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宫的水缸在冬天为什么可以不结冰有什么原理呢
故宫里的水缸之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不结冰。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理,主要就是因为温度的原因,为了不让水结冰,会把水缸抬高,下面用炭火烤着,水温就不会太低,就不会结冰。
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时,水就会结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在故宫里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故宫里有很多水缸,故宫里的水缸冬天特别冷的时候也不会结冰,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要保证水缸里的水不结冰以外,还要保证水缸里的水一直都是满的,这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也不至于让人手忙脚乱。正是因为古人的智慧,所以故宫才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因为故宫水缸的特殊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是“太平水缸”。
2. 故宫水缸的水冬天也不结冰,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实际上也不太复杂,取决于水结不结冰的关键因素便是环境温度,如果环境温度高了,那样水当然卖盯含也不结冰了,因此古代人会给这种缸进行保温。例如说将太平缸支起来,在缸底焚烧木柴或是木炭,那样缸内的水的温度会始终高于结冰点,这种行为尽管看上去耗时耗力较为不便,但的确是极其有效的方法,除此以外缸内也会准时加上水,皇宫门口的几口缸要时时刻刻确保有满满的水,所有早期的不便全部都是为了起火时能够不手忙脚乱,这是古代人的未雨绸缪之举。
但这缸也有讲究,都不能叫“消防安全大水缸”,要避讳谈“火”,因此都叫“太平大水缸”。这种大缸也不止用来救火,慈禧老佛爷就很有闲情逸致,曾经在大水缸里养过金鱼。而且老佛爷还把这种大水缸叫了个好听的名字“吉祥缸”。用“吉祥缸”养金鱼,那不是吉庆有余嘛。当然大清王朝也没吉庆。
3. 消防水缸中的水在零下15度时添加什么才能不结冰
20%的盐水就可以达到-16度不结冰。
4. 故宫的水缸在冬天为什么可以不结冰是如何做到的
故宫大缸来历不一故宫的大缸按照材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也就是铁制、铜制及铜鎏金制。现存最早的大缸应该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除此之外万历年间也残存下来一批老缸。而今天在故宫最多见的恐怕就是清乾隆年间的水缸了。
此外,缸还会在冬季加盖并加棉套,都是为保暖而缓宽帆用。缸底部有小洞,可定期放水换水。而且大缸防火法其实只是宫内防火的一种方法而已。除此之外,宫内有些建筑为石质,其实可以充当防火墙的功用。在武英殿南还有唧筒(一作激桶)库(今存),为储存灭火用唧筒场所。唧筒一般长而窄,底部有活塞可以抽水喷水。
故宫习惯民间效仿如果大家对古代建筑稍有留意的话就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很多现存的古建筑当中都会多多少少的存留一些老缸,而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防火,第二就是闲来无事可以养养鱼增加生活情趣,由此可见这或许也是古人生活中为数不多巧埋的消遣游戏之一。
5. 紫禁城有300多口防火水缸,为啥一个水缸都不结冰
凡是去过故宫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之前的庭院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收口大腹、两耳加兽面铜环的金属大缸。这些大缸有铁铸的,有铜铸的,还有些是铜质鎏金的,它们销历静静地端立在各个大殿之前,金光耀眼,质朴端庄。
椐《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大缸都是明清两代制作的,明朝多是铁缸,清代多是鎏金铜缸。至宣统年间,紫禁城内共有大缸308口。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大缸只剩下了231口了。在乾清宫门前,就放置了10口鎏金大缸,每口缸直径达到1.6米,高1.2米,重达3吨多,缸体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铭文,相传为和珅监制。
同样,在太和殿前,也有8个形制相似的鎏金铜缸。不过这几个大缸是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这些水缸造价不菲,最低都得耗资白银500多两,如果是鎏金大缸,至少需白银1500两以上。
(朱棣画像)
故宫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火灾,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永乐年间故宫建成,到清朝宣统退位的400多年间里,故宫一共发生过大小火灾近百次,《明史》及《大清会典》里都有过明确的记载。
永乐18年,紫禁城落成,不过刚刚过了几个月,在永乐19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遭遇火灾,几乎被烧光。朱棣为此龙颜大怒,朝野人心惶惶,纷纷上奏朱棣,将首都重新迁回南京。后来,在朱棣的强势镇压下,还都之议才偃旗息鼓。不过,惨遭焚毁的三大殿,历经20年后才重新修葺。
嘉靖36年夏天,奉天、谨身、华盖三殿再遭火灾,火势蔓延到奉天门、顺门、午门外廊等建筑,迫使嘉靖只能在文华殿临朝听政。这次火灾损失惨重,仅善后打扫废墟一项工作,就动用了人力3万余众,征用了数千辆民间车辆参与清理。
其后在万历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乾清宫、坤宁宫、前三殿均被焚毁。
因为明朝紫禁城的数次火灾,造成了全国性的灾难,致使“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无数”。
清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几个小太监因做饭,不慎失火,导致太和殿被焚。康熙龙颜震怒,下诏按“放火之罪不赦”,将肇事的几位太监处死,并下旨:“宫内各处灯火最为紧要,凡有火之处必着人看守,不许一时少人,总管等不时巡察。”
清光绪末年,祈年殿遭雷击而焚毁,由于祈年殿是用香楠木建成,着火时数里飘香。
在故宫几百年的防火历史中,太平缸功不可没。为防止宫内的火灾蔓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人们又赋予它一个喜庆的名字——“吉祥缸”。
6. 故宫水缸中的水,是如何做到600年不结冰
其中故宫太和殿门口四口大缸最大最重,每口用了大约两吨黄铜铸就,最后在缸的表面用了一百两黄金镀金。大远看去金光闪闪甚是辉煌。
“消防水缸”实际是放在一个台子上,其实这个台子里面是空的,旁边还有一个口。冬天天不太冷时,太监会给水缸“穿”上棉衣,到了寒冬腊月,天气冷的厉害,太监们就在缸下面台子里放炭火,有专门负责往里面填木炭的太监,目的就是保证缸体的温暖,这样一来缸里的水就不会上冻了。
到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太监把大缸身上的棉衣脱下。周而复始循环操作。我不得不说,在没有科学的古代,能想出这种办法实在令人惊叹。看来古人并不比我们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