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隋末混得最惨的割据势力是哪一个最后是怎样被消灭了
之所以说他平淡无奇,是因为他既没有李密、李渊那样的出身,也不像窦建德那么雄才大略,更不像王世充那么狡诈无常。相比这些人,他可能是最没存在感的一个。如李密、王世充等人,听过小说或者看过一些相关电视剧的,或许普通人也耳熟能详。但是李轨这个人,在影视剧中,或者是一些演义小说里,出现的次数都极少。
如果不是专门读过唐史,基本上不大可能听说过他的名字。
那么,这个隋末最没特点的割据势力领袖,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1.崛起于河西之地
李轨,字处则,武威姑臧人。对于李轨的详细生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正史上对其起兵之前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话而已。
㈡ 使至塞上的至是什么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出使到边界去,所以这里的至是到的意思~
㈢ 汉武大帝是哪个时代的,距今多久了
西汉
2140多年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37年在位。他当政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50年的盛世景象。
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初,刘邦分封一些同姓的子弟到全国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的天下。受封的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他们可以在辖区内拥有军队,征收租税,铸造钱币,任免官吏。后来诸侯王的势力过大,严重影响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当政后,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这就是“推恩令”,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的领地就小了,再没有力量对抗中央。后来,汉武帝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这样,经过长期斗争,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了,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
第一,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干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第二,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家学说,都禁止传播,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汉朝政府里就有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
但刘彻的母亲因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他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
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时来运转做太子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武帝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同时,武帝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改革受阻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武帝的骄人政绩
汉武帝的政绩主要包括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加强中央集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㈣ 汉武帝大事年表
汉武帝大事年表
夏历 公历 武帝年龄 大 事
景帝前元年156(公元前) 1岁 七月,生于猗兰殿。
前四年 159(公元前) 4岁 立为胶东王。
前七年 150(公元前) 7岁 立为皇太子。
后三年 141(公元前) 16岁 正月,即皇位,是为武帝。
武帝建元元年140(公元前) 17岁 1.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2.行三铢钱。
3. 免丞相卫绾,以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二年 139(公元前) 18岁 1.窦太皇太后厌儒干政,赵绾下狱自杀,窦婴、田蚡免官。
2.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3.初置茂陵邑。
三年 138(公元前) 19岁 1.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洛川王明来朝。
2.闽越攻东瓯,遣使发兵救之,徙东瓯人于江淮间。
3.张骞初使西域。
4.建上林苑。
五年 136(公元前) 21岁 1.罢三铢钱,行新铸半两钱。
2.置五经博士。
六年 135(公元前) 22岁 1.窦太皇太后5月逝世。
2.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
3.闽越王郢击南越,遣将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
元光元年 134(公元前) 23岁 1.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诏举贤良、文学,亲策之。
二年 133(公元前) 24岁 汉伏兵马邑,诱击匈奴,断绝与匈奴和亲。
三年 132(公元前) 25岁 黄河于淮阳缺口,发卒10万塞之,无功 。
四年 131(公元前) 26岁 杀前丞相窦婴,田蚡病死,以薜泽为丞相。
五年 130(公元前) 27岁 1.使唐蒙通夜郎,置犍为郡,使司马相如通邛笮。
2.置一都尉,属蜀郡。
3.陈皇后以巫蛊罪被废居长门宫。
4.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中大夫赵禹共订律令。
六年 129(公元前) 28岁 1.始税商贾车船,令出算。
2.开漕渠。
3.匈奴扰上谷,遣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击之,唯卫青胜,封关内侯。
元朔元年 128(公元前) 29岁 1.定二千石不举孝廉罪法。
2.匈奴入渔阳、雁门等地,遣卫青、李息分道还击,卫青胜。再用「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犯右北平。
3.卫夫人生皇子据,被立为皇后。
4.置苍海郡。
二年 127(公元前) 30岁 1.颁「推恩令」削藩国势力。
2.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卫青、李息等击之,收复河南之地,置朔方郡。
三年 126(公元前) 31岁 1.罢苍海郡、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专营朔方城。
2.张骞自大月氏还,拜为太中大夫。
五年 124(公元前) 33岁 1.薜泽免相,以公孙弘为相,封平津侯。
2.遣卫青等击匈奴右贤王,大胜,拜卫青为大将军。
3.置博士弟子50人,免除其赋役。
六年 123(公元前) 34岁 遣卫青统六将两次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 122(公元前) 35岁 1.淮南王安、衡山王赐反,事泄自杀,受牵连者死数万人。
2.张骞遣使寻求身毒国,重开西南夷。
3.立刘据为皇太子。
二年 121(公元前) 36岁 1.丞相公孙弘死,以李蔡为丞相。
2.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俘浑邪王太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3.霍去病、公孙敖分道出北地,张骞、李广分道出右北平,击匈奴。霍去病越居延,至祁连山,大捷,夺取河西之地。
4.匈奴浑邪王降,设五属国。
三年 120(公元前) 37岁 1.作昆明池教习水战。
2.始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四年 197(公元前) 38岁 1.造皮币、「白金」,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
2.管盐铁、算缗钱。
3.遣卫青、霍去病击匈奴,漠北大决战,从此「漠南无王庭」,加卫青、霍去病大司马衔。
4.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五年 118(公元前) 39岁 1.罢三铢钱,铸五铢钱,汉币制始定。
2.丞相李蔡自杀,以庄青翟为相。
六年 117(公元前) 40岁 1.使杨可主持告缗。
2.遣使巡行郡国,查盗铸金钱者,并检举兼并之徒及为吏有罪者。
3.霍去病死,葬茂陵旁,墓像祁连山。
元鼎二年 115(公元前) 42岁 1.御史大夫张汤自杀,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以赵周为相。
2.起柏梁台,以铜作承露磐。
3.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置均输通货物。
4.废「白金」,统一在上林苑三官铸钱。
5.张骞使乌孙还。
6.设酒泉、武威郡。
7.求汗血马。
三年 114(公元前) 43岁 初定年号,以2年前于汾阴出宝鼎之年(116(公元前))为元鼎元年,再追订即位次年为建元元年,从此中国历史始用皇帝年号纪年。
四年 113(公元前) 44岁 1.始巡郡国,至荥阳而还。
2.遣使谕南越王内属,比内诸侯王。
五年 112(公元前) 45岁 1.南越吕嘉反,遣路博德、杨仆等征讨。
2.酌金案,夺列侯爵160人,丞相赵周自杀,以石庆为相。
六年 111(公元前) 46岁 1.平南越,置9郡。
2.平西南夷,置5郡。
3.东越王余善反,遣将击之。
4.分酒泉、武威,置张掖、敦煌2郡。
5.穿六辅渠。
元封元年 110(公元前) 47岁 1.率18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
2.东越人杀余善降,诏悉迁其民于江淮。
3.封禅泰山,下诏改元,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4.置平准,赐桑弘羊爵左庶长,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掌盐铁,主均输与平准。
二年 109(公元前) 48岁 1.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终填黄河缺口。
2.遣荀彘、杨仆水陆两路征伐朝鲜。
3.滇王降,赐滇王印,以其地为益州郡。
三年 108(公元前) 49岁 1.遣将军赵破奴俘楼兰王,破车师。
2.朝鲜降,设4郡。
五年 106(公元前) 51岁 1.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死,墓像卢山。
2.初置部剌史,巡察郡国。
六年 105(公元前) 52岁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太初元年 104(公元前) 53岁 1.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改元太初。
2.筑受降城于塞外。
3.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苑。
二年 103(公元前) 54岁 1.丞相石庆卒,以公孙贺为相。
2.李广利攻宛失利,遣使截退兵于玉门。
3.赵破奴没于匈奴。
三年 102(公元前) 55岁 李广利再征大宛。
四年 101(公元前) 56岁 李广利伐大宛胜还,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供出使西域使者之用。
天汉元年 100(公元前) 57岁 遣苏武等出使匈奴。
二年 99(公元前) 58岁 1.遣李广利击匈奴于天山,胜还。
2.李陵降匈奴。
3.作「沉命法」。
四年 97(公元前) 60岁 1.遣李广利等击匈奴,战不利,引归。
2.族诛李陵家。
太始元年 96(公元前) 61岁 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
二年 95(公元前) 62岁 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成白渠。
三年 94(公元前) 63岁 钩弋夫人生子弗陵。
征和元年 92(公元前) 65岁 大搜上林苑、长安城,巫蛊始起。
二年 91(公元前) 66岁 1.族诛丞相公孙贺,以刘屈牦为相。
2.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卫皇后自杀。
三年 90(公元前) 67岁 1.丞相刘屈牦因与贰师将军李广利谋立昌邑王为帝,下狱腰斩。
2.匈奴入五原酒泉,遣李广利击之,李广利率7万众降匈奴。
3.田千秋讼太子冤,族灭江充,建思子宫,为归来望思台于湖县。
四年 89(公元前) 68岁 1.纳田千秋之议,悉罢诸方士求神仙事。
2.以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
3.下轮台罪己诏。
4.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
后元元年 88(公元前) 69岁 1.金日磾擒马何罗,平宫变。
2.逼死钩弋夫人。
二年 87(公元前) 70岁 1.立刘弗陵为太子,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
2.二月,崩于五柞宫,葬茂陵。
㈤ 西凉李广后代统治多少年
22年
西凉(400年—421年),凉州一带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凉政权之一,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
李广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1]在敦煌称“凉公”。405年迁都酒泉,逼近北凉。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
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凉军继续围攻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就此被北凉攻灭。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为先祖。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为区别其他几个同样以凉为国号的国家,故名“西凉”。
中文名称
西凉
英文名称
western liang
简称
凉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敦煌、酒泉
历史
时代背景
李氏为凉州大姓。李暠先祖仕西晋、前凉为郡守。北凉神玺元年(397),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又升敦煌太守。
李暠立国
北凉天玺二年(400年),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哈密小部分。
凉武昭王 李暠
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
405年暠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两万三千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盟。暠安抚境内,敦劝稼穑,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
李歆亡国
417年二月,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
李歆
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三万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
420年九月,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派军讨伐。
421年,沮渠蒙逊又率兵来攻,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杀,敦煌失陷,西凉灭亡。[2]
伊吾西凉
十六国后期,在西域吐鲁番盆地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流亡小朝廷,它们分别是:高昌北凉与伊吾西凉。
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李暠孙)西渡流沙,占据伊吾(今哈密),建立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442年投降北魏,李宝为伊吾王。
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440年北凉王室后裔沮渠无讳西渡流沙,占据高昌(今吐鲁番),建立高昌北凉(又称后北凉),460年被柔然所灭。君主:1.酒泉王 沮渠无讳;2.河西王沮渠安周。
西凉政权历两代三王,22年。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李恂先后继位,在位时间都不长,并且不像李暠那样治国安民,而是大修宫室,严刑峻法,致使“人力凋残,百姓愁悴”,统治极不稳定。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隐尊为先祖。
李暠介绍
李广后裔李暠,也作李皓,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虽在421年被北凉灭掉,但李姓却世代为凉州大族。
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政权,是汉人李暠建立的。李暠,前述汉朝李广将军之后裔,世为凉州大族。《晋书·凉武昭王传》载:“皓,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世为西州右姓。”也有说法称李暠是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
共2张
1910年拍摄古凉州图册(刘斌元制)
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
传说,李皓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储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气盖世,戏剑钺200斤如举一羽。他生性聪敏,待人宽和,还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对武艺、兵法也颇有研究。
当时,段业叛吕光,建立北凉,任李暠为敦煌太守等职。
帝系表
李暠所建的西凉,和好于东晋。他接受了东晋的封号,设侨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李暠在位期间,很注意发展农业,史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他还在玉门、阳关一带屯田,势力远及西域。西凉所辖的河西一带,一度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此时西凉政权安定、昌盛,他被奉为兴圣皇帝。
李暠生有十子:谭、歆、让、情、恂、翻、豫、宠、眺、亮。其中李歆为西凉后主,他生有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西凉)亡而奔刘宋,后又归后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熙生唐懿祖天锡(字德真),生三子,李虎为第二子,即唐太祖。[3]
疆域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国21年,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区约有今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市、区)。[4]
古代凉州,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范围涵盖了包括今之河西及周边更广的地域。《晋书》有记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5]
文化
尹夫人儒学深厚,向往大一统。李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分裂痛心疾首。两人志趣相投,治国理念一致。尹夫人劝他奉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为正统,奉表称臣,这也正是李所愿。因此,李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表达他为恢复晋室的决心。
他曾做《述志赋》,明其心志。篇中他以清新温厚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希望隐居,不慕荣华的志趣;同时,又以诚挚热烈的感情,表达了自己愿在东晋朝廷的领导下有所建树的抱负和决心。 尹夫人对李说:“我们虽与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与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承继相向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汉族文化。”她因此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儒重农”的富国强兵的国策。比如要李暠开言路,在敦煌南门外修筑厅堂,名曰“靖堂”,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事、听取收集各方意见的地方。堂内“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帝臣孝子、烈士贞女。玄盛亲为序颂,以明鉴诫之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同时,还在敦煌修建泮宫,设立县学、州学和医学,广招学生500余人。并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为弘扬汉族文化,传播汉族思想意识,可谓不遗余力,致使当时敦煌地区学风大盛。他又知人善任,虚衿下士,中原流士纷纷西来,一时间西凉境内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史地学家阚、经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天文学家赵等。敦煌一时成为中国西陲边疆传播汉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也成了当时西凉的政治文化领袖,尹夫人至功厥伟。
共7张
凉州
尹夫人是一个贤内助,李当然也不是一个窝囊废。相反,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在位18年颇有政绩。当然,尹夫人从建立西凉政权始,就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产生着重要影响,凡建策,都符合天下大势,很少有失误的地方。所以史书上对她多有赞语:“及创业时,多所赞助,故时有李尹王敦煌之传”《晋书·列女传》。
对外他与东晋交好,接受东晋的封号,借以争取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后),李派舍人黄始、梁兴等人带着他给东晋皇帝的表章,出使建康(今江苏江宁县南),用窦融、张轨治理河西、威镇关西的故事,表示他对晋王朝的忠诚,以求得晋王朝对他所建西凉政权的承认,敦促晋王朝北伐西征。因东晋朝廷忙于内斗,没有给他明确答复。遂于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寝与食、思济黎庶、以崇国宪、全制一方”的情感,进一步表达他的心愿。与此同时,他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好南凉对抗北凉。
西凉乐舞,是汉唐以来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乐舞。公元四世纪初,中原处于战火之中,而当时汉族人张轨所控制的凉州却相对比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纷纷来到凉州居住。这些移民的到来,同时给凉州带来了中原地区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汉、魏旧曲一并被带入凉州。作为西凉乐舞代表作的《秦汉伎》,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古乐、龟兹音乐和天竺音乐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乐。《秦汉伎》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5]
《魏书·乐志》记载说:“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魏)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这批乐工和伶人及他们的后裔或集于五凉的庙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坞之间,他们承先启后,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魏周乐舞的复兴和隋唐艺术的发达树立了功勋。从史书记载中看,《西凉乐》的特点是娴雅、柔婉。它分为歌曲(声乐曲)、解曲(器乐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种。著名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汉》《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从曲名可看出,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5]
舞蹈是西凉乐舞中又一重要表现形式。据《通典》记载:西凉乐舞的舞蹈分为“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单人舞,后者是四人合舞。这些舞蹈除了在宫廷表演外,群众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举行。古凉州地区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唐代诗人李端在《胡腾舞》诗中,对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5]
据专家考证,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乐舞图壁画,表现的就是演奏《西凉乐》的场面。壁画中,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的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和弹拨乐器。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筚篥、五弦、横笛、腰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毛圆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两队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始终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这大概就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腾舞。此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乐舞图。[5]
国君世系 追尊的先祖
姓名
表字
追谥
爵位
生卒年月
备注
侍奉
李弇
—
凉景公
安世亭侯
—
暠祖父
前凉
李昶
—
凉简公
-----------
—
暠父
前凉
西凉(400—421)
国号 姓名
庙号
谥号
封号
在位年月
年号 时间
备注
凉
李暠
太祖
武昭王,兴圣皇帝
酒泉公
400——417
建初
405——416
李弇孙子
凉
李歆
-----
------
凉州牧
417——420
嘉兴
417——420
李暠次子
凉
李恂
-----
------
敦煌太守,凉州刺史
420——421
永建
420——421
李暠六子
臣属子民
世系
李弇→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李渊(即唐高祖)
后妃
君主
配偶
本名
职位
在位期间
备注
西凉武昭王李暠
1
辛夫人
待查
结发之妻,正室
待查
——————--
2
尹夫人
待查
继室,后成王太后
400年-420年
生李敬受,沮渠牧犍王后
史籍记载
凉武昭王(子士业)
《晋书·列传第五十七》载: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尝与吕光太史令郭黁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有国土之分,家有騧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吕光末,京兆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为沙州刺史,署玄盛效谷令。敏寻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玄盛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玄盛初难之,会宋繇仕于业,告归敦煌,言于玄盛曰:“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额驹今已生矣。”玄盛乃从之。寻进号冠军,称籓于业。业以玄盛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
及业僭称凉王,其右卫将军索嗣构玄盛于业,乃以嗣为敦煌太守,率骑五百而西,未至二十里,移玄盛使迫己。玄盛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经邈及宋繇止之曰:“吕氏政衰,段业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处一国成资,奈何束手于人!索嗣自以本邦,谓人情附己,不虞将军卒能距之,可一战而擒矣。”宋繇亦曰:“大丈夫已为世所推,今日便授首于嗣,岂不为天下笑乎!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张王之业不足继也。”玄盛曰:“吾少无风云之志,因官至此,不图此郡士人忽尔见推。向言出迎者,未知士大夫之意故也。”因遣繇觇嗣。繇见嗣,啖以甘言,还谓玄盛曰:“嗣志骄兵弱,易擒耳。”于是遣其二子士业、让与邈、繇及以司马尹建兴等逆战,破之,嗣奔还张掖。玄盛素与嗣善,结为刎颈交,反为所构,故深恨之,乃罪状嗣于段业。业将且渠男又恶嗣,至是,因劝除之。业乃杀嗣,遣使谢玄盛,分敦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为凉兴郡,进玄盛持节、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时有赤气起于玄盛后园,龙迹见于小城。
隆安四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玄盛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玄盛乃赦其境内,建年为庚子,追尊祖弇曰凉景公,父昶凉简公。以唐瑶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张条为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为右长史,张林为太府主簿,宋繇、张谡为从事中郎,繇加折冲将军,谡加扬武将军,索承明为牧府右司马,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氾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开为骍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又遣宋繇东伐凉兴,并击玉门已西诸城,皆下之,遂屯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
初,吕光之称王也,遣使市六玺玉于于阗,至是,玉至敦煌,纳之郡府。仍于南门外临水起堂,名曰靖恭之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玄盛亲为序颂,以明鉴戒之义,当时文武群僚亦皆图焉。有白雀翔于靖恭堂,玄盛观之大悦。又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志。
义熙元年玄盛改元为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阙曰: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高祖阐鸿基,景文弘帝业,嗣武受终,要荒率服,六合同风,宇宙齐贯。而惠皇失驭,权臣乱纪,怀愍屯邅,蒙尘于外,悬象上分,九眼下裂,眷言顾之,普天同憾。伏惟中宗元皇帝基天绍命,迁幸江表,荆扬蒙弘覆之矜,五都为荒榛之薮。故太尉、西平武公轨当元康之初,属扰攘之际,受命典方,出抚此州,威略所振,声盖海内。明盛继统,不损前志,长旌所指,仍辟三秦,义立兵强,拓境万里。文桓嗣位,奕叶载德,囊括关西,化被崐裔,遐迩款籓,世修职贡。晋德之远扬,翳此州是赖。大都督、大将军天锡以英挺之姿,承七世之业,志匡时难,克隆先勋,而中年降灾,兵寇侵境,皇威遐邈,同奖弗及,以一方之师抗七州之众,兵孤力屈,社稷以丧。臣闻历数相推,归余于终,帝王之兴,必有闰位。是以共工乱象于黄农之间,秦项篡窃于周汉之际,皆机不转踵,覆束成凶。自戎狄陵华,已涉百龄,五胡僭袭,期运将杪,四海颙颙,悬心象魏。故师次东关,赵魏莫不企踵;淮南大捷,三方欣然引领。伏惟陛下道协少康,德侔光武,继天统位,志清函夏。至如此州,世笃忠义,臣之群僚以臣高祖东莞太守雍、曾祖北地太守柔荷宠前朝,参忝时务,伯祖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卓,亡祖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毗佐凉州,著功秦陇,殊宠之隆,勒于天府,妄臣无庸,辄依窦融故事,迫臣以义,上臣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臣以为荆楚替贡。齐桓兴召陵之师,诸侯不恭,晋文起城濮之役,用能勋光践土,业隆一匡,九域赖其弘猷,《春为》恕其专命。功冠当时,美垂干祀。况今帝居未复,诸夏昏垫,大禹所经,奄为戎墟,五岳神山,狄污其三,九州名都,夷秽其七,辛有所言,于兹而验。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不遑宁息者也。江凉虽辽,义诚密迩,风云苟通,实如脣齿。臣虽名未结于天台,量未著于海内,然凭赖累祖宠光余烈,义不细辞,以稽大务,辄顺群议,亡身即事。辕弱任重,惧忝威命。昔在春秋,诸侯宗周,国皆称元,以布时令。今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旋令,无以纪数。辄年冠建初,以崇国宪。冀杖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著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
玄盛谓群僚曰:“昔河右分崩,群豪竞起,吾以寡德为众贤所推,何尝不忘寝与食,思济黎庶。故前遣母弟繇董率云骑,东殄不庭,军之所至,莫不宾下。今惟蒙逊鸱跱一城。自张掖已东,晋之遗黎虽为戎虏所制,至于向义思风,过于殷人之望西伯。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诸君以为何如?”张邈赞成其议,玄盛大悦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张长史与孤同矣,夫复何疑!”乃以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建康太守,镇乐涫,征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与其子敦煌太守让镇敦煌,遂迁居于酒泉。手令诫其诸子曰:
吾自立身,不营世利;经涉累朝,通否任时;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举,非本愿也。然事会相驱,遂荷州土,忧责不轻,门户事重。虽详人事,未知天心,登车理辔,百虑填胸。后事付汝等,粗举旦夕近事数条,遭意便言,不能次比。至于杜渐防萌,深识情变,此当任汝所见深浅,非吾敕诫所益也。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苟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汝等其戒之慎之。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丧病,勤省案,听讼诉。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赏勿漏疏,罚勿容亲。耳目人间,知外患苦。禁御左右,无作威福。勿伐善施劳,逆诈亿必,以示己明。广加谘询,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僚佐邑宿,尽礼承敬,宴飨馔食,事事留怀。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此郡世笃忠厚,人物郭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正为五百年乡党婚亲相连,至于公理,时有小小颇回,为当随宜斟酌。吾临莅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便为少,经远如有余,亦无愧于前志也。
初,玄盛之西也,留女敬爱养于外祖尹文。文既东迁,玄盛从姑梁褒之母养之。其后秃发傉檀假道于北山。鲜卑遣褒送敬爱于酒泉,并通和好。玄盛遣使报聘,赠以方物。玄盛亲率骑二万,略地至于建东,鄯善前部王遣使贡其方物,且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弥安,大败之,尽收所掠之户。
初,苻坚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郭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玄盛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又以前表未报,复遣沙门法泉间行奉表,曰:
江山悠隔,朝宗无阶,延首云极,翘企遐方。伏惟陛下应期践位,景福自天,臣去乙巳岁顺从群议,假统方城,时遣舍人黄始奉表通诚,遥途险旷,未知达不?吴凉悬邈,蜂虿充衢,方珍贡使,无由展御,谨副写前章,或希简达。
臣以其岁进师酒泉,戒戎广平,庶攘茨秽,而黠虏恣睢,未率威教,凭守巢穴,阻臣前路。窃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士。时移节迈,荏苒三年,抚剑叹愤,以日成岁。今资储已足,器械已充,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承望诏旨,尽节竭诚,陨越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