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的電力系統有哪些作用和優越性
互聯的電力系統主要作用和優越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更經濟合理開發一次能源,實現水、火電資源優勢互補。
各地區的能源資源分布不盡相同,能源資源和負荷分布也不盡平衡。電力系統互聯,可以在煤炭豐富的礦口建設大型火電廠向能源缺乏的地區送電,可以建設具有調節能力的大型水電廠,以充分利用水力資源。這樣既可解決能源和負荷分布的不平衡性,又可充分發揮水電和火電在電力系統運行的特點。
降低系統總的負荷峰值,減少總的裝機容量。由於各電力系統的用電構成和負荷特性、電力消費習慣性的不同,以及地區間存在著時間差和季節差,因此,各個系統的年和曰負荷曲線不同,出現高峰負荷不在同時發生。而整個互聯系統的曰最高負荷和季節最高負荷不是各個系統高峰負荷的線性相加,結果使整個系統的最高負荷比各系統的最高負荷之和要低,峰谷差也要減少。電力系統互聯有顯著的錯峰效益,可減少各系統的總裝機容量。
減少備用容量。各發電廠的機組可以按地區輪流檢修,錯開檢修時間。通過電力系統互聯,各個電網相互支援,可減少檢修備用。各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或事故時,電力系統之間可以通過聯絡線互相緊急支援,避免大的停電事故,提高了各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又可減少事故備用。總之,可減少整個系統的備用容量和各系統裝機容量。
提高供電可靠性。由於系統容量加大,個別環節故障對系統的影響較小,而多個環節同時發生故障的概率相對較小,因此能提高供電可靠性。但是,個別環節發生故障,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有可能擴大,波及相鄰的系統,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大面積停電。因此,互聯電力系統要形成合理的網架結構,提高電力系統自動化水平,以保證電力系統互聯高可靠性的實現。
提高電能質量。電力系統負荷波動會引起頻率變化。由於電力系統容量增大,供電范圍擴大,總的負荷波動比各地區的負荷波動之和要小,因此,引起系統頻率的變化也相對要小。同樣,沖擊負荷引起的頻率變化也要小。
提高運行經濟性。各個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不相同,在資源豐富地區建設發電廠,其發電成本較低。實現互聯電力系統的經濟調度,可獲得補充的經濟效益。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電力系統互聯,由於聯系增強也帶來了新問題。如故障會波及相鄰系統,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大面積停電;系統短路容量可能增加,導致要增加斷路器等設備容量;需要進行聯絡線功率控制等。這些都要求研究和採取相應技術措施,提高自動化水平,才能充分發揮互聯電力系統的作用和優越性。
Ⅱ 電網互聯的優缺點是什麼
電網互聯的優點:
1.可大大提高供電的可靠性,減少為防止設備事故引起供電中斷而設置的備用容量;
2.可更合理的調配用電,降低聯合系統的最大負荷,提高發電設備的利用率,減少聯合系統中發電設備的總容量;
3.可更合理的利用系統中各類發電廠提高運行經濟性。
4.同時,由於個別負荷在系統中所佔比重減小,其波動對系統電能質量影響也減小。聯合電力系統容量很大,個別機組的開停甚至故障,對系統的影響將減小,從而可採用大容高效率的機組。
電網互聯缺點:
1.網與網之間的管理部門存在本位主義,容易發生多頭指揮,互送電量結算較麻煩。
2.骨幹連接線路出問題可能導致大面積停電。
Ⅲ 電氣互連是什麼意思
電子產品製造中的電氣互聯技術是指在電、磁、光、靜電、溫度、濕度、振動、速度、輻射等已知和未知因素構成的環境中,任何兩點(或多點)之間的電氣連接製造技術以及相關設計技術。
Ⅳ 帶寬型電路與互聯網專線有什麼區別
1.與普通互聯網接入相比,其特點是客戶通過相對永久的通信線路接入Internet。
2.與撥號上網的最大區回別是專線答與Internet之間保持著永久、高速、穩定的連接,客戶可以實現24小時對Internet的訪問,隨時獲取全球信息資源,提高商務交易的效率。
3.專線客戶擁有固定的真實IP地址,可以相對方便地向Internet上的其他客戶提供信息服務。
4. 專線具有誤碼率低,時延小的特點。
5. 專有帶寬的整條電路資源僅為一個客戶服務,全程帶寬完全獨享。
Ⅳ 什麼叫互聯電路
互聯是指在兩個物理網路之間至少有一條在物理上連接的線路,它為兩個網路的數據交換提供了物質基礎可能性,但並不能保證兩個網路一定能夠進行數據交換,這要取決於兩個網路的通信協議是不是相互兼容。
中文名:互聯,定義:物理連接線路。作用:網路數據交換。取決因素:通信協議是否相互兼容。
Ⅵ 什麼是高密度互聯線路板(HDI)
何謂高密度印製電路板?是高功率密度逆變器(High Density Inverter)的縮寫,使用微盲埋孔技術的一種線路分布密度比較高的電話板。是專為小容量用戶設計的緊湊型產品。它採用模塊化可並聯設計,一個模塊容量1000VA(高度1U),自然冷卻,可以直接放入19」機架,最大可並聯6個模塊。該產品採用全數字信號過程式控制制(DSP)技術和多項專利技術,具有全范圍適應負載能力和較強的短時過載能力,可以不考慮負載功率因數和峰值因數。
而印刷電路板是以絕緣材料輔以導體配線所形成的結構性元件。在製成最終產品時,其上會安裝積體電路、電晶體、二極體、被動元件(如:電阻、電容、連接器等)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電子零件。藉著導線連通,可以形成電子訊號連結及應有機能。因此,印製電路板是一種提供元件連結的平台,用以承接聯系零件的基的。 由於印刷電路板並非一般終端產品,因此在名稱的定義上略為混亂,例如:個人電腦用的母板,稱為主機板而不能直接稱為電路板,雖然主機板中有電路板的存在但是並不相同,因此評估產業時兩者有關卻不能說相同。再譬如:因為有積體電路零件裝載在電路板上,因而新聞媒體稱他為IC板,但實質上他也不等同於印刷電路板。在電子產品趨於多功能復雜化的前題下,積體電路元件的接點距離隨之縮小,信號傳送的速度則相對提高,隨之而來的是接線數量的提高、點間配線的長度局部性縮短,這些就需要應用高密度線路配置及微孔技術來達成目標。配線與跨接基本上對單雙面板而言有其達成的困難,因而電路板會走向多層化,又由於訊號線不斷的增加,更多的電源層與接地層就為設計的必須手段,這些都促使從層印刷電路板(Multilayer Printed Circuit Board)更加普遍。
對於高速化訊號的電性要求,電路板必須提供具有交流電特性的阻抗控制、高頻傳輸能力、降低不必要的幅射(EMI)等。採用Stripline、Microstrip的結構,多層化就成為必要的設計。為減低訊號傳送的品質問題,會採用低介電質系數、低衰減率的絕緣材料,為配合電子元件構裝的小型化及陣列化,電路板也不斷的提高密度以因應需求。BGA (Ball Grid Array)、CSP (Chip Scale Package)、DCA (Direct Chip Attachment)等組零件組裝方式的出現,更促印刷電路板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境界。凡直徑小於150um以下的孔在業界被稱為微孔(Microvia),利用這種微孔的幾何結構技術所作出的電路可以提高組裝、空間利用等等的效益,同時對於電子產品的小型化也有其必要性。
對於這類結構的電路板產品,業界曾經有過多個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樣的電路板。例如:歐美業者曾經因為製作的程序是採用序列式的建構方式,因此將這類的產品稱為SBU (Sequence Build Up Process),一般翻譯為「序列式增層法」。至於日本業者,則因為這類的產品所製作出來的孔結構比以往的孔都要小很多,因此稱這類產品的製作技術為MVP (Micro Via Process),一般翻譯為「微孔製程」。也有人因為傳統的多層板被稱為MLB (Multilayer Board),因此稱呼這類的電路板為BUM (Build Up Multilayer Board),一般翻譯為「增層式多層板」。美國的IPC電路板協會其於避免混淆的考慮,而提出將這類的產品稱為HDI (High Density Intrerconnection Technology)的通用名稱,如果直接翻譯就變成了高密度連結技術。但是這又無法反應出電路板特徵,因此多數的電路板業者就將這類的產品稱為HDI板或是全中文名稱「高密度互連技術」。但是因為口語順暢性的問題,也有人直接稱這類的產品為「高密度電路板」或是HDI板。
Ⅶ 電力系統之間的互聯方式有哪幾種
(1)電力系統之間的互聯可以有三種方式,即:①傳統的交流輸電同步聯網方式,聯網後將形成更大的同步運行電網;②直流輸電非同步聯網方式,聯網後將形成非同步聯合運行的大電網,其中包括不同頻率的聯合大電網;③交、直流並聯輸電同步聯網方式,聯網後將形成可以利用直流輸電的快速控制改善電網運行性能的同步運行的大電網。
其中,直流輸電非同步聯網的方式常用背靠背直流輸電系統來實現,其主要的優點是:背靠背直流輸電的直流側可以選擇低電壓大電流(因無直流輸電線路,直流側的損耗較小),可充分利用大截面晶閘管的電流值,同時與直流電壓有關的設備(如換流變壓器,換流閥,平波電抗器等)絕緣也相應較低,從而使這些設備的造價明顯降低。
該相關問題可以在微信公眾號「直流偏磁」里查閱,每天都有新的關於直流偏磁知識進行分享。若您覺得還不錯,請將它分享到您的朋友圈中讓更多的人了解並關注直流偏磁。
Ⅷ 網路和電路的區別是什麼
在電路理論、抄電路分析中,「網路襲」與「電路」實質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稱呼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對所觀察、分析的對象視角不同:
「電路」 側重點是關心其「具體」情況:電壓與電流的幅值、波形、相位關系、輸出與輸入的關系、功率消耗等;
「網路」 更多的關心電路的外部特性、功能與作用,可以不關心其具體構成。
如:一個外部特性相同的一埠網路,可以有不同形態的內部電路構成,但它在一個整體系統中起得作用是一樣的。
若觀察的視角再高些,就是不同功能電路組成的「系統」。如監控系統、某某控制系統等。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