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歷史電路

歷史電路

發布時間:2022-01-22 02:56:16

Ⅰ 求,門電路發展史

門電路也即數字邏輯電路。
20世紀初首先得到推廣應用的電子器件是真空電子管。它是在抽成真空的玻璃或金屬外殼內安置特製的陽極、陰極、柵極和加熱用的燈絲而構成的。電子管的發明引發了通信技術的革命,產生了無線電通信和早期的無線電廣播和電視。這就是電子技術的「電子管時代」。由於電子管在工作時必須用燈絲將陰極加熱到數千度的高溫以後,陰極才能發射出電子流,所以這種電子器件不僅體積大、笨重,而且耗電量大,壽命短,可靠性差。因此,各國的科學家開始致力於尋找性能更為優越的電子器件。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巴丁(Bardeen)、布萊頓(Brattain)和肖克利(Schockley)發明了晶體管(即半導體三極體)。由於它是一種固體器件,而且不需要用燈絲加熱,所以不僅體積小、重量輕、耗電省,而且壽命長,可靠性也大為提高。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晶體管在幾乎所有的應用領域中逐漸取代了電子管,導致了電子設備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同時,也為電子技術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開始在各種民用領域得到了推廣應用。1960年又誕生了新型的金屬一氧化物一半導體場效應三極體(MOSFET),為後來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奠定了基礎。我們把這一時期叫做電子技術的「晶體管時代」。為了滿足許多應用領域對電子電路微型化的需要,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的科學家吉爾伯(Kilby)於1959年研製成功了半導體集成電路(integratedcircuit, IC)。由於這種集成電路將為數眾多的晶體管、電阻和連線組成的電子電路製作在同一塊硅半導體晶元上,所以不僅減小了電子電路的體積,實現了電子電路的微型化,而且還使電路的可靠性大為提高。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集成電路大規模投放市場,並再一次引發了電子設備的全面更新換代,開創了電子技術的「集成電路時代」。隨著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個晶元包含的三極體數目或者門電路的數目)不斷提高。在不足10年的時間里,集成電路製造技術便走完了從小規模集成(small scaleintegration, SSI,每個晶元包含10個以內邏輯門電路)到中規模集成(medium scaleintegration, MSI,每個晶元包含10 至1000個邏輯門電路),再到大規模集成(large scaleintegration, LSI,每個晶元包含1000 至 10 000個邏輯門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 VLSI,每個晶元含10 000個以上邏輯門電路)的發展過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集成電路基本上遵循著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發展進步,即每一年半左右集成電路的綜合性能提高一倍,每三年左右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提高一倍。

Ⅱ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歷史

在1920年代,一些發明家試圖掌握控制固態二極體中電流的方法,他們的構想在後來的雙極性晶體管中得以實現。然而,他們的設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得以實現。在戰爭時期,人們把精力集中在製造雷達這樣的軍工產品,因此電子工業的發展並不如之後那樣迅猛,不過人們對於半導體物理學的了解逐漸增加,製造工藝水平也逐漸提升。戰後,許多科學家重新開始從事固態電子器件的研究。1947年,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成功地研製了晶體管。自此,電子學的研究方向從真空管轉向到了固態電子器件。
晶體管在當時看來具有小型、高效的特點。1950年代,一些電子工程師希望以晶體管為基礎,研製比以前更高級、復雜的電路充滿了期待。然而,隨著電路復雜程度的提升,技術問題對器件性能的影響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像計算機主板這樣復雜的電路,往往對於響應速度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計算機的元件過於龐大,或者不同元件之間的導線太長,電信號就不能夠在電路中以足夠快的速度傳播,這樣會造成計算機工作緩慢,效率低下,甚至引起邏輯錯誤。
1958年,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找到了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他提出,可以把電路中的所有元件和晶元用同一半導體材料塊製成。當時他的同事們正在度假,他們結束度假後,基爾比立即展示了他的新設計。隨後,他研製了一個這種新型電路的測試版本。1958年9月,第一個集成電路研製成功。盡管這個集成電路在現在看來還非常粗糙,而且存在一些問題,但集成電路在電子學史上確實是個創新的概念。通過在同一材料塊上集成所有元件,並通過上方的金屬化層連接各個部分,就不再需要分立的獨立元件了,這樣,就避免了手工組裝元件、導線的步驟。此外,電路的特徵尺寸大大降低。隨著電子設計自動化的逐步發展,製造工藝中的許多流程可以實現自動化控制。自此,把所有元件集成到單一矽片上的想法得以實現,小規模集成電路(Small Scale Integration, SSI)時代始於1960年代早期,後來歷經中規模集成電路(Medium Scale Integration, MSI,1960年晚期)、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80年早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晶體管數量可以達到10,000個。

Ⅲ 電路板的發展史

電路板是當代電子元件業中最活躍的產業,其行業增長速度一般都高於電子專元件產業3個百分點左右。屬
印製電路板 鋁基電路板
印製線路板是當代電子元件業中最活躍的產業,其行業增長速度一般都高於電子元件產業3個百分點左右。預計2006年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需求升級與產業轉移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而HDI板、柔性板、IC封裝板(BGA、CSP)等品種將成為主要增長點。
2003年中國印製電路板產值為500.69億元,同比增長333%,產值首次超過位居全球第二位的美國。2004年及2005年,中國PCB產值仍然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率,估計2005年達到869億元,遠遠高於全球行業的增長速度。
柔性電路板
柔性電路板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設備迅速向小型化方向發展,因而被廣泛應用於眾多電子設備細分市場中,一方面,產品趨向小型化;另一方面可靠性。預計至2016年,全球柔性電路板產值將達到13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調查成為電子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之一。
從發展形式看,中國電路板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進出口也實現了高速增長,隨著產業增長正在逐步得到優化和改善。

Ⅳ 軌道電路的歷史發展

為了檢查列車佔用鋼軌線路狀態,美國人魯賓遜1870年發明了開路式軌道電路,1872年研製成功了閉路式軌道電路,於1873年首先在賓西法尼亞鐵路試用,從此誕生了鐵路自動信號。中國鐵路在建國前採用的軌道電路傳輸信息少,分布也極不平衡,建國後從50年代中期開始,軌道電路技術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傳輸的信息量增加而且它的使用已遍及全國鐵路各線,構成了中國鐵路信號技術發展的基礎。
1924年,中國首先在大連-金州間,沈陽-蘇家屯間建成自動閉塞,採用的是交流50Hz二元三位式相敏軌道電路,這是中國最早採用的軌道電路。1.1直流軌道電路和直流脈沖軌道電路
1、直流軌道電路
京奉鐵路在聯鎖閉塞設備中自動控制出站信號機恢復定位,最早用的水銀軌道接觸器。1925年首先在秦皇島及南大寺兩站裝設了直流閉路式軌道電路,取代了水銀軌道接觸器,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一種直流軌道電路,軌道電路器材用的是英國麥堪和荷蘭德兩家公司的產品。1942年,在濟南站中修建了進路操縱手柄式繼電電氣集中聯鎖,軌道電路是直流閉路式的,器材為日本產品。1952年,衡陽站建成進路操縱繼電式電氣集中聯鎖。軌道電路也是直流閉路式的,器材是上海華通、新安電機廠新成電器廠的仿美製品。
在50年代初,從蘇聯引進了HP-2型直流軌道電路,曾用在蒸汽牽引區段的小站聯鎖設備中。由於它抗干擾性能差,繼電器不能集中管理,所以使用較少,已逐步被交直流軌道電路所取代。直流軌道電路沒有絕緣破損防護功能,抗干擾性能差,受直流電氣牽引電流的干擾,不能正常工作。
1960年,中國在寶雞-鳳州段建成了第一條單相工頻交流電氣化鐵路。為防止牽引電流的干擾,根據蘇聯資料仿製成一種單軌條式直流軌道電路,曾在寶鳳段各站的站線上使用過。
2、直流脈沖式軌道電路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從52年起便開始研究電沖軌道電路。初期在現場試驗的軌道繼電器為橋式磁系統的偏極繼電器,它的銜鐵材質性能差,接點彈力容易變化,繼電器工作不夠穩定,以後改為極性保持式軌道繼電器。58年,TY-58型電沖軌道電路,首先在沈山線錦州-高台山間,共182Km的雙線區段上裝設了以TY-58型電沖軌道電路為基礎的架空線式電沖自動閉塞。59年又將電沖分為正、負電沖及無電沖三種信息,於是實現了無架空線式電沖自動閉塞,即極性電沖自動閉塞。這種軌道電路結構簡單,傳輸距離較遠,缺點是抗干擾能力差。
60年代,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曾研究利用電沖信息實現與本制式相配套的機車信號,未獲成功。因為鐵道部要求自動閉塞必須有與本制式相配套的機車信號,所以從此電沖軌道電路便逐步被交流計數電碼軌道電路所代替。
電沖軌道電路從5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到60年代初期得到廣泛應用,為運輸生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它是中國第一個自己研製的用作傳輸自動閉塞信息的軌道電路。從這時起,中國才有直流脈沖軌道電路。為發展脈沖式軌道電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中國軌道電路技術的一個較大的進步。
1968年初,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與沈陽、北京等鐵路局協作,開展了極性頻率脈沖軌道電路的研究,到1972年初,中國用不同方案的極性頻率脈沖軌道電路作為基礎設備,修建了666Km的雙線自動閉塞。極性頻率脈沖軌道電路在試用中曾發生過以下問題:①鄰線干擾,②兩線一地輸電線干擾,③斷軌檢查性能差。為此提出了採用低壓脈沖傳輸的設想。
1974年,完成了統一方案試驗,統一方案集各鐵路局的成熟經驗,採用了熱機備用的冗餘技術,並著重解決了軌道電路的調整、分流及斷軌狀態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交流侵入、鄰線干擾及高壓線路接地干擾等問題,經試用後,於1980年通過鐵道部初步技術鑒定,以後便得到了進一步推廣。1.2交流連續式軌道電路
1、交直流軌道電路
滿鐵從1925年開始,在長大線主要車站修建了電氣集中聯鎖,軌道電路用的是N-8型交直流軌道電路和二元二位式軌道電路。交直流軌道電路裝在站內道岔區段上,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一種交直流軌道電路,它的器件是日本產品。
中國在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信號技術,這時由沈陽信號工廠仿製出KHP-5型和HBP型交直流軌道電路器材。這種軌道電路,在非電化區段的中、小站色燈電鎖器聯鎖和小站電氣集中聯鎖中得到應用。
1959年,中國第一個採用大插入繼電器的590型組合式電氣集中,在北京站建成並交付使用。站內採用HBTIII-200型交直流軌道電路,這種軌道電路與HBP-250型交直流軌道電路相似,器材是沈陽信號工廠仿蘇產品。
1964年中國研製成功AX系列安全型繼電器,1969年利用安全型繼電器設計的JZXC-480型交直流軌道電路,首先在南翔站使用,此後JZXC-480型交直流軌道電路在非電化區段的車站上迅速大量推廣,取代了所有其他制式的交直流軌道電路,從而使中國的交直流軌道電路的制式得到統一。
2、駝峰軌道電路、閥式軌道電路、25Hz長軌道電路
JW-2型駝峰軌道電路,應變速度較慢,調整困難,不甚適合駝峰軌道電路的技術要求。1969年研製成功了駝峰軌道電路用的JZXC-2.3型交直流軌道電路。
中國早在1960年,有些鐵路局為了節省電纜,在牽出線、接近區段,就安裝了一種閥式軌道電路,到70年代中期,因平交道口事故有所增加,有些鐵路局又開始使用閥式軌道電路設計道口信號。北京鐵路局科研所和天津鐵路運輸學校合作,於1982年研製成使用閥式軌道電路的道口信號,同年通過部級鑒定。
為了解決在繼電半自動閉塞區間自動檢查列車是否完整到達,鐵道科學研究院參照蘇聯和日本25Hz軌道電路的工作經驗,開展了25Hz長軌道電路的研究,1978年,在原齊齊哈爾鐵路局昂昂溪電務段的協助下,試制出一套樣機。1979年,在成都北站與天回鎮站間電化區段安裝試用。1983年通過了鐵道部鑒定。與此同時,原齊齊哈爾鐵路局仿效日本電路在本局非電化區段也進行了25Hz長軌道電路的試驗,並於1980年10月,通過鐵路局鑒定。
3、相敏軌道電路
1924年滿鐵在大連-金州間和沈陽-蘇家屯間修建的自動閉塞,軌道電路採用二元三位式相敏制,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軌道電路,器材用的是美國產品。至1942年,長大線全線建成自動閉塞,器材是日本仿美製品。二元三位式軌道電路工作穩定,直至1984年在長大線的沈陽-四平段仍然殘留有這種軌道電路制式的自動閉塞。軌道繼電器接點有三個位置,所以以它為基礎修建的自動閉塞無需架空線,就可實現三顯示自動閉塞。
中國從1925年開始在長大線主要車站上修建了電氣集中聯鎖。在這些車站的到發線上,採用50Hz交流二元二位式軌道電路。1937年後,在京奉鐵路個別車站上也安裝有50Hz交流二元二位式軌道電路。
在5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50Hz二元二位式軌道電路。1954年由鐵道科學研究所、電務設計事務所及天津鐵路管理局組成的試驗小組,在京山線具有迷流干擾的古冶地區和道床電阻很低的北塘鹽鹼地段,進行了不同類型軌道電路的特性比較及電氣參數測試和採集,以便為這種地區的軌道電路設計提供依據。
為配合修建交流電氣化鐵路,考慮到站內沒有合適的軌道電路制式,從78年開始研製雙軌條25Hz相敏軌道電路,它實質上也是二元二位式軌道電路,不同點是信號頻率為25Hz。
25Hz相敏軌道電路是由通信信號公司研製的,80年首先在聯平關站站內安裝試點,同年同月,又在石家莊樞紐安裝並投入試用。經過兩年的試用和改進,於82年通過鐵道部鑒定。
軌道變壓器
1.3交流計數電碼、移頻、高頻軌道電路及計軸設備
1、交流計數電碼軌道電路
中國為了解決與自動閉塞相配套的機車信號和得到較好的軌道電路傳輸特性,於58年從蘇聯引進了交流電碼軌道電路,59年開始在北京-南倉間修建的50Hz交流計數電碼自動閉塞工程中使用,器材是由蘇聯進口的。63年中國按照蘇聯改進的R-36型解碼器的原理製成了63型解碼器,在長大線沈陽-鞍山、京廣線廣武-南陽寨間的自動閉塞工程中安裝並投入運用。軌道電路器材是沈陽信號工廠生產的。
1960年在寶雞-鳳州段建成中國第一條單相工頻交流電氣化鐵路。信號設備安裝了單線調度集中,其中的軌道電路為了防止牽引電流干擾,採用了75Hz交流計數電碼軌道電路。
2、移頻軌道電路
1966年鐵道部科技委在北京召開了自動閉塞選型會議,會議提出研製一種能夠適應地上和地下、電化與非電化區段通用的自動閉塞制式,確定了以移頻作為主攻方向,於67年在成峨段青龍場-彭山間11Km裝設了第一個試驗區段,75年通過鐵道部技術鑒定,決定非電化移頻自動閉塞作為一種自動閉塞制式推廣使用。
中國電化移頻軌道電路的研製工作幾乎是與非電化移頻軌道電路的研製工作同時進行的。67年試製成交流電化移頻自動閉塞和機車信號樣機各一套。
3、計軸設備
中國早在1966年就開始探索用計軸方式來檢查分界點間線路空閑狀態,1978年開始研製與半自動閉塞相配套的計軸設備,同年研製出一套樣機在現場進行了初步試驗。在研製非電化區段用計軸設備的基礎上,從81年開始研製電化區段用的計軸設備,1983年經鐵道部通號公司和西安鐵路局組織了技術鑒定,決定進一步擴大試用。
4、ZPW-2000A無絕緣軌道電路
ZPW-2000A型軌道電路是中國引進法國的UM71軌道電路的基礎上改進後的一種軌道電路制式。這種軌道電路是利用並聯在鋼軌兩端的LC諧振槽路和一小段鋼軌電感利用相鄰區段發送不同頻率,構成的電氣絕緣節。它不但可以檢測列車,而且可由鋼軌線路向超速防護系統發送速度級別信息。

Ⅳ 電的發展史

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術士致力於研究電的現象。可是,所得到的結果真是乏善可陳,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才出現了一些在科學方面重要的發展和突破。在那時,科學家並沒有找到什麼電的實際用途。這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期,由於電機工程學的進步,把電帶進了工業和家庭裡面。在這個電氣研發的黃

電塔
金時代,日新月異、連綿不斷的快速發展帶給了工業和社會,難以形容、無法想像的巨大改變。做為能源的一種供給方式,電所具有的多重優點,意味著電的用途幾乎是無可限量。例如,大眾交通、取暖、照明、電訊、計算等等,都必須用電為主要能源。來到二十一世紀,現代工業社會的骨幹仍舊依賴著電能源。在可看見的未來,電想必是綠色科技的主角之一。
從物質到電場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 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義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電場與磁場
1865年、蘇格蘭的麥克斯韋(J. C. Maxwell)提出電磁場理論的數學式,這理論提供了位移電流的觀念,磁場的變化能產生電場,而電場的變化能產生磁場。麥克斯韋預測了電磁波輻射的傳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國赫茲(H.Hertz)展示出這樣的電磁波。結果麥克斯韋將電學與磁學統合成一種理論,同時證明了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發展也針對微觀方面的現象做出解釋,並指出電荷的分裂性而非連續性的存在,1895年洛倫茲(H.A.Lorentz)假設這些分裂性的電荷是電子(electron),而電子的作用就依麥克斯韋電磁方程式的電磁場來決定。1897年英國湯姆生(J.J.Thomson)證實這些電子的電性是帶負電性。而1898年由偉恩(W.Wien)在觀察陽極射線的偏轉中發現帶正電粒子的存在。
從粒子到量子
而人類一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與波來描述「電」的世界。到了19世紀,量子學說的出現,使得原本構築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驗。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認為一個粒子的移動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時測得;電子不再是可數的顆粒;也不是繞著固定的軌道運行。
一九二三年,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當微小粒子運動時,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稱為「質─波二重性」,而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用數學的方法,以函數來描述電子的行為,並且用波動力學模型得到電子在空間存在的機率分布,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我們無法准確地測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測得在原子核外每一點電子出現的機率。在波耳的氫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態時的電子運動半徑,就是在波動力學模型里,電子最大出現機率的位置。

Ⅵ 電路圖的歷史

1、1903年,英國的Hanson申請與印刷電路板有關的「用電纜連接及相同連接法的改進」專利內,這是最早的電路和技術之一容。

2、1936年,英國Eisler博士提出「印刷電路(p- rintcricuit)」這個概念,被稱為「印刷電路板之父」。

3、1953年出現了雙面板。

4、1960年出現了多層板。

5、1960年代末期,聚醯亞胺軟性電路板問世。

6、1970年,產生了多層布線板。

7、1990年代初,又產生了積層多層印製板。

傑克 基爾比(Jackp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 在集成電路出現之前,電子設備大多採用體積龐大且容易損壞的電路,主要是真空管。p但1958年基爾比在德州儀器半導體實驗室發明的集成電路改變了整個電子世界,並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可能。

Ⅶ 急求 數字電路發展史

數字電路是以二值數字邏輯為基礎的,其工作信號是離散的數字信號。電路中的電子晶體管工作於開關狀態,時而導通,時而截止。 數字電路的發展與模擬電路一樣經歷了由電子管、半導體分立器件到集成電路等幾個時代。但其發展比模擬電路發展的更快。從60年代開始,數字集成器件以雙極型工藝製成了小規模邏輯器件。隨後發展到中規模邏輯器件;70年代末,微處理器的出現,使數字集成電路的性能產生質的飛躍。 數字集成器件所用的材料以硅材料為主,在高速電路中,也使用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例如砷化鎵等。 邏輯門是數字電路中一種重要的邏輯單元電路 。TTL邏輯門電路問世較早,其工藝經過不斷改進,至今仍為主要的基本邏輯器件之一。隨著CMOS工藝的發展,TTL的主導地位受到了動搖,有被CMOS器件所取代的趨勢。 近年來,可編程邏輯器件PLD特別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的飛速進步,使數字電子技術開創了新局面,不僅規模大,而且將硬體與軟體相結合,使器件的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靈活。

Ⅷ 電路與系統的學科歷史

嵌入式軟體研發中心與現代圖像工程實驗室均依託於電路與系統二級學科,分別成立於1998年及2006年,是信息電子學系乃至本學院將科學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相融合得最早的實體機構,研發內容涉及電子信息類多學科交叉,主要研究圖像控制與作業自動化,視頻顯示及處理,3D掃描技術研究與現實增強,近場圖像,嵌入式操作系統及嵌入式手持設備應用軟體開發,無線自組織網路及無線感測器網路演算法與設備,智能機器人,物聯網感測器網路路由技術,高安全度生物特徵身份識別等最新的IT技術,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多項科研項目通過省部級鑒定或國防驗收。以偽裝作業自動化、嵌入式系統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廣泛的應用於新型武器裝備型號研製、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國防戰線和國民經濟主戰場。

Ⅸ 集成電路發展史

個人閑來無事是寫的,現粘貼如下:
首先有集成電路這一想法的是英國科學家Dummer,那是在1952年,在皇家信號和雷達機構的一個電子元器件會議上他說:「隨著晶體管的出現和對半導體的全面研究,現在似乎可以想像,未來電子設備是一種沒有連接線的固體組件。」當然,那時還沒有「集成電路」這一名詞。然而,集成電路的真正發明卻是在美國,是在6年之後的1958年(也有人認為是1959年,具體原因接下來解釋)。
1958年9月12日,TI的Kilby發明了世界首塊集成電路,這是一個相移振盪器,集成了2個晶體管、2個電容和8個電阻——共12個元器件,該發明與1959年2月6日申請專利,1964年6月26日被批准。而到了1959年,Fairchild的Noyce發明了基於硅平面工藝的集成電路,1959年7月30日,Noyce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1961年4月26日被批准。雖然Noyce比Kilby發明集成電路和申請專利在後,但批准在前,而且Noyce發明的集成電路更適合於大批量生產,所以會有一些人在關於誰先發明了集成電路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其實Kilby和Noyce被認為是集成電路共同的發明人,問題在於1958和1959不能被認為是共同的發明時間,而必須是其中的一個,我習慣於把它說成是1958年。
而到了1968年,Noyce和Moore以及Fairchild的其他一些雇員成立了Intel,1971年便生產出了世界首枚CPU——集成了2300個晶體管的4004,緊接著,次年8008,再次年8080……盡管CPU誕生於1971年,然而它被推向市場,換句話說就是普通平民可以買到是1981年的事。那是1981年的8月12日,IBM推出型號為IBM5150的計算機,這是最早的PC,CPU採用Intel的8088(1979年發明),系統採用Microsoft的DOS,內存16K,再配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售價1565美元。但你知道,當時的1565美元跟現在的1565美元不一樣,那時錢實啊,按照今天的物價指數,大約相當於現在的4000美元,在2011年8月13日這樣的日子,匯率是6.3902,那就是25560.8元人民幣。
早期的IC未形成獨立的產業,電子系統廠商把自己生產的IC用於自己的產品,只把一小部分銷往市場,而同時也會從市場購進一些。Intel和AMD開創了IC業的新紀元,他們只向市場供應通用的IC,而不使用IC去生產產品,當然也不會從市場購進IC。這種自行設計、用自己的生產線製造、自己封裝和測試、最後出售IC成品的廠商被稱為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商)。盡管如此,IDM還是有嚴格定義的:IC的對外銷售額超過IC總產值25%的企業就可以稱作是IDM了(如Motorola、TI、Sony),而沒有超過的叫做系統廠商(如IBM、HP)。根據這一定義,IDM並不意味著不生產系統產品,系統廠商也並不意味著不生產IC。區別僅在於它們生產的IC(或者乾脆沒生產)有多少用於自己的系統產品,有多少用於直接出售。
再後來,出現了一些這樣的公司,它們只設計IC,並不生產,我們稱之為Fabless,叫做無生產線設計公司。它們設計完成後,製造這一環節仍交給IDM完成,IDM的生產線除了生產自己設計的IC以外,還幫Fabless進行生產。1987年,TSMC(台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成立,2000年,SMIC(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成立,這些公司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它沒有自己的產品,不設計也不使用,只是單純地提供製造服務,我們稱之為Foundry。這類公司的出現,不僅Fabless的設計成果有了天經地義的歸宿,而且就連IDM也把自己製造環節的一部分讓給Foundry來做,就Foundry而言,有時它接到來自IDM的生產任務比Fabless的還要多。再後來呢?連封裝測試也自成一家,形成獨立的產業。
縱觀今天的IC業,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三足鼎立,當然也不乏IDM這樣的一條龍式的企業,但是系統廠商在IC市場上的份額越來越低,(注意!我說的是在IC市場上),瀕臨滅絕!(注意!我說的是市場份額瀕臨滅絕。公司並沒有滅絕,而是他們意識到這種自己生產晶元僅供自己使用的模式不劃算,轉型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電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