇,而擴及人物肖像畫,非宮廷貴族的場景,僅是傳達一般平民單純而有節制的快樂,善於以沈著、樸素的色彩描繪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代表作廚房靜物畫《魟魚》(1728,巴黎羅浮宮)、《從市場回來》(1739,巴黎羅浮宮)。
其他: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讓·安東尼·華多(Jean-Antoine Watteau)
讓·雷諾雷·費拉戈納爾(Jean-Honore Fragonard)
瑞諾茲 (Sir J. Reynolds )創辦皇家美術院「瑞諾茲派」
根茲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根茲博羅派」
隆尼( G. Romney )
英國的繪畫
英國到十八世紀才有獨特本國風格的繪畫出現,雖然也採用洛可可樣式,但不大考慮貴族的需要,無論在風俗畫、肖像畫或風景畫上,都能反映英國現實生活和民族思想感情。
著名畫家有:
霍加斯(W.Hogarth, 1697~1764),平民畫家,吸取洛可可藝術瀟灑地運用色彩的一面,善於使用近乎諷刺畫的技巧,深刻沈痛地鉤劃出時代的弊病,代表作《流行婚姻:婚後》(1743~45,倫敦國家畫廊),諷刺破落的貴族強迫他們的繼承人同富商女成婚,卻因無感情基礎而產生的悲劇;《捕蝦女》(1745,倫敦國家畫廊),描繪一個性情開朗、富有生氣的瘦弱的貧家姑娘,打破傳統肖像畫以表現庄嚴、高貴氣質為主的樣式。其理論著作《美的分析》,闡述曲線是最美的線條,多方面舉例說明變化與統一法則在藝術中的運用。
雷諾茲(Sir J.Reynolds,1723~92),模仿義大利古典大師的精華,關心高尚的題材,如「史畫」,人物尊貴動人,但不重質感。除為人製作肖像畫外,對神話景象、古代歷史插曲有興趣。他於1768年創立皇家美術學院,要求藝術家如希臘羅馬一樣,也能創造出理想的人體,表達崇高的原則和純潔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奧古斯都》(1753~54)、《尼麗·厄布來恩》(模特兒畫像,1760 ~62,倫敦華萊士藏)、《海爾閣下》(1788-89,巴黎羅浮宮)。
康斯博羅(T.Gainsborough, 1727~88),受范.戴克影響,繪畫表現不落俗套,膚色、質感技巧成熟,此點勝過雷諾茲。除畫肖像畫外,對風景畫特別有興趣。代表作《安德魯斯夫婦》(1750,倫敦國家畫廊)、《何奧公爵夫人瑪莉》(1760,Iveagh Bequest Kenwood)。
義大利
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十八世紀威尼斯派最突出的代表畫家,他的風格以繼承提香和喬爾喬尼明亮的色彩與柔和的效果為特徵,其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人物形象英資勃勃、色彩明快富有感染力。也是最傑出的壁畫家、版畫家和漫畫家,曾應邀到當時歐洲各國為王室作壁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國費斯堡的天頂壁畫(天花板),此畫充分反映洛可可藝術的漂亮、風雅和輕松的特點,《聖母與握金翅雀的聖嬰》(1760,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也有相同的格調
[編輯本段]
時裝與傢具
巴羅克時裝跟樣式主義和西班牙時裝的那種幾何形狀的嚴謹相反,深受生氣勃勃的生命意識影響,這是與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情況相同的。輪狀細褶皺領過去曾跟平展的或者襯墊的衣領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現在不經漿硬地垂下來,後來又乾脆讓平披在肩上的花邊領取代了。帽子都有寬邊,可以按各人的氣質製成寬式、高式或斜式,頭發自由散披。如果缺少天生的頭發,可以用假發。自路易八世起,特別是在法國,假發成了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那種長假發在頭頂部位蓬鬆鬈曲,然後分為兩翼垂至肩上和胸前。
男裝仍繼續採用那種下擺寬松的上衣,也可以緊貼腰身縫制。衣袖為花邊袖口,或者是只有胳臂四分之三那麼長的短袖,露出裡面的鑲了花邊的襯衫。褲子呈袋狀寬松地垂至長襪處,在那兒用玫瑰花飾帶子系起來。1675年前後,男裝出現了迄今仍然流行的三件套。上衣演變為長至膝蓋的坎肩,外面再套裝飾頗多的緊貼腰身縫制的外套,褲子是細長至膝的短褲,下面是絲織長襪和帶扣襻的鞋子。
巴羅克女裝放棄了西班牙鍾式裙那種幾何形狀的嚴謹,可是保留了寬大的髖部和緊身的胸衣。在一條顏色不同的襯裙外面,套鍾形的長裙,大多在前面打褶襇,身後拖著裙裾。洛可可女裝變得愛賣弄風情,有褶襇、荷葉邊、隨意的花邊和隆起的襯裙。一種穹頂形的鯨骨圈取代了古老的鍾式裙,造成了巴羅克晚期那種典型的女性剪影效果,從過於寬大的裙子到瘦削的肩膀,再到發型高聳的頭部,整個人顯現出一個圓錐形。
傢具在巴羅克時期增加了沙發床、寫字台、壁桌、抽屜櫃(老式抽屜櫃的一種改進型)和軟墊靠背椅等品種。跟當時的所有傢具一樣,軟墊靠背椅既穩且重,有一個向後傾的靠背,在雕花的有棱椅腿(不再旋削成圓形)之間,有桌子上普遍有的那種X形或H形的撐條。市民的巴羅克傢具愛用天然木料(實心的或者貼面的),而貴族用的傢具則往往要鍍金,顯得很華貴。
洛可可傢具從其裝飾形式的新思想出發,特點是把截為弧形發展到平面的拱形。圓角、斜棱和富於想像力的細線紋飾使得傢具顯得不笨重。各個部分擺脫了歷來遵循的結構劃分而結合成裝飾生動的整體。呆板的欄桿柱式桌腿演變成了「牝鹿腿」。面板上鑲嵌了鍍金的銅件以及用不同顏色的上等木料加工而成的雕飾,如槭木、桃花心木、烏檀木和花梨木等等。伴隨著路易十五時代的終結,這種有史以來最華麗、最風行的傢具風格才告結束。
[編輯本段]
建築
洛可可建築的外型滿足於有節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層簡單的色調,而內部裝潢則五彩繽紛,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明顯帶有人生的享樂主義思想,它是人生現世享樂生活的舞台,主要體現在王宮貴族為自己修建的宮殿上。
巴洛克建築和洛可可建築比較:前者講究線條的韻律感、量感、空間感和豐富而有變化的立體感,並帶有繪畫般的效果。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更講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復多變的曲線和裝飾性的繪畫布滿壁面,甚至利用鏡子或燭台等使室內空間變得更為豐富,喜歡用舶來品(如中國瓷器、日本漆器、東方絲綢與掛毯、非洲珠寶、義大利水晶燈等)裝飾室內。
室內裝潢通常以白色為底,利用花朵、草莖、棕櫚、海浪、泡沫或貝殼等作為裝飾的圖案,帶來一種異常纖巧、活潑的趣味,但卻破壞了建築的均衡、莊重和安定的感覺,尤其是使用金、白、淺綠、粉紅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繚亂,這種繁瑣、矯揉造作的風格,實在是裝飾藝術的極端。
代表作品:波夫朗( 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蘇比茲宅邸》 (1736-9,例如內部的公主大廳)。德國費斯堡(Wurzburg)住宅內的《凱瑟大聽》(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築師諾曼(B.Neumann,1687~1745)領導興建,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負責裝飾天花板上的繪畫(1753)。
代表作品
波夫朗( 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蘇比茲宅邸》 (1736-9,例如內部的公主大廳)。
德國費斯堡(Wurzburg)住宅內的《凱瑟大聽》(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築師諾曼(B.Neumann,1687~1745)領導興建,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負責裝飾天花板上的繪畫(1753)。 丹麥皇宮也是標準的洛可可建築。
⑦ 什麼是哥特式和洛可可式兩者有哪些區別
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這種建築風格,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義大利的米蘭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建築,是一種發祥於北法蘭西、普及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等所有文化現象。 哥特式藝術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質是指一種無止息的驅動力,沉靜是這個驅動力的目標。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尋找沉靜、求取解脫的過程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沉靜和滿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會於混亂的迷狂中,融會於超感官狂喜的強烈渴望,融會於一種悲愴,可以說哥特式靈魂追求的是一個超越實際與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論家沃林格爾所言;「正是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現象最突出的標志」,。」人們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並最終獲得從感覺世界中解脫出來的無上自由感。 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 近代以來,歐洲的哥特式藝術熱潮持續不斷。18世紀中期,英國首先見證了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這種復興是由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詩歌激發的,中間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因素。 源於19世紀早期的哥特小說,其要素包括神秘、厄運、死亡與家族詛咒等,從而使得「哥特」這個詞彙與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關聯。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復興的哥特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英國的一些貴族鄉紳熱衷於在他們的庄園里復建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廢墟,以滿足懷古的幽情。自拿破崙戰爭以後,已然對文學和建築產生影響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風格也延伸到了女裝之中;在歐洲和美國,晚會上的珠光寶氣開始滲透到白天,鑲馬賽克和浮雕寶石的飾針以及與之相配的珠寶逐漸流行,哥特式藝術成為當時激發浪漫主義藝術家強烈的非古典審美情懷的載體。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國人物小陶瓷 》,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哥特式風格 中世紀歐洲在12至15世紀達到鼎盛,其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其思想、文化和藝術也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藝術風格,通常被稱為「哥特式」風格。 洛可可風格宛如中國的明式傢具,以流暢的線條和唯美的造型著稱。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風格的法國古典傢具的特點是雕刻,和當時路易十四國王的英勇善戰有關,在傢具中是通過雕刻體現出力量。 而洛可可風格更加帶有女性的柔美,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芭蕾舞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種秀氣和高雅,那種融於傢具當中的韻律美。而路易十六時期歷經了歷史的變革,所以摒棄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的繁雜,把傢具的曲線變成了直線,只留下了凹槽的設計。 而到了新古典時期,則連凹槽也省去了,留下的就是直線條。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法國古典傢具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然而洛可可風格仍然是最能代表法國古典傢具的一種風格,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認可和推崇,也是體現人身份和品位的一種象徵。
⑧ 大家對洛可可藝術有何看法談談感受啊
洛可可的繁瑣 應征啦一個現代詞語... 完美主義
更應征啦一個 成語 水滿則溢 月滿則虧...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