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春亭记翻译
宋仁宗景佑二年秋天,清河县一位姓张的君侯,以殿中丞的身份来任泗州太守。张侯一到任,便问百姓平时担忧的是什么,并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恶的。州民们回答说:“凶恶没有比淮河更厉害的。”第二年春天,就修筑州城的外堤,利用它原有的旧堤加高、加厚。度量堤长有一万九千二百尺,用人工八万五千个。泗州的老百姓说:“这使我们受益啊,而且是大工程啊。但人力出于州中的军队,而筑堤的石料来自南山。做这样大的工程,老百姓却不感到有负担的压力,这是执政的官偏爱我们啊!不出一点力就享受这样大的利益,不行啊!”于是一起献出米粮一千三百石,用来供养参加筑堤劳动的州兵。堤修好了,高三十五尺,土夯得很结实,石头砌得又坚牢,它捍卫着泗州并可防备洪水等灾害,可以经久不坏。
不久,张侯说:“泗州,是四通八达的州郡啊!对来往的宾客要以礼相待。”于是就利用并从前蒋侯的房舍进行重新装修,作为慰劳、饯行的场所,并取名“思邵亭”。并且将他的美德推及前人,并铭记着当地百姓对他的怀念。他又说:“泗州,是天下水道汇合的地区,每年水道运粮船必定聚在这里。”于是修整了常丰仓西边的二间房舍,一个用作观看船只出入往来之用,名叫某亭;一个作为船家、役夫临时投宿的旅舍,名叫“通漕亭”。这以后,他又说:“我也该有个休息的地方吧。”于是在东城建筑了州的官署,取名叫“先春亭”,它依傍淮水,可远观西山。
这年秋天,我贬官到夷陵,经过泗州,因而知道张君侯善于治理政务。从前周朝单子奉命往楚国访问,路过陈国,看见陈国的道路很脏,且河水遍地而没有修筑防水的堤坝、桥梁,宾客到来也不给安排馆舍;来往旅客,没有投宿的寓所,于是知道陈国必遭灭亡。因为筑城郭以防兵事,修道路以畅交通,设旅舍以便行旅,这都是夏、商、周三代处理政务的法规,而周朝官吏特别严谨地重视它,以便随时备用。现在张君侯所做的,首先为百姓防备灾害,接着是为旅客来往着想,最后才想到自己的休息处所。所以说:他懂得处理政务啊!
先前,有一年涨大水,泗州几乎被水淹没。前任员外郎张夏主管这个州,也曾筑堤来防御水患。那就是现今所说利用来扩建河堤的那个旧堤了,这个工程堤筑得最大。我详细地记录了其中最大的工程。
B. 我很严重地晕交通工具,该怎么办呢
晕车耳贴合肚贴都好用,我妈也是,但是贴了就行
C. 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海船主要分布于:靠近黄海、东海、南海的省份,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
内河船主要分布于:沿着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省份,例如:两湖、江西、安徽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
两者的定义:
海船:是适宜于在海洋区域航行的船。
内河船:即是在河上行驶的船,一般不再海上行驶。
两者的区别:
其区别取决于航行环境:海上风大浪高,航程距离远,而内河曲折,船舶密度比海上大。
所以,具体区别是:
1、海船可以造得大,大到数十万吨,内河船舶造不大。
2、海船遇大浪的机会多,中小型的船体采用园舭型,而内河船舶一般是平底的。
3、为减少甲板上浪,海船的干舷较高。内河风小,内河船舶的上层建筑可以造得相对高。
4、内河弯多,内河船泊的转弯半径小,操纵灵活性比海船高。但航速低。海船在大海,通讯系统和导航系统远比内河船舶好。
5、两者的锚穴位置也不同,海船往往将锚穴布置在船首两舷,而内河平底船往往将锚穴布置在其圆钝的船首处正中,只有一个锚穴,且是陷在里面的。
D. 明朝的造船发达吗
明初造船业十分发达。民间造船业主要生产小型的民运船只,大规模的造船业都属于官工业。南直隶设有龙江船厂、福建福州设有五虎门船厂,广东新会设有东莞船厂,其他如太仓、临清、直沽、辽东吉林等地也都设有造船厂。造船的种类有海上远航用的大型海船,海上或江河作战用的战船,运粮的浅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等。
明初官营造船业规模最大的南京的龙江船厂。厂地广阔,船造成后,直接在长江下水。厂内分工很细,除船主体工厂外,附设细木、油漆、铁件、艌作、蓬作、索作、缆作等作坊。还设有龙江宝船厂,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高级海船。这个厂的工匠都是闽、粤、江、浙等地征调来的技术高超工人,共有四百多户。(《龙江船厂志》卷四)
福建福州船厂是生产防倭船只的专业厂,生产“大福船”。《明史·食货志》说它“能容百人,底尖上阔,昂首尾高,舵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砣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广东新会东莞船厂制造的“横江船”“乌槽船”,也是海上战船,名为“广船”。船体的灵活性和坚固性超过“福船”。
各地造船厂生产最多的是运输船只。永乐时迁都北京,漕运粮食的漕船用量大增。漕粮北运,用近海海船,海运到京,用河船经过运河北运。运粮船分两种,一为遮洋船,一为浅船。前者用于海运,后者用于河运。明初粮船最多时达到一万零八百五十五只,其中遮洋船三百四十六只,浅船一万零五百零九只。(《明会典》卷二百)
明初造船业的制造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手工业部门。
E. 最大的运粮船一次运多少粮
21w吨。
南都记者获悉,1艘粮船密集到港,为减少大船在锚地等待时间,粮通公司生产指挥中心根据潮汐情况等科学制定每条粮食船的靠泊时间及完船时间。操作部门马力全开,争分夺秒抢卸。同时码头外,客户派来的50余辆提货卡车整装待发,疏运直提。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经过各方协调以及艰苦奋战,1条粮食大船都提前完货,为后续的船舶靠泊争取了宝贵时间。
其中“纳维斯希望”轮经转栈车全部入堆场平仓,单日3.8万吨,单船3.3万吨/天,单段1.5万吨的高效卸率刷新了卸堆场平仓的卸船记录。
F.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部 8 .9 和第二部的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急啊!!!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
G. 明朝拥有发达的航海和船队 为什么没有采用海路运输粮食
海上风浪特别大,尤其是中国沿海。运粮船多半吃水很深,体积小,在海上非常不安全。海船造价太高,因此,海运不是最为经济的选择。而河道运输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安全。因此,海运粮食是比较不显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