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居士可以經商嗎
(出自《居士學佛100問》) (一)居士可以經商。 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干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眾,危害社會,凡經商都是為了謀生和營利,沒有營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營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二)化『毒蛇』為凈財。 一般人都以為佛法輕視財物。有道的人不肯講錢,他們認為一講錢,嘴巴就骯臟了,其實,富貴又何嘗不能有道呢?取之不當,『黃金是毒蛇』,但是,若運用得當,黃金不也是成就道業的資糧嗎?黃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凈財』嗎? 《阿含經》上說:有一次,佛陀帶著阿難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塊黃金。佛陀說道:『阿難!你看到嗎?那兒有毒蛇!』 阿難朝黃金看看,回答佛陀說:『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 說完兩個人就走過去了。 這時,在田裡工作的父子倆,聽到說有毒蛇,就想過來看看。可是,當他們一看,是一塊黃金,『那裡是毒蛇?剛才佛陀和阿難卻把它看成毒蛇,真是個大傻瓜!』父子倆歡喜的說著,就把黃金帶回家去了。 當時,印度的法律明文規定,百姓不準私藏黃金。這塊黃金是被人從國庫里偷出來而遺落在路上的。經過調查,這父子倆嫌疑最大,終於被治罪關進了牢獄。 父子倆為了一塊黃金被關在獄中,這時,他們覺悟佛陀所說的話。父親回想著當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語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黃金。』 兒子看著父親,也若有所悟地說:『確實是毒蛇!』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違法犯紀,違背佛門戒律,黃金確是毒蛇! 但是,如果合法、守戒,弘揚佛法,利國利民,興辦慈善事業,黃金也可以成為凈財。 今日中國佛教界,待我們去興辦的事業有多少!如果沒錢,能夠成辦事業嗎?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業,要佛教接棒有人,須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機構來培植,要辦教育,沒有錢的話,教室哪裡來?教師怎麼聘請?學生生活費用怎麼辦?總之,處處都要錢,有錢,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請最賢明的老師,甚至可以給學生發放獎學金,大家安心求學,自然學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來,自然能為佛教創辦各種事業,弘法度眾,只要佛教的事業興盛,大眾學道的資糧豐富,佛教才能發揚光大,造福眾生。所以將『毒蛇』化為『凈財』 ,對佛教、祖國和眾生的益處很大。 (三)從邪命到正命。 我們希望居士發財,但不是用邪命方法發財,什麼是邪命呢?邪命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凡經營不正當的事業(不合法律、違背戒律)所得的錢財,都叫做邪命的生活。我們希望居士能用正命的方法發財,什麼是正命呢?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職業,就是合理的(合法、守戒)經濟生活。 譬如開酒家、開賭場、賣釣魚的器具、賣打獵的獵槍,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經濟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風水、擇日期,《佛遺教經》曾指示佛教徒不應去仰觀星宿、推算命運,因為這些都不是合乎因緣法則正命的經濟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許的。 印光大師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後來,日本軍閥侵華,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寬大豪華的別墅要供養大師,請大師到香港弘法。印光大師看看因緣成熟,便想前往,但當他知道那位信徒經營酒廠,是賣酒的,大師隨即決定不去,並且告訴這位弟子說:『你要我去,你就不要賣酒,因為賣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凈的供養。』 印光大師是我們的榜樣。 其他相關文章
⑵ 學佛後可以炒股嗎
學佛修行人為什麼不宜炒股
學佛人都應該是有慈悲心的,炒股是零和游戲,當你開始賺錢時,就一定有人虧錢。也就是你賺錢的快樂就是別人虧錢的痛苦。如果你虧錢,你自己也會難受的。所以,賺錢時讓別人難過和虧錢讓自己難過都不好,而且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真不劃算。何況股市漲跌還影響我們的心情起伏,與修行的清靜心相違背。所以,學佛修行人不宜炒股。
⑶ 在家的居士可以炒股嗎
可以呀,股海隱客就是的
⑷ 心上蓮花討論:學佛人能炒股嗎
佛教徒可以炒股票嗎?——凈空法師、果卿居士開示
問:請問學佛者可以炒股票嗎?
答:你想想看可不可以,你玩股票的目的在哪裡?目的要是想賺錢,那你就錯了,這是賭博,十賭九輸,未必你能賺到。我有一個老朋友,早年在台灣,出家人,他現在已經過世了。以後他到香港來,把台灣的道場賣掉,在香港有個小道場,喜歡玩股票,台灣道場賣得不少錢,聽說在香港玩了二、三年股票,全輸光了。現在這個人也不在了。靠股票發財的人我還沒聽說過。
發財,佛經上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求發財是真能得到。佛怎麼教給我們?財富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那你要想發財,你就多多做財布施,真的是愈施愈多。施不要想求回報,如果想求回報,錯誤!有多少施多少,決定不求回報,到你需要用的時候,它自然就來。這個方法,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所以他老人家教我,你只一味修這三種因,這三種果報自自然然現前。這是五十五年前,他老人家教給我,我真聽話,真正依教奉行,確實果報就現前了。所以我對 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
沒學佛之前,也有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說我的命是既貧又賤,賤是什麼?在社會上沒地位,貧是沒有財富,很可憐的人。方先生沒有給我講過這個問題,章嘉大師跟李老師都看出來,這兩個都是年歲大的人,看出來。所以章嘉大師教我修這三種布施,李老師教我發心學講經,因為學講經這個功德最大,如果沒有功德,也是很大的福德。弘揚佛法,老師當年在台中,凡是看到像我們年輕的人,老師大我三十九歲,看到我們年輕人相貌命很薄,短命相,沒有福報的相,他老人家就勸我們發心出來講經。這樣子轉變命運最快,比《了凡四訓》那個還要快,真的一點都不假。
多少人給我算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現在八十歲了。我比了凡先生做得還好,了凡先生延壽二十年,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過世的,多活二十年。我現在已經多活了三十五年了,所以現在對於生死看得很淡,不把這個放在心上。知道人沒有死,生死是什麼?是身體,靈性永遠不滅,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生死這一關就突破了,真正知道沒有生死。你就會過得很舒服,什麼樣災難,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好好的學佛,好好的讀經,這就對了。可是在這個世間,三種布施很重要,為什麼?改變學佛的形象,這非常重要,讓大家看到之後,生起信心。
最近這些年來,我參與了國際上的和平工作,我們今年十月,這次到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我們在總部做個大活動。在這些國際會議上,凡是接觸的人,他看到我都很羨慕,一聽說我八十歲了,法師,你怎麼保養的?都來問我,他們都很關心。我就告訴他,第一個吃素,第二個修清凈心,這兩樣就可以能保持你的健康長壽,形象在此地。
還有人問:法師,你的智慧很高。這個很簡單,法布施不要吝嗇,因為遇到多半都是學者,這些學者也很可憐,沒錢,都是教書的大學教授,靠那一點生活費用。著書,書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說你的智慧就不會開,為什麼?你的著作是商品,賣出去,你錢賺回來,是商業行為,所以不開智慧。你如果說是沒有版權,歡迎翻印,你的智慧就開了。這個秘訣在此地。你作品東西要拿出去,有版權所有,收版權稅,你是買賣的行為,所以雖然是個教授、博士,還是做生意。我說我不做生意,我的東西沒有版權,所以智慧年年增長,看問題、看事情比你看得清楚,道理就在此地。
總是一個利益眾生心,希望大家都能得好處,自己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缺乏。每年很多地方,有些慈善事情也要做,每年用出去的錢非常可觀,數字很可觀,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不曉得從哪來的。人家送我,我也不記得,我用出去的也不知道,也不記得。所以愈施愈多,不要去想這些問題。
玩股票,你要問,佛菩薩可不可以玩?跟你說,佛菩薩可以玩,你不能玩。佛菩薩為什麼玩?佛菩薩玩,這是度玩股票的眾生,用這個做接引眾生的手段!佛菩薩玩股票一定非常高明,天天賺錢,都賺大錢,叫那所有玩股票的人對他都另眼相看,高明。高明跟他學,他就會教你,教你怎麼玩股票,賺到的錢布施一些苦難眾生,自己決定沒有去花一分錢,那就是佛菩薩。如果你要能學到這一招,你要去學佛菩薩,你可以去玩,而且玩得會開智慧。為眾生,為沉迷在股票里頭這些苦難眾生去救他、去度他,這個行;不是這個心,不可以,那你就陷到裡面去,就錯了。(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六2006/8/25
果卿居士:炒股障礙修行
編者按:果卿居士是宣化上人的徒弟,具有通靈能力,出版發表過著名的《現代因果實錄》等有關因果的書籍和文章。
張居士學佛很精進,十幾年如一日,嚴持戒律,誦經拜懺,定期組織印經、放生,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他都發願努力去做,是一位真修行的在家居士。
這些年,因一直力行布施、廣種福田,所以張居士自己經營的家電事業生意興隆、非常順利,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今年年初,一位朋友建議他從事炒股,可令資產增值。張居士聽後覺得正合心意,如果能通過股市來賺取更多的錢,再用於利益眾生之事,那豈不是一舉兩得了嗎!
起心動念後,當天晚上,在夢中即有護法神點化告知:「真修行人不能炒股。」
夢醒後,護法神的話一直在耳邊縈繞。
張居士反復思索後,豁然開朗:要想修出三界,真修行是不能炒股的。因股票時時刻刻有漲有跌,股市中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每個炒股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投機的心理,渴望從股市裡賺錢,無形之中助長了自己的貪婪和慾望,這種貪心,會嚴重影響到心性的健康,對修行有害無利。
再換個角度看,《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參與了炒股,必然會去關心股票行情,就多了一分牽掛,多一分牽掛就會多一分煩惱;當股市震盪、股價下跌時,又會擔心自己投入的資本縮水,原本還算不錯的心態,恐怕就很難繼續保持平靜了……
試問,一個修行人若時常如此,為股票、為錢財、為得失所縛,又如何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呢?
當然,你若已經破了四相,不再執著,另作別論。
所以,在此真誠地提醒各位佛友:真修行人不能炒股。
提示:緣起緣滅,我們有了這個千般苦難的身,為了他的衣食住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起著種種貪欲。佛弟子要以凈資凈財滋養自己的色身,不凈錢財不好化,留不住,要深信因果。錢財從布施中來,廣種福田、如法求財,才是在家人的謀生之路。
若欲真修行,類似股票之類的投機行業,還需慎重,勸君遠離。
——摘自《現代因果實錄(三)》
⑸ 學佛人可以買股票嗎
可以,但什麼事都不要執著。
有一個居士常年放生,自己有自己的生意,結果有一次勇猛放生,第二天他買的股票都漲了,賺的錢買了輛賓士,然後開著大奔去放生很是春風得意。
⑹ 五戒居士可以炒股票嗎
炒股票會壞道人心的。把心都用到撈錢上去了,掙不到錢,就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能保佑你搞貪嗔痴嗎?那把你度哪去了,不是都跑到三惡道去了。結果還是賠,這就對佛菩薩起疑心了,慢慢就退失學佛心了,又復退惰為惡業凡夫。
除非你把錢扔到股票市場,作長期投資,不搞投機,股票漲跌都不起心動念。否則還是不要炒股票。
⑺ 請問在家居士經商可以從事那些行業
佛陀有教導在家的安樂八法,至於選擇怎麼行業,我認為不幹擾其他眾生的安詳就算很好的職業了。
(九一)(雜阿含經9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郁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谷,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雲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花,無有種子,愚痴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
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雲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雲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凈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
凈除於迷道,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成就於八法,
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
佛說此經已,郁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⑻ 居士可以炒股嗎
那要看什麼樣的居士,菩薩戒弟子不應該,作為三皈五戒,他在社會上,他老想要發財,他老想要賺大錢,但是我們不提倡,但是他控制不了,他非得要做,我們又不好管,但是結果不樂觀,很多人炒股票的被套牢了,很多炒股票的人找我,「法師,你給我念念經,我那個股票贏了,我就分給你點。」「對不起,對不起,我寧可受窮也不玩這游戲。」你怎麼弄?說方便,對不起,我怕弄來弄去就隨便了,所以我們出家人是不可以乾的。至於在家人,我們不好去絕對,因為佛陀時代沒有股票這一說,但是菩薩戒里邊有卜筮、波羅塞戲,有一些個賭博,那是不允許的。你自己看著辦,因為那是菩薩戒,所以我只能說到這兒,因為你不是菩薩戒,我們就不好多說了。但是你做好了是應該的,然後你到處說「我做得好」,那就不是菩薩戒了。菩薩戒,先把自己管好,影響別人,不是老去管別人,命令別人,這是錯的。我受了菩薩戒,我也沒驕傲過。有人說,「我給你頂禮」,我還覺得那是負擔哪,為什麼是負擔呢?如果外人看著了,老頂禮,老頂禮,說:「我受不了,這個佛我不信了」,你不覺得你有責任嗎?你有責任的!法師說問訊,你就問訊;「不為禮」,你就不要頂禮,大家都自在。你非得擱那兒頂得沒完沒了,想學佛的一看,他嚇壞了,受不了,「我身體又胖,不能頂禮」,都嚇跑了,你沒有責任?你有責任的!
所以我們想,不是定法,但有底線,還是要講規則。有人沒有賺到錢,虧錢了,你找誰算賬去?只好牙掉和血吞,有賭就會有輸贏,不賭才不輸,不要老琢磨天上能下來什麼東西,下餡餅,沒這事兒!不勞動,不付出,那就是空手套白狼,瞎忽悠。所以我從來沒有非分之想,我從來不打妄想,腳踏實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該做的事情從來不想,阿彌陀佛!
⑼ 一名從事股票經紀人或者是幫人交易股票(含自己炒股)的人,以此為生,能否皈依佛教,成為三皈五戒的居士
皈依佛教,最基本兩種方式:一是成為出家人,受250具足戒或10戒,得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的稱號。二是成為在家居士,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受持五戒到一戒。你的情況適合做個信佛之人,卻難以承受教徒的名分,這個不是你一個人這樣,連弘一大師也自認為自己不是個合格的教徒。這個原因是佛教的硬傷,不是你個人原因,詳如下:
成為佛教徒,最好自己先了解佛教,再做決定。佛教徒受戒守戒是必須的,別看佛教徒似乎有佛菩薩護法保佑,他們尤其是護法,只庇佑受戒、得戒並守戒的教徒。破戒不懺悔,有大麻煩的,什麼是懺悔,悔過並永不再犯才是懺悔,光悔過不是懺悔。而且,徹底的懺悔叫發露懺悔,就是當著所有僧人的面,大聲述說自己破了什麼樣的戒,然後懺悔永不再犯。所以說,守戒是極其艱難的,非大智大勇之人,非決絕剛毅者不能為之。
那麼,受戒和守戒先不說了,什麼是得戒呢?佛教規定一個人受戒是要有得戒的僧人給他授戒,同時要有至少五位得戒的僧人在一邊證明,這樣這個初入佛門的人就得戒了。如果,授戒師破過戒,或五位證明人有一位破過戒,那麼這位被授戒的人就不得戒,也就是說他還不是僧人。那麼,我們如何得知你的授戒師或證明師是不是破了戒的呢?當然是無從知曉。但從持戒之難,懺悔之難,不難推測有多少沒有破過戒的僧人存在。在倒推,如果不破戒或重獲戒體的教徒稀無比,如同火中紅蓮,那麼你如何得戒?你不得戒,你希望成為一個佛教徒的修行有什麼意義?因為,佛教一切的修法,從戒定慧開始,由真持戒得真禪定,由真禪定的真慧,由真慧得開悟。另一方面,如果你成為佛教徒的目的不是為了戒定慧,不是求最終解脫,只是求些好的異熟果報,讓你的人生愉快舒服些,但佛教體系認為即便非佛教徒只要修十善一樣可以生生快樂,而成為佛教徒後卻破戒就別談什麼好的果報了,從此惡業隨身,阿鼻地獄。
所以,你若真信佛教,請明白他的嚴肅,考慮清楚了,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建議你先學習持一戒,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交一份不錯的財務報表,然後,皈依成為居士,在佛教的OTCBB再歷練歷練,真正IPO成為佛教大盤的藍籌股,做一個合格的僧人,大概是無量世以後的事了。
⑽ 佛弟子上街買東西能和人講價嗎,在家居士能炒股嗎
如果是炒股票,很明顯的動機是貪;如果是投資保值,這個可以。
後者是經過計算,明明白白的去做。當然,若果虧損會導致煩惱,最好也不要了,以免影響清凈心。再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煩事有因有果,不必用強求的心去賺錢。
上街買東西講價的學問則更大,若果你覺得對方需要這錢,而自己能給與幫忙的,不講價。若果對方是貪、謀取暴利的,應與以歇止,講價無妨。
總而言之,出發點都在一個「善」字。老子曰:「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真正的善,是使別人「不爭」、使別人真正獲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