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岭乡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南岭乡共有土面积471平方公里,折合706500亩,按2005年总人口计算,人均有土地30.1亩。目前,全乡已利用土地60464亩,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6%,可利用土地10243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人均拥有以上地资源丰富。
土地的利用状况,经综合,耕地面积46811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6.63%,各种林地395386亩,占55.96%,园地5500亩,占0.78%,荒地及零星地168234亩,占23.81%,石山等难利用地83297亩,占11.79%,小库塘、河流、沟渠等水域面积4419亩,占0.63%。道路交通及田地厦2853亩,占0.4%。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绝大部分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耕地大部分又用于种植粮食。在耕地中,旱地占大多数,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且多为坡地,台地极少。从2004年土地“两地两权”流转的数据上看,186234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23.81%的荒山荒地零星地均可分别用于农业,但尚未开发利用。
水资源
南岭乡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黑河、谦哲河、勐坎河,但是综合利用率低。一是分布不不均匀,流经乡边界的黑河利用率几乎为零;二是降水集中在5—10月份,时旱季及冬季农业开发用水明显不足;三是水资源多汇集于山谷,山高水低,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植物资源
1、林 类 乡内主要有思茅松、曼登、青冈栎、包头栎、毛栎树、麻树、樟树、山槐、合欢、杨柳、牛肋巴、秧青、炮绳、榕树、桉树、万年青、皂英树、白蜡树、山合树、红杏树、黑心树、水冬瓜树、椿树、桂花树、拐枣树、漆树、木荷、花皮树、木浆子树、豆腐树、白木、枇杷树等。其中思茅松为多。樟树、白木为珍贵树种,其中白木在南岭乡芒弄村有少量分布。此外,还有多种杂、灌木分布于多地。
2、竹藤类 野生竹类主要有苦竹、绵竹、泡竹、黄竹、实心竹等,多在山中或河边、箐沟边与灌木林共生;藤类有藤篾、藤葛、麻藤、小表藤等。惯藤篾主要分布于南岭乡的冷凉地带,是编制家具地上等村料。
3、瓜果类 野生果类有多衣、酸瓜、榄橄、干天果、野杨梅、羊奶果、鼻涕果、羊屎果、野李子、黄泡果、毛柿果、鸡嗉果、酱提果、火把果、碎米果、野芒果、野葡萄、猴子咽袋果、明油等。干果类有毛栎曼登、苦子等。野菜类有苦凉菜、水芹菜、犁头犁极菜、鸡爪菜、鱼腥草、火莲菜、羊干菜、山百合、山毛薯、大白花、白藤花、山笋等。
4、观赏花类 主要有大叶杜鹃、山茶花、缅桂花、雨水花、槟榔花、摇钱树花、樱桃花、羊蹄甲、月季、喇叭花、凤仙花、鸡冠花、丝钱花、金凤花、百合花、姜苗花、海棠、绣球花、菊花、刺桐花、仙人掌、金刚钻、龙舌兰、牵牛花、灯笼花、玫瑰、兰花、吊兰、夜来香、攀枝花、凤花、万年寿等。
5、中草药类 南岭乡中草药丰富,品种繁多,据初步调查,植物类药材主要有三七、人参、苏木、何首乌、三棵汁、胡茯苓、红花、白茫、板兰根、积克、秀缘、紫苏、白扁豆、砂仁、金银花、草果、蔓京子、荜拨、紫草茸花、薄荷、女贞子、益母草、石斛、崴灵仙、草豆鼓、天冬、南五味子、继断、麦冬、钩藤、百合、柴胡、重楼、黄精、萝夫木、台马、通草、胆草、秀附、马尾黄边虎杖、防风、三红花、黄草、鸡血藤、苦棋子、余甘子等。 民间问草药主要有马蹄香、白虎草、大将军、锅叶、灯台树、豌豆跌打、芋子兰、理肺散、黑冬叶、凤丹、小黄散、小红蒜等等。
6、菌 类 主要有木耳、白参、树花、香菌、鸡枞、菇堆菌、麻栎窝、鸡油菌、红菌、奶浆菌、米汤菌、羊肝菌、喇叭菌、黄面头、辣菌、八担柴、火炭菌、半锅菌、芝麻菌、扫把菌、蒒子菌、根菌、马屁泡等可食用和其它多种毒菌。
7、草 类 有茅草、香茅草、扁草、扫把草、水草、狗尾草、四楼草、饭勺草、含羞草、鬼针草、三棱草、秧草、飞机草、牛毛草、枪杆草、灯芯草、马蹄草、鱼草等、全乡各地都有分布。此外,还有计较不知名的杂草,分布于乡。
动物资源
兽 类 有豹、狗能、野猪、豺狗、麂子、獐、岩羊、狐狸、九节狸、刺猬、风猴、灰猴、水獭、野猫、黄鼠狼、破脸、野兔、竹鼠、飞鼠、田鼠、松鼠、穿山甲、蝙蝠等。
鸟 类 主要有白闲、画眉、山鸪、鹦哥、八哥、野鸡、麻鸡、锦鸡、长尾鸟、百灵、鹧鸪、鹌鹑、布谷、夜莺、猫头鹰、老鹰、野鸭、斑鸠、燕子、喜鹊、乌鸦、鹭鸶、麻雀、谷雀、屎鸟、秧鸡、点水雀、打鱼郎、黑头等。
蛇虫类 有蟒蛇、黑蛇、眼镜蛇、水蛇、青竹标蛇、红脖子蛇、花被子蛇、马梢蛇、秤杆蛇、古堆蛇、马鬃蛇、青蛙、箐鸡、蟾蜍、壁虎、蛤蚧、晰、蝴蝶、蜘蛛、蜻蜓、蚯蚓、螳螂、土狗、蚂蚁、蜈蚣、蝎子、甲虫、屎克郎、蝉、蜜蜂、黄土蜂、葫芦蜂、夜蜂、小挂蜂、蚊、蝇等种。
水生类 有白鱼,青鱼,细鳞鱼、鲤鱼、草鱼、鲢鱼、团鱼、面瓜鱼、豹子鱼、大头鱼、刺角鱼、红尾巴鱼、扁头鱼、黄鳝、泥鳅、乌龟、螃蟹、田螺、蚌、虾、蚂蟥等种。
矿藏资源
南岭乡的矿藏资源据历史记载的初步探明的有铅、锌、铁、锡等矿种。铅、锌等矿种在南现、谦哲麻粟片区发现,但至今尚未探明储量。铁矿各村都有发现,但尚未探明储量。
旅游资源
南岭乡虽然没有文物古迹,但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拉祜族的芦笙舞、摆的、哈尼族的竹筒舞,使人第进无限的想;全县最高的山麻栗黑山(海拔2516米),白鸠柳树山仙里具有生物的多样性,是人们旅游观光、考察避暑的好的方;百草温中的雅口温泉,位于南岭乡麻栗村雅口村旁,出水量15立方/分钟,温度40,距思澜路7 公里, 尚待开发。
❷ 澜沧县的拜年活动是什么样的
在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每年的初三拜年联欢活动总是能以其宏大的场面和独具民族风情的年俗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参与其中,将本就喜庆的拉祜山乡渲染得热闹非凡,更是成为了澜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文化名片。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澜沧县每年春节都会有两个乡镇的干部群众代表到县城拜年的习俗,这对于全县20个乡镇中的每一个乡镇来说,10年才能轮到一次到县城拜年,机会非常难得。
在大年初三这天,来自各乡镇的少数民族群众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县城参加春节拜年联欢活动,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和风俗为新的一年祈福。这不仅是一个庄重的年俗活动,更是澜沧县各族群众团圆欢聚的盛会,亦是澜沧人心中那抹不掉的乡愁。而对于澜沧人来说,只有参与到每年初三的拜年活动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大年初三这天,来自南岭乡、糯扎渡镇及上允镇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带着年礼一路载歌载舞来到位于县城中央的拉祜广场,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也不约而同的相聚在那里。而澜沧县的四班子领导也会身着各自民族的盛装,拿着芦笙,边吹边跳,在葫芦广场大门口迎接拜年联欢团的到来,并举行拜年仪式,交换礼物。
最后,大家一起牵起手走到葫芦广场上围成圈,跟着芦笙、唢呐、象脚鼓和三弦等乐器的伴奏载歌载舞。随着围观的群众加入其中,将葫芦广场变成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拜年活动一般从初三的中午开始到初四的早晨结束,通宵达旦,整个县城都沉醉在一片节庆的欢乐之中。
❸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
截止到2006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辖3个镇、17个乡:镇:勐朗镇、上允镇和糯扎渡镇。乡: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和糯福乡。
❹ 澜沧县惠民镇多少人口
澜沧县下面根本就没有惠民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3个镇(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17个乡(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❺ 普洱市澜沧县有几个乡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20个乡(镇)。
下辖乡镇分别是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辖20个乡(镇)、161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50.09万人,具有“老少边贫,广富香乐”的鲜明特点。
1、拉祜族人现状: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有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3%、全国拉祜族人口的1/2、全世界拉祜族人口的1/3。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拉祜纳和拉祜熙2个方言。
2、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3、拉祜族建筑:
拉祜族以拉祜族寨的形式聚居。寨内大多建有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等。有的还在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建有葫芦广场,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延于葫芦中,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澜沧概况
❻ 南岭乡的经济综述
南岭乡一九七八年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公社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公社和大队分别向生产队每年提取公共积累总数的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作为公社积累和大队积累,由公社和大队使用。政治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党政一员化领导,书记主任一人当任。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包括赛罕大队共9个大队,131个生产队。总农户4247户。全社总耕地面积977703亩,其中当年粮豆种植面积92986亩,产量672940公斤,人均307公斤。比上年增产1824050公斤,增产25%。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4508亩,产量402650公斤。在粮豆作物中,水稻面积25677亩,产量408500公斤,单产159公斤。旱稻面积1386亩,产量621600公斤,单产45公斤。玉米面积蓄5791亩,产量977200公斤,单产62公斤。各种杂粮13597亩,产量3333350公斤,单产25公斤。小春粮豆面积22685亩,产量716750公斤,单产32公斤。大豆面积1374亩,产量55900公斤。
一九七八年农村总收入1515760元,人均69元,比上年增收333145元,28.2%.在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1369840元,占总收入的90.3%;其中粮豆折款1278680元,占收入的84.3%。林业收入48649元,占总收入的3.2%;牧业收入22293元,占总收入的1.5%;副业收入74984元,占总收入的4.9%。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茶叶总面积2223亩,已摘面积969亩,干茶产量1400公斤。生产队联办茶厂7个,从业人员222人,年收入合计7316元。全公社放养紫胶376亩,干胶产量2450公斤。水果面积931亩,产量合计42625公斤。
一九七八年实大牲畜8662头。其中黄牛7207头,水牛1460头,骡马19头。年内出售163头。山羊516头。大畜属集体所有。生猪存栏12363头。其中集体养409头。年内出售和宰杀肥猪2680头。
一九七八年社办畜牧场1个,从业人员7人,当年收入1200元。
一九七八年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为主,粮食业为主。林.牧.茶.胶虽属确定的支柱产业,但资金投入有限,发展缓慢。
一九七八年农作物各种自然面积2357亩,损失产量124000公斤。是历史以来灾情较轻的一年。
一九七八年完成上交国家农业税(公粮)250000公斤,订购粮490050公斤。社员人均实有口粮227公斤。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推广施用化肥174吨,其中,氮肥43吨。种高产样榜田1400亩,台地2225亩。
一九七八年是文革之后全国掀起农学大寨高潮的一年,公社党委层层召开会议,认真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组织公社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农业学大寨运动。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大队生产队,和社会员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冬春两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利用一切水利资源,组织群众挖沟渠,筑坝塘等,千方百计想办法扩大灌溉面积。同时组织群众开新田,挖台地,改造低产田等。工作组长期住扎在各生产队,从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春耕栽播,夏季锄草田间管理,直到秋收秋种任务完成。工作组不但参加集体劳动,而且要负责指导社员群众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锄草,推广伏良品种,种高产和示范样榜田地等,同时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一九七八年粮豆总产和总收入都超过历史最高年的一九六五年。
一九七九年南岭公社通过学习和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调整了部分生产规模,允许社员群众实行季节性小片开荒,调动了社员群众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集体生产。生产队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131个调整为294个。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允许社员群众开垦集体放荒的小片土地(小片开荒)和在田边地角种植粮食,蔬菜等。广大社员为了抡节令,起早贪黑大搞小片开荒。一九七九年全公社社员小片开荒9872亩,主要种植粮食和瓜豆菜等。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取消了公社和大队每年向生产队提取的公社积累。并减免了部分山区贫困生产队的农业税(公粮)负担,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全乡农业税金额由原来的46777元,减少到19979元,减少57.2%,其中有37个生产队全免。
一九八0年全国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南岭公社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社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机关和大队干部深入到各生产队,帮助社员群众把土地和大牲畜等生产资料落实到户。通过落实,全公社9个大队,249个生产队。4298户,22937人,劳动力合计11563人。承包耕地98191亩,其中水田25598亩,旱地72593亩,划定自留地33473亩(包括饲料地)。承包粮豆总产量5593650公斤,农业税公粮80100公斤,定购粮356000公斤。作价变卖社员的大牲畜8444头。
一九八0年社员开垦地种植粮食25082亩,户均6亩。产量1265450公斤。集体种植和社员家庭种植粮豆总产7368600公斤,比一九七八年最高年产量增加639200公斤,增9.5%。其中玉米面积35901亩,产量1825900公斤,是历史上玉米种植最多的一年。
一九八一年是家庭联产包责任制实行已后收益的第一年。社员得到自主经营,计划发展,合理安排产业。全社保持粮食稳步发展的同时,开展各种经营发展出经济。全社经济总收入比上年有所增长。
一九八二年是全公社灾情较重一年,水田受灾1869亩,旱地受害2451亩,因灾损失产量189200公斤。洪灾较重的谦折,芒付和虫害严重的黄回,南现等村,使很多农户造成粮食减产。虽然灾情重。但全公社粮豆总产和经济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6.7%和7.9%。
一九八三年由县上调整,将赛罕大队和下属的28个生产队划归富邦公社管辖。南岭公社下属8个大队,204个生产队。总农户3971户,人口21729人,粮豆面积74150亩,产量5300250公斤,人均244公斤。经济总收入1646343元,人均76元。
一九八三年按照县人民政府的统一步置,全公社进行“两山一地”的划定落实工作。抽调公社机关和各大队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生产队实地划定落实。把集体所有的森林分别划定给社员开发经营。通过两山一地的落实,全公社现有森林面积235476亩,划定为国家有林地78939亩;集体林地划为责任山给社员承包管理的面积114049亩;社员自主经营的自留山4288亩。两山一地的划定落实,根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防火和乱坎乱伐等很多问题,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一九八四年是全国农村体制改革的一年。我县全面进行设区建乡体制改革。将南岭公社改为文革前的南岭区,把下属的8个大队改为乡,把生产队改为合作社。
设区建乡以后,全区8个乡,198个合作社。农业人口217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1人。各乡召开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乡长,副乡长。区公所属县的派出机构,实行党政分开,由县委,县政府任命书记和区长。一九八四年的体制改革,新培养选拔了一批年轻,有文化,有知识,能办事的“四化”干部。换下来的一批老土改干部,年老体弱,身体带病,没有文化,在新形势下工作比较吃力,让他们退休,安度晚年。
一九八四的体制改革,撤消了长达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的体制,使之成为历史。区、乡、社体制的恢复,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改善了上下级之间,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一九八五年省委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增百致富”活动。号召全省各族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力争每个农业人口在年内增加一百斤粮食和一百元钱。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区,乡,社层层召开干部和群体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省委指示精神。并抽调区级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乡、各社。帮助社员群众订计划,找措施,并把计划措施落实到行动中。
一九八五年全区种植粮豆61857亩,产量5124950公斤,比上年增产98450公斤,人均增4.4公斤,经济总收入3961000元,人均增收85元,虽然未能实现百斤粮食和百元钱,但这次活动打开了广大群众的思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一九八六年在上级各部门的支配持下,利用思澜公路开通的有利条件,麻粟和黄回两个乡开始规划开发黑河沿岸土地。首先种植香蕉,菠萝,咖啡和芒果等。后逐年试种推广西瓜,玉米,黄豆和菜类。
一九八七年在区乡两级的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下,开办南现黑山茶厂和芒弄邦波茶厂。两个茶厂属合作社联办茶厂。从开垦土地,挖台地开始,移植茶苗,中耕薅锄等都由各社抽劳动力。上级财政扶持资金,群众投工投劳。
一九八八年全县开始撤区建乡,由区公所改为乡政府。下属的8个乡为行政村。新建的南岭乡,召开第一次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乡人大主席,乡长和副乡长。原下属的8个乡乡长任为村长。同时设立了乡财政所,新的乡人民政府有了自己的财政管理权。
一九八八年体改后,先后召开了党代会,团代会和妇代会。新的各种组织机构开始运行。
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全县开展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稳定小调整工作。南岭乡抽调乡级机关干部和村公所部分干部,组成工作组,先后深入到各村社,认真落实解决各种余留问题。通过这次调整落实,使社员群众思想更加安定,推动了各项经济的发展。
一九八八年全乡8个行政村,197个合作社,4502户,总人口23092人,全半劳力9825人。其中从事个体商业和运输的18人。全乡粮豆种植面积66156亩,比八七年减少2632亩。主要是改变过去落后的广种簿收,减少低产作物,退根还林和还牧。开始缩小耕地面积,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全年粮豆总产量5213434公斤,比八七年减产376178公斤,减产6.7%。一九八八年是粮食灾害严重一年,全乡农作物受灾面积21054亩,因灾害损失产量173610公斤。其中水田和旱地病虫害面积18519亩,是历年来少见的。
一九八八年经济总收入5065568元,比八七年增收841768元,增19.9%。人均219元,比八七年增29元。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晚十时发生强烈的大地震。南岭乡邻近地震中心,造成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和家庭财产损失。农田水利设施受到破坏。地震发生后,全乡上下,各级各部门都以抗震救灾工作为中心,首先抢救伤员,及时就医,对死亡人员作好善后处理。同时着重解决好吃住问题。
一九八九年全乡各村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并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采用薄膜育秧新技术。全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765亩,平均单产265公斤。从此南岭乡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了杂交稻增产的优点。此后每年都会自觉地到农科部门购买杂交水稻籽种。
一九八九年全粮豆种植面积65659亩,产量5589731公斤,比上年增产376297公,增产7.2%。经济总收入625362元。比上年增收1139794元,增收22.5%。人均增产16.7公斤,增收50.5元。
一九八九年施用化肥包括无偿支援部分共483吨,比以前历史最高年多293吨。
一九九0年重点抓茶叶生产,新办的南现黑山茶厂,芒弄邦婆茶厂勐炳龙唐茶厂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黄回和勐炳两个茶厂主要对低产茶园进行更新改造。全乡当年新植茶园面积115亩,总面积达到4292亩,茶叶产量28700公斤。黄回茶厂有利利用黑河沿岸热区开发,在思澜公路旁开办了分厂,主要种植咖啡和水果等。同时在独水井开发甘桔基地,准备引种甘桔。
一九九0年芒付村新开办的松香厂正式投厂,当年采脂37500公斤。芒付松香厂属乡办企,个人承包,财政扶持方式建厂的。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交乡政府。
一九九一年在社教工作组协助下,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群众投工修通芒弄公路。从此南岭乡8个村,村村通公路。加上南岭乡政府至思澜公路的开通,南岭的运输业有了更快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大加快。全乡一九九一年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工商,饮食服务等专业人员164人。经济收入比例不断扩大。在一九九一年的经济总收入中,林业收入701345元,占99%;牧业收入1124792元,占16%;运输,建筑,工商饮食服务等收入871023元,占12.3%。改变了过去粮食作物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经济格局。
一九九二年冬春两季各村大张旗鼓修村社公路,为进一步开发山区有利资源。通过辛苦努力,通公路的合作社从上年的63个增加到91个。一九九二年除勐炳和谦哲两个村外,6个村普遍种植杂交水稻。全乡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96亩,比上年增加1340亩。杂交水稻的种植成功,为南岭乡提高水稻单产,减少山地旱稻面积,解决全乡人民的温饱打下了基础。
一九九三年重点抓黑河沿岸热区开发种植和烤烟生产。麻栗和黄回共种植芒果220亩,香蕉5亩。其他6个村主要推广种植烤烟,全乡试种烤烟63亩,收取烟叶11735公斤。芒付、谦哲和勐坎推广种植油菜新品种下田135亩,收获产量2300公斤。
一九九四年全乡经济总收入突破一千万元的历史记录。全乡农村总收入12171127元,比上年增加4398354元,增56.6%,是历史上增收最大的一年。在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包括粮豆、茶叶、水果等收入8377657元,占68.8%;林业收入包括木材采伐、松香、松籽、紫胶、板栗等收入102362元,占8.7%;畜牧业收入主要是大牲畜交易收入1726423元,占14.2%,工副业包括商业零售,饮食服务,建筑和运输等收入531329元,占4.6%。一九九四年全乡木材采伐销量大,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由于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九九五年黄回和麻栗两个村部分合作社推广种植甘蔗1684亩,为全乡大面积种植甘蔗打下基础。同时在麻栗开始推广西瓜种植40亩,产量达20000公斤。全乡烤烟种植扩大到191亩,但是烟叶产量由于质量不高而下将,只收取销售2400公斤。
一九九五年乡镇企业(主要指联办厂)收入突破百万元。全乡5个联办茶厂和芒付松香厂总收入1597069元,比上年增加712402元,增80.5%,是历史以来的最高一年。其中5个茶厂增收535402元,增收70.9%;芒付松香厂增收177000元,增收136.2%。
一九九五年全乡灾害面积大,芒付和谦哲洪灾严重,其他各村有病虫害和风雹灾.全乡受害面积4317亩,旱地虫灾和风雹灾2657亩,损失粮食产量642282公斤。
一九九六年撤消了芒付松香厂,全乡国有林,集体林和社员自留山等的松脂开采权转让给浙江省一位个体户承包。从此结束了本乡农民采脂加工的历史。
一九九六年全乡除谦哲村外,7个村大面积推广种植甘蔗,全乡甘蔗面积7328亩,单产3085公斤,总产达2261吨。
一九九六年全乡粮豆总面积52675亩,产量5757143公斤,比上年增产93263公斤,增产16%。经济总收入15726072元,比上年增产1300392元,增9%。粮豆总产人均246公斤,经济总收入人均671元。
一九九六年全乡茶叶种植总面积4479亩其中已摘3877亩,茶叶产量117497公斤是历史最高年。
一九九六经济增长项目主要是甘蔗、茶叶和水果等。逐步改了产业收入结构。一九九七年全乡重点抓甘蔗种植。乡政府机关干部包括书记,乡长等带头承包土地种甘蔗,乡属机关各单位职工也积极承包土地种植。并用政策措施引进外乡外县人来承包土地种甘蔗全乡种植甘蔗19073亩,当年单产2762公斤,总产达52680吨。西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89亩,产量378000公斤。由于甘蔗面积扩大,经济总收入达到19758963元,是历史以来的最高年。比上年增加4032892元,增收257%。人均805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34元。
1999年,全乡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1984年“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工作。本次面积39212.94亩,顺延承包人口5407户,23539人。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工作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家庭联产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给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7680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粮食产量6770936公斤,人均占有口粮242公斤。
2004年,全乡大规模地开展了以落实农户顺延承包面积,加快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在稳定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农户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从1979年允许社员群众实行季节性小片开荒,1980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两山一地”到户,1984年“大稳定小调整”,到1999年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再到2004年的“两地两板”流转,都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明确和落实,每一次的明确和落实又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会事业的发展。
❼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共有多少个乡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辖3个镇、17个乡:镇:勐朗镇、上允镇和糯扎渡镇。乡: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和糯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