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曙光集成電路

曙光集成電路

發布時間:2021-12-24 16:41:22

『壹』 為什麼中國沒有自己的晶元

2002年9月,中科院計算所研製出第一枚「中國芯」——龍芯一號,這款高性能CPU晶元標志著中國人掌握了中央處理器的關鍵設計製造技術。

2005年4月,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CPU「龍芯2號」正式亮相,此舉打破國外在該領域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壟斷。2005年12月6日,龍芯產業鏈之一的研發基地落戶重慶,副市長吳家農表示,此次合作將使重慶IT業,特別是集成電路產業鏈得到完善。

2007年下半年,龍芯3號即將問世。將用來製造更高性能的新一代超級伺服器曙光系列。

(中科院計算所開發的曙光4000A超級伺服器的計算能力突破了每秒10萬億次,在2004年6月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全球500強超級計算機評選中排名第十。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製造、應用10萬億次商品化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曙光4000A採用的CPU產自美國AMD公司。(等以後就用龍芯3了) )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水平已進入世界前列,高性能伺服器產業已經發展起來,並已出現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目前國內已有大批用戶購買曙光系列超級伺服器,應用領域覆蓋了科學計算、生物信息處理、數據分析、信息服務、網路應用等

補充一下:「龍芯2號」雖然在自主知識創新和性能上有了較大突破,但不可迴避的是,其性能仍只相當於英特爾「奔4」的水平。龍芯二號增強型預計將在今年(2006)上半年正式發布。龍芯CPU目前主要用在信息家電和個人計算機上。
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龍芯2號」採用0.18微米製程工藝製造的「龍芯2號」,最高時鍾頻率為500MHz,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3倍。

龍芯二號最急需的是政策支持,不僅僅是資金支持,更多的是政府的采購支持。目前龍芯二號已經有用於稅控機、機頂盒等幾十種解決方案。中國信息產業最大的軟肋在於信息技術轉化成具體的應用方面,因此,政府應大力支持本國信息產業,並加大扶持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政策力度。

『貳』 武漢哪些公司能提供集成電路設計的

武漢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9月,是由武漢市科技局、內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華中容科技大學及華中曙光軟體園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中心作為集成電路設計武漢產業化基地的核心力量,是武漢市政府為了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順應市場運行規律,遵循政府引導、專業管理、企業化運作的原則,發揮政府、大學、專業技術企業的優勢,藉助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在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總原則下探索產業化基地建設的新模式。

『叄』 中國能自己生產晶元嗎

一:能。

2002年9月,中科院計算所研製出第一枚「中國芯」——龍芯一號,這款高性能CPU晶元標志著中國人掌握了中央處理器的關鍵設計製造技術。

2005年4月,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CPU「龍芯2號」正式亮相,此舉打破國外在該領域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壟斷。2005年12月6日,龍芯產業鏈之一的研發基地落戶重慶,副市長吳家農表示,此次合作將使重慶IT業,特別是集成電路產業鏈得到完善。

2007年下半年,龍芯3號即將問世。將用來製造更高性能的新一代超級伺服器曙光系列(中科院計算所開發的曙光4000A超級伺服器的計算能力突破了每秒10萬億次,在2004年6月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全球500強超級計算機評選中排名第十。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製造、應用10萬億次商品化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曙光4000A採用的CPU產自美國AMD公司。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水平已進入世界前列,高性能伺服器產業已經發展起來,並已出現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目前國內已有大批用戶購買曙光系列超級伺服器,應用領域覆蓋了科學計算、生物信息處理、數據分析、信息服務、網路應用等

二 拓展資料:

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採用RISC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龍芯1號的頻率為266MHz,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的頻率最高為1GHz。龍芯3A是首款國產商用4核處理器,其工作頻率為900MHz~1GHz。龍芯3A的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6GFLOPS。龍芯3B是首款國產商用8核處理器,主頻達到1GHz,支持向量運算加速,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28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2015年3月31日中國發射首枚使用「龍芯」北斗衛星。

三 具體請參考網路;

龍芯

『肆』 為什麼都在用英特爾的晶元,中國就造不出來嗎

不能,技術達不到。
一、做不出同等性能的。
二、就算做出來的成本也高的多。
三、就算做出來功耗也大的多。

『伍』 晶元概念股票有哪些股票

1、匯頂科技(603160):匯頂科技是一家基於晶元設計和軟體開發的整體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面向智能移動終端市場提供領先的人機交互和生物識別解決方案,並已成為安卓陣營全球指紋識別方案第一供應商。

產品和解決方案主要應用於華為、OPPO、vivo、小米、中興、一加等。

2、士蘭微(600460):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集成電路以及半導體微電子相關產品的設計、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目前的主要產品是集成電路以及相關的應用系統和方案。

士蘭微電子已在其體系內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研發能力,包括晶元設計研發、晶元製造工藝研發、集成電路測試設備研發等。


3、兆易創新(603986):北京兆易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4月,是國內首家專業從事存儲器及相關晶元設計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

公司擁有180餘件的發明專利申請,獲得授權專利73件,研發人員比例占員工總數70%,確保了公司產品以「高技術、低功耗、低成本」的特性領先於世界同類產品。

4、韋爾股份(603501):上海韋爾半導體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發、銷售服務為主體的半導體器件設計和銷售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總部坐落於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深圳、台灣、香港等地設立辦事處。

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等。

5、中科曙光:曙光公司,又名中科曙光,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科院大力推動下,以國家「863」計劃重大科研成果為基礎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曙光始終專注於伺服器領域的研發、生產與應用。曙光系列產品的問世,為推動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陸』 什麼是曙光機啊

從103機到曙光機,中國通用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00-08-18 12:20 發表於:《軍事論壇》 分類:未分類
李 國 傑

從1953年1月我國成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到今天,我國計算機科研人員已走過了40多年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歷程。從國外封鎖條件下的仿製、跟蹤、自主研製到改革開放形勢下的與「狼」共舞,同台競爭,從面向國防建設、為兩彈一星做貢獻到面向市場為產業化提供技術源泉,科研工作者為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樹立一個又一個永載史冊的里程碑。在這一短文中,我們簡要地回顧我國通用計算機研製的歷程,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給關心我國計算機事業的人們提供一些史料性的參考。

一、 華羅庚和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

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當馮.諾依曼開創性地提出並著手設計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EDVAC時,正在美國Princeton大學工作的華羅庚教授參觀過他的實驗室,並經常與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華羅庚教授1950年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華羅庚教授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計算機學科是應用技術和工程學科,但從世界與中國計算機研究的發源可以看出數學等基礎學科與計算機研製有很深的淵源。在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史上,除華羅庚外,馮康、吳文俊等著名數學家和其他基礎研究科學家都做出過卓越貢獻。

二、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1956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制定了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被列為當時的四項緊急措施之一。在電子計算機技術剛剛萌芽時,剛從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火中走出來的年輕共和國就將可能對國家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高技術列為「緊急措施」優先發展,充分顯示了我國第一代領導人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的高瞻遠矚。做為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計劃的楷模,這一段光輝歷史應永遠銘記在我們心裡。

我國從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為紀念這個日子,該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八一型計算機進行可靠性調整和試算的同期,該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共生產38台。八一型是根據(前)蘇聯提供的M-3機設計圖紙經局部修改,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研製成功的,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十次,後來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磁心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研製,以(前)蘇聯當時正在研製的БЭСМ –II計算機為藍本,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幫助下,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七機部和部隊的科研人員與738廠密切配合,於1959年國慶節前完成了研製任務。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參加119機研製的科研人員約有250人,有十幾個單位參與協作。

我國電子計算機研製起步比美國晚一代。1959年104機問世時,IBM公司推出了該公司第一套晶體管計算機(IBM7090)。當國際上致力於第二代計算機產品時(1959~1964年),我們正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日本幾乎與我們同時起步,1958年日本NEC公司研製成功日本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NEC1101。我國建國初期啟動電子計算機研製時採取了一系列正確決策,如派技術人員赴蘇聯學習(當時唯一可選的對外開放)、「先集中、後分散」、辦學習班培訓急需的人才、科研及生產單位大協作等。我國第一代計算機研製者努力鑽研先進技術,忘我工作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一直到90年代初,他們都是我國計算機研製的中堅力量。我國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在原子彈(104機)和氫彈(119機)研製中發揮了作用。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政策,我國開始研製只能採取「全部採用國產器材,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的技術路線,119機花了五年才研製成功說明在當時條件下一切從頭做起研製大型計算機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我國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研製的主要推動力是軍事應用,民用計算機的需求還不很強烈。高技術往往首先在軍事上得到應用,但高技術的普及推廣和產業的形成要藉助大量民用需求的拉動。這一點被世界各國高技術發展歷史所證明,我國計算機產業發展歷程也是如此。

三、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我國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已開始研製晶體管計算機。1965年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實際上從1958年起中科院計算所就開始醞釀啟動。在國外禁運條件下要造晶體管計算機,必須先建立一個生產晶體管的半導體廠(109廠)。經過兩年努力,109廠就提供了機器所需的全部晶體管(109乙機共用2萬多支晶體管,3萬多支二極體)。這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上」的拼搏精神至今對我們仍有激勵作用。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為用戶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我國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我國工業部門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與生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6),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我國的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研製的,當國外在發展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1964~1972年),我們對於以IBM 360(1964年推出)為代表的大型機系列機以及以DEC公司PDP系列為代表的小型機(1963年推出PDP-8)還沒有多大反應,一直到1970年中期才開始重視與國外主流產品兼容的系列機,已經晚了10年。我國第一、二代計算機的系統軟體大多是自己開發,早期以前蘇聯的運算元法為指導思想,1962年以後轉到以ALGOL 60為基礎的編譯技術,開發了BCY、BX119等有影響的編譯系統。但總的來講,我國從研製第一代計算機開始就有重硬體輕軟體的傾向。

四、 第三代基於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我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機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志,我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製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1983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完成我國第一台大型向量機-757機,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00萬次。這一記錄同年就被國防科大研製的銀河-I億次巨型計算機打破。銀河-I巨型機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文革動亂時期與國外拉大的距離又縮小到7年左右(銀河-I的參考機克雷-1於1976年推出)。

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是我國計算機工業初步形成的階段。1973年元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召開了「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即7301會議),總結了60年代我國計算機研製都是為特定工程任務(主要是國防)服務,不能形成批量生產的教訓,決定放棄單純追求提高運算速度的技術政策,確定了發展系列機的方針,提出聯合研製小、中、大三個系列計算機的任務,以中小型機為主,著力普及和運用。7301會議在我國計算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DJS-130小型通用機生產銷售了近千台,標志著我國計算機工業已走上系列化批量生產道路。60年代末,全國安裝計算機約500台,到1980年全國計算機裝機台數已達到6000多台。由於70年代後期國外PC機已開始起步,到1983年美國計算機容量已超過1000萬台,我國在微機的研製與推廣方面比國外又晚了一拍。自從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微處理器晶元4004、尤其是1974年推出8位微處理機晶元8080以後,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性能大約每18個月翻一番)就開始對計算機的發展起決定性影響,國際上已進入第四代計算機時代(即以微機為主的時代)。國外早期從事計算機研製的科研人員一部分轉入微處理機設計,處理機體系結構和實現技術的進展大部分在微處理器晶元內。而我國在這一時期沒有注意這一重要的技術變化,造成微電子及集成電路技術人員與計算機邏輯及電路設計科研人員的分離,集成電路企業嚴重缺乏計算機體系和邏輯設計人員。我國從60年代開始就研製過一些微處理機,1977年也研製成功自行設計的16位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機,但都是用來做航天專用機,我國有不少從事專用計算機與晶元研製的研究所,但沒有一個單位以研製通用微處理器為目標。今天國人都在呼籲必須要有自己的微處理機晶元,殊不知造成90年代困境的隱患我們在70年代已經留下了。

五、 第四代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國外一樣,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M6800晶元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只側重於高速通用計算機,有關微機研製的情況不再贅述。1992年國防科大研究成功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銀河-II是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從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採用主流的微處理機晶元研製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經過10多年努力,我國已面臨對外開放的大好形勢,與60~70年代相比,研製計算機的條件已有很大改變。根據國家863計劃的部署,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經過分析,採取了符合技術發展趨勢、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技術路線,以較少的人力與資金投入和較短的設計開發周期,於1993年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元和標准UNIX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並推向了市場。曙光一號並行機的創新實踐探索了一條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研製高性能計算機的路子。沿著這一技術路線,1995年國家智能機中心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國外大力發展具有高擴展性與高可用性的機群系統(Cluster),這已成為高性能計算機的主流發展趨勢。國家智能機中心與曙光公司於1997至1999年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2000年將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3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在超級伺服器的研製中,技術突破的重點集中在高速互連和易於管理、具有單一系統映象的機群操作系統和方便用戶使用的編程及運行環境。曙光機群超級伺服器的起步比國際上同類產品(如IBM RS6000SP系列)晚3~4年,但目前已能做到與IBM同步推出新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

綜述:

綜觀40多年來我國高性能通用計算機的研製歷程,從103機到曙光機,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總的來講,除了文革動亂時期外,我們的研製水平與國外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下表列出每一代(其中第四代又分為幾種典型體系結構)國內外標志性計算機推出的時間,其中國外的代表性機器為ENIAC,IBM 7090,IBM 360,CRAY-1,Intel Paragon,IBM SP-2,國內的代表性計算機為103,109乙,150,銀河-I,曙光1000,曙光2000。
機型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向量機 大規模並行機 機群
美國 1946 1959 1964 1976 1990 1994
中國 1958 1965 1973 1983 1995 1998
推出時間相關年數 12 6 9 7 5 4

在計算機研製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不是推出同類型機器比國外晚幾年,而是在於以下兩點:(1) 原始創新少,我們推出的計算機絕大多數都是參照國外機器做一些改進,幾乎還沒有一種被用戶廣泛接受的體系結構由我們自己創新發展出來。(2) 研製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落後於發達國家。除了微機取得了令人自豪的產業化業績外(但自主知識產權不多),工作站以上的高性能計算機的產業化道路還在摸索之中。太極、華勝等公司曾做過多年努力,在小型機、工作站方面有所建樹,最近幾年曙光公司在發展高性能伺服器(包括超級伺服器)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我國國防科研單位曾研製成功具有當時國際領先水平的巨型機,但美國政府對我國制定高性能計算機禁運標准時還是參考我國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曙光超級伺服器已在市場上推出的是百億次水平,目前的禁運限制也是百億次水平。這也說明產業化市場化能力是一個國家計算機實力的主要標志。要取得市場上成功,我國計算機領域的人員和有關企業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誠合作,在競爭中開拓新局面。

『柒』 國產晶元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一、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科院大力推動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伺服器領域的研發、生產和應用,公司的曙光系列產品對於推動國內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二、富瀚微

主要做視頻監控晶元涉及的,和安防龍頭海康威視關系密切,近幾年在安防IPC晶元市場發展較快,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幅較大,各大券商維持買入評級。

三、長電科技

國內著名的分位器件製造商,集成電路封裝生產基地,中國電子百強企業之一。長電科技研發IC高端封裝技術,在業內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技術領先優勢。

五、科大國創

公司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運營支撐系統的核心供應商,再此基礎上還與三大運營商發展了ICT、物聯網等領域的新業務合作。近幾年在電力、金融、交通等領域業務突破較大。

(7)曙光集成電路擴展閱讀

中興通訊被美國禁止元器件進口再次敲響了警鍾,國內半導體產業對外依存度很高,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幾乎沒有國產化能力,此次禁運將再次加強國內實現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的決心。

晶元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是電子設備中最重要的部分,由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等一系列操作後形成。晶元行業集中度高,海外巨頭公司長期壟斷,國內晶元產業依然薄弱。

西南證券表示,中國晶元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美元,佔全球晶元市場50%以上,但過分依賴進口也是一大弊端。

『捌』 深圳市新曙光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新曙光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經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記,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備案登記的專業從事國內、國際知識產權代理的一家綜合型咨詢代理機構。是經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授權的信用管理中心深圳服務機構、深圳網商虛擬產業園指定服務機構,集團分支公司包括南京,合肥,廣州,寧波,以及深圳吉徑律師事務所。深圳市新曙光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有是服務有企業認定、創新基金、專利申請、商標業務。
法定代表人:付叢
成立時間:2011-11-02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579633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固戍社區新屋園新村7-11號新中泰商務大廈5A-5K

『玖』 中國有自己的晶元嗎

中國目前其實已經有了一些應收還算不錯的晶元公司了。

1、海思,目前國內最大的晶元廠商就是華為的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了,海思在04年就成立了,大家熟知的海思麒麟處理器,華為目前最得意的手機cpu只是海思的產品之一!

4、大唐半導體主要是做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無線晶元的,中國目前在參與到半導體研發的公司越來越多,產品也會越來越成熟,如今有了中興這樣的事情發生以後,相信中國的半導體晶元發展的會更好!

5、豪威科技,這是一家專注圖像處理晶元技術的公司,曾經是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因後來市場上不如三星索尼等公司經營得好,後來被中國財團收購。

『拾』 A股市場上有關電子晶元技術開發的股票有哪些

電子晶元開發概念股:
1、綜藝股份(600770),2002年8月,公司出資4900萬元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等科研開發機構共同投資成立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並持股49%成為第一大股東。2002年9月,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國內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龍芯一號」;2002年12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大豪門聯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正式成立; 2003年12月20日,中科院宣布將在04年6月研發出「實際性能與英特爾奔騰4CPU水平相當的「龍芯2號」。
2、大唐電信(600198),大股東大唐集團開發的TD-SCDMA標准成為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三大標准之一,在目前整個電信行業面臨重組和突破的前景下,大唐電信面臨著新一輪發展機遇。公司控股85%的大唐微電子也正成為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貢獻的利潤已佔到主營利潤的52%,2002年該公司就實現凈利潤3800萬元,其開發的SIM卡和UIM卡成為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指定用卡,而公司與美國新思科技、上海中芯國際等共同開發的手機核心晶元平台將在2004年上半年投入試商用,2004年第三季度進入批量生產,在目前手機用戶大量增長以及未來3G手機晶元等方面發展前景廣闊。大唐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2003年銷售額達到了6.2億元,與2002年相比增長了199.0%,成為2003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一個亮點
3、清華同方(600100),公司控股51%的清華同方微電子依託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的雄厚技術基礎,致力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C卡集成電路晶元的設計、研發及產業化,在數字晶元方面具備的技術優勢也相當明顯,和大唐微電子一起入選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晶元的設計廠商。
4、上海科技(600608),公司通過控股子公司江蘇意源科技有限公司相繼投資設立了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大創奇信息安全晶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明證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無錫國家集成電路設計基地有限公司等。其中,蘇州國芯作為國家信息部選定的企業,在國家信息部的牽頭下,於2001年8月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簽約,由摩托羅拉公司無償轉讓32位RISC微處理器技術。
2003年2月26日,中國首個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DSP晶元在上海經過了技術鑒定。負責「漢芯一號」研製的上海交大晶元與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進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交大創奇(上海科技控股子公司)總經理。江蘇意源董事長鄭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32位DSP是交大研究中心和交大創奇聯合開發,而16位DSP是由研究中心開發,交大創奇負責產業化。」2003年 4月底,交大創奇將與廣東、深圳兩家廠商簽約,供應量達百萬片。此外,創奇還為台灣的企業大量定製「漢芯」,已接到一廠家30萬片的訂單。

閱讀全文

與曙光集成電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博世cp22油泵維修視頻 瀏覽:265
聯想電腦廠家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572
沈陽cD機維修點 瀏覽:56
蘇寧安裝維修服務中心 瀏覽:62
紅石木傢具客廳掛什麼畫 瀏覽:87
小米電話手錶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374
iphone4s深圳維修點 瀏覽:452
套口機維修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539
山西環保防水劑怎麼樣 瀏覽:58
驪威變速箱維修視頻 瀏覽:290
2019閱兵車輛維修保障視頻 瀏覽:743
蘭州智能電視維修中心 瀏覽:314
史密斯熱水器售後維修熱線 瀏覽:216
傢具廠多少錢能開 瀏覽:816
山東國家電網會計待遇怎麼樣 瀏覽:512
昭通哪個地方傢具最便宜 瀏覽:377
成都戴爾電腦維修點 瀏覽:285
如何甄別蘋果官換機和翻新機 瀏覽:171
唐海手機維修店有哪些 瀏覽:496
汽車維修行屬於什麼用地性質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