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聘售后维修人员的工资怎么记账管理还是销售费用其的差路费等入管理费用-差旅费么
我们公司的是计入销售费用的 其中差旅费的一级科目也是销售费用哦
Ⅱ 软件开发企业售后服务人员工资入什么科目
一.软件来开发企业的软件研发人源员的工资应该计入生产成本还是管理费用.
应该记入生产成本。
二.所得税法规定的筹建期是指批准成立至生产经营时,这里的生产经营日是指营业执照企业设立日还是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前款所说的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
Ⅲ 请问安装兼销售企业安装工和售后服务人员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销售产品,安装只是售后服务的一种,安装工和售后服务人员是售后服务的岗位分工不同,可直接计入员工工资。
如果安装工安装时也向顾客收取费用时,则可单独结算费用收入和支出。
Ⅳ .商品售后服务人员的工资计入“销售费用”还是“管理费用”
与销售的有关的费用,包括售后服务费用,都记入营业费用。
Ⅳ 售后服务费属于哪一个会计科目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销售的自产设备属于增值税应税货物的范围,对企业销售设备并负责安装及保养、维修取得的收入一并征收增值税。《企业会计制度》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收入的会计处理方法作了明确规定:如果商品的售价内包括可区分在售后一定期限内的服务费,企业应在商品销售实现时,按售价扣除该项服务费后的余额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服务费递延至提供服务的期间内确认为收入。
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应设置“递延收益”科目,用来核算在销售商品时收取的售后服务费。
企业销售商品时,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服务费,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确认的递延收入,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发票注明或计算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以后各期结转递延收入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对售后服务期间发生的服务成本如何做账,企业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笔者认为,可以在“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中设置“售后服务成本”明细科目,发生与售后服务相关支出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等科目。
会计处理如下:
1.销售商品并收取售后服务费时:
借:银行存款245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
递延收益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57000
2.发生服务支出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8500
贷:原材料 4500
应付工资3000
应付福利费420
现金580
3.2006年12月末结转递延收入时:
借:递延收益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Ⅵ 维修人员工资要入什么科目
首先要确定你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根据提供劳务的部门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回.如果是答从事修理的,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即可,如果是生产型的呢,计入制造费用,如是商业或不存在生产性质的企业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就行了.
Ⅶ 售后服务网点的工人工资属于什么科目
售后服务网点复的工人工资: 计入应制付职工薪酬-工资,然后转入销售费用-工资。
销售费用预算可以分为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变动性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与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经费,例如委托代销手续费(代理商佣金)、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等。
Ⅷ 工资属于什么费用工资计入哪个科目
<企业会计制度>用"应付工资"科目,<企业会计准则>用"应付职工薪酬"
借:管理费用—工资 (总经理办公室人员、财务部人员、供应部人员)
借:销售费用—工资 (销售部人员)
借:制造费用—工资 (制造部经理人员、技术部人员)
借:生产成本—工资 (工人)
借:在建工程(在建工程的相关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Ⅸ 工资哪些属于管理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的工人工资,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人员的工资,记入制造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记入管理费用。专职销售人员的工资记入销售费用。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属于间接制造成本--制造费用;厂部管理人员工资属于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而车间管理人员是一线管理,他们的工资应属于间接的制造成本,因此属于制造费用;厂部二线管理人员工资则属于管理费用。
工资是工钱的一种类型,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固定工作关系里的员工所得的具有发放上的时间规则的薪酬,是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务报酬(劳酬)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构件之一是员工,之二是具有发放上的时间规则,之三是薪资一般是货币形式。
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并通过下述途径贯彻实施: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强工资的收入透明度,并使工资增长水平不超过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
实行工资总量宏观调控,使消费基金的增长与生产基金的增长相协调;消费与生产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通过工资分配立法,保障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需要;
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建立与工资分配相关的其他制度,克服按劳分配和用人单位行使工资自主权中可能产生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