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下圖電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是怎樣的希望可以詳細一點,謝謝
光耦管發出光時,Q8得到直流迴路而鉗位在2.5V,通過電壓跟隨器後輸出1腳電壓 =2.5V;
信號經過兩級低通濾波電路,如果光耦輸入的是近似方波信號,經濾波後輸出近似正弦波;
末級是什麼電路啊,電容C9還有並聯個什麼元件啊,有沒有畫錯了;
㈡ 如何判斷電路圖中的交接點是不是結點
看接點處有沒有用黑圓點加重。
㈢ 電路交換工作過程
第2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2.3 數據交換技術
數據經編碼後在通信線路上進行傳輸,按數據傳送技術劃分,交換網路又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和分組交換網。圖2.14為一個交換網路的拓撲結構
圖2.14 交換網路的拓撲結構
2.3.1 電路交換的工作原理
1.電路交換的三個過程
1)電路建立:在傳輸任何數據之前,要先經過呼叫過程建立一條端到端的電路。如圖2.14所示,若H1站要與H3站連接,典型的做法是,H1站先向與其相連的A節點提出請求,然後A節點在通向C節點的路徑中找到下一個支路。比如A節點選擇經B節點的電路,在此電路上分配一個未用的通道,並告訴B它還要連接C節點;B再呼叫C,建立電路BC,最後,節點C完成到H3站的連接。這樣A與C之間就有一條專用電路ABC,用於H1站與H3站之間的數據傳輸。
2)數據傳輸:電路ABC建立以後,數據就可以從A發送到B,再由B交換到C;C也可以經B向A發送數據。在整個數據傳輸過程中,所建立的電路必須始終保持連接狀態。
3)電路拆除:數據傳輸結束後,由某一方(A或C)發出拆除請求,然後逐節拆除到對方節點。
2.電路交換技術的優缺點及其特點
1)優點:數據傳輸可靠、迅速,數據不會丟失且保持原來的序列。
2)缺點:在某些情況下,電路空閑時的信道容易被浪費:在短時間數據傳輸時電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時間得不償失。因此,它適用於系統間要求高質量的大量數據傳輸的情況。
3)特點:在數據傳送開始之前必須先設置一條專用的通路。在線路釋放之前,該通路由一對用戶完全佔用。對於猝發式的通信,電路交換效率不高。
電路交換
1. 電路交換的工作原理
電路交換(Circuit Exchanging)方式與電話交換方式的工作過程很類似。在線路交換中,兩台計算機通過通信子網進行數據交換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網中建立一個實際的物理 線路連接,如圖所示
線路交換方式中建立的物理連接
利用電路路交換進行通信需以下三個階段:
(1) 線路建立
在數據傳送之前,必須先建立一條利用中間節點構成的端到端的專用物理連接線路。
(2) 數據傳輸
兩端點沿著已建立好的線路傳輸數據。
(3) 線路拆除
數據傳送結束後,應拆除該物理連接,以釋放該連接所佔用的專用資源。
2. 電路交換的特點
(1) 優點 線路建立後,所有數據直接傳輸。因此數據傳輸可靠、迅速、有序(按原來的次序)。
(2) 缺點
線路接通後即為專用信道,因此線路利用率低。例如,線路空閑時,信道容量被浪費。
線路建立時間較長,造成有效時間的浪費。例如,只有少量數據要傳送時,也要花不少時間用於建立和拆除電路。
(3) 結論 電路交換適用於高負荷的持續通信和實時性要求較強的場合(如會話式通信),不適合突發性通信。
3. 電路交換用於計算機網路的不足之處
(1) 資源浪費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通信的特點是突發性通信,線路上真正用於傳送數據的時間一般不到10%甚至是1%,絕大部分時間線路實際上是空閑的。
(2) 適應性不強
計算機網路中各種設備相差很大,使用線路交換,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計算機很難互相進行通信。
(3) 不夠靈活
只要通信雙方建立的線路中任何一點出現故障,就必須重新撥號建立新的連接。
㈣ 你是怎麼跟同事交接未完成的工作
對於我來說,如果是和同事交接外完成的工作。我會實現寫一個文字版的工作進度,然後註明我現在的工作進度,還有這個工作還有那些需要完成的,然後在進行交接。這樣不但方便交接未完成的工作,還能夠讓同事更有效率的完成剩下未完成的工作。
㈤ 電路由哪幾部分組成電路有幾種工作狀態
電路由電源、負載、導線和控制裝置組成.
電路有三種工作狀態:1.通路;2.斷路(開路);3.短路
㈥ 電路圖中的交接點在電路板中如何焊接
圖中那個接點在電路板上並不需要焊接,在設計電路板時已連通,電路板上要焊接的絕大多數是元件的引腳。
如果要單獨焊接,應該在設計板子時,留有焊盤。
㈦ 電路的功能和工作狀態有哪些
電路的工作狀態及特點。開路:也叫斷路,因為電路中某一處因中斷,沒有導體連接,電流無法通過,導致電路中電流消失,一般對電路無損害。
㈧ 介面電路的工作過程怎麼實現
介面電路有以下一些功能作用: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I/O介面是電子電路,通常是IC晶元或介面板,其內有若干專用寄存器和相應的控制邏輯電路構成.它是CPU和I/O設備之間交換信息的媒介和橋梁.CPU與外部設備、存儲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I/O介面的硬體主要有: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