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字有幾種發音
王 [wáng] 名詞 1.(君主; 最高的爵位) 2.(頭子) 3.(同類中居首位的) 4.(姓氏)
形容詞[書] (大)王 [wàng]動詞[書] (古代稱君主有天下)
B. 王章言的讀音
王章言的讀音可分為姓和名兩部分拼寫,中間隔開,每部分首字母大寫,如下:
Wang Zhangyan
C. 王有幾個讀音
確信兩個,
第二個讀音為第4聲,做動詞,稱王,一般省略「於」
D. 傢具中具的讀音是什麼
具jù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具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八 部外筆畫:6 總筆畫:8
五筆86:HWU 五筆98:HWU 倉頡:BMMC
筆順編號:25111134 四角號碼:778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177
基本字義
1. 器物:器~。
2. 備有:~備。~有。別~隻眼(形容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
3. 備,辦:~呈。~結。~名。~領。敬~菲酌。
4. 古同「俱」,都,完全。
5. 量詞,用於某些器物和棺材、屍體:座鍾一~。一~男屍。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義:准備飯食或酒席)
2. 同本義。泛指准備,備辦 [prepare]
具,供置也。——《說文》
具,備也,辦也。——《廣韻》
以食具告。——《儀禮·士相見禮》。注:「猶辦也。」
官備則具備。——《禮記·祭統》
壽為具召武帝顯。——《漢書·何武傳》
禮舉儀具。——張衡《東京賦》
具器械。——《孫子·謀攻》
故人具雞黍。——唐· 孟浩然《過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別具本章。——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又如:具食(准備食物);具觴(備酒。觴:酒杯);具狀(備辦詞狀;寫狀子);具稟(備辦上報的文件);具覆(備辦回復的文件)
4. 寫,題 [write]
李具狀求在獄。—— 清· 方苞《獄中雜記》
5. 又如:具草(擬稿,起草);具銜(題寫官銜);知名不具;具結檢驗(與案件有關的人員出具保證,以免對屍體、現場等進行檢驗)
6. 具備,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各具情態。——明· 魏學洢《核舟記》
獄具矣。——清· 方苞《獄中雜記》
7. 又如:具壽(和尚的通稱。師父呼弟子或長老呼少年和尚時常用。具有盡其壽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鑒別事物的見識和能力);具足(具備)
8. 判決;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立決,獄具矣。——清· 方苞《獄中雜記》
〈名〉
1. 用具;器械 [tool]
實戰之具。——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記·貨殖列傳》
慮患之具。——宋· 蘇軾《教戰守》
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類的器皿);農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3. 才能;才幹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干誠之具。——明· 劉基《賣柑者言》
4. 酒席 [feast]
今有貴客,為具召之。——《史記》
5. 飯食 [food]
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四》
則佐長者視具。——《禮記·內則》。注:「饌也。」
分曹攜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副〉
1. 完備;詳盡 [in detail]
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私見 張良,具告以事。欲呼 張良與俱去,曰:「無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2. 又如:具述(詳細敘述);具言(詳細說明);具考(詳細推問);具論(詳細討論);具告(詳細上告)
3. 假借為「俱」。都;全 [entirely;completely]
火烈具舉。——《詩·鄭風·大叔於田》
火烈具揚。
神具醉止。——《詩·小雅·楚茨》
莫怨具慶。
具饌於西塾。——《儀禮·士冠禮》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墨子·備梯》
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具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具對所得。——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樣子)
〈量〉
1. 用於表示屍體和某些器物的數量。如:一具屍體
常用片語
1. 具保 jùbǎo
[seek guarantor] 簽署文書,負責擔保
具保釋放
2. 具備 jùbèi
(1) [have]∶具有,擁有,有
具備條件
(2) [all complete; all ready]∶一切完備;齊備
條件尚不具備
3. 具爾 jùěr
[brother] 兄弟的代稱
戚戚兄弟,莫遠具爾。——《詩·大雅·行葦》
4. 具結 jùjié
(1) [bind over]∶置於保證書的約束下做某事(如出庭)
我要你具結不再妨害治安
(2) [enter into recognizance]∶書面正式提出(如在法庭上)保證書
(3) [enter into a bond]∶舊時對於官署提出表示自己負責的文件
具結完案
5. 具領 jùlǐng
[draw; receive] 備文領取
具領失物
6. 具名 jùmíng
[sign] 在文件、文本上簽署姓名
由雙方共同具名
7. 具慶 jùqìng
[both parents are still living] 父母均存
晨安厚卿亦在政府,父日華尚康寧,且具慶焉。——王明清《揮塵前錄》
8. 具體 jùtǐ
[concrete;specific] 不抽象,不籠統,細節很明確
說得很具體
具體計劃
9. 具體而微 jùtǐérwēi
[have all parts but be relatively small in size] 各部分大體具備而規模較小。語出於《孟子·公孫丑上》
亦雁盪具體而微。—— 宋· 沈括《夢溪筆談》
10. 具文 jùwén
(1) [dead letter;mere formality]∶空文;徒具形式而不起實際作用的規章制度
上計簿,具文而已。——《漢書·宣帝紀》
一紙具文
(2) [write]∶備文;撰寫文字;文詞具備
直書其事,具文見意。——杜預《左傳序》
11. 具象 jùxiàng
[concretization] 具有實象存在,與抽象相對
功利主義傾向在這小說里獲得了逼真的具象化
12. 具有 jùyǒu
(1) [possess]∶擁有 [財產、附屬物、屬性或其他附屬的特徵等]
具有很大的耐心
(2) [have]∶擁有,保有
這場運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3. 具囿 jùyòu
[hunting field raising domestic animals of Qing State] 秦國畜養禽獸的獵場。在今陝西鳳翔縣境內
秦之有 具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E. 〞王〞字有幾個讀音
兩種讀音
1)名詞讀【wáng】
2)動詞讀【wàng】
● 王
wáng
1.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國。~法。公子~孫。~朝(cháo )。
2.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蜂~。~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父(祖父)。~母(祖母)。
5. 姓。
● 王
wàng
◎ 古代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請參閱漢典網
http://www.zdic.net/z/1e/js/738B.htm
F. 「王」的拼音是什麼
「王」的拼音有兩種: wáng、wàng。
G. 「王「字有哪幾種讀音
[wáng]、[wàng]
H. 王的拼音是什麼
王的拼音是:wáng、wàng
wáng聲母:w,韻母:ang,聲調:二聲。
wàng聲母:w,韻母:ang,聲調:四聲。
拼音:wáng、wàng
釋義:
王[ wáng ]
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
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
3、首領,頭目:佔山為王,擒賊先擒王。
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
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6、最強的:王水,王牌。
7、姓氏。
王[ wàng ]
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8)王家居讀音擴展閱讀:
字源演變:
相關組詞:
1、王田[wáng tián]
西漢末王莽新朝把天下的田地稱作王田。
2、應王[yìng wáng]
漢末建安時文人應瑒,王粲的並稱。
3、王閑[wáng xián]
天子出行時,宿處所設的防衛木障。
4、涼王[liáng wáng]
建國號涼並稱王的君主也可稱涼王。
5、呼王[hū wáng]
瑤族人民對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尊稱。
6、蟻王[yǐ wáng]
在螞蟻或白蟻中專司產卵的雌蟻。
7、主王[zhǔ wáng]
古代臣下對國君宗室封邑之王的稱呼。
8、素王[sù wáng]
古指有治理天下的德才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漢代的一些儒者稱孔子為素王。
I. 「王」的讀音是什麼
拼音
wáng,wàng
筆劃
4
五筆
GGGG
部首
王
結構
單一結構
五行
土
筆順
橫、橫、豎、橫
釋義
[ wáng ] 1.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國。~法。公子~孫。~朝(cháo)。 2.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蜂~。~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大:~父(祖父)。~母(祖母)。 5.姓。 [ wàng ] 古代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詳細釋義
王
〈動〉
統治、領有一國或一地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詩·大雅》
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秦地可盡王。
沛公為漢王,王巴、蜀。——《史記·留侯世家》
作皇帝,稱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上》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商君書》
勝過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莊子》
另見wáng
王
〈名〉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本義:天子、君主)
殷周時代對帝王的稱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
王,天子也。——《釋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六書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論》
以王命聚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王公(天子與諸侯;泛指達官貴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宮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車(王之車乘)
春秋時,楚、吳、越等諸侯國國君也開始稱「王」,戰國時各諸侯國國君普遍稱「王」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國語·越語上》
請勾踐女女於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王人(國君);王女(古時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國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國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於皇後)
從秦代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便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諸侯王
賜號稱王。——《漢書·李廣蘇建傳》
王侯以下。——《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西漢初,劉濞被封為吳王;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後改為楚王
朝廷。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務(朝廷的公事);王機(朝廷的政事);王體(朝廷的大政方針)
王朝。如:王軌(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靈(王朝的威德)
首領;同類中最突出者
王久不至。——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擒賊先擒王;樂器之王;拜他為王
中國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爾雅》
統治者,主宰者。如:王化(以仁義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職官)
冠軍。如:拳王
姓
另見w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