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斗拱傢具

斗拱傢具

發布時間:2021-03-04 23:10:04

㈠ 榫卯結構是中國特有的木工工藝么

1973年,河姆渡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證明我國早在大幾千年就開始使用木質榫卯構件一事實,但是編者要說一點,榫卯並不是我國獨有的獨有的,木材作為最原始的建築和傢具材料是全球性的,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發生,而不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埃及也同樣很早很早出現了榫卯結構,因為我們身邊有大量採用榫卯構件的木質傢具、建築的存在,所以一般人會有一種錯覺說榫卯是中國獨創的,是國粹,上升到民族主義層面上來就有些過了,在材料科學不發達古代,木質榫卯構件被全世界廣泛使用是很正常的,確實要表達民族自信的話,只能說中國在使用的廣泛性、傳承度更好一些僅此而已。

說完歷史再說說現狀

社會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新材料不斷被發現和發明出來,不論建築、傢具、用品等都有很多新型材料使用,並且比木質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強,作為與木材相伴相生的榫卯構件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優選擇,從這個層面上講,沒有什麼是最好的,而是合適最重要,這個合適不僅從材料、工藝、結構上講,還要加上成本、文化、設計等等因素,就拿傢具來說,還在使用榫卯結構的大約只有實木類傢具了,特別是新中式實木傢具紅木傢具這類定位相對高端的品類,這個要從兩方面講,一個是工藝,像板材、塑料、玻璃纖維、金屬傢具最優的連接結構並不是榫卯,很多時候都能做到一體成型,完全沒有使用榫卯的必要性;二是成本,雖然目前簡單榫卯結構已經能做到半自動成型,但是像復雜一些的粽角榫、抱肩榫等等還是主要依靠人工,並且是經驗技術豐富的木工師父才會製作,這個要付出的成本,與機械自動化生產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所以僅有一對工藝成本不是特別敏感的傢具、工藝品這些產品上使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展望一下未來作為總結吧

我們不要過於偏執的認為,不含一根螺絲不用一點膠水才是正宗的榫卯,才是正經的新中式實木傢具,作為一個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淘汰」的傳統工藝,再去講求純粹定義並沒有很大意義,像榫卯工藝這類的,其功能實用意義越來越弱化,但是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形而上的文化意義卻得到很大的強化,最終會作為文化構成部份被保留下來,像這類傳統工藝得以另一種新的形式獲得新生,而那,是另一個很大的市場

㈡ 宋代高型傢具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往的朝代,應該是北宋。此時,世俗審美開始主動向文人靠攏,文人追求的雅文化,成為整個社會的潮流風尚。

宋詞在坊間大肆流行,宋詞所表達的文人趣味和生活,得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階層的推崇,乃至趨奉。這一點反映到家居生活中,就是得到文人審美認同的傢具日漸盛行。
文人傢具,首先是講究素雅自然,好玩實用,用著舒服;民間傢具,是把實用擺在最前邊,而宮廷傢具,把裝逼擺在首位,講究等級和威嚴。這是它們三者不同的地方。所以對於什麼是美的傢具,什麼是美的東西,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

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對文人傢具做了非常清楚的描述,第一是講究定式,崇尚古制。每一件傢具,用什麼材料做,尺寸多少,功能是什麼,都講的非常清楚。而對於「定式」的追求,正是宋代工藝的重要特徵。北宋人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中有明確體現。再說說「崇尚古制」,從明中期開始,崇古、復古大行其道,漢唐乃至宋代的生活方式,都成為世人學習、借鑒的模本。

於是,作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傢具,也化身為這一時代潮流中的重要參照物,因為漢唐時期,高型傢具品類太少,於是,宋代傢具,就成為還原與再創造的第一原型。可以說,文人傢具的基調,是在宋代就已經確立了的,明式傢具在此基礎上,對造型和工藝進行了進一步完善。
宋 《十八學士圖》

宋代傢具,也是高型傢具的快速發展期。大量新的傢具器型,在此時涌現出來,其龐大的體系,幾乎囊括了後來所有的傢具種類,即使此時尚未出現的傢具,也能在某些傢具上面,找到後世演化的基因。

宋代以前,中國傢具以矮型為主,而至宋代,終於迎來由低向高的快速蛻變。我們從傳世的宋代古畫上可以看到,人們使用的傢具既有高型傢具,又有矮型傢具,它們被和諧地融於同一空間,卻絲毫不覺違和。今天回頭看,宋代之於傢具歷史,正是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上。
宋 《十八學士圖》

高度的變化,又直接推動了工藝的改進,其中對榫卯結構的完善,又是最核心的。江蘇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木榻上,榻面大邊與抹頭尚未使用格角榫,而是以45度格角相接後,再楔入鐵釘緊固。雖然墓葬傢具,並不能全然代表生活中的傢具面貌,但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之前,傢具是使用釘子的。

而宋代傢具在榫卯工藝上,取得了突破。受當時建築的影響,大木樑架式的結構方式,被廣泛用以傢具設計和製作。這與傢具的造型變化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於建築結構的借鑒,可視為宋代傢具,對於隋唐傢具的繼承和發展,但無疑宋代傢具更為明顯。

宋代傢具不僅在結構的大方面有所建樹,其對於造型細節,也非常重視。宋代傢具的精細,並不體現在清式傢具那般不厭其煩的精細雕工上,而是另闢蹊徑以線條取勝,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繼承,並達到極致。宋代傢具造型充滿線的變化,從邊抹、棖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線腳,到裝飾紋樣中的直線、曲線的熟稔運用,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對「線」的厚愛,並把它實現在實物上成為了不起的創造。

可以說宋代是中國傢具史上的一個奇跡,前朝傢具不斷被改造,以適應新的審美和生活需求,新的傢具器型不斷誕生,中國傢具體系日漸充盈。

《槐蔭消夏圖》

在完備的宋代傢具體系中,尤以椅類傢具最讓人印象深刻。早期的高型坐具是以墩類、凳類為主的,都沒有靠背,如唐代的月牙凳,和更早時期的小交杌,卧具也是如此,沒有圍屏的榻歷史,要早於帶圍屏的羅漢床。彼時,幾乎所有的高型傢具,都不具備倚靠功能,直接導致了隱囊、挾軾等古老的輔助類器用,繼續盛行。

宋代,靠背椅和燈掛椅開始盛行,這類在適用性上,更勝一籌的傢具,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器用。

如宋代《文會圖》所描繪,三人圍坐於案旁,配有腳踏的直搭腦燈掛椅圍案而設,椅子以竹材製成(或仿竹),這種形制和審美追求,在後世傢具上得到了完美的繼承。

宋 《文會圖》

《韓熙載夜宴圖》一畫,傳世品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是宋摹,其中一個根據是,與流傳有序的五代繪畫相比,此畫中的傢具風格更接近宋代,尤其南宋。圖中數十件傢具,種類完備、形製成熟,且有統一風格,格調素雅、色彩渾穆、線條瘦勁,宋代傢具造型與結構的典型特點已蔚然可見。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傳承。

而後代文人也偶有類似思想收於遺冊。如李漁《閑情偶寄》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朴,即王公大人,亦當以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這種崇尚厚朴的認識,倒與宋代崇儉之風相若。

宋 《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是一個尚文的國家,且「士大夫不以言獲罪」,這種環境里,文人是個比較幸福的群體。而文人,歷史上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宋代文人的審美呈現在傢具上,已與唐代的艷麗之風不同,沉靜典雅、平淡含蓄成為其主要的藝術格調。這與北宋以後,「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的時代精神相通。至於宋代文人的心境又如何呢?

蘇軾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成熟,乃造平淡」,平淡美,便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導的審美潮流。這個時期,理學興起而成為新儒學的一種,及至發展到後期將「理」視為自然萬物的根本法則。宋人哲學理念反映在傢具上,已趨於「謹嚴、平易、雅正、質朴及含蓄」。

宋徽宗 《聽琴圖》

宋代傢具,是文人傢具的開端,以宋徽宗為代表的文人皇帝,將文人藝術推上了頂峰。這個皇帝不但把繪畫、書法、瓷器等,推上了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就連傢具也是如此。看看「聽琴圖」裡面的一桌一幾,對宋傢具的精緻線條,可見一斑。

樸素、雅直,心領神會線條的精髓,准確地描繪出文人傢具的內核。正是這些形而上的內容,最終在審美觀念上,鑄就了宋代傢具輝煌的可能。

㈢ 中國古代各時期的建築本身以及斗拱有什麼區別

斗拱的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實際結構構件到裝飾構件的過程。
古風時期的中國建築,斗拱的所佔的位置並不大,基本上是以簡單的曲欒(一斗兩升或一斗三升)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雙手和頭舉過頭頂的形式而造成的,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單栱,到後來發展成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並沒有出挑,而補間位置則是以人字栱為主,更加簡單。
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從絲綢之後的輸入,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時期,這個時期建築上的大多數構件都受到了這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斗拱也不例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尤以唐宋達到最成熟。
這個時期,首先是斗栱的種類增多了,不但有柱頭上的,還增加了補間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並且整個斗栱的構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頂的荷載,同時還要完成挑梁的任務,使屋頂的飄出加大,不但出現了縱向的跳,還有昂這種斜向構件也是為了是椽子飄出的更遠;並且,整個斗栱基本處在一個水平層,叫做鋪作層,以井干壁的形式連接,增加了建築的整體性和剛度;這時的斗栱構件碩大,是以雄渾著稱的唐宋的共同特徵,整個鋪作層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
在往後發展,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時代,這時整個建築體系開始朝裝飾化的方向發展,可以說出現了中國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其實法國「洛可可」時期可以說是受中國明代的影響,因為其室內傢具風格帶有明顯的中國明式傢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這種建築構件更是從結構構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裝飾構件上,構件變小、被各種彩畫裝飾的更加艷麗、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時期的雄渾。

㈣ 中國古代什麼樣的建築被允許使用斗拱,施彩畫

斗拱的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實際結構構件到裝飾構件的過程。古風時期的中國建築,斗拱的所佔的位置並不大,基本上是以簡單的曲欒(一斗兩升或一斗三升)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雙手和頭舉過頭頂的形式而造成的,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單栱,到後來發展成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並沒有出挑,而補間位置則是以人字栱為主,更加簡單。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從絲綢之後的輸入,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時期,這個時期建築上的大多數構件都受到了這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斗拱也不例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尤以唐宋達到最成熟。這個時期,首先是斗栱的種類增多了,不但有柱頭上的,還增加了補間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並且整個斗栱的構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頂的荷載,同時還要完成挑梁的任務,使屋頂的飄出加大,不但出現了縱向的跳,還有昂這種斜向構件也是為了是椽子飄出的更遠;並且,整個斗栱基本處在一個水平層,叫做鋪作層,以井干壁的形式連接,增加了建築的整體性和剛度;這時的斗栱構件碩大,是以雄渾著稱的唐宋的共同特徵,整個鋪作層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在往後發展,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時代,這時整個建築體系開始朝裝飾化的方向發展,可以說出現了中國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其實法國「洛可可」時期可以說是受中國明代的影響,因為其室內傢具風格帶有明顯的中國明式傢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這種建築構件更是從結構構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裝飾構件上,構件變小、被各種彩畫裝飾的更加艷麗、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時期的雄渾。關於參考物,古風時期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可以在一些明器、古畫、磚畫像上看到;唐宋,主要看佛光寺大殿,這個是唐代的,剩下宋代的,包括遼金主要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華嚴寺等;明清的,那就很多了,明代的故宮中也不好找了,主要的幾個大殿都是清代重建的,不過制式基本上沒有變。

㈤ 傢具木榫的作用有哪些誰知道

木榫(抄sǔn)在現代板式傢具襲中普遍得到使用,詳單與古代傢具中的卯( mǎo)。
現代板式傢具多使用三合一組件連接,即:螺栓,偏心件,預埋膠粒。
三個配件既要連接又要承重,很多時候由於材質的不同直接影響傢具使用效果和壽命。
這是加上木榫,可以替到以一定白的效果,豎直方向上加上木榫,使立板更穩,橫向加上木榫,可以使層板承重能力數倍增加,有的木榫是為了防止板條發生旋轉、側移等。
但是在實際安裝過程中,安裝人員為方便起見,大多省略木榫安裝,結果往往造成消費者對該品牌傢具質量的誤解:上萬元的四門衣櫃不加木榫安裝,使用效果和壽命絕對不如三千元左右的加木榫安裝的同質同款的四門衣櫃。

㈥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什麼方法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卯榫連接方法。通過卯與榫的契合,達到緊密穩定結構。經久而不松動,愈用而愈緊湊。

卯榫的經典與巧妙之處在於區別於現代結構連接方式,不使用鐵釘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結構也演化為多種方式出現於我們的生活應用中。

而其中最為顯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築中,華夏大地,南北東西,處處可見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復雜而唯美,繁瑣而堅固,成為廊檐中式結構經典。

這一創造性的發明自出現後便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經千年以上的傳承後不斷發揚光大,並在勤勞智慧的人們手中不斷改善和創新,最後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卯榫在傳承過程中也銜生出了多種用途,並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於木材,而是發展到了石材,玉器,紡織等多種材料之上。

(6)斗拱傢具擴展閱讀

卯榫結構大致分類:

1、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2、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

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3、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

4、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5、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㈦ 紅木傢具如何搭配,才有令人

紅木傢具有客廳系列、卧室系列、餐廳系列、其它小件和擺件,所以一一敘述版比較復雜,但是要權掌握最基本的色彩搭配,尤其注意傢具與背景顏色的協調與和諧;
另一個是燈光以暖色調為主,要體現出紅木傢具的「紅」字;
式樣要買主要的,不能面面俱到,以免家裡太滿,可以簡單的混搭,但不能太多,以免主次不分;
適當放置小件,不能沒有,總之紅木傢具搭配有原則和特點,既不能墨守成規,又不能越俎代庖。

㈧ 中國古代建築中各時期斗拱的特徵

斗拱的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實際結構構件到裝飾構件的過程。古風時期的中國建築,斗拱的所佔的位置並不大,基本上是以簡單的曲欒(一斗兩升或一斗三升)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雙手和頭舉過頭頂的形式而造成的,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單栱,到後來發展成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並沒有出挑,而補間位置則是以人字栱為主,更加簡單。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從絲綢之後的輸入,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時期,這個時期建築上的大多數構件都受到了這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斗拱也不例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尤以唐宋達到最成熟。這個時期,首先是斗栱的種類增多了,不但有柱頭上的,還增加了補間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並且整個斗栱的構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頂的荷載,同時還要完成挑梁的任務,使屋頂的飄出加大,不但出現了縱向的跳,還有昂這種斜向構件也是為了是椽子飄出的更遠;並且,整個斗栱基本處在一個水平層,叫做鋪作層,以井干壁的形式連接,增加了建築的整體性和剛度;這時的斗栱構件碩大,是以雄渾著稱的唐宋的共同特徵,整個鋪作層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在往後發展,中國古代建築進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時代,這時整個建築體系開始朝裝飾化的方向發展,可以說出現了中國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其實法國「洛可可」時期可以說是受中國明代的影響,因為其室內傢具風格帶有明顯的中國明式傢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這種建築構件更是從結構構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裝飾構件上,構件變小、被各種彩畫裝飾的更加艷麗、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時期的雄渾。
關於參考物,古風時期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可以在一些明器、古畫、磚畫像上看到;唐宋,主要看佛光寺大殿,這個是唐代的,剩下宋代的,包括遼金主要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華嚴寺等;明清的,那就很多了,明代的故宮中也不好找了,主要的幾個大殿都是清代重建的,不過制式基本上沒有變。

㈨ 有沒有,中國木質傢具或者古建築常用的結構的書(卯榫結構)

本文從結構仿生學這一全新的角度觀察中國古建木構這種特殊的框架結構的結構特性,從卯榫節點連接這一著眼點分析了中國古建築的抗震機理.認為在概念設計、構造、耗能減震等方面,其與現代工程抗震原理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從現代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的發展趨勢看,這種減震理論屬於"延性抗震結構體系"的抗震思想,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對中國古建木構的發展史及結構特點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二部分主要從整個結構體系的角度,整理總結木構體系的抗震理論,包括木構梁架、柱架的水平地震反應分析,構架豎向構件的力學性能分析,並建立簡要的力學模型進行說明.針對古建木構所特有的結構構件及其構架的抗震現象,亦做了相應分析介紹,如木構架卯榫連接的抗震機理、斗拱的作用,以及木構柱架的高位不倒翁現象、柱腳滑移與限位機制等.此部分的工作是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將古建木構體系的抗震理論系統化,給讀者以更完整直觀的表述.第三部分則是針對古建木構卯榫節點連接的具體研究,此部分的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亦是整個課題前期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中做了最為詳細的解說.文中從相對微觀的全新角度,著眼於卯榫節點摩擦減震的細節,對此節點進行建模分析.應用有限元方法,將新型的變剛度單元加入空間桿單元中建立卯榫節點的力學模型,並進行編程計算.從而得出了變剛度單元系數與桿端內力的關系曲線,根據此系數的取值范圍,分析出卯榫節點摩擦減震的工作過程和詳細機理,為整個課題的後續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是由前面幾部分工作所得理論成果引發的三個問題的討論、以及本課題的前景展望.古建保護、結構仿生、摩擦減震,這三個問題是目前建築學和結構學界普遍關心的前沿課題.本文通過古建木構抗震理論的分析結果,針對古建保護與維修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從建築學的角度對結構仿生的應用提出了新的想法;應用ANSYS軟體對卯榫節點的摩擦工作狀態進行模擬分析,並對摩擦減震在現代建築結構中的應用提出設想.

㈩ 古代木作工藝除了斗拱還有哪些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回方式,由立答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
榫卯結構廣泛用於建築,同時也廣泛用於傢具,體現出傢具與建築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於房屋建築後,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於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後代建築和中式傢具的基本模式。

閱讀全文

與斗拱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