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OS.......關於新型武器的簡介,還有關於戰爭的詩句
描寫戰爭的詩詞
關於戰爭的成語
成語與軍事歷史文化
志願軍英雄故事
抗擊非典英雄事跡
關於戰爭的小故事
莫斯科保衛戰中的10個真實故事
http://hi..com/007cn/blog/item/b8a6b899186b69096e068c8a.html
『貳』 帝王將相,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李世民,康熙,乾隆,到底怎樣的風起雲涌啊
始皇帝,為華夏大一統奠定基礎。
劉邦,以亭長之身成就無上至尊,可稱英雄,
漢武帝,文武雙全,成就華夏之大一統。
李世民,文治武功非凡,可稱英雄。
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夕陽最後的余暉,奴儒相助,就是一頭豬也可成就偉業。
『叄』 滿漢全席這些菜之間有什麼區別拜託了各位 謝謝
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錯,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庄隆。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留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滿漢全席(一) 蒙古親藩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為招待與皇室聯姻的蒙古親族所設的御宴。一般設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滿族一、二品大臣坐陪。歷代皇帝均重視此宴,每年循例舉行。而受宴的蒙古親族更視此宴為大福,對皇帝在宴中所例賞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類鈔*蒙人宴會之帶福還家》一文中說:「年班蒙古親王等入京,值頒賞食物,必之去,曰帶福還家。若無器皿,則以外褂兜之,平金綉蟒,往往湯汁所沾需,淋漓盡,無所惜也。」 茶台茗敘 :古樂伴奏-滿漢侍女敬獻白玉奶茶 到奉點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蘋果 合意餅 攢盒一品 :龍鳳描金攢盒龍盤柱 (隨上乾果蜜餞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餞 蜜餞蘋果 蜜餞桂圓 蜜餞鮮桃 蜜餞青梅 奉香上壽: 古樂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龍鳳呈祥 洪字雞絲黃瓜 福字瓜燒裡脊 萬字麻辣肚絲 年字口蘑發菜 餑餑四品: 御膳豆黃 芝麻卷 金糕 棗泥糕 醬菜四品: 宮廷小黃瓜 醬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環漿: 音樂伴宴-滿漢侍女敬奉貴州茅台 膳湯一品: 龍井竹蓀 御菜三品: 鳳尾魚翅 紅梅珠香 宮保野兔 餑餑二品: 豆面餑餑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龍雙飛 爆炒田雞 芫爆仔鴿 御菜三品: 八寶野鴨 佛手金卷 炒墨魚絲 餑餑二品: 金絲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綉球乾貝 炒珍珠雞 奶汁魚片 御菜三品: 干連福海參 花菇鴨掌 五彩牛柳 餑餑二品: 肉未燒餅 龍須面 燒烤二品: 掛爐山雞 生烤狍肉 隨上荷葉卷 蔥段 甜面醬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龍芽 蓮蓬豆腐 草菇西蘭花 膳粥一品: 紅豆膳粥 水果一品: 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 信陽毛尖 滿漢全席(二) 廷臣宴 廷臣宴於每年上元後一日即正月十六日舉行,是時由皇帝親點大學士,九卿中有功勛者參加,固興宴者榮殊。宴所設於奉三無私殿,宴時循宗室宴之禮。皆用高椅,賦詩飲酒,每歲循例舉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參加。皇帝籍此施恩來攏絡屬臣,而同時又是廷臣們功祿的一種像徵形式。 麗人獻茗:獅峰龍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蘋果軟糖 蜜餞四品:蜜餞銀杏 蜜餞櫻桃 蜜餞瓜條 蜜餞金棗 餑餑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雙色豆糕 豆沙卷 醬菜四品:甜醬蘿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錦 前菜七品:喜鵲登梅 蝴蝶暇卷 薑汁魚片 五香仔鴿 糖醋荷藕 泡綠菜花 辣白菜卷 膳湯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鍋煨鹿筋 雞絲銀耳 桂花魚條 八寶兔丁 玉筍蕨菜 餑餑二品:慈禧小窩頭 金絲燒麥 御菜五品:羅漢大蝦 串炸鮮貝 蔥爆牛柳 蚝油仔雞 鮮蘑菜心 餑餑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廣肚 菊花裡脊 山珍刺五加 清炸鵪鶉 紅燒赤貝 餑餑二品:絨雞待哺 豆沙蘋果 御菜三品:白扒魚唇 紅燒魚骨 蔥燒鯊魚皮 燒烤二品:片皮乳豬 維族烤羊肉 隨上薄餅 蔥段 甜醬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珠蘭大方 滿漢全席(三) 萬壽宴 萬壽宴是清朝帝王的壽誕宴,也是內廷的大宴之一。後妃王公,文武百官,無不以進壽獻壽禮為榮。其間名食美饌不可勝數。如遇大壽,則慶典更為隆重盛大,系派專人專司。衣物首飾,裝潢陳設,樂舞宴飲一應俱全。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壽,於光緒十八年就頒布上諭,壽日前月余,筵宴即已開始。僅事前江西燒造的繪有萬壽無疆字樣和吉祥喜慶圖案的各種釉彩碗、碟、盤等瓷器,就達二萬九千一百七十餘件。整個慶典耗費白銀近一千萬兩,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麗人獻茗:廬山雲霧 乾果四品:奶白棗寶 雙色軟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餞四品:蜜餞菠蘿 蜜餞紅果 蜜餞葡萄 蜜餞馬蹄 餑餑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蓮子糕 豌豆黃 醬菜四品:桂花辣醬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黃瓜 攢盒一品:龍鳳描金攢盒龍盤柱 隨上 五香醬雞 鹽水裡脊 紅油鴨子 麻辣口條 桂花醬雞 蕃茄馬蹄 油燜草菇 椒油銀耳 前菜四品: 萬字珊瑚白菜 壽字五香大蝦 無字鹽水牛肉 疆字紅油百葉 膳湯一品: 長春鹿鞭湯 御菜四品: 玉掌獻壽 明珠豆腐 首烏雞丁 百花鴨舌 餑餑二品: 長壽龍須面 百壽桃 御菜四品: 參芪燉白鳳 龍抱鳳蛋 父子同歡 山珍大葉芹 餑餑二品: 長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燒圓魚 巧手燒雁鳶 桃仁山雞丁 蟹肉雙筍絲 餑餑二品: 人參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樹猴頭蘑 墨魚羹 荷葉雞 牛柳炒白蘑 燒烤二品: 掛爐沙板雞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 茉莉雀舌毫 滿漢全席(四) 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陽春園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玄燁帝席賦《千叟宴》詩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於乾清宮舉行千叟宴,與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嘉慶元年正月再舉千叟宴於寧壽宮皇極殿,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賦詩三壬余首。後人稱謂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麗人獻茗:君山銀針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軟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餞四品:蜜餞桔子 蜜餞海棠 蜜餞香蕉 蜜餞李子 餑餑四品:花盞龍眼 艾窩窩 果醬金糕 雙色馬蹄糕 醬菜四品:宮廷小蘿葡 蜜汁辣黃瓜 桂花大頭菜 醬桃仁 前菜七品:二龍戲珠 陳皮兔肉 怪味雞條 天香鮑魚 三絲瓜卷 蝦籽冬筍 椒油茭白 膳湯一品:罐燜魚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蝦 龍鳳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黃瓜醬 餑餑二品:千層蒸糕 什錦花籃 御菜五品:龍舟钁魚 滑溜貝球 醬燜鵪鶉 蚝油牛柳 川汁鴨掌 餑餑二品:鳳尾燒麥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雞脯 香麻鹿肉餅 餑餑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餃 燒烤二品:御膳烤雞 烤魚扇 野味火鍋:隨上圍碟十二品 一品: 鹿肉片 飛龍脯 狍子脊 山雞片 野豬肉 野鴨脯 魷魚卷 鮮魚肉 刺龍牙 大葉芹 刺五加 鮮豆苗 膳粥一品:荷葉膳粥 水果一品: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楊河春綠 滿漢全席(五) 九白宴 九白宴始於康熙年間。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為表示投誠忠心,每年以九白為貢,即:白駱駝一匹、白馬八匹。以此為信。蒙古部落獻貢後,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謂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後來道光皇帝曾為此作詩雲:「四偶銀花一玉駝,西羌歲獻帝京羅。」 麗人獻茗: 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蘿軟糖 蜜餞四品: 蜜餞龍眼 蜜餞萊陽梨 蜜餞菱角 蜜餞檳子 餑餑四品: 糯米涼糕 芸豆卷 鴿子玻璃糕 奶油菠蘿凍 醬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黃瓜條 甜辣乾 雪裡蕻 前菜七品: 松鶴延年 芥茉鴨掌 麻辣鵪鶉 芝麻魚 腰果芹心 油燜鮮蘑 蜜汁蕃茄 膳湯一品: 蛤什蟆湯 御菜一品: 紅燒麒麟面 熱炒四品: 鼓板龍蟹 麻辣蹄筋 烏龍吐珠 三鮮龍鳳球 餑餑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蘆 御菜一品: 金蟾玉鮑 熱炒四品: 山珍蕨菜 鹽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餑餑二品: 黃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駝峰 熱炒四品: 野鴨桃仁丁 爆炒魷魚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餑餑二品: 大救駕 蓮花捲 燒烤二品: 持爐珍珠雞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蓮子膳粥 水果一品: 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 洞庭碧螺春 滿漢全席(六) 節令宴 節令宴系指清宮內廷按固定的年節時令而設的筵宴。如:元日宴、元會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節次定規,循例而行。滿族雖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後,在滿漢文化的交融中和統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漢族的食俗。又由於宮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規詳盡。其食風又與民俗和地區有著很大的聯系,故,臘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黃酒、重陽糕、乞巧餅、月餅等儀器在清宮中一應俱全。 麗人獻茗:福建烏龍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軟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餞四品:蜜餞鴨梨 蜜餞小棗 蜜餞荔枝 蜜餞哈蜜杏 餑餑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盞 鴛鴦卷 醬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醬小椒 甜醬姜牙 醬甘螺 前菜七品:鳳凰展翅 熊貓蟹肉 蝦籽冬筍 五絲洋粉 五香鱖魚 酸辣黃瓜 陳皮牛肉 膳湯一品:罐煨山雞絲燕窩 御菜五品:原殼鮮鮑魚 燒鷓鴣 蕪爆散丹 雞絲豆苗 珍珠魚丸 餑餑二品:重陽花糕 松子海羅干 御菜五品:猴頭蘑扒魚翅 滑熘鴨脯 素炒鱔絲 腰果鹿丁 扒魚肚卷 餑餑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餅 御菜五品:清蒸時鮮 炒時蔬 釀冬菇盒 荷葉雞 山東海參 餑餑二品:時令點心 高湯水餃 燒烤二品:持爐烤鴨 烤山雞 隨上 薄餅 甜面醬 蔥段 瓜條 蘿葡條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臘八粥 水果一品:應時水果拼盤一品 告別香茗:楊河春綠
『肆』 故宮里的傢具主要是什麼材質打造的,有什麼特色
故宮里的傢具一般由楠木、黃花梨等名貴木質做成,它們的製作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
當然,這些傢具除了基本的製作材料外,還會鑲嵌銅、玉、琺琅、象牙等,來達到更加新奇的色彩。
大到皇帝每天做的龍椅,小到一個個皇帝、妃子、後宮宮女用的洗臉盆家,無不顯示出雍容華貴的氣息。
這些傢具,為帝王們所喜愛。時到今日,它們依然構成了故宮最美麗的一道風景,吸引著每一位去故宮遊玩的人們。
『伍』 為什麼漢到隋之間的皇帝多稱某某帝,而唐宋元的皇帝多稱某某宗呢
先說謚號。
謚號即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謚號,所謂「獻」者即獻出國土者也。而他做皇帝的時候還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當然小說演義畢竟與史實不通,可以隨意稱呼,但是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謚號來自於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後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嬴政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謚號。
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字數這么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 次說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准,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慣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庄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佑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灠,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除了中國以外,王氏高麗、李氏朝鮮,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陳朝、後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廟號。但是日本沒有採用廟號制度。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清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 再說年號。
自從漢武帝首建建元年號之後,年號就成為皇帝的直接附屬品。 到了明清,甚至用年號來稱呼皇帝,而一些比較利益百姓的政策也直接反映到年 號上來,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於是,當時老百姓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乾隆寶 ,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書中所說:嘉靖者,實乃家 家皆凈也。所以,自古以來皇帝對年號就非常重視。
當然,凡是年號都要挑選最好的字眼和最為講究的解釋,但是, 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年號起的好,不等於政治抓的好,相反, 很多時候,好的年號也未必能給昏暗的王朝帶來一絲曙光。例如漢光武帝的年號 建武多次被後人延襲,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興也能再度出現,然而,比較諷刺的 是歷史沒有重演。西晉惠帝、東晉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號,可是,他們自己 都被權臣挾持,行政一塌糊塗,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見,年號不等於救命的 菩薩。
一般來說,帝王忌諱前朝死於非命或者被短期顛覆的王朝皇帝的 年號,就是平庸的年號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漢武帝以降,中國封建史一共有 近千個年號,很少有人能夠把他們完全、准確的復述出來,所以,雷同的笑話還 是層出不窮。比如東晉末年桓玄篡位,自號大楚,定年號為永始,後來一查,竟 然是西晉篡位者趙王司馬倫的年號,而此前這個年號就是漢成帝這個荒淫無度的 傢伙的年號,所以,桓玄那個時候,人們就說他的「朝廷」長久不了,果然,最 後很快垮台。
還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號曰:乾德。太祖本人沒 有多少文化,這件事就是交給宰相趙普等人去辦理,趙普他們擬定的就是乾德, 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這個乾德是五代十國前蜀後主王衍曾經使用過的。如果說 桓玄和司馬倫相距一百多年還能夠用無可考證這樣的話來搪塞,那麼,王衍距離宋朝立國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這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大笑話,而且,真像是 太祖在年號公開頒布之後才知道的,雖則,不能對趙普過多的責備,但是,宋太 祖卻感嘆道:宰相一定要用讀書人啊。
北宋末年,蔡京當權,蔡本人是書法家,而且,喜歡標新立異, 頒布年號崇寧的時候,蔡京獨出心裁,把崇字一筆寫到底,這是南北朝時期庫狄 干發明的粗人寫法,叫做:穿錘。蔡京這一穿錘可不要緊,卻壞了宋家的江山, 當時迷信的人說,崇字是一個山下面一個宗,蔡京一筆下來,把宗的一點給破了 ,所以,宋朝很快宗室離亂、厄運當頭了。當然,這是因循附會,不能作為信史 考證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寧通寶確實是崇字一筆帶下的,這也是事實。
年號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針,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選定年 號為:建中靖國。目的在於平息日益嚴重的黨爭,然而,正如建中靖國年號本身 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樣,徽宗的願望隨即很快破滅。崇禎即位的時候,下面送選四個年號給崇禎挑,朱由檢選定了崇 禎,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當時就有人指出,崇禎年號和宋末崇寧年號接 近,是一個不祥的年號。其實,滿清皇太極大清國建立時用的年號還是崇德呢, 也不見得不祥。再有,明成祖永樂年號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這是幾百年前反賊 方臘使用過的,但是,朱棣豈能是方臘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見,事在人為,關年 號何?
有的年號還有點讖語,清末的同治也是類似這個意思,一方面希 望兩宮垂簾、親王秉政達到順治時期的光榮,另一方面順治之後是康熙,希望同 治之後盛世再現。可是,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反而是同治皇帝和他的祖 宗一樣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順治之前滿清是兩代,而同治之後滿清也是兩代,可謂始終相系。另則元順帝的年號叫至元(史稱:後至元,有別於至元), 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號相同,而元朝起於至元,也亡於至元。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唐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同治的意思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共同治理",本人在看了一些資料以後認為不確。我認為「大同之治」才是這一年號的意思或者來歷。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 後說尊號。
尊號,顧名思義就是尊祟的名號。什麼人才能受到尊祟,具有算祟的名號?在等級森嚴的漫長中國古代社會之中,只有貴族階層的君主密王才能受到尊祟,具有尊祟的名號。尊號,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尊號,是指在唐以前對古代帝王(含後妃)的各種稱號,比如君王皇帝以及其死後的謚號、廟號等,都是尊祟之號。
「君」,《說文》:「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圖片」 古文,象君形。」
此字描繪了一個只會枯坐拱手、發號施令的剝削階級統治者形象。且言「君,尊也」,即君主是個至尊人物。鄭玄在《儀禮·喪服傳》。君,至尊也「句下注雲:「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這道出了君是至尊人物、受到尊祟的社會根源,即佔有土地。這就是說,凡佔有土地的地主都稱「君」。天子是天下的大地主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諸侯是一國的大地主,卿大夫是一邑一鄉的大地主。這些人佔有土地,發號施今,奴役人民,有威可畏,必然受到尊祟!
「王」,在甲骨文中像燃燒的火苗之形。王國維認為即「旺」的本字,「當以旺盛為本義」,蓋用以推崇君主治國安邦,興旺發達為王的名之由。首先,奴隸社會專制君主稱王。比如商王、周文王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說明「王」與「帝」的區別與聯系及古今稱謂的變更。所謂「今之王」,是指殷周、春秋時的王:「古之帝」,是指殷周以前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酋長稱帝,如帝嚳、帝堯、帝舜
等。
「皇」與「帝」由於其特殊的含義,都被用來作為君主的尊號。
甚至於廟號、謚號也都是尊祟之號。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中立室祭祀,追尊為某祖、某宗,並題為廟室,以示尊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宗廟社稷是一個國家的標志。皇帝死後人太廟稱祖稱宗,表示他開業鴻烈,治國有方,功德高尚,因此並非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在太廟制中,稱祖最高,一般稱宗。開國皇帝多稱祖,繼業皇帝稱宗,而個別功勞太大的也稱祖,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稱明太祖,其四子朱棣則稱明成祖。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事跡品行評定的褒貶名號。謚號中雖有美謚、平謚、惡謚,但並非總是與死者生前行為相稱,往往有溢美之詞,甚至是非顛倒。
狹義的尊號,是指從唐代武則天、中宗之世開始,在皇帝名號之前增加的阿諛奉承之詞,褒獎溢美之語。比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於乾德元年(%3年)受尊號:「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簡直把天下的好詞語都用盡了。
在歷代,不僅帝王受尊崇具有尊號,皇後也同樣受尊祟具有尊號。這多是新帝尊敬原皇後或母妃,為其加尊號,稱皇太後、太皇太後。如南朝宋少帝生母是宋武帝張夫人,少帝即位後,即為其加尊號為里太後。除此之外,還加別的詞語。比如《漢書·外戚傳):「武帝崩,大將軍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後。」
從以上看,帝王尊號有一個產生、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同一般事物發展過程一樣由廣義到狹義,由簡單到復雜,由簡單的稱謂到一加再加的阿諛奉承之辭。尊祟溢美之詞,走上了誇飾虛妄的歧途。
尊號出現之早,幾與帝王相伴而生。據宋高承《事物紀原》記載:項峻《如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號天靈,即王帝尊號之始也。堯曰放勛,舜曰重華,禹曰文命,或以為三帝之號。周列國或有之,如楚郟敖、杞東樓公、莒茲平公是也。秦有天下,李斯、王綰請上尊號曰泰皇。至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壬辰,始稱天皇。中宗神龍元年十一月,上尊號曰應天皇帝,景龍二年八月丙戌,加尊號應天神龍皇帝。玄宗開元以後,宰相始率百官上尊號,以為常制。宋朝神宗熙寧中,上以虛名無實,遂罷之。這是說尊號產生於傳說的天皇、地皇、泰皇(或曰人皇)的三皇時代,且五帝繼之,沿傳到唐成為常制。宋神宗以為虛名無實,一度罷之。天靈,尊為天神;放勛,放上世之功紀,言堯之功,大而無所不至;重華,言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文命,言有文德教命;泰皇、郟敖、東樓公、茲平公、天皇、應天、應天神龍等等,都是尊祟之辭。
尊號,從某種角度說有一定的意義。其意義就在於對帝王、皇後等正名位,同時有所謂慶吉祥、祟功德、轉時運的意義。不過尊號發展到一定時期即唐以後,走上了虛名無實的歧途,對此上尊號者和受尊號者都有所察覺和拒絕。比如《舊唐書·陸贄傳》載唐德宗已上尊號「聖神文武」,後因「寇難,諸事宜改更」,想再加尊號。贄勸阻道:「尊號之興本非古制。行於安泰之日,已累謙沖;襲乎喪亂之時,尤仿事體。」「人主輕重不在自稱,崇其號無補於徽猷,損其名不傷其德美。然而損之有謙光稽古之善,祟之獲矜能納餡之譏,得失不侔,居然可辯。」《宋史·劉敞傳》載:嘉佑四年群臣請上尊號,劉敞上疏諫止說:「陛下不受徽號且二十年,如今復加數字,不足盡美德.而前美並棄,實在可惜!」宋仁宗於是不受。《宋史·禮志·上尊號儀》載,宋神宗即位,司馬光、呂公著反對上尊號,其道理就在於「先帝治平二年,辭尊號不受,天下莫不稱頌聖德」,「陛下誠能斷以聖意,推而不居,仍令更不得上表請,則頌嘆之聲將洋溢四海矣!」即臣民都反對阿諛奉承,華而不實,皇帝不接受尊號,自然四海沸騰,同聲贊頌。這就是尊號走上歧途的反映。
不過封建帝王有其接受阿諛奉承的階級屬性,因此盡管歷代賢君明臣反對上尊號,宋代以後卻並沒有休止,一直延續到清末。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
『陸』 幫寫作文
世界遺產——故宮導游詞
(故宮午門前)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裡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神聖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的建築群,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於這些原因,故宮建築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牆,牆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築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里舉行頒布次年年歷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可能是由於戲劇午台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後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裡面,在正式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布局和參觀路線。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鍾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布。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徵著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圍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布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遊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庄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築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色。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築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築的等級差別。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布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後)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後、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在故宮里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麼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台,如同白雲,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的。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台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徵。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准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裡。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齣,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製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的位置。關於龍椅,這裡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據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傢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鑒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後經修復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里閱視種子、農具、祝文。這里現在陳列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柒』 類似無盡劍裝、體尊、不滅劍體、異界劍師全職者、武動乾坤、星穹君王不太出名但好看的小說,一百萬字以上
這個是最近在看的,不錯的書,希望你喜歡,
《風雲無極》
這一世,武帝歸來,橫行天下,風雲無極 。受受盡凌辱的家族廢材,在烈火之中永生:豬腳重生,回到一千年前,烈火海洋之中鞏固自身修為,回首往事,下定決心,重塑傳奇,不再悲劇。
救親人,殺不忠;奪寶藏。煉自身。重生就是最大的bug,但是不變的是風雲大陸,成就強者的心。
好書,且作者更新速度有保障,值得關注加收藏。
幻俠小說網,出精品!
《網游之唯我毒尊》
最長一夢,主角重回12年前,那時,《武俠世界》剛剛公測,那時,他還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最後,武學之道,殊途同歸,太祖長拳也可練至剛猛無濤,上等絕學可使人少走彎路,修為高深全在個人堅持和悟性。再最後,本書主角主修毒功,毒至極點當為力量,化身妖魅,輕功第一。
幻俠小說網,好書推薦!
《槍墓》
在遙遠時間的盡頭,有億萬域外魔物乘十萬流星,自宇外降臨大地,欲將人類世界變成魔物屠宰場,將萬億人類變成奴隸寵物,人類被逼至瀕臨滅絕的窘境。冰封天災過後,在無法生存的殘酷世界中,為了不受外敵傷害,人類陷入漫長而無限的進化之路。厚重的陰影行走在黑暗邊緣,刀鋒與槍火綻放在生與死的縫隙里,重生的靈魂,一朝再起風雲。在進化系統的幫助下,雷東來開創了一段屬於狩魔獵人的傳奇……
幻俠小說網,精品推薦!!!
《天網戰紀》
脫胎換骨,金剛不壞,武道修身,不死不滅,星空輪回,身體修煉五重境界。神奇的機甲,怪異的生命,變幻的星獸,無盡的任務。且看一個低等的天網聯盟陣營下等兵戰士,如何一步步成為天網將軍,揭開宇宙星空的奧秘。
幻俠精品,值得看!
《傲劍星穹》
未來時代,武道橫行。光武戰甲,叱吒風雲!一名得到上古劍仙傳承的普通人奮斗在未來時代的故事。李景語一:別和哥飈速度,哥用的不是飛車,而是飛劍。李景語二:任萬法襲來,吾只一劍橫去。李景語三:萬劍歸宗,破!
好書盡在幻俠小說網!!!
『捌』 故宮古建築的主要設計師是誰
中國清代承辦內廷工程的雷氏建築世家,因長期掌
管樣式房而得名。始祖雷發達,字明所,江西建昌人,清
初與堂兄雷發宣應募赴京。相傳重建太和殿時因缺大木,
倉猝間取明陵楠木舊樑柱充用,上樑時卯榫懸而不合,工
部官私使雷發達冠服衲斧升梁,斧落榫入禮成,康熙遂
面授雷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雷發達子雷金玉,繼父
業任長班,供役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雷金玉子雷
聲□,雷聲□子雷家瑋、雷家璽和雷家瑞3兄弟都能繼
承祖業。
雷家璽曾先後承辦萬壽山、玉泉山、香山、避暑山
庄和圓明園東路工程。乾嘉時,樣式房工作內外兼營,雷
氏三兄弟通力合作,業務興旺發達。
雷家璽子雷景修繼掌樣房。雷景修子雷思起營建定
陵受賞。同治(1862~1874)中有修復圓明園之議,雷思
起與子雷廷昌進呈圖樣。惠陵、普祥、普陀陵工及三海、
萬壽山慶典先後興工,雷廷昌都參預其役。樣式雷一家
承辦內廷工程掌管樣式房,前後七世歷時200餘年,康熙
以後歷朝宮殿、陵寢、園苑、行宮等主要內廷工程的繪
制圖樣、製作燙樣,都出於樣式雷世家
『玖』 以《北京一日游》為題寫一篇600子作文、景點有清華、圓明園、故宮<按順序>
北京故宮博物館導游詞
(故宮午門前)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裡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神聖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的建築群,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於這些原因,故宮建築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牆,牆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築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里舉行頒布次年年歷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可能是由於戲劇午台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後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裡面,在正式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布局和參觀路線。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鍾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布。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徵著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圍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布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遊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庄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築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色。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築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築的等級差別。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布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後)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後、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在故宮里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麼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台,如同白雲,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的。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台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徵。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准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裡。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齣,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製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的位置。關於龍椅,這裡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據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傢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鑒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後經修復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里閱視種子、農具、祝文。這里現在陳列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