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皈依佛門的同時,是不是一定要受五戒,成為居士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❷ 不是佛門弟子,在家居士,可以給冤親債主念三皈依文嗎
凈空法師有兩種不同的開示,但有前置條件的,自己多看看。
現在有不少人學手語,手語在佛法里頭用得很廣,佛法不叫手語叫手印。
諸佛菩薩的塑像畫像,他手怎麼擺,怎麼個姿勢,那就是現在人講的手語。你看他手上什麼姿勢,它代表什麼意思。合掌,代表恭敬。
十個指頭代表散亂,把十個指頭合成一個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把散亂心收回來了,它有意思在。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一合掌、一鞠躬,他知道我們在對他行禮、對他致敬,不需要說明,肢體的語言!不但對人有效,對動物也有效,不但對一切動物有效,對植物也有效。「說法普」,我們現前能做的,果然你認真努力去做,時時刻刻為一切眾生說法;如果只是想著為一切人,不普。要想著眼前我們能見到的,為一切動物、一切植物。
像小動物,許多同修都會,看到他也很真誠合掌,給他受三皈依,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在家同修,你受五戒也好,不受五戒也好,皈依也好,沒有皈依也好,都可以受,不是一定要什麼身分才可以受,不是的!只要你懂得這個方法,你有這個心,我自己還沒有受三皈依,可以給鬼神皈依,可以給小動物皈依。這個皈依咒,三皈依的這個偈子,跟我們現在念的三皈依咒不一樣,應當給它們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重復念三遍。旁生就是畜生。給他念三遍,然後念佛號迴向給他就好了,勸他跟著一起念佛,求生凈土。 對一切動物,都用這個三皈依。如果你對植物,我們這個經前面,雜神眾里頭念過,樹神、山神、水神,水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龍王廟龍王,華南跟TW許許多多民間拜媽祖,媽祖是龍王,也是屬於水神;大的,海神,都應當給他受三皈,念佛迴向供養他,花草樹木都有神靈。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二0卷)
❸ 在家居士能收皈依弟子
在念誦放生儀軌時,在家弟子一般都對動物畜生進行皈依。
❹ 在家居士需要三皈依嗎在家居士如何三皈依(三皈依的方法和步驟)
三皈依很重要,要得到三皈依戒體。這樣以後才能成就。
"在這里統一解答皈依的部份問題。
皈依三寶,在顯宗方面,決定不能由居士主持;必需在佛前由出家眾僧寶主持,這點要謹記。
在密宗方面,青藏蒙等地有些上師是在家有妻室的瑜伽士,可以為信眾舉行四皈依。
皈依三寶不能遙控進行,必定要受皈依本人親到主法現場接受,聽取傳授皈依師的念白開示。受皈依者聽入耳根,心中承諾答應接受所皈依要遵守的內容,那樣皈依方才可以成立;郵寄照片、從而領得皈依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皈依亦不能成就。
三皈依或四皈依,並不是一種儀式如此簡單,可做可不做,其內涵是非常深遠,在我以前某些拙作中都曾經解釋。
有些師兄說受了三皈五戒,但極有可能得不到皈依體。因為受三皈前,大家必要完全聽懂傳授 法師講解三皈意義;若有不明白地方,要向傳授法師請求再開示明白,否則是得不到三皈的。到正受三皈時,最重要是跟著傳授法師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字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那才可獲得三皈。
在密宗角度而言,皈依其實也是一種戒、一種令行者達到將來成佛的灌頂,也是修行人從最初進入佛法之門的一種確認及印證儀式;故此不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而是每個學佛人必需最少要接受一次的。"~常觀世音師父
❺ 居士必須皈依嗎
南無阿彌陀佛。給您簡單介紹一下皈依。
皈依,是歸向,歸屬的意思。您去寺院皈依,也就是說您有了寺院的印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弟子。就好像加入基督教就要先「受洗」,那麼加入佛教就要先皈依。
皈依時不會同時讓您受五戒(殺盜淫妄酒),受五戒另有受五戒的法會。皈依就是證明自己是佛教弟子,跟出家也完全是兩碼事。
皈依有三,又稱為:三皈依。受完三皈依這個儀式之後,便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剛才說了,皈依,就是歸向,歸屬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歸屬佛教時,需要遵守的三條約束(又叫 皈依體)。這三條在您皈依的時候,寺院師父應該會帶著您念出來。
一 自皈依佛,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後,僅以佛教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後,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幫自己究竟解脫)
三 自皈依僧,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眾。
(皈依佛教後,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以上三條簡單概述出來,既是皈依佛,皈依法,歸依僧。所以大家常常把皈依又叫做「皈依三寶」。(佛 法 僧 ,佛教又稱:三寶)
除此之外,還要發四個大願,又叫四弘誓願,也是皈依的時候要念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每個寺院都可以給想皈依的人皈依。只要您誠心願意皈依,成為佛教弟子,就可以讓您參加皈依儀式。皈依儀式一般都是農歷的 初一 和 十五。當天去,當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點趕在皈依法會開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隊就行。帶上一張自己的證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當地114查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電話,咨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規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這里講的皈依,並不是皈依哪個人,也不是皈依哪個上師或哪個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個佛教,成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後會給您一個法名,類似:印蘇,妙明這樣的法名,會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現在您的皈依證上。
皈依時雖然不受五戒,但皈依後,還是盡量按照五戒來要求自己。皈依的好處很多,《灌頂經》雲:「受三歸者,有三十六位 護歸善神,日夜保護,一切吉祥。」這是說皈依後,有善神守護。又如《希有經校量三歸功德》雲:「一切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三歸功德多。」這是贊嘆皈依的功德之大,以及皈依後,可免墮落惡道,可得佛心常憶念,可獲法力常加持,可蒙受僧威常覆護。。以至於最終依靠這三皈依,成佛作祖,究竟解脫。三皈依是五戒的基礎,是八戒的基礎,是十戒的基礎,是具足戒的基礎,三皈依不受,一切不得。
最後希望您早日皈依佛教,成為一名正信的佛教弟子!南無阿彌陀佛
❻ 居士可以給人皈依么
皈依是必須到寺院裡面舉行正式的儀式,由皈依師傳授給你皈依,這樣才是一個如法的皈依弟子,才是一個具有資格的佛教的在家弟子.
不存在什麼網上皈依,或者自己在家裡自己搞個形式,就算皈依了,這樣都是不如法的,戒律有規定,如果在自己家裡若干里之內有出家僧寶,你不去皈依,而自己在家皈依的話,是不具有皈依體的,意思就是不算你正式皈依了三寶.
所以,我建議樓主,要想皈依三寶,還是去當地的寺院,求出家師父給你正式授皈依,這樣才如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合十祝願吉祥,阿彌陀佛
對於受皈依的人和能否自受皈依,特別參加下文:
授歸依師長的要求:
1、身份必須是出家眾。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之三「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雲:
三,作法者,《知論》雲: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次結雲: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
這里所說的五眾,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傳授,在沒有比丘時,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進行。至於在家居士,在有出家眾的時候,是沒有資格傳授歸依的(特指歸依,非指稱師),更不要說借傳授歸依來「收徒弟」、求利養了。寄禪法師在《在家二眾不應剃度收徒說》中明確指出:「如《報恩經》所明:三寶不現前,不得成歸依。即內秘菩薩行,外現居士身者,引人歸依則可,如自據師位,即毀律儀,必以善因而招惡果,教有明文,寧無驚懼!」並說:「余遍閱大藏,不見有聽從在家二眾邊受歸依法者。」 對此問題,或有居士另持異說,和「居士也可以稱僧寶、也可以受禮拜收供養」等觀點一樣,多是不知慚愧,以同文殊、普賢等大乘菩薩聖僧並肩自許,不僅違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語的嫌疑。由於這一問題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當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關於無師自受的問題,能海上師之《攝要頌》說:「決定信樂歸三寶,無諂誑憍從師受。千里無僧佛前受,後遇僧時速具儀。」 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中,能海上師亦謂:「千里內無僧,得佛前受,後遇僧時,即速補受。」 此點,乃是戒律針對特殊情況的開緣,並非通常可為。關於歸依問題的自受,戒律中並無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薩戒的傳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網經》、《瓔珞經》中都有此說。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第七」說: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
隋·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卷上解釋說:「千里無師許對佛像,千里無像許對經卷。」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三「釋受戒篇」說:「律制五人持律,經開千里無師。非謂無僧,但實行者不易得耳。」 按照上面各種說法,則方圓千里之內若無出家眾,許在佛前自誓受。但後若遇出家眾,即應補足歸依的儀式。倪正和居士說:「在歸依時經過一番師弟問答承諾的儀式,能使我們印象格外深刻。這種印象,留在心中,能起一種無形(無表)作用,幫助我們的自性三寶、法身慧命的發展增長,這就形成歸依戒的無作戒體,所以歸依必須從師(僧)受得,才算手續完備,符合佛制。」 這確實是很有見地的認識,完全符合戒律的精神。
建議樓主在皈依之前。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http://www.jce.org/dispfile.php?id=781
和《皈依修學手冊》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888
❼ 各位師兄!我是佛教徒在家居士,皈依三寶一年多了,有點問題請教大家!
皈依關鍵來是內心要有強烈自的意願。給你授戒的禪師本身要戒律清凈,否則影響不足,甚至有不成之說。如果信心不足,可以重新授戒,並無問題。如果覺得不能守住戒律,可以舍戒,但不要破戒,破戒後要猛烈懺悔後再次受戒。
持戒功德無量,戒律本身就是成佛的依止處。
❽ 在家居士在網上算命算破三皈依戒體嗎
如果想喝酒,就不要受五戒,居士只受三皈依,不禁止喝酒。
受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了五戒再喝酒,就是破戒,佛門破戒是很重的罪,要謹慎。
❾ 在家居士可否為他人皈依和講經說法
皈依的對來境是佛法僧三寶源,也只有住持三寶中的僧眾,可做信眾的皈依師而辦理三皈入教儀式,居士不在三寶之列,不能做信眾的皈依師。
居士講經說法,自己首先要有戒法,如五戒、八戒、菩薩戒,並且講經說法要通過僧團大眾的印證允可,未曾印證,不能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