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點亮小燈泡》同課異構 評課稿
2022年5月16日上午,深土中心學校迎來一場同課異構《點亮小燈泡》。
第一節由深土中心學校李賢明教導進行授課。
第一環節:聚焦部分。李老師由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點亮手電筒導入,快速聚焦: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體現了科學來源於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本環節的導入可以說很好的幫學生建構了本單元的整個框架,如《簡易電路》《電路出故障了》《裡面是怎樣連接的》《導體和絕緣體》《電路中的開關》《模擬安裝照明電路》,也為《電路出故障了》《電路中的開關》等課做了鋪墊,可謂「別有用心」。
第二環節:探索部分。分為兩個活動。活動一:認識小燈泡、電池和導線的結構。其中重點是認識小燈泡的結構,李老師讓學生自己帶著三個問題進行閱讀教材,做到了讓學生獨立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活動二:實驗操作點亮小燈泡。這是本節課的高潮部分,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點亮小燈泡的多種方法,並及時記錄。學生們主動參與,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這是學生學習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實驗前也通過操作提醒告訴學生的注意事項,這也體現了當今時代非常重視的生命教育的理念。
第三環節:研討部分。學生們的困惑在本環節得到了解決。李老師很好的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採用希沃白板讓學生展示能點亮小燈泡的方法,並總結出「閉合電路」的概念。最終又通過活動手冊中的練習,對學生進行了及時鞏固。
總之,李老師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不足之處,在於板書設置如果能夠精美一些,那就更好了。
第二節課由漳浦縣實驗小學的蔡宏莉老師進行執教。
導入部分:蔡老師頭帶發箍「智慧之光」並點亮,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老師頭上的兩個小燈泡上,老師也快速揭題:如何點亮小燈泡。這樣的導入能夠很好激發學生探索電路的興趣,可謂「別出心裁」。
接著蔡老師通過自製「材料結構說明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電池、導線和小燈泡的結構,再通過考一考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又讓學生推測:電流是如何經過燈絲的?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這部分的設置能夠很好體現學生的自學能力,也體現了蔡老師的用心。
實驗部分:蔡老師通過貼圖的方式讓學生記錄點亮小燈泡和不能點亮小燈泡的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節約記錄實驗現象的時間,為後面研討部分留出更多的時間。
研討部分:重點研討了能點亮小燈泡的共同特點,並讓學生用箭頭的方式畫出電流的流動路徑,從而幫助學生建構「閉合迴路」的科學概念。由於手機和電腦的連接問題,沒能將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部分投屏到電腦上,以致於電流的流動路徑不能通過畫圖的形式很直觀的呈現出來。最終只能通過讓學生直接看著黑板說出電流的流動路徑,效果就變得沒那麼好。
爭當小電工環節:通過讓學生分析亮和不能亮的原因,再次鞏固了「閉合迴路」的科學概念,同時幫學生建立了「短路」和「斷路」的區別。
最後,游戲「心靈感應」環節,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燈泡上,再次幫學生鞏固了點亮小燈泡必須要有電流經過並形成閉合迴路。
拓展部分:視頻播放《一度電的作用》可以說是本節課的升華。通過觀看,學生不僅學到了一度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還學到了產生一度電會對大自然產生哪些危害,所以學生們都形成了一致認識:必須節約用電,並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人走燈滅等。
新時代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要將德育放在首位,教師不能僅僅只是教書,還要育人,這才是教師真正的本職工作——教書育人。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的同課異構,同樣的課題,兩位老師上出了不同的風格。老師們通過研究對比,更能引發教師的智慧碰撞,從中取長補短,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