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家居士能受五戒嗎
在家居士守五戒十善能出六道嗎
女聽眾:師父,五戒十善對我們學佛人來講是不是就像不闖紅燈一樣,只是一個基礎?它並不能讓我們脫離六道,最高的成就只能是人天道?
台長答:對,十善行實際上都是基本規則。比方說五戒:不應該殺生,你可以殺人嗎?不可以吧,殺動物也不可以吧;可以偷盜嗎?學佛人可以偷嗎?不可以吧,這是基本做人的道理;不能喝酒喝醉了吧?喝酒喝醉的話傷身體而且你會害人、打人罵人、闖紅燈;不能邪yin,你到外面去亂搞可以嗎?當然做人也不可以這樣,道德問題;還有最後一個不妄語,整天吹牛誰喜歡你?這種人沒有人緣的,做不好事情的。所以這五點做成的話你就可以脫離六道了?這五點做好你才能成為一個普通的人啊!做一個人都不能做這種壞事的,不是說學佛人(明白了,感恩師父)再見。
摘字通靈者lu軍宏台長盧先生《玄藝問答》
Ⅱ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作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
Ⅲ 居士五戒是什麼意思
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Ⅳ 居士五戒的內容具體怎麼講
第十講勸我們修學,從哪裡下手?『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無論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須以五戒十善做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他還能成菩薩嗎?還能成聲聞、緣覺嗎?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菩薩是最高一層,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想學佛,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
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資格,就是我們一般講人格,做人的資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條件。
戒有五條:『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這是配合中國固有文化而說。中國的社會是倫常的社會,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看不到的。倫是五倫,五倫是講我們社會的組織,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個家庭到社會國家,是五倫組織。五倫組織關系非常的親密,所謂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在社會結構上來說非常的完美,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維系五倫社會的道統就是五常八德,特別是五常,這是道德的基礎;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條是中國人基本的道德觀念,人人都必須遵守。每一個人從小就要接受這個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有這個道德規范著,不至於越軌太大。我們民族在這個世界幾千年來能夠長治久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沒有滅亡,就是靠這個倫常的道統維系著。可是中國人現在是禮丟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亂!所以我們現在比起西方人差遠了,遠不如西方人。我們自己應當要覺悟、要負責,把中國固有文化復興起來。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裏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么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嗔恨心必定重,嗔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里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盜』:不偷盜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佛經里定義不是如此。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而且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凈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凈心。
『不邪淫』:這一條相當於儒家講的『禮』。不邪淫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講不邪淫,出世間法是講不淫慾,這一點有大的差別。『不妄語』:不欺騙他人,這也是根本大戒。『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前面這四條戒。過分的酗酒必定誤事,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
『開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這五條戒決定不能犯。『開』是有開緣,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殺生,是開緣。在什麼情形戒可以開?利益眾生的時候。特別是在救度一切眾生時,眾生有急難,這時候可以開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開緣。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還要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會墮三惡道。
Ⅳ 居士五戒對在家人是怎樣具體要求的
具體要求有五條: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簡稱:殺盜淫妄酒
不殺生:不有意殺害和傷害眾生,即不有意傷害別人。
不偷盜:不在主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取有主之物。(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邪淫:不在法定婚姻和正常性行為之外發生性行為。(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妄語:不說謊、不綺語、不兩舌。不說謊指: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不符合事實的話,重點是自私的目的。不綺語指:不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諂媚的話。不兩舌指:不挑撥離間、說話不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不飲酒:單飲酒一條,也有果報。不飲酒戒屬於遮戒。即:為了防止違犯其他戒條而設立。因人飲酒後自控能力下降,很容易犯其他四條性戒。
以上居士五戒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界定范圍和詳細敘述。所謂「優婆塞」就是指在家男眾,即男居士。
經中有具體的戒條和戒相。
Ⅵ 在家居士五戒儀式收費嗎
正規的是不收任何費用,
Ⅶ 在家居士受五戒什麼時候
阿彌陀佛
受五戒一般在真正做到三皈依,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以後。五戒如果不能一次全部做到,可以能做到一條時,就先受一條。
老法師---五戒以什麼為基礎?以十善業道為基礎,你看凈業三福給我們講的,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做到了,這四句做到了,才能夠「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你才能受三皈五戒。你頭一條都沒有做到,你就搞第二條,所以佛菩薩不會承認的,那個受三皈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所以這個不重要,也用不著去補什麼戒,最重要的是你先把十善業道做到。
Ⅷ 在家居士守住五戒有什麼功德
這個只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規矩 標准 提不上功德問題
你付出了 善心 善行 才叫功德!!
你只是自律而已 對自己有好處而已
至少自己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了 這個叫止惡修善 也是修行的開始啊
Ⅸ 五戒的居士應該注意什麼
居士們心中有佛,每天常念阿彌陀佛,所以在言行舉止都是以善為本,助人為樂。居士守五戒是最簡單的要求,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喝酒。
Ⅹ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其前四條屬於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惡果,簡單解釋如下:
1、不殺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而起了殺害對方之心,並且具體實施了這種行為,造成了對方死亡的結果,就叫殺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盜之心,並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離開了它本來的地方,歸我所有,就叫偷盜。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盜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間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時、非處、非道處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語戒:為了欺騙他人,隱瞞事實,而說虛假的語言就叫妄語。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語;
5、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葯酒,若干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10)在家居士五戒擴展閱讀:
破戒過失:
因為清凈持戒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後所得的過失也會招感無窮的惡報。如同一個解犯了國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樣,而受戒之人,破戒後同樣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論在家,出家,破戒的過失有差別,但破根本戒的過失都是相同的,因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須具足持守的,否則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法華經》雲:「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就應該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為能入,戒為能度。」
我們學佛是為求解脫而來,就必須如法持式,從而斷除現有的煩惱,亦能銷熔未來的結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現在文明的貢獻雖然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膨脹物慾,從另一方面說受文明引導,人們用智力控制自然,為講求功利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似乎成為人生活的最高目標,人設計機器,機器又來設計人。
個人被強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對權力和財富的不滿足所吞並,一切以我為中心,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當時的享受,不顧一切違犯戒行,損失人格,故《福蓋正行經》雲:「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無能運載。」
不但毀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