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上姓常的有多少人、各在什麼民族
起源主要有五:①相傳黃帝時代,以常為氏者甚多。如周族與商族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演化而來的。黃帝時有大司空常先。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②出自姬姓,以邑為氏,衛康叔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③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據《姓氏考略》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④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同義,因避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於江蘇的東海沿岸一帶。⑤出自少數民族。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始祖:康叔。 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目前常姓人口列全國第94位。 郡望: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平原郡西漢置,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崇慶一帶。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
武威郡西漢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堂號: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太原、平原、河內、武威。②自立堂號:積善、受宜、學古等。 字輩:某支常姓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後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山東棗庄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後振發成。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後超修,倫紀啟軸。 名人:常儀,上古帝俈妃。一作尚儀。帝摯母。姓訾陬氏。傳說以善於占月之晦、朔、弦、望聞名。一說嫦娥奔月故事,即由常儀演變而來。
常璩,東晉史學家。字道將。西晉江源(今屬四川)人。初仕成漢李氏,入晉居建康(今南京)。著有《漢之書》,早佚。今存其所著《華陽國志》,是研究中國西南地方史和少數民族史的必備書籍。
常駿,隋官吏。煬帝時任屯田主事。曾於大業三年(607)同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中,建立邦交,互通使節。
常慜,唐僧人。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經末羅瑜國後,所附商舶中途遇險沉沒,旅客爭上小船逃生,他捨己救人,遂與弟子一人同遇難。
常建,唐詩人。長安(今西安)人。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工詩,長於五言,多以山林、寺觀為題材,筆墨凝煉,意境清寂幽邃。代表作為《題破山寺後禪院》。又以邊塞詩著稱。《全唐詩》存其詩五十八首。有《常建集》。
常遇春(1330-1369),明開國將領。懷遠(今安徽)人,字伯仁,貌奇偉,勇力過人,初為盜,後歸太祖,從平陳友諒,擒張士誠,轉戰江、浙、皖、贛,所向有功,復率師北征,攻下元都,逐走順帝,為太祖奠定天下。累官左副將軍,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生平沉義果敢,善撫士兵,不讀書史,而用兵輒與古合,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贈中書右丞相,封開平王,卒謚忠武。
常倫(1493-1526),明散曲家。山西沁水人,字明卿,號樓居子。正德進士,任大理寺評事,謫壽州判官,遷寧羌知州。一度罷官家居,縱聲色自放,飲酒作曲,悲壯艷麗。詩與李(夢陽)、何(景明)不相上下。又善書畫。喜談老子穀神不死之術。有《寫情集》、《常評事集》。
常志美,清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字蘊華(永華)。一說原籍撒馬爾汗,九歲隨其叔來華,留居陝西,從胡登洲第四代門人學經。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而姓常。一說其先人原居江南,康熙時出任大經師。自高曾祖父起,世代以經學相傳,主講於關隴及大河南北。學識淵博,尤精波斯文。其學說後發展成為經堂教育的「山東派」,被華北地區穆斯林尊為「常仙學」、「常巴巴」。
其他常姓名人有西漢大臣常惠;三國名士常播、常騫,魏大臣常林;北朝北魏大臣常景,北周將領常善;唐畫家常粲;清大臣常大淳等。近當代常姓名人有東方藝術史家常任華,豫劇演員常香玉,相聲演員常連安、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貴田,楹聯家常江等。
❷ 朱由檢有幾個妃子
庄烈帝愍皇後周氏,其先蘇州人,徙居大興。天啟中,選入信邸。時神宗劉
昭妃攝太後寶,宮中之政悉稟成於熹宗張皇後。故事:宮中選大婚,一後以二貴
人陪;中選,則皇太後幕以青紗帕,取金玉跳脫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納
淑女袖,侑以銀幣遣還。懿安疑後弱,昭妃曰:「今雖弱,後必長大。」因冊為
信王妃。帝即位,立為皇後。
後性嚴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
蓋意在南遷也。至他政事,則未嘗預。田貴妃有寵而驕,後裁之以禮。歲元日,
寒甚,田妃來朝,翟車止廡下。後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無他言。而
袁貴妃之朝也,相見甚歡,語移時。田妃聞而大恨,向帝泣。帝嘗在交泰殿與後
語不合,推後仆地,後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賜後,且問起居。妃尋以過
斥居啟祥宮,三月不召。一日,後侍帝於永和門看花,請召妃。帝不應。後遽令
以車迎之,乃相見如初。帝以寇亂茹蔬。後見帝容體日瘁,具饌將進,而瀛國夫
人奏適至,曰:「夜夢孝純太後歸,語帝瘁而泣,且曰:『為我語帝,食毋過
苦。』」帝持奏入宮,後適進饌。帝追念孝純,且感後意,因出奏示後,再拜舉
匕箸,相向而泣,淚盈盈沾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後頓首曰: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
宮。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後領旨」。後遂先帝崩。帝
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
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謚後曰庄烈愍皇後,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名曰思陵。下
所司給袁妃居宅,贍養終其身。
有宮人魏氏者,當賊入宮,大呼曰:「我輩必遭賊污,有志者早為計。」遂
躍入御河死,頃間從死者一二百人。宮人費氏,年十六,自投眢井中。賊鉤出,
見其姿容,爭奪之。費氏紿曰:「我長公主也。」群賊不敢逼,擁見李自成。自
成命中官審視之,非是,以賞部校羅某者。費氏復紿羅曰:「我實天潢,義難苟
合,將軍宜擇吉成禮。」羅喜,置酒極歡。費氏懷利刃,俟羅醉,斷其喉立死。
因自詫曰:「我一弱女子,殺一賊帥足矣。」遂自刎死。自成聞大驚,令收葬之。
恭淑貴妃田氏,陝西人,後家揚州。父弘遇以女貴,官左都督,好佚游,為
輕俠。妃生而纖妍,性寡言,多才藝,侍庄烈帝於信邸。崇禎元年封禮妃,進皇
貴妃。宮中有夾道,暑月駕行幸,御蓋行日中。妃命作籧篨覆之,從者皆得
休息。又易小黃門之舁輿者以宮婢。帝聞,以為知禮。嘗有過,謫別宮省愆。所
生皇五子,薨於別宮,妃遂病。十五年七月薨。謚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
天壽山,即思陵也。
選抄自 明史 列傳二
❸ 求《舊五代史。梁書十三》劉知俊傳全篇翻譯!!!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風度瀟灑,胸懷大志。起初在徐州鑷主帥時溥手下任職,做列校,時溥非常器重他,後因有勇有謀被猜忌。唐大順二年冬天,率部屬兩千人投降後 梁,被任命為軍校。劉知俊常披甲騎馬,揮舞著寶劍沖入敵陣,勇猛為諸將之最。後梁太祖令左右義勝兩軍歸他指揮,不久又讓他擔任左開道指揮使,所以當時的人稱他孝「劉開道」。天祜三年冬天,率軍五千人在美原擊敗六萬岐軍。三年五月,封為大彭郡王。
這時劉知俊的威望越來越高,太祖的猜忌也日漸加深,適逢佑國軍節度使互重師無罪被殺,劉知俊更加坐卧不安,就占據同州叛亂,分兵襲擊雍州、華州。太祖聽說劉知俊叛亂,就派親近的大臣前往對他說明利害:「我待你很優厚,為什麼要背叛我呢?」劉知俊回答說:「我並不願意背叛您的恩德,只是害怕被您殺死而已!王重師沒有對不起陛下,卻遭到了滅族之禍!」太祖又派使者前往告訴劉知俊說:「我沒有料到你是因為這件事。不久前王重師被治罪,是因為劉捍說他暗中勾結邠寧鎮、鳳翔鎮,最終不會為國家效力。我現在雖然知道冤枉了他,可是悔不可及。使你像這樣背叛我,我心裡很遺憾,這是因為劉捍誤了我的大事,劉捍死了也一定彌補不了他的罪責。」劉知俊不予作答,於是分出一部分兵力扼守潼關。太祖派兵進攻潼關,攻下了潼關。不久後梁軍隊相繼趕到,劉知俊就帶領全族人逃跑到鳳翔,岐王李茂貞對他厚禮相待,讓他做檢校太尉。不久命他率兵圍攻靈武。靈武節度使韓遜派使者來朝廷告急,太祖命令康懷英率軍前往增援,部隊駐扎在酃州長城嶺,受到劉知俊的攔截伏擊,康懷英失敗而歸。李茂貞很高興;任劉知俊為涇州節度使。
不久受到李茂貞身邊的石簡顆等人的挑撥離間,被奪掉了軍政大權,寓居在岐下。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鎮守秦州,來朝見李茂貞,說,劉知俊走投無路才來到蜀地,不應該因為讒言、嫉妒而被剝奪軍政大權,李茂貞於是殺掉石簡顆等人來安撫劉知俊。李繼崇叉請求讓劉知俊帶著全家遷居秦州,以靠近富裕地區,李茂貞答應了他。不久,鄰州發生變亂,李茂貞命令劉知俊前往討伐。當時邠 州都校李保衡向朝廷投誠,末帝派霍彥威率軍搶先進入了邠州城,劉知俊於是率軍包圍了邠州城,半年都不能攻下。恰逢李繼崇在秦州投降前蜀,劉知俊的妻子兒女都遷居到了成都,於是放棄了對邠州的包圍而回到岐陽。因為全家已經遷居到蜀;到底還是擔心被猜忌,就與親信一百多人利用夜晚的時間奪關而逃,投奔了前蜀;
蜀王王建待他很周到,立刻授予他武信軍節度使的官職,不久叉命令他進攻岐州,不能攻克,於是撤軍而回。不久,又任命他做都紡。第二次領兵討伐岐州。當時,部將都是王建的舊部,很多人都不聽指揮,於是不能成功又回來了。蜀人趁機詆皇他。先前,王建雖然優待他,但也很猜忌他。曾對身邊的人一說:「我慢慢地衰老了。常常思考身後的安排。劉知俊不是你們等人所能駕馭的,不如盡早為他安排一個處所。」傳蜀天漢無年冬季十二月,王建派人逮捕劉知俊,在成都府的炭市把他斬首。
❹ 好聽的營業執照名字
好聽營業執照名字:
鑫豐、德悅、升本、華天、建來、具旭、祥志、西至、貝微、貿豐、榮來、清濤、基貿、識富、相倍、嘉原、長邦、超網、超精、恆洋、倍曼、理貴、中振、騰微、實福、迎科、鳳易、倍精、妙聚、貴明、清拓、納通、本火、友美、理易、春白、英越、益宇。
絲華、航通、相玉、優霸、科藍、誠真、事馳、歐源、瑞碩、倍凱、宇清、迎相、速森、茂友、威志、嘉通、奇世、瑪日、具越、京先、識嬌、微耀、高創、蘇士、爾艾、網貿、太金、雙久、恆思、火禾、旺泰、鐵本、羅天、成誠、名寶、偉江、生旭、霸霸、成月、玉新、金運、頓康。
馳精、泰倍、盈萬、相盈、信順、智優、立環、明榮、速用、騰彩、悅堅、亞絲、盈真、翔賽、運宇、源集、貴時、相鴻、浩精、詩冠、本隆、碼帝、賽立、速亞、創高、易創、嘉金、運識、皇凱、茂開、碩宇、富紐、韋瑪、卓韋、聚廣、萊源、諾悅、碩英、惠龍、相財、克佳、通西。
斯泰、惠利、德太、妙帝、展先、木大、友隆、廣安、洲智、邦維、輝科、尚迪、雙濤、春士、耀凌。
可參考以下名字:
1、上海**物流有限公司
2、上海**裝璜工程有限公司
3、上海**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有限公司
4、上海**木業有限公司
5、上海**貨物運輸代理有限公司
6、上海**會展有限公司
7、上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8、上海**勞務有限公司
❺ 劉知俊的史籍記載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雜傳第三十二》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人也。少事時溥,溥與梁相攻,知俊與其麾下二千人降梁,太祖以為左開道指揮使。知俊姿貌雄傑,能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出諸將。當是時,劉開道名重軍中。歷海、懷、鄭三州刺史,從破青州,以功表匡國軍節度使。
邠州楊崇本以兵六萬攻雍州,屯於美原。是時,太祖方與諸將攻滄州,知俊不俟命,與康懷英等擊敗崇本,斬馘二萬,獲馬三千匹,執其偏裨百人。李思安為夾城攻潞州,久不下,太祖罷思安,拜知俊行營招討使,未至潞,夾城已破,徙西路行營招討使,敗邠、岐兵於幕谷。是時,延州高萬興叛楊崇本降梁,太祖遣知俊會萬興,攻下丹、延、鄜、坊四州,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知俊功益高,太祖性多猜忌,屢殺諸將,王重師無罪見殺,知俊益懼,不自安。太祖已下鄜、坊,遣知俊復攻邠州,知俊以軍食不給未行。
太祖幸河中,使宣徽使王殷召知俊。其弟知浣為親軍指揮使,間遣人告知俊以不宜來。知俊遂叛,臣於李茂貞,以兵攻雍、華,執劉捍送於鳳翔。太祖使人謂知俊曰:「朕待卿至矣,何相負邪?」知俊報曰:「王重師不負陛下而族滅,臣非背德,但畏死爾!」太祖復使語曰:「朕固知卿以此,吾誅重師,乃劉捍誤我,致卿至此,吾豈不恨之邪?今捍已死,未能塞責。」知俊不報,以兵斷潼關。
太祖遣劉鄩、牛存節攻知俊,知俊遂奔於茂貞,茂貞地狹,無以處之,使之西攻靈武。韓遜告急,太祖遣康懷英、寇彥卿等攻邠寧以牽之。知俊大敗懷英於昇平,殺梁將許從實。茂貞大喜,以知俊為涇州節度使,使攻興元,取興、鳳,圍西縣。已而茂貞左右忌知俊功,以事間之,茂貞奪其軍。知俊乃奔於蜀,王建以為武信軍節度使,使返攻茂貞,取秦、鳳、階、成四州。建雖待知俊甚厚,然亦陰忌其材,嘗謂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爾輩所能制,不如早圖之!」而蜀人亦共嫉之。知俊為人色黑,而其生歲在丑。建之諸子,皆以「宗」、「承」為名,乃於里巷構為謠言曰:「黑牛出圈棕繩斷。」建益惡之,遂見殺。 《舊五代史·卷十三·梁書·列傳三》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也。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始事徐帥時溥,為列校,溥甚器之,後以勇略見忌。唐大順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來降,即署為軍校。知俊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冠諸將。太祖命左右義勝兩軍隸之,尋用為左開道指揮使,故當時人謂之「劉開道」。後討秦宗權及攻徐州,皆有功,尋補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攻海州下之,遂奏授刺史。天復初,歷典懷、鄭二州,從平青州,以功奏授同州節度使。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軍六萬於美原。自是連克鄜、延等五州,乃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開平二年春三月,命為潞州行營招討使。知俊未至潞,夾寨已陷,晉人引軍方攻澤州,聞知俊至,乃退。尋改西路招討使。六月,大破岐軍於幕谷,俘斬千計,李茂貞僅以身免。三年五月,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
時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會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無罪見誅,知俊居不自安,乃據同州叛,(《鑒戒錄》雲:彭城王劉知俊鎮同州日,因築營牆,掘得一物,重八十餘斤,狀若油囊,召賓幕將校問之。劉源曰:「此是冤氣所結,古來囹圄之地或有焉。昔王充據洛陽,修河南府獄,亦獲此物。源聞酒能忘憂,奠以醇醪,或可消釋耳。然此物之出,亦非吉征也。」知俊命具酒饌祝酹,復瘞之。尋有叛城背主之事。)送款於李茂貞。又分兵以襲雍、華,雍州節度使劉捍被擒,送鳳翔害之,華州蔡敬思被傷獲免。太祖聞知俊叛,遣近臣諭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負耶?」知俊報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師不負陛下,而致族滅!」太祖復遣使謂知俊曰:「朕不料卿為此。昨重師得罪,蓋劉捍言陰結邠、鳳,終不為國家用。我今雖知枉濫,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蓋劉捍誤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責。」知俊不報,遂分兵以守潼關。太祖命劉鄩率兵進討,攻潼關,下之。時知俊弟知浣為親衛指揮使,聞知俊叛,自洛奔至潼關,為鄩所擒,害之。尋而王師繼至,知俊乃舉族奔於鳳翔;李茂貞厚待之,偽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以土疆不廣,無籓鎮以處之,但厚給俸祿而已。尋命率兵攻圍靈武,且圖牧圉之地。靈武節度使韓遜遣使來告急,太祖令康懷英率師救之,師次邠州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九國志》雲:李彥琦、劉知俊自靈武班師,塗經長城嶺,梁師率精銳數萬躡其後,彥琦與知俊同設方略,擊敗之。)茂貞悅,署為涇州節度使。復命率眾攻興元,進圍西縣,會蜀軍救至,乃退。(《九國志·王宗釒歲傳》雲:岐將劉知俊等領大軍分路來攻,由階、成路奪固鎮糧,王宗侃、唐襲等御之,至青泥嶺,為知俊所敗,退保西縣。會大雨,漢江漲,宗釒歲自羅村得鄉導,緣山而行數百里,與宗播遇於鐵谷,合軍出湯頭。時知俊自斜谷山南直抵興州,圍西縣,軍人散掠巴中,宗釒歲與宗播襲之。會王建亦至,遂解西縣之圍。)
既而為茂貞左右石簡顒等間之,免其軍政,寓於岐下,掩關歷年。茂貞猶子繼崇鎮秦州,因來寧覲,言知俊途窮至此,不宜以讒嫉見疑,茂貞乃誅簡顒等以安其心。繼崇又請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豐給,茂貞從之。未幾,邠州亂,茂貞命知俊討之。時邠州都校李保衡納款於朝廷,末帝遣霍彥威率眾先入於邠,知俊遂圍其城,半載不能下。會李繼崇以秦州降於蜀,知俊妻孥皆遷於成都,遂解邠州之圍而歸岐陽。以舉家入蜀,終慮猜忌,因與親信百餘人夜斬關奔蜀。王建待之甚至,即授偽武信軍節度使,尋命將兵伐岐,不克,班師,因圍隴州,獲其帥桑宏志以歸。久之,復命為都統,再領軍伐岐。時部將皆王建舊人,多違節度,不成功而還,蜀人因而毀之。先是,王建雖加寵待,然亦忌之,嘗謂近侍曰:「吾漸衰耗,恆思身後。劉知俊非爾輩能駕馭,不如早為之所。」又嫉其名者於里巷間作謠言雲:「黑牛出圈棕繩斷。」知俊色黔而丑生,棕繩者,王氏子孫皆以「宗」、「承」為名,故以此構之。偽蜀天漢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斬於成都府之炭市。
❻ 常這個姓有哪些輩分啊
起源主要有五:①相傳黃帝時代,以常為氏者甚多。如周族與商族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演化而來的。黃帝時有大司空常先。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②出自姬姓,以邑為氏,衛康叔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③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據《姓氏考略》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④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同義,因避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於江蘇的東海沿岸一帶。⑤出自少數民族。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 始祖:康叔。 遷徙: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戰國時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目前常姓人口列全國第94位。 郡望: 太原郡 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平原郡 西漢置,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 江原郡 治所在今四川崇慶一帶。 河內郡 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 武威郡 西漢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堂號: 知人堂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 金吉堂 源自常志美,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太原、平原、河內、武威。②自立堂號:積善、受宜、學古等。 字輩: 某支常姓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後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山東棗庄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後振發成。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後超修,倫紀啟軸。 江蘇如皋常姓一支字行為:敦愈怡喬吉,征善祿綬祥,誼修忠倫。 名人: 常儀,上古帝俈妃。一作尚儀。帝摯母。姓訾陬氏。傳說以善於占月之晦、朔、弦、望聞名。一說嫦娥奔月故事,即由常儀演變而來。 常璩,東晉史學家。字道將。西晉江源(今屬四川)人。初仕成漢李氏,入晉居建康(今南京)。著有《漢之書》,早佚。今存其所著《華陽國志》,是研究中國西南地方史和少數民族史的必備書籍。 常駿,隋官吏。煬帝時任屯田主事。曾於大業三年(607)同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中,建立邦交,互通使節。 常慜,唐僧人。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經末羅瑜國後,所附商舶中途遇險沉沒,旅客爭上小船逃生,他捨己救人,遂與弟子一人同遇難。 常建,唐詩人。長安(今西安)人。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工詩,長於五言,多以山林、寺觀為題材,筆墨凝煉,意境清寂幽邃。代表作為《題破山寺後禪院》。又以邊塞詩著稱。《全唐詩》存其詩五十八首。有《常建集》。 常遇春(1330-1369),明開國將領。懷遠(今安徽)人,字伯仁,貌奇偉,勇力過人,初為盜,後歸太祖,從平陳友諒,擒張士誠,轉戰江、浙、皖、贛,所向有功,復率師北征,攻下元都,逐走順帝,為太祖奠定天下。累官左副將軍,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生平沉義果敢,善撫士兵,不讀書史,而用兵輒與古合,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贈中書右丞相,封開平王,卒謚忠武。 常倫(1493-1526),明散曲家。山西沁水人,字明卿,號樓居子。正德進士,任大理寺評事,謫壽州判官,遷寧羌知州。一度罷官家居,縱聲色自放,飲酒作曲,悲壯艷麗。詩與李(夢陽)、何(景明)不相上下。又善書畫。喜談老子穀神不死之術。有《寫情集》、《常評事集》。 常志美,清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字蘊華(永華)。一說原籍撒馬爾汗,九歲隨其叔來華,留居陝西,從胡登洲第四代門人學經。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而姓常。一說其先人原居江南,康熙時出任大經師。自高曾祖父起,世代以經學相傳,主講於關隴及大河南北。學識淵博,尤精波斯文。其學說後發展成為經堂教育的「山東派」,被華北地區穆斯林尊為「常仙學」、「常巴巴」。 其他常姓名人有西漢大臣常惠;三國名士常播、常騫,魏大臣常林;北朝北魏大臣常景,北周將領常善;唐畫家常粲;清大臣常大淳等。近當代常姓名人有東方藝術史家常任華,豫劇演員常香玉,相聲演員常連安、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貴田,楹聯家常江等。
麻煩採納,謝謝!
❼ 常這個姓有哪些輩分啊拜託了各位 謝謝
起源主要有五:①相傳黃帝時代,以常為氏者甚多。如周族與商族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演化而來的。黃帝時有大司空常先。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②出自姬姓,以邑為氏,衛康叔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③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據《姓氏考略》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④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同義,因避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於江蘇的東海沿岸一帶。⑤出自少數民族。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 始祖:康叔。 遷徙: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戰國時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目前常姓人口列全國第94位。 郡望: 太原郡 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平原郡 西漢置,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 江原郡 治所在今四川崇慶一帶。 河內郡 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 武威郡 西漢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堂號: 知人堂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 金吉堂 源自常志美,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太原、平原、河內、武威。②自立堂號:積善、受宜、學古等。 字輩: 某支常姓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後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山東棗庄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後振發成。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後超修,倫紀啟軸。 江蘇如皋常姓一支字行為:敦愈怡喬吉,征善祿綬祥,誼修忠倫。 名人: 常儀,上古帝俈妃。一作尚儀。帝摯母。姓訾陬氏。傳說以善於占月之晦、朔、弦、望聞名。一說嫦娥奔月故事,即由常儀演變而來。 常璩,東晉史學家。字道將。西晉江源(今屬四川)人。初仕成漢李氏,入晉居建康(今南京)。著有《漢之書》,早佚。今存其所著《華陽國志》,是研究中國西南地方史和少數民族史的必備書籍。 常駿,隋官吏。煬帝時任屯田主事。曾於大業三年(607)同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中,建立邦交,互通使節。 常慜,唐僧人。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經末羅瑜國後,所附商舶中途遇險沉沒,旅客爭上小船逃生,他捨己救人,遂與弟子一人同遇難。 常建,唐詩人。長安(今西安)人。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工詩,長於五言,多以山林、寺觀為題材,筆墨凝煉,意境清寂幽邃。代表作為《題破山寺後禪院》。又以邊塞詩著稱。《全唐詩》存其詩五十八首。有《常建集》。 常遇春(1330-1369),明開國將領。懷遠(今安徽)人,字伯仁,貌奇偉,勇力過人,初為盜,後歸太祖,從平陳友諒,擒張士誠,轉戰江、浙、皖、贛,所向有功,復率師北征,攻下元都,逐走順帝,為太祖奠定天下。累官左副將軍,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生平沉義果敢,善撫士兵,不讀書史,而用兵輒與古合,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贈中書右丞相,封開平王,卒謚忠武。 常倫(1493-1526),明散曲家。山西沁水人,字明卿,號樓居子。正德進士,任大理寺評事,謫壽州判官,遷寧羌知州。一度罷官家居,縱聲色自放,飲酒作曲,悲壯艷麗。詩與李(夢陽)、何(景明)不相上下。又善書畫。喜談老子穀神不死之術。有《寫情集》、《常評事集》。 常志美,清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字蘊華(永華)。一說原籍撒馬爾汗,九歲隨其叔來華,留居陝西,從胡登洲第四代門人學經。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而姓常。一說其先人原居江南,康熙時出任大經師。自高曾祖父起,世代以經學相傳,主講於關隴及大河南北。學識淵博,尤精波斯文。其學說後發展成為經堂教育的「山東派」,被華北地區穆斯林尊為「常仙學」、「常巴巴」。 其他常姓名人有西漢大臣常惠;三國名士常播、常騫,魏大臣常林;北朝北魏大臣常景,北周將領常善;唐畫家常粲;清大臣常大淳等。近當代常姓名人有東方藝術史家常任華,豫劇演員常香玉,相聲演員常連安、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貴田,楹聯家常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