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魏晉時期文人音樂傢具有哪些特點
魏晉以後,漢賦逐漸演化成體制較小的駢賦(也叫俳賦),講求對仗,詞語華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學氣息濃厚起來.
魏晉是一個美文的時代,駢賦則是這個時代美文的最突出標志.魏晉人以其緣情綺靡之美學觀指導下的逐美實踐以及所形成的駢美形式,最強烈地表現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典型情緒和美學特徵.駢賦的出現,是文學個性化表現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學真正地成為了「人學」. 從文體的性質上看,駢賦很像舶來品的散文詩.駢賦的豐富性、繁復性和華贍性,非常有利於表現深沉而激盪的情感,適應個體生命的復雜難言的哀怨惆悵的含蓄抒寫,往往表現「生命不諧」的悲憫主題和幽怨情感,形成強烈而濃郁、悠長而纏綿的情韻,讀來讓人回腸盪氣而生成一種藝術快感的顫栗.魏晉駢賦不僅有其自身的形式優勢,還對其他文體具有深刻的影響.
駢賦,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代表樣式,是當時文學創作的主流勢力,也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最為壯麗的奇觀.魏晉南北朝駢賦(以下簡為「魏晉駢賦」),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突出的時期,這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很重要也很有意味的現象.何以魏晉文人普遍地愛好駢賦呢?魏晉駢賦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個沒有被人們所真正重視而必須正確對待的文學史現象.
因為人們對「駢」字諱莫如深,甚至大有談「駢」色變的傾向,把「駢賦」與形式主義聯系在一起,在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時多著眼於五言詩,或者說在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最大關注是在五言詩上.我們以為,這一時期的駢賦,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影響上,都遠遠超出了五言詩,甚至超出了文學的本身.朱光潛先生在論述詩賦的格律形式問題時說:「律詩有流弊,我們無庸諱言,但是不必因噎廢食,任何詩的體裁落到平凡詩人的手裡都可有流弊.律詩之拘於形式,充其量也不過如歐洲詩中之十四行體(sonnet).我們能藐視彼特拉克、莎士比亞、彌爾頓、濟慈諸人用十四行體所做的詩么?我們能夠藐視杜甫、王維諸人用律體所做的詩么?」① 我們很欣賞這樣的說法,再於其後加上一問:我們能夠藐視曹植、王粲、陶潛、鮑照和庾信等人用駢賦形式所做的賦么?
一、魏晉駢賦的高潮與士人自我覺醒的時代情緒
自建安始,駢賦取代了大賦而暢行,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寫駢賦,幾乎什麼都可以入駢賦,據嚴可均所輯《三國六朝文》和陳元龍所輯《歷代賦匯》之統計,魏晉南北朝有賦1095篇(包括殘篇),作家284人,其總數是今存漢賦的6倍.曹植和傅玄等人創作的賦超過了50篇.這些賦的形式,又主要是以駢儷為主流的,至少可以說在這些賦里都具有駢儷的要素或成分.
按照表現內容或題材分,魏晉駢賦大致可分為三類:
詠物寫志:曹植的《白鶴賦》以鳥喻人,通過對「遘嚴災而逢殃」遭遇的描寫,表現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憤;他的《蟬賦》、《鷂雀賦》等則寫出了一種特定環境中的憂讒畏譏的惶恐;應瑒的《閔驥賦》,以「良驥不遇」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幽憤;禰衡的《鸚鵡賦》,寫鸚鵡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樹賦》表現出「鳥願棲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還有如嵇康的《琴賦》,張華的《鷦鷯賦》,鮑照的《舞鶴賦》,謝惠連的《雪賦》,謝庄的《月賦》,庾信的《枯樹賦》等.詠物賦特別的發達,幾乎沒有什麼不能入賦的,甚至連飛蛾、蒼蠅、老鼠等都可以成為賦的對象.
即景抒情:魏晉士人的悲憫之情往往通過自然物的吟詠而表現出來,從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聯想到人生無常.曹丕和曹植都寫過不少這樣的辭賦,曹丕有《感物賦》、《愁霖賦》、《登城賦》等,曹植有《愁霖賦》、《節游賦》、《游觀賦》等,還有如應瑒的《愁霖賦》,王粲的《登樓賦》,謝靈運的《山居賦》,沈約的《郊居賦》,鮑照《蕪城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思舊懷人:這類作品都是傷嘆與哀悼親人故舊的,如曹丕的《悼夭賦》,《感離賦》,曹植這方面的賦更多,如《離思賦》、《靜思賦》、《釋思賦》、《歸思賦》、《幽思賦》、《閑居賦》、《閔志賦》等,還有《洛陽賦》、《洛神賦》,再有如向秀的《思舊賦》,陸機的《嘆逝賦》、《憫思賦》、《大暮賦》、《感丘賦》等,江淹的《恨賦》和《別賦》,庾信《思舊銘》等等.
無論哪一種題材的駢賦,基本上都適應了抒寫惆悵、壓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都是以悲為美的美學追求,這些作品裡總是回盪著一種哀怨低回的悲愴之音.可以這么說,悲憫是魏晉辭賦的共同主題,是主旋律,主色調,是這些辭賦的共同本色.
駢賦,作為一種文學奇葩在魏晉盛放,肯定具有其合理的歷史意義.我們可以在「人的自我覺醒」上找到原因.一般研究認為,時代使然,而偏重於社會動亂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飢餓、貧困、瘟疫、遷流、疏離、貶謫、放逐等,這自然不錯.社會的劇烈變化,動盪不安,人民劫難深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我們以為,所以出現駢賦大量寫作的最為深刻原因還在於,士人的生命意識,在於他們特殊環境中的個體生命感動,在於自我覺醒的時代情緒.魏晉的動亂,破壞了正常的安定的生活,無論是地位顯赫的高官還是衣不蔽體的賤民,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隨時都可以遇到天災人禍而結束生命.魏晉時期政權迭變,對於士人來說,除了具有與一般百姓所共有的戰爭和瘟疫所帶來的死亡恐懼外,還多了一個政壇黨爭而引起殺身之禍的惶徨.以建安七子為例,沒有一個壽終天年的,孔融死於曹操刀下,王粲亡於東征途中,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同時死於瘟疫,阮瑀也只活了四十餘歲.魏晉名士如何晏、嵇康、陸機、陸雲、潘岳、張華、石崇、郭璞等人,都是在動亂中被送上斷頭台的.劉琨、鮑照等在亂兵之中死於非命.陸機年屆四十,感嘆於同齡親友已死亡過半,他在《嘆逝賦》里感傷不已地嘆道:「夫何天地之遼闊,而人生之不可久長」.對於文人來說,最困惑的有兩種:一是生命無常,一是窮困不遇,在某種意義上說,後者還超過前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②
波斯比洛夫在分析悲劇性與悲劇情緒產生的原因時指出:「它不只是因為與外界的威脅力量發生沖突而造成,而首先是因為個人的切身要求與他所認定的超個人的生活價值之間的矛盾造成的.③這種「矛盾」所引發的士人的悲哀與孤獨,遠勝過其他「情感」的痛苦,也造成了遠勝於其他情緒的復雜與激烈.這種「窮困不遇」而引起的悲憫與孤獨,成為魏晉時期的普遍情緒,也反映了魏晉人的自我覺醒.士人的強烈的個性意識與情感慾望,在遭受到嚴酷現實的摧殘和壓抑後,特別是在感到對命運的無可把握後,心靈多創,因此而形成了這個時代的士人特別的多愁善感,性格怪僻,行事乖張,不近人情,進而形成了魏晉人悲天憫人、惜時憐物的審美心境,形成了以悲為美的心態與趣尚,形成了凄婉哀怨的悲劇美的駢賦文本.
因此,駢賦寫作,以及駢賦把幽憂悲憫主題的表現放在中心位置上的文學創作,完全是基於自我覺醒之上的時代的情緒,是在當時高壓政治下士人心靈的深重嘆息,是生命不諧的感奮顫音.另外,「『文章不朽』這種全新的文學觀念生動地反映著建安文人對人生永恆價值的追求,鼓勵著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去從事此『不朽之盛事』,而且也促使人們將文學作為表現自我內在情感、自我精神世界的手段或方式.他們用文學抒已之情,從而使抒情化成為建安文學的靈魂,成為文學擺脫經學束縛而獲得獨立的重要標志.」④這也是人自我覺醒的時代情緒的一方面.
二、逐美時代的美學要求與美文極至
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典論·論文》),到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文賦》),再到劉勰「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文心雕龍·情采》),鍾嶸「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詩品》)等,從文學理論上高標出魏晉時代的尚美逐美的風氣.
魯迅先生對曹丕的「詩賦欲麗」的藝術主張,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的華麗好看,卻是曹丕提倡的功勞.」首當其沖地提出美的主張的曹丕,他最先把握到了時代逐美的需要和趨勢,魯迅說:「他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訓勉於詩賦的見解,用現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 sake)的一派.」⑤著眼於文學的形式美,把形式美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標明文學進入了一個自覺的時代,文學已經具有了「綺靡」的形式美的要求與形態.
也許是為經學束縛太久的緣故,也許是文學質木無文而不能夠適應抒情需要的緣故,文學到了魏晉這個「文學的自覺時代」以後,出現了矯枉過正的極端要求.魏晉成為了一個「美文」的時代,時代需要美文,使凡是能夠美文的一切文字都美文化了,不僅文學上所有的文字美文化了,幾乎所有的官樣文章也美文化了.而且,人們對美的追求,已經滲透到所有的方面,他們不僅欣賞自然,也欣賞人的自身,追求種種風流放逸.美,已經成為他們的深刻需要,成為他們置換或超越其精神的生命形態.人們對美的這種需要和追求,在駢賦上的表現最為突出,換言之,魏晉人以辭賦的形式最強烈地表現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典型情緒和美學特徵.而這種在文學上對於形式美的追求,成為文學擺脫經學束縛而獲得獨立的重要標志,成為魏晉人表現自我的內在情感、自我的精神世界的生存需要.人們用美的尺規來評判人,評判作品,關於這一點,鍾嶸的美學態度最為鮮明,也最具典型意義.比如,「鍾嶸對建安文學中那種慷慨激昂的感慨是不欣賞的,對嵇康的無所顧忌的、近於憤激的思想表現是不以為然的,對於宋代傑出詩人鮑照作品中常給人以凌厲雄渾之感的意氣的表現也是不滿的.」⑥這是因為激直凌厲的表達不能為鍾嶸所欣賞,而陶潛詩「平淡」、「真古」的另外一種風貌,也不被他看好,其詩被列為中品.鍾嶸鍾嶸為什麼對這些我們現在一致叫好的詩人和詩歌並不欣賞呢?鍾嶸欣賞什麼呢?我們以為,弄清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就弄清了這個時代的美學趣味的本質問題.鍾嶸所特別推崇的李陵、蘇武、曹植、劉琨、阮籍、陸機等人,這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具有怨深文綺、意悲旨遠的要求.鍾嶸的文學觀的核心也是「怨而不怒」的,他在對詩的本質的認識上更加突出「怨」.但是,他特別講究「情兼雅怨」,「文典以怨」.鍾嶸即以此來作為品評的標准,把詩人和詩歌分為上、中、下三品.很明顯,他是把「形式」標准放在首位的,十分重視表現,重視表現和表達上的美的形式.這雖然說的只是鍾嶸個人的美學趣味,卻代表了魏晉主流美學思潮,代表了魏晉時代的美學觀.文學的評判標准全部美文化了,即便是「怨」的內容,如果不出以「雅」的形式,也是註定要被那個時代所冷落的,陶潛就是最好的例證.劉勰的詩美觀是儒家正統的,他對陶潛詩也沒有什麼好感,《文心雕龍》里縱論歷代詩人,竟然無一語提及陶潛.然而,如果把陶潛的駢賦放在那個時代里衡量,其重視表現美的精神、手段及形式與效果,絕不在時人之下了.陶潛雖然存賦僅三篇,卻篇篇精緻完美,歐陽修對他的《歸去來兮辭》評價極高,說是「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此賦辭采流麗斐然,駢四儷六而又參差錯落,儷對工巧,奇偶天然,其中巧用雙聲、迭韻、迭字,如「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等等,造成了語言上律化了 的鮮明樂感.
時代對文學的要求,使文學進入了一個「逐美」的時期.這種「逐美」成為魏晉南北朝的整個時代的風氣,使幾乎所有的文學樣式都極其重視辭采、重視駢偶、重視韻律的形式美,只不過是駢賦在這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罷了.應該說,駢句偶句在此前已經不乏先例了,但是,像魏晉人這樣認真、這樣執著而在作品中這樣頻繁出現的,還實在沒有.尤其是在韻律的自覺使用上更是前無古人.語言趨向駢偶化和韻律化,是時代對「美」的最重要的形式要求,這是魏晉南北朝辭賦的主導傾向,也是魏晉南北朝的辭賦不同於東漢抒情小賦的最顯著的外在特徵,更加區別於一直板著嚴肅臉而「勸百諷一」的漢大賦.
陶潛的《閑情賦》因為不是「勸百諷一」而單純言情,在文學史上一直被視為有爭議的作品,連最先對陶潛有高度評價的蕭統也因此指責為「白璧微瑕」而大呼「惜哉」.其實,陶潛也是努力想要「有助於諷諫」的,其序中敘說作賦之原委時就有這樣的表述.他在序中自謙說:「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意思是,即便文辭不能如前人那麼優美高妙,我也是要仿作一篇的.這就說明在文學的「逐美」時期里,陶潛也有這方面的追求和能力.事實上他的這篇駢賦超過了古人,而且在後來幾乎所有的這樣題材的古代詩文中也找不到可以媲美的作品.「賦是一種大規模的描寫詩.」①陶潛以這樣「大規模」的描寫,充分顯示了賦的優勢特點,也表現出其個體的藝術造詣、豐富情感和創造精神.此賦寫得鏤金錯彩,纏綿悱惻,渴望與失望、欣喜與恐懼、熱烈與冷靜、歡歌與悲嘆等情感交織,心理矛盾激烈,感情跌宕起伏,形成了極大的內在張力.特別是中間部分的「十願」與「十悲」,更是不遺餘力,極盡鋪張揚厲,逐層開展,盡寫熱烈愛戀中的一系列感受,心理過程微妙逼真,充分顯示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駕馭力,形成了一氣流轉而百旋千回、自由奔放而酣暢淋漓的文勢,形成了強烈而濃郁、悠長而纏綿的情韻,讀來讓人回腸盪氣,生成一種快感的顫栗,久久沉浸於淳美的意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駢賦的出現,是文學的個性化表現的特殊要求,是文學真正成為「人學」的藝術特徵,也是文學順應了逐美的時代要求和趨勢.這種對美的深刻需求,使魏晉人變漢大賦的乏情而為憫情,在內容上變大賦的炫耀性的堆砌為感發性的體物,因此在風格上也變大賦的富麗艷靡而為清疏幽怨,使駢賦成為那個時代文學形式美的代表和極至.即便要求近乎苛刻,文句、辭采和使事用典上十分講究,但是,因為魏晉人執著的美的追求和高超的藝術技能,使極難對付的駢賦形式而達到「情兼雅怨」的標准,給人以美的享受,而絕少矯情、賣弄、堆砌的感覺,讀後令人感奮而有裊裊之餘音揮之難去.盡管有人說這些駢賦「兒女情多,風雲氣少」,但是,它在體驗世俗、緣情綺靡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功,成為覺醒個體的憂患意識的悲鳴載體.這種在文學上突出性靈抒發和形式美的創造,無疑是文學發展上的一大進步,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向.特別是到了齊梁,建立了美學、文論的系統,而欣賞論的出現,則是對駢賦的創作的總結,也是推動,並且使駢賦中運用和出現的美學的要素,滲透到了其他各個藝術乃至生活的門類里去了.朱光潛先生認為:賦本來是詩中的一種體裁.中國詩走上「律」的路,最大的影響是「賦」.詩和散文的駢儷化都起源於賦.朱先生解釋說:「何以說詩和散文的駢儷化都起源於賦呢?賦側重橫斷面的描寫,要把空間中紛陳對峙的事物情態都和盤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①朱先生賦的觀念,嚴格意義上說是指駢賦,也就是說,駢賦不僅有其自身的形式優勢,還對其他文體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魏晉駢賦的文體優勢及其特徵
魏晉人何以一定要用駢賦騁情呢?駢賦何以只有在這個時期最為暢行呢?思考這些問題很有意義.
劉師培在《論文雜記》中說:「建安之世,七子繼興,偶有撰述,悉以排偶易單行,即非有韻之文,亦用偶文之體,而華靡之作,遂開四六之先,而文體復殊於東漢.」⑦此論有兩點意思為我們所同感:其一是駢賦出現於建安這個文風轉變的重要時期,雖然其作者還沒有自覺的文體意識,但是,在他們的撰述中,已經具備了駢賦的一些基本特點,而且,建安文人乃駢賦的開風氣之先者;其二是因為這些駢賦形式的擁有,而使這些文字明顯區別於東漢的抒情小賦.我們以為,雖然這種「文體復殊於東漢」,但又明顯讓人看到這是從小賦中胎脫而來,是在小賦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更適宜表現幽怨情感且更具有綺靡形態的美的形式.或者說,駢賦的直接源頭,其主要藝術養分是屈宋的辭賦,而不是漢大賦.大賦之旨歸在於諷諫,也結穴於諷諫,而鋪排堆砌過多,又往往帶有炫耀和自賞的意味,不僅沖淡了主題,致使結尾處的諷諫顯得乏力,特別是削弱了賦的文學性,以至於有人這樣認為,在大賦中增刪去一些章節其內容與主題都不會受到影響.故而,大賦成了一種「官學」,一種死板的套路,一種浮腫而貧血的面目,而不是文學,更不是「人學」.
鍾嶸處於駢賦的成熟期和高潮期,處於文學理論化、美學專門化的時代,他的《詩品》用「生命不諧」評論李陵的詩歌.鍾嶸十分欣賞這種不諧的生命狀態,欣賞這種生命狀態中所產生的「幽憂」顫音,這實際上也是時代趣味的概括,是當時創作風格的總結性的提純,自然也是對與詩歌同源甚至同質的駢賦的具體要求.他在《詩品》中多用「怨」來論述魏晉時期的詩人詩作,「怨」類字眼真有幾十處之多.⑥鍾嶸十分強調「怨」在文學中的地位,認為「怨」是與作者個人遭遇所引起的各種感慨分不開的,他在《詩品》中以「文多凄愴,怨者之流」評論李陵的詩歌,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他直接用作者的人生際遇來闡釋這種幽怨主題的因果.
何謂「生命不諧」的顫音?這是孤獨、困惑、煩惱、騷亂、彷徨、惶恐、驚悸、惆悵、抑鬱、孤悶、憤慨、哀傷等等,諸多情感混合而成的悲憫心靈的交響,這是生命處於被毀滅性打擊的絕境中而生成的本能上的大激動和大震顫,這就形成了情感上淋漓奔放、縱橫排盪 而若決江河的抒發之需求,「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鍾嶸《詩品》)而在對於這種生命顫音的展與騁上,駢賦比詩具有更多的優勢.生命的苦難以及這種苦難所引發的個體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思考,不長篇敷陳不足以舒展情懷.陳詩的要求和長歌的性質,即是情感抒發對體裁的積極選擇,是性情展示的特殊要求.辭賦的豐富性、繁復性和華贍性,非常有利於表現深沉而激盪的情感,適應個體生命的復雜難言的哀怨和惆悵的含蓄抒寫,形成感人深切的藝術效果.從這種文體的性質看,駢賦,倒很像是舶來品的散文詩.
從文體形態上比較,散文詩與賦一樣,既是詩而又區別於詩.從表述的方式上比較,二者都是「獨語」的抒發.可以說,獨語性是散文詩最「正宗」的表現.何其芳就直接以「獨語」稱《野草》.⑧錢理群等也把魯迅的散文詩說成是「『獨語體』的散文」.他們認為:「(『獨語』)是不需要聽者(讀者)的,甚至是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緊張與排拒為其存在的前提:惟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擾,才能徑直逼視自己靈魂的最深處,捕捉自我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包括直覺)、情緒、心理、意識(包括潛意識),進行更高、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⑨以這些特徵來看駢賦,在表述上也是完全酷似的.然而,我們的著眼點還不在其外形,而主要在於其內質,也就是說,在表現生命的大悲苦、大感動和大擔當的情感和心緒上,二者有更多的共同點.法國象徵派大師波特賴爾認為,散文詩「是以適應靈魂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的特殊文體.考察散文詩的誕生,它是靈魂大震顫的產物.⑩在這種源自於人生大痛苦,源自於生命大悲憫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上,讓我們看到了魏晉駢賦的相似處.魏晉辭賦多寫人生失意與哀悼悼亡的悲憫幽怨情感,這樣的文體性質及其特徵,與散文詩相通.魏晉人靈魂大掙扎而造成大震顫的存在體驗,最適合用駢賦來表現.這就是駢賦的文體意義.劉熙載在《藝概·賦概》里說:「賦起源於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於千態萬狀,層見迭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11)古人所雲,也說的是賦體的這種形式特點和優勢.我們不妨取證於王粲的《登樓賦》.此賦抒寫的不是簡單的身世之憂.賦中萬感齊發,百轉愁腸,離鄉之憂,寄人籬下之憂,厭惡戰爭之憂,流離失所之憂,落拓江湖之憂,明君難遇之憂,懷才不遇之憂,生命無常之憂,真可謂哀怨之極.生命的大痛感及其大擔當情懷而生成的大激動,自是「詩不能馭」,不用駢賦不足以騁情使氣也.作者先是以樂景襯憂,引發懷歸之悲,再通過對慘澹蕭瑟景色的描寫,來烘托和強化因為漂泊不定,躊躇不安而身心憔悴的精神狀態,又反復用典,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激烈的感奮,情感如谷中之溪流,斗折蛇曲,在百轉千回中到達抒情的高潮.
駢賦這種形式,決定了它擅長表現那種讓作者心靈顫栗和生命痛感的深切內容,換言之,也只有這些內容,才是最佳駢賦產生的最佳心理狀態.我們可以列舉大量的作品來說明.曹植的《白鶴賦》、《蟬賦》、《鷂雀賦》等都是寫他遭受迫害的幽憤,寫他憂讒畏譏的惶恐,代表了其賦最高成就的《洛神賦》,也是表現在特定環境中的哀怨已極的悲劇心態;禰衡被害時年僅26歲,他的《鸚鵡賦》代表了這時期詠物賦的最高成就,是其身處逆境時的心靈寫照.向秀的《思舊賦》雖然文字極少,卻寫得百感交集,深切曲婉;江淹的《恨賦》、《別賦》表現的是一種讓「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的生命痛感,古人說「讀之英雄雪涕」;鮑照的《蕪城賦》弔古而傷今,以遒麗之文辭、俊爽之格調而寫悲慘景象和哀怨心境,讓清人姚鼐贊之為「賦家之絕境」,他的《舞鶴賦》也寫得驅邁蒼涼,詩人「結長悲於萬里」,其賦中「仰天居之崇絕,更惆悵以驚思」,表現的正是一種生命不諧的音符;庾信的《哀江南賦》被人譽為駢賦的最高成就,更是靈魂震顫的「危苦之辭」,賦中大量使典,形成了恢弘博大而蒼涼悲壯的氣韻和史詩般的結構,詩人滿懷去國羈孤之怨憤而感慨道:「春秋迭化,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 總之,這種靈魂大掙扎而造成大震顫的存在體驗,最適合用辭賦來表現.駢賦以敷陳取勝的文體優勢,適合抒情者對於過多積郁在心的情感的發泄.筆者在評論魯迅寫作《野草》時的心態時是這樣表述的:「作者在極度的幻滅和虛無中進入神秘和超升的大境界,在舊我速朽的大酷刑里,詩人在心靈煉獄經過深刻的恐懼、錐心的裂痛和極端的孤獨後,獲得了死滅後新我誕生的大滿足.」⑩ 我們以為,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看,這種創作心理和過程與魏晉重要駢賦作家是極其一致的.
《文心雕龍·情采》雲:「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12)劉勰比較詩賦而闡釋情與文的關系問題,他所以輕賦而重詩,是因為賦體「采濫忽真」而生成的浮腫和貧血的形態.他在《文心雕龍·序志》里也說:「辭人愛奇,言貴浮詭」.(12)這些都體現了他以情性為上、標自然為宗的美學主張.然而,魏晉之際的重要辭賦作家正是出於「為情而造文」的需要,十分嫻熟地運用駢儷的形式,而往往又都是在需要表現人生大悲慟、情感大動盪的時候而運用駢賦這種形式,善於用這種形式來發抒「危苦之辭」,因而形成了魏晉駢賦的悲憫主題和幽怨旋律.這種完全基於自我覺醒之上的文學的個性化表現的特殊要求,是文學真正成為「人學」和「美學」的時代需要,而非「為文而造情」的一種.我們以為:魏晉駢賦的成功,正在於其緣情綺靡美學觀指導下逐美的實踐以及所形成的駢儷美的形式.駢賦文學的失誤,不是文體的失誤,而是這種文體作者在追求綺靡形式時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的失落,在於因此而造成的氣格下沉和思想淺薄.
參考文獻: http://ke..com/view/679727.htm
㈡ 傢具的發展經歷哪幾個重要的階段
發展歷程
傢具是由材料、結構、外觀形式和功能四種因素組成,其中功能是先導,是推動傢具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主幹,是實現功能的基礎。這四種因素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由於傢具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設計與製作的,因此傢具還具有材料和外觀形式方面的因素。
1、傢具多指衣櫥、桌子、床、沙發等大件物品。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一個背盒子槍和卡賓槍兩件子傢具的警衛員上來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用的具有坐卧、憑倚、貯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
通常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裝配而成,已成為室內外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傢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傢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傢具。
傢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傢具二重特點。傢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當時的佔有情況,還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
傢具是某一國家或地域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傢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
某些所謂的實木傢具的用料是中纖板、刨花板外貼貼胡桃木皮或其他木皮,並不是純天然的木材做的。
2、古代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
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2)雅晉傢具擴展閱讀:
傢具分類
1、按傢具風格上可以分為:現代傢具、後現代傢具、歐式古典傢具、美式傢具、中式古典傢具,新古典傢具,新裝飾傢具、韓式田園傢具、地中海傢具。
2、按所用材料將傢具分為:玉石傢具、實木傢具、板式傢具、軟體傢具、藤編傢具、竹編傢具、金屬傢具、鋼木傢具,及其他材料組合如玻璃、大理石、陶瓷、無機礦物、纖維織物、樹脂等。
3、按功能傢具分為:辦公傢具、戶外傢具、客廳傢具、卧室傢具、書房傢具、兒童傢具、餐廳傢具、衛浴傢具、廚衛傢具(設備)和輔助傢具等幾類。
4、傢具按結構分類:整裝傢具、拆裝傢具、折疊傢具、 組合傢具、連壁傢具、懸吊傢具。
5、傢具按造型的效果進行分類,普通傢具、藝術傢具。
6、按傢具產品的檔次分類可分為:高檔、中高檔、中檔、中低檔、低檔。
㈢ 松木和核桃木有什麼區別
一、顏色不同
松木:松木呈淡肉紅色,心邊材區分明顯,邊材黃白色微帶褐色,心材黃褐至棕褐色。
核桃木:核桃木呈淺紅褐色至棕褐色,還略微帶一點紫色,,有時帶有美斑點或條紋,而它的邊材色淺,多呈灰白色或淺褐色。
二、材質不同
松木:松木材質堅韌,結構略粗,紋理直,是松科植物中耐腐性和力學性較強的木材。
核桃木木材質堅硬,耐磨、耐腐,具有一定的耐彎曲、比較適宜雕刻。
三、用途不同
松木:松木多用作建築、電桿、橋梁、舟車、枕木、椿木、礦柱、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領域。
核桃木:核桃木因為有優雅美麗的紋理、穩定的材性,通常用於製作古董和古傢具,多用於木雕。
(3)雅晉傢具擴展閱讀
核桃木的分辨方法:
1、不同地區產的核桃木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都是紅褐色至棕褐色這一個顏色區間,略微有一些紫色。
2、看木料邊的顏色,邊木的的顏色不是淺褐色就是灰白色。如果是乳白色的話,那就可能是胡桃木。
3、核桃木生長周期長所以光澤度很高,尤其是上光之後的光澤度可以跟紫檀木相媲美。光澤度不高就一定是假的。
4、用紋路來區分,核桃木的紋路很直,並且在花紋中帶有深色或者黑色的花紋。
5、用斑紋來區分,在核桃木的徑面會有射線斑紋,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就是假的,除了這兩種花紋還有癭瘤等花紋。
㈣ 核桃木和胡桃木傢具哪個好
胡桃木
胡桃木的邊材是乳白色,心材從淺棕到深巧克力色,偶爾有紫色和較暗條紋。 可以供應經蒸氣處理後邊材變深的板材或不經蒸氣處理。 樹紋一般是直的,有時有波浪形或捲曲樹紋,形成賞心悅目的裝飾圖案。
胡桃木易於用手工和機械工具加工。適於敲釘、螺鑽和膠合。 可以持久保留油漆和染色,可打磨成特殊的最終效果。 乾燥得很慢,需要小心避免窯中烘乾後的降等損失。 胡桃木有良好的尺寸穩定性。
胡桃木是密度中等的結實的硬木,抗彎曲及抗壓度中等,韌性差。 有良好的熱壓成型能力。
心材抗腐能力強,即使在易於腐蝕的環境里也是最耐用的木材之一。 邊材易於被粉蠹破壞。
主要用途
傢具、做櫥櫃、建築內裝飾、高級細木工產品、門、地板和拼板。 是用來與淺色木材搭配的理想材料。
核桃木
是世界馳名的室內裝修材,在我國又是製作貴重傢具和雕刻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核桃木的材質差異較大,心材一般自淺紅褐色至棕褐色,略帶紫色,材色悅目、雅緻,有時帶美麗的斑點或條紋;邊材色淺,多呈灰白色或淺褐色。樹根、癭瘤等常有特殊花紋,鋸為薄木後是珍貴的裝飾材料。
核桃木硬度中等至略硬重,纖維結構細而均勻,有較強韌性,特別是在抗震動、抗磨損方面性能優良,具有一定的耐彎曲、耐腐蝕性,但邊材多需髹漆防蛀。核桃木需要經過遲緩的乾燥程序,此後便不易發生變形、開裂,很適合開榫、雕琢等,膠粘性質亦佳。用核桃木製作的傢具和雕刻工藝品以古樸雅緻見長,質地溫潤細膩,紋理美觀而又堅實耐用,極能顯示雕磨功夫和木質紋理的自然美。
我國的核桃木傢具以山西出產者最有名,被稱為「晉作傢具」。晉作傢具自清初以來便形成了地方特色:造型和做工多仿作宮廷氣派,用料厚重大度,形體莊重穩固,大件傢具居多,不惜雕磨功夫,擅長彩繪金漆和銅活飾件;尤其是晉中和晉南的高檔核桃木傢具,常常仿作石雕工藝,所做的床榻、幾案和櫃格等寬大厚實,工藝精細、華貴,髹漆、上光後頗有紫檀傢具的味道。
由於核桃木工藝價值很高,西歐和地中海附近也廣泛培植,並成為國際性的珍貴傢具和裝修材料。其貴重程度與桃花心木齊名,並被作為槍托、器械和鏇切工藝的標准材。
更多資料參考家居專題http://www.bao315.com/xcsc/jj
㈤ 寫論文 求思路提示
中國古代的傢具設計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說神家氏設計發明了最早的床、席,有虞氏發明了最早的桌—— 俎。古代傢具主要以竹、木為材料,由於竹木易於毀壞和腐爛,因此,迄今出土的古代傢具甚少。商周的青銅器中有不少雕飾精美的俎、禁之類的傢具。另外從象形的甲骨文字推測,床、幾、案類的傢具有周代已經廣為應用。春秋戰國時期,銅制和漆木傢具的設計製作達到相當的水平。例如1978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戰國時期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便是早期銅制傢具中的一件珍品。又如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禽獸座屏,河南信陽出土的漆幾、卧榻式木床等漆木傢具,亦堪稱早期傢具設計中的精巧之作。這些遺存的早期傢具造型古拙,裝飾繁縟,通常運用漆、繪、雕等多種裝飾手法,裝飾色彩華麗,紋飾豐富,雕飾精緻,是具有很高藝術性、技巧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佳作。
傢具設計主要是隨人們的生活方式、起居習慣的變化而逐步發展變化的。自商、周至三國時期,跪坐是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應形成了矩型的傢具設計,席與床(又稱榻)是當時室內陳設的最主要因素。直到漢朝時期,床、幾、案、衣架等傢具都還是低矮,屏風多置於床上。至東漢時期,高形可折疊的胡床(宋以後稱交椅或太師椅)自西域傳入中原。自此以後,垂足而坐的習慣逐漸增加。南北朝時期胡床逐漸普及民間,並且出現了其它各種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圓凳、方凳等。床、榻亦增高加大,有的上部還設床頂,四周圍置可拆卸的矮屏,下部多以壺門裝飾。床上除了有供倚靠的長幾和半圓形憑同(又稱曲幾)以外,還出現了作為倚躺埋腰之用的隱囊。
隋唐時期,垂足而坐與席地而坐的習慣同時存在,出現了高矮型傢具並用的局面,總的趨勢是由上層階級帶動民間向垂足而坐和高型傢具過渡。這一時期的高型傢具有各類桌、案、凳、椅和床。後世所用傢具類型已基本具備。傢具的造型簡潔實用,樸素大方,結構趨於合理的簡化,嵌鈿及各種裝飾工藝被進一步運用到傢具上。高型傢具經五代至宋代已日趨定型化,並且衍化出了高幾、琴桌和床上小炕桌等新的傢具的式樣。魏晉以來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完全普及於民間,一般百姓家庭亦已使用高型傢具。宋代傢具的結構與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仿古建築的樑柱式框架結構代替了隋唐流行的箱式壺門結構,裝飾線腳大量出現,加上牙條等裝飾附件的應用,傢具腿部線條與斷面的多樣化處理,使宋代傢具的外觀造型頗為美觀,風格清秀而不繁瑣,樸素而不粗陋,實用功能和外觀形式達到高度的統一,為明清傢具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代是傢具設計的輝煌時期。由於宮殿、民居、園林等建築的大量興建,作為主要室內陳設品有傢具的需求也相應大增。鄭和下西洋以後,我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大量熱帶優質木材不斷輸入中國。當時的木工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種類繁多,加工便利,而且木工技術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出現了諸如《魯班經》、《 飾錄》、《遵生八 》、《三才圖繪》等有關木作工程技術的著作。這些因素都推動了明代傢具設計不斷發展並達到歷史的頂峰。明代傢具種類繁多,用材考究,設計巧妙,製作精美,形成別具一格的設計特色,被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的種類主要有椅凳、幾案、櫥櫃、床榻、台桌、屏座等六大類。不同的建築空間配置不同的傢具,一般廳堂、卧屏座等六大類。不同的建築空間配置不同的傢具,一般廳堂、卧室、書齋等都相應有幾種常用的傢具配置,並且還出現了成套傢具的設計。明式傢具採用的材料有紫檀、紅木、花梨木、雞翅木、楠木、鐵梨大、癭木、烏木、黃楊木、椐木等優質硬木。明式傢具的設計特色:一是注重結構美。不用膠和釘,主要用榫卯結構,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的榫卯。二是注重材質美。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澤和紋理,不加遮飾,色澤深沉雅緻,木紋自然優美,質感堅致細膩。三是注重造型美。造型渾厚冼練,穩重大方,比例適度,線條流利。四是注重裝飾美。裝飾簡潔,不事繁瑣雕琢,裝飾線腳簡練細致,朴實無華。加上製作非常精工,一線一面、曲直轉折均一絲不苛,嚴謹准確,致使明式傢具顯得格外雋永古雅、優美舒適、純朴大方,實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完善統一,被譽為我國傢具設計史上的頂峰傑作。明式傢具不止是中國傢具民族形式的典範和代表,在世界傢具設計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
清代傢具在結構和造型設計上基本繼承了明式傢具的傳統,體量顯得更加龐大厚重,出現了組合櫃、可折疊與拆裝桌椅等新式傢具。而在裝飾設計上,宮庭與達官顯貴使用的傢具為了追求富麗堂皇、華貴氣派的效果,濫用雕鏤、鑲嵌、彩繪、剔犀、堆漆等多種方法,以及象牙、玉石、陶瓷、螺鈿等多種材料,對傢具進行不厭其煩的裝飾,往往只重技巧,忽略效果,繁瑣堆砌,以致破壞了傢具的整體美少有此種弊病。清式傢具以蘇作、廣作和京作為代表,被稱為清代傢具三大名作,造型與裝飾設計各具地方特色,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
崇尚自然、「順物自然」、反璞歸真是中國工藝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之一。凡事求其天然本質,而無附加之華飾,即為朴,無巧美,即為拙,也是老莊哲學的核心內容。如莊子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既雕既琢,復歸於朴」。順應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發展和表現,反對一切人為的加工製作,這種非藝術思想,雖然不符合人的本性,但從審美價值方面看,莊子這種崇尚自然,主張無裝飾的樸素美,其美學理想,又是十分深刻的。它切人了藝術把握世界的最神聖的理想之地,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天然之聖境,是一種得於自然又超乎於自然的審美體驗。
「器完不飾」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中:「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土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在這里「器完而不飾」意為不作多餘無謂的修飾、不虛飾無用之物,目的是提倡樸素平實的民風,它是從國家治理方略層面探討「器」與「飾」的關系的。
人原本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並依賴大自然的環境而生衍繁殖。因此,先民們在進行一些工藝設計的創造活動中,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設計作品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協調與共生。自古以來,設計與自然之間從來都是緊密關聯的
㈥ 楊樹和柳樹哪一個更適合做傢具
1、楊樹
根據《說文解字》對「楊」字的解釋,楊樹生長迅速,是最早能形成遮陽作用的樹,所以「楊」字的繁體寫法「楊」的右邊部分取自「陽」字的繁體寫法「陽」。
另有說法:楊樹生長迅速,高大挺拔,樹冠有昂揚之勢,這就是楊樹得名為「楊」的原因。「楊」字與「揚」字讀音相同,「楊樹」就是「揚樹」,表示樹冠高揚的一類樹。
2、柳樹
據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二、形態特徵
1、楊樹
喬木。樹干通常端直;樹皮光滑或縱裂,常為灰白色。有頂芽(胡楊無),芽鱗多數,常有粘脂。枝有長(包括萌枝)短枝之分,圓柱狀或具棱線。葉互生,多為卵圓形、卵圓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在不同的枝(如長枝、短枝、萌枝)上常為不同的形狀,齒狀緣;葉柄長,側扁或圓柱形。
2、柳樹
喬木或匍匐狀、墊狀、直立灌木。枝圓柱形,髓心近圓形。無頂芽,側芽通常緊貼枝上,芽鱗單一。葉互生,稀對生,通常狹而長,多為披針形,羽狀脈,有鋸齒或全緣;葉柄短;具托葉,多有鋸齒,常早落,稀宿存。
三、分布范圍
1、楊樹
楊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樹種。主要分布北半球溫帶、寒溫帶森林樹種,北緯22°—70°,從低海拔到4800米。在中國分布范圍跨北緯25°~53°,東經76°~134°,遍及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等地。
2、柳樹
柳樹的適於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不論高山、平原、沙丘、極地都有柳樹生長。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旱柳產中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平原。垂柳遍及中國各地,歐洲、亞洲、美洲許多國家有引種。
㈦ 傢具一般是什麼木材
1.紅木
所謂「紅木」,從一開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樹種的傢具,而是明清以來對稀有硬木優質傢具的統稱。
黃花梨:為我國特有珍惜樹種。木材有光澤,具辛辣滋味;文理斜而交錯,結構細而勻,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強度高。
紫檀:產於亞熱帶地區,如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我國雲南、兩廣等地有少量出產。木材有光澤,具有香氣,久露空氣後變紫紅褐色,文理交錯,結構緻密、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細膩。
花梨木: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東南亞及南美、非洲。我國海南、雲南及兩廣地區已有引種栽培。材色較均勻,由淺黃至暗紅褐色,可見深色條紋,有光澤,具輕微或顯著輕香氣,紋理交錯、結構細而勻(南美、非洲略粗)耐磨、耐久強、硬重、強度高,通常浮於水。東南亞產的花梨木中是泰國最優,緬甸次之。
酸枝木: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為東南亞國家。木材材色不均勻,心材橙色,淺紅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條文明顯。木材有光澤,具酸味或酸香味,文理斜而交錯,密度高、含油膩,堅硬耐磨。
雞翅木:分布於全球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東南亞和南美,因為有類似「雞翅」的紋理而得名。紋理交錯、不清晰,顏色突兀,木材本無香氣,生長年輪不明顯。
綜上所述:「紅木」傢具的特點為:
2.橡木
橡木屬麻櫟,屬山毛櫸科,樹心呈黃褐至紅褐,生長輪明顯,略成波狀,質重且硬,我國北至吉林、遼寧南至海南、雲南都有分布,但優質材並不多見,優等橡木仍需要從國外進口,優良用材每立方達近萬元,這也是橡木傢具價格高的重要原因。
橡木傢具的特性:
優點:
1) 具有比較鮮明的山形木紋,並且觸摸表面有著良好的質感
2) 檔次較高,適合製作歐式傢具
缺點:
1)優質樹種比較少,如果採用進口,價格較高。
2)由於橡木質地硬沉,水份脫凈比較難,未脫凈水製作的傢具,過一年半載才開始變形。
3)市場上以橡膠木代替橡木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果顧客專業知識不足,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利益。
3.橡膠木
橡膠木原產於巴西、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內產於雲南、海南及沿海一帶,使乳膠的原料。橡膠木顏色呈淺黃褐色,年輪明顯,輪界為深色帶,管孔甚少。木質結構粗且均勻。紋理斜,木質較硬。
優點:切面光滑,易膠粘,油漆塗裝性能好。
缺點:橡膠木有異味,因含糖分多,易變色、腐朽和蟲蛀。不容易乾燥,不耐磨,易開裂,容易彎曲變形,木材加工易,而板材加工易變形。
4.水曲柳
水曲柳主要產於東北、華北等地。呈黃白色(邊材)或褐色略黃(心材)。年輪明顯但不均勻,木質結構粗,紋理直,花紋美麗,有光澤,硬度較大。水曲柳具有彈性、韌性好,耐磨,耐濕等特點。但乾燥困難,易翹曲。加工性能好,但應防止撕裂。切面光滑,油漆,較粘性能好。
5.櫟木
俗稱柞木。重、硬、生長緩慢,心邊材區分明顯。紋理直或斜,耐水耐腐蝕性強,加工難度高,但切面光滑,耐磨損,膠接要求高,油漆著色、塗飾性能良好。國內的傢具廠商多採用柞木作為原材料。國內廠家多用櫟木作為傢具用材:華日、華豐、匯豐、雙葉
櫟木的缺點:
1)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上百年),優質樹種較少。
2)膠結要求很高,容易在接縫處開裂。
3)加工難度高,存在較多的加工缺陷。
6.胡桃木
胡桃屬木材中較優質的一種,主要產自北美和歐洲。國產的胡桃木,顏色較淺。黑胡桃呈淺黑褐色帶紫色,弦切面為美麗的大拋物線花紋(大山紋)。黑胡桃非常昂貴,做傢具通常用木皮,極少用實木。
7.櫻桃木
進口櫻桃木主要產自歐洲和北美,木材淺黃褐色,紋理雅緻,弦切面為中等的拋物線花紋,間有小圈紋。櫻桃木也是高檔木材,做傢具也是通常用木皮,很少用實木。
8.楓木
楓木分軟楓和硬楓兩種,屬溫帶木材,產於長江流域以南直至台灣,國外產於美國東部。木材呈灰褐至灰紅色,年輪不明顯,官孔多而小,分布均勻。楓木紋里交錯,結構腎細而均勻,質輕而較硬,花紋圖案優良。容易加工,切面欠光滑,乾燥時易翹曲。油漆塗裝性能好,膠合性強。主要用於板材類貼薄面。
9.樺木
樺木年輪略明顯,紋理直且明顯,材質結構細膩而柔和光滑,質地較軟或適中。樺木富有彈性,乾燥時易開裂翹曲,不耐磨。加工性能好,切面光滑,油漆和膠合性能好。常用於雕花部件,現在較少用。易分特徵是多「水線」(黑線)。樺木屬中檔木材,實木和木皮都常見。產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其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其做門芯等裝飾。其樹皮柔韌美麗。蒲人對此極有感情,常鑲嵌刀鞘弓背等處。唯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故絕少見全部用樺木製成的桌椅。
10.櫸木
重、堅固,抗沖擊,蒸汽下易於彎曲,可以製作造型,釘子性能好,但是易於開裂。為江南特有的木材,紋理清晰,木材質地均勻,色調柔和,流暢。比多數硬木都重,在窯爐乾燥和加工時容易出現裂紋。
11.松木
松木是一種針葉植物(常見的針葉植物有松木、杉木、柏木),它具有松香味、色淡黃、癤疤多、對大氣溫度反映快、容易脹大、極難自然風乾等特性,故需經人工處理,如烘乾、脫脂去除有機化合物,漂白統一樹色,中和樹性,使之不易變形。
紐西蘭松(智利):色澤淡黃,紋理通直,乾燥易,變形小,力學強度中等,加工性能好適宜製作傢具和各種木製品。
阿根廷松:顏色偏黃,密度比較大,容易開裂,色差比較明顯
巴西松(烏拉圭):顏色淡黃,文理清晰,力學強度中等,適宜製作傢具和各種木製品。
俄羅斯松:與東北松是同一產品,只是因為國界的不同而已,所以如果說是採用俄羅斯松,根本沒有必要進口。而東北松的種類很多,紅松(生長年限長一些,紋理比較細密,顏色偏紅),白松(生長年限短一些,紋理比較粗)。白松包括很多類,樟子松、魚鱗松、冷沙都是東北松,樟子松易變色,而冷沙是其中質量最差的一種松木,根本沒有多少的用處。
12.鵝掌木
國內鵝掌木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國外鵝掌木產於美國東部及南部各州.邊材呈黃白色,心材呈灰黃褐色或草綠色.年輪略明顯,論間呈淺色線,管孔大小一致,分布均勻.紋理交錯成一塊板,結構甚細而均勻,有光澤.
鵝掌木易加工,刨削麵光滑.乾燥快而不開裂,宜用作雕花件,油漆和膠合性好.
13.楊木
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質細軟,性穩,價廉易得。常做為榆木傢具的附料和大漆傢具的胎骨在古傢具上使用。這是所說的楊木亦稱「小葉楊」,常有段子般的光澤,故亦稱「緞楊」,不是本世紀中才引進的那種蘇聯楊、大葉楊、胡楊等。楊木常有「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14.杜木
亦稱「杜梨木」,色呈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舊時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圖章等。曾見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方寸之內人物、舟車,山川、屋宇等精緻之極,並有數百蠅頭小字於其上,令人嘆為觀止。此版即杜木鐫成。
15.柏木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葯,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每當人們步入蔥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幹,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聯想到這些千年古木耐寒長青的品性,極易給人心靈上以凈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傢具時的情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內著名的「黃腸題湊」即為上千根柏木方整齊堆疊而成的圍障。可取香氣而防腐。可見其在木植中級別之高。
16.楸木
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正可做門芯桌面芯等用。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別要點。
17.核桃木
山西呂梁、太行二山盛產核桃。核桃木為晉做傢具的上乘用材該木經水磨燙蠟後。會有硬木般的光澤,其質細膩無性,易於雕刻,色澤灰淡柔和。其製品明清都有,大都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質特點只有細密似針尖狀棕眼並有淺黃細絲般的年輪。重量與榆木等。
18.樟木
在我國江南各省都有,而台灣福建盛產。樹徑較大,材幅寬,花紋美,尤其是有著濃烈的香味,可使諸蟲遠避。我國的樟木箱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櫃等諸品種。唯桌椅幾案類北京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19.楠木
是一種極高檔之木材,其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傢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識之,常以拜物心理視之,覺得質不堅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棄之。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間,常稱紅木黃梨等硬木為「南木」,原意應為自南方的木材。乍聽起來卻極易與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㈧ 古代傢具大都由哪些木料製成
中國古代傢具,除了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名貴木材,民間傢具採用更多的還是普通常見的
材質,-般稱之為柴木,現簡單做些介紹。
樺木:產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其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其做門芯等裝飾。其樹皮柔韌美麗。蒲人對此極有感情,常鑲嵌刀鞘弓;背等處。唯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故絕少見全部用樺木製成的桌椅。
楊木: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質細軟,性穩,價廉易得。常做為榆木傢具的附料和大
漆傢具的胎骨在古傢具上使用。這是所說的楊木亦稱「小葉楊」,常有段子般的光澤,故亦
稱「緞楊」,不是本世紀中才引進的那種蘇聯楊、大葉楊、胡楊等。楊木常有「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杜木:亦稱「杜梨木」,色呈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舊時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圖章等。曾見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方寸之內人物、舟車,;山川、屋宇等精緻之極,並有數百蠅頭小字於其上,令人嘆為觀止。此版即杜木鐫成。
柏木: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葯,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每當人們步入蔥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幹,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聯想到這些千年古木耐寒長青的品性,極易給人心靈上以凈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傢具時的情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內著名的「黃腸題湊」即為上千根柏木方整齊堆疊而成的圍障。可取香氣而防腐。可見其在木植中級別之高。
樟木:在我國江南各省都有,而台灣福建盛產。樹徑較大,材幅寬,花紋美,尤其是有著濃烈的香味,可使諸蟲遠避。我國的樟木箱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櫃等諸品種。唯桌椅幾案類北京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山西呂梁、太行二山盛產核桃。核桃木為晉做傢具的上乘用材該木經水磨燙蠟後。會有硬木般的光澤,其質細膩無性,易於雕刻,色澤灰淡柔和。其製品明清都有,大都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質特點只有細密似針尖狀棕眼並有淺黃細絲般的年輪。重量與榆木等。
楸木: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正可做門芯桌面芯等用。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別要點。
楠木:是一種極高檔之木材,其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傢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識之,常以拜物心理視之,覺得質不堅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棄之。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間,常稱紅木黃梨等硬木為「南木」,原意應為自南方的木材。乍聽起來卻極易與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㈨ 紅木、烏木、紫檀和雞翅木的區別及優缺點
1:首先來說這個紅木。按照現在的《國標》來說,紅木分為五屬八類,其中就包括後面您提到的烏木、紫檀和雞翅木等,它們都被統稱為紅木類。不過木材名稱能稱之為「紅木」的只有一種,那就是「老紅木」。(南方稱為紅酸枝)之所以加上一個「老」字,並不是說它是早年間存下來的木材,這樣理解是錯誤的,而是為了區分於現在這些所謂紅木類的木材。
2:關於這個烏木,它也是泛指一類的木材,比如烏木 厚瓣烏木 毛葯烏木 蓬塞烏木等..具體的你可以看下面。
3:紫檀其實紫檀木也分很多種,就像紅木一樣,弄不好就被忽悠了。紫檀木被《中國樹木分類學》分類為「紫檀屬豆科植物,約有十五種」。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紫檀木只有一種,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葉紫檀」。
小葉紫檀,為檀科紫檀屬植物,以印度紫檀最優。最早對於紫檀的記載是晉·崔豹的《古今注》,時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
紫檀非千年不能成材,並且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入水即沉。小葉檀木紋不明顯,色澤初為橘紅色,久則深紫色如漆,幾乎看不出年輪紋。脈管紋極細,呈絞絲狀如牛毛。並且小葉紫檀還是一味名貴的中葯,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紫檀能止血、止痛、調節氣血。
「紫」寓意著祥瑞,在加上紫檀特有的優良木性及稀有程度,所以在明清兩朝,紫檀木便倍受皇家所珍視。兩朝的皇帝都不惜重金,集天下之能工巧匠打造各種紫檀傢具、飾物。這些東西在當時來說,就實屬極品,更何況流傳至今?加之這些,好象給紫檀木蒙上了一曾更加神秘的色彩。其實歐美人士重視紫檀的程度較我國尤甚,據說拿破崙墓前有個15厘米長的紫檀棺槨模型,參觀者都無不驚訝而羨慕,以為稀有。所以說對於紫檀木「寸木寸金」這樣的說法絲毫不為過。
小葉紫檀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傾倒時能連成線。這是鑒別紫檀木的有效方法。 4:雞翅木:雞翅木,又作「
鸂鶒木」或「杞梓木」,其木質紋理酷似雞的翅膀,故名。《中國樹木分類學》介紹:「雞翅木屬紅豆屬,計約四十種,在我國生長有二十六種。」可見現今雞翅木傢具也並非同一樹種。雞翅木也有新老之分老者肌理細膩,有紫褐色深淺相間的蟹爪紋,細看酷似雞翅。尤其是縱切面,木紋纖細浮動,變化無窮,自然形成各種山水、風景圖案;新者木質粗糙,紋理渾濁不清,干澀無光,而且容易翹裂起茬。
真正的老雞翅木早以絕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雞翅木都是產自福建以及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的新雞翅木,其價格與草花梨相當。
根據國家標准,「紅木『的范圍確定為5屬8類。5屬是以樹木學的屬來命名的,即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8類則是以木材的商品名來命名的,即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香枝木類、黑酸枝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同時,紅木是指這5屬8類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樹木的中心、無生活細胞的部分。除此之外的木材製作的傢具都不能稱為紅木傢具。所謂「紅木」,從一開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樹種的傢具,而是明清以來對稀有硬木優質傢具的統稱。
紫檀:產於亞熱帶地區,如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我國雲南、兩廣等地有少量出產。木材有光澤,具有香氣,久露空氣後變紫紅褐色,文理交錯,結構緻密、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細膩。
雞翅木:分布於全球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東南亞和南美,因為有類似「雞翅」的紋理而得名。紋理交錯、不清晰,顏色突兀,木材本無香氣,生長年輪不明顯。
:「紅木」傢具的特點為: 優點: 1)顏色較深,多體現出古香古色的風格,用於傳統傢具。 2)木質較重,給人感覺質量不錯。
3)一般木材本身都有自身所散發出的香味,尤其是檀木。 4)材質較硬,強度高,耐磨,耐久性好。 缺點:
1)因為產量較少,所以很難有優質樹種,質量參差不齊。 2)紋路與年輪不清晰,視覺效果不夠清新。 3)材質較重,不容易搬運。
4)材質較硬,加工難度高,而且容易出現開裂的現象。 5)材質比較油膩,高溫下容易返油。
烏木又叫陰沉木,因為木質主要是成黑色。主要產於市場岷江流域,三峽等地區,生長環境要求低窪,水分充足,氧氣稀薄等條件。烏木木質堅硬,且質地細膩、紋理清晰,樹干筆直,可以達到20多米高。烏木的生長環境決定了質含有桉脂油等天然防腐劑,讓烏木有了不腐、不朽、不蛀的特性。用千年不腐來形容也不為過。烏木特性不易變形決定了烏木傢具經久耐用的特點,所以用材製作高檔硬木傢具。
優點一:烏金木傢具中天然精彩的紋理,在烏金木的天然木色中,金色和黑色曲線相互交織,躍然眼前,不僅顏色醒目,而且極具流動的視覺感,並且這種紋理在任何一個切面都可以清清楚楚的表現出來,因此烏金木傢具就自然的散發著濃烈的自然氣息。
優點二:烏金木傢具彷彿蘊含金屬質感,這主要是因為烏金木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一般烏金木都生產在具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地方,由於長期在礦物中汲取養分和水份,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含有金屬質感,這一點難能可貴,這也是烏金木傢具成為名貴傢具中的一員的原因之一。
優點三:烏金木傢具比其他材質的實木傢具要重很多,這是因為烏金木的木質結構十分出色,密度大、硬度高,其結構與紅木中的雞翅木類似,在其結構中的管孔細密且深淺木紋相間,因此要比其他木材要沉得多,而且個性十足。
烏木的優缺點: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
可達到鏡面光亮,有的烏木本質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製作藝術品、仿古傢具的理想之材。
烏木質地沉穩而厚重,色澤暗沉,材源奇缺,為不可再生資源,乃蜀之珍寶,利用其自然天成之勢,加工成各種根雕,山子,文房用品,實為高檔饋贈佳品,極具收藏價值。現藏有作品數百件可供選擇。
烏木的價值及用途
一、葯用價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烏木解毒,主治霍亂吐痢、風濕、感冒等疾病.民間有「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的說法.所以烏木有做葯的用途,葯用價值極高.
二、藝術價值.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可達到鏡面光亮,更因為她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製作手工藝術品的極佳材料.如製作筷子、刀柄、煙袋、車掛件、玉器底座、木雕、樂器、箱盒等.
三、製作傢具.烏木是製作高檔傢具的上等材料.烏木製成的傢具,烏黑發亮,古樸深沉,木質優良,不易生蟲,不發霉,不腐爛.烏木傳世傢具大多是炕桌之類的小型傢具.烏木作為傢具的名貴木材,一般多做桌子的面板,或檯面四周的邊框,與其他不同材色的木材搭配,形成深淺對比,紅黑成趣,很是新穎別致
紫檀木傢具的優點:1顏色較深,多體現出古香古色的風格,用於傳統傢具,2木製較重。3紫檀木自身散發出香味。4材質較硬,強度高,耐磨,耐久性好。
缺點:1質量參差不齊。2視覺效果不夠清新。3不容易搬運。4容易出現開裂現象。5高溫下容易飯返油
雞翅木傢具因內部紋理類似雞翅而得名,常見的雞翅木有非洲雞翅木和緬甸雞翅木,中國的北方也有少量的雞翅木,人們稱作鐵刀木。雖然雞翅木比較珍貴,但是它還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雞翅木傢具的優點:雞翅木傢具有顯著獨特的紋理,質量非常不錯,而且絕不生蟲。用雞翅木做出來的傢具看上去很有檔次,很受儒雅人事的喜愛,而且雞翅木傢具很有藝術感,放在傢具中絕對能夠彰顯主人的品味
雞翅木傢具缺點:雞翅木傢具價格相對來說比較貴一些,而且現在新的雞翅木傢具木質粗糙,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而且雞翅木傢具雕刻稍微有一些難度,所以市面上很少有成套的雞翅木傢具。
雞翅木傢具的辨別方法: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假冒偽劣的雞翅木,要學會辨認。真的雞翅木非為老雞翅木和新雞翅木,明清的傢具都是用的老雞翅木,木色比較灰,紋理不是很明顯,只能勝任一般的雕刻;新雞翅木一般是清代晚期的傢具,纖維粗,韌性好,不宜雕刻,顏色略黃,紋理分明,一般在購買的時候都要認准雞翅木傢具的物理性能。1:首先來說這個紅木。按照現在的《國標》來說,
紅木分為五屬八類,其中就包括後面您提到的烏木、 紫檀和雞翅木等,它們都被統稱為紅木類。不過木材名稱能稱之為「
紅木」的只有一種,那就是「老紅木」。(南方稱為紅酸枝) 之所以加上一個「老」字,並不是說它是早年間存下來的木材,
這樣理解是錯誤的,而是為了區分於現在這些所謂紅木類的木材。2:關於這個烏木,它也是泛指一類的木材,比如烏木 厚瓣烏木 毛葯烏木 蓬塞烏木
㈩ 楸木和楠木哪種傢具好
一、不管從質量、材質等各個方面來說,楸木和楠木傢具都各具特點,是不錯的選擇,消費者根據喜好選擇即可。
二、楸木
(一)優點:
1、質量
胡桃楸木以前屬於硬雜木類,密度適中、韌性卓越,加工性能好,不易開裂變形,其耐磨度也較好。 但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管胞比較粗,木射線明顯,不易乾燥,加工一定比其他木材難度大,價格也較為昂貴。
2、外觀
單從外觀上來看,胡桃楸木並不算是特別出眾的。胡桃楸木沒有櫸木戲劇化的山形紋,不及柚木的黃金色澤,沒有老榆木的曲折紋理。但胡桃楸木卻有著另一種雅緻的品味,平淡的紋理如行雲流水,清晰而均勻,鮮有瘤結,質朴無華的特點與田園風格十分契合。現今市場上都用楸木製作鄉村田園風格傢具。木材軟硬適中、重量中等,具有干縮率小、刨面光滑、耐磨性強的物理性能和力學性能,結構細而勻。
3、胡桃楸木以前屬於硬雜木類,做傢具效果很好,但加工一定比其他木材難度大。 紋理好看,現在很流行。明清兩代史料記載,胡桃楸木是當時器具的首選木材,是世人鑒賞之材。其製作的傢具,既具備紅木傢具的實用、觀賞、保值升值的特點,又具備紅木因水土不服、乾裂、變型、開縫所達不到的品質。所以能夠長期保存,另外楸木傢具的優點還體現在相對價值上,對於金絲楠木還有其他一些名貴的木材來說,楸木的價格還算是較為平和,也是很多家居人士都能買的起的。收藏和使用價格也都算是優等。
(二)缺點:
1、楸木傢具是一種全實木傢具,其硬度是不如一些高級塑料傢具以及鐵制傢具的,因此,楸木傢具不可以使用硬物碰撞;
2、楸木傢具要避免高溫,實木傢具都是比較懼怕高溫的,達到著火點的話就會燃燒,引發安全問題的出現;
三、楠木:
(一)優點
要說楠木傢具作為我國國產的高檔傢具,其優缺點自然十分明顯,而且優點大過缺點太多,相比較而言,楠木傢具的缺點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1、耐腐蝕強
楠木是生長在亞熱帶的喬木,其生長周期長達數百年,因此極其珍貴。楠木的耐腐蝕性極好,即使是在極端濕熱的環境中,楠木傢具也不會被氧化腐蝕,因此自古代開始,楠木就被大量用於製造傢具。
2、防蟲性強
眾所周知,木材被蟲蛀是常見的現象,也是木材最大的天敵,楠木在生長期內就比較容易被蟲蛀,而一旦成熟,其木質內含有獨特的香味,這種香味具有驅散蚊蟲的作用,因此楠木傢具具有極強的防蟲性。
3、防寒性好
楠木本身就性溫和,即使在冬季也不冷,楠木傢具的木質緊密,內部溫度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很小,因此在冬季也具有良好的防寒性能。
4、不易變形
楠木數百年的生長周期,導致了楠木的木質十分緊密,因此用於製造成的楠木傢具很少會發生變形或者開裂等現象,這是其他材質的傢具所部具備的特點。
(二)缺點
楠木傢具的缺點與其優點相比,就顯得毫不起眼,目前楠木傢具能被稱之為缺點的特點,或者就是重量比一般的傢具重很多,而且楠木傢具價格也並非普通消費者能夠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