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元青花有哪些特征。谢谢!
(一)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佑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㈡ 怎样识别元青花的真假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㈢ 梅亚民的个人履历
梅亚民,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从事文物收藏鉴定工作已有三十余载。
从1980年起,在上海、苏州、嘉兴老城改造,基建工地上采集古陶瓷标本,完整收集了各时期各大窑口古陶瓷标本10万余件,并结合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古陶瓷标本鉴定参考图典丛书》七册。
1992年,他参加了全国“扬州基地”古陶瓷培训,由张浦生、汤伟建、黄云鹏、张福康等老师授课。因此,他在古陶瓷鉴定上具有扎实的功底。
1995年任上海市松江县收藏协会会长,同年开始参与鉴定工作。其先后在上海市收藏协会、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与吴少华、蔡国声、朱裕平、高阿申等一起为社会免费鉴定。
2000年,他挑选部分精品捐赠给上海复旦大学。为此,文博学院为他专设了古陶瓷标本陈列室,为培养高校学子与海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校部特聘他为学院顾问,协助博士生导师朱顺龙开展教学活动。
从2010年起,进入上海艺术品投资管理公司鉴定工作,为朵云轩征集鉴定古陶瓷、古钱币、古字画等。在实践工作中,他还到原上海博物馆字画鉴定修复大师陆文耀工作室学习古字画鉴定,到原苏州美术馆馆长王勇工作室学习青铜器与杂项鉴定,到原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先生处学习玉石器、陶瓷器科学测试鉴定方法。通过多年学习和市场运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文物收藏界喻为“有眼力的实战派”。
㈣ 元青花的特点
元青花有什么特征,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本人多年对元青花的研究来看,有几个重要特征如果了解认识了,就可以鉴定元青花的真假,一是苏青料有深褐色铁锈斑,用6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铁锈斑内有网状纹,图3,【本人收藏】网状纹的表现也有多种形式,如有的象网格,有的象鳄鱼皮,有的象枝条,有的象平面地图里的河流等等。二是釉的流动性,如图4,釉的流动性是元青花的又一特征,用以上放大镜观察,有的象瀑布,有的象天上厚厚的云层,十分壮观。当然造型、工艺、胎釉、发色、画风等都要综合观察。其实元青花瓷器并不神奇,他就是元代人们生活常用品和外销创汇瓷,在我们国内还有不少的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出土元青花瓷器,并非少之又少。当然有的元青花瓷器没有以上两个重要特征,但只要有就是真的,相信不久的将来元青花瓷器会大白于天下的。
㈤ 梅亚民老师可靠吗
不可靠,无良知鉴定
㈥ 元青花怎样辨识真伪
元青花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祭供专用器和少量的装饰器。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瓷胎厚体大,但也有精制到薄如蛋壳的小碗。
赝品元青花的器型整体感觉不协调、不规矩。溜肩不圆润,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纹饰大多数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花叶松散不紧凑,海涛纹也多数走形。器型、纹饰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赝品的纹饰只能说相像,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更无法画出真品的神韵。
如果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釉面,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元青花的仿品,釉面火气还没散去,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沁。现代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
一般赝品元青花的胎泥是用机械搅拌,密度要高于真器,胎骨显得硬。真、伪相比同样规格尺寸的器型,赝品多数要比真品重。器底没有老胎风干滑润的感觉。伪造的火石红较为死板,多为人工喷、刷氧化铁,没有过渡。由于是新作,器物底部没有老旧变化的层次感,更没有真品的油润感。有些赝品圈足没有刀削痕,有的虽可见到,但能看出很笨拙。
元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有不规则黑褐色的斑块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和晕散。有的流淌,还有的泛紫色。青花发色具有青翠浓艳、深浅不一的效果,有的能产生水墨画的效果。由于是天然矿,金属含量不一样,提炼使用效果就有区别。国产料是低铁高锰,发色灰蓝、浅淡,也有蓝黑色,重笔处有蓝褐、红褐斑。部分是使用混合料。于画师在配比上随意性较强,以及受窑温、胎质、釉色的影响,青花发色的差异也很大。元青花钴料已使用了700年,无论是进口料还是国产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现象。
现在仿进口料看上去很像,但没有真品天然的聚集丝线、珠点等特征,有些珠点是人为点画的。铁斑、锡光飘浮表面,也不见浓淡有致的过渡感。最重要一点,由于是新画在坯胎上的,没有历史的沉淀,青花浮于器表,没有沉于釉下的效果。
从制作烧造工艺上看,有些低仿器不是手工拉坯,是机械制造,可见机械纹。采用电或气烧窑,所产生的气泡均匀。元、明至清康熙早期,罐的制作腹部都有内接口,有些元青花仿器腹部、足部不见接口。有的赝品为了省工时,把盘口、罐颈部接口,对接在明显的上方位置,违背了时代特征。元青花梅瓶、玉壶,除六棱八棱外,腹部必须有内接口,这才符合当时工艺。有些仿品为了遮掩新作新胎,把器内施满釉,而真品只有在元末时出现非常少的罐内、瓶底施釉,而且非常稀薄,手感滑润。有些仿品内接口有带状接痕,而且留下修理毛刺,没有真器接口风干的特征。
㈦ 我朋友有一块沉香,经专家梅亚民老师鉴定,为一级奇楠沉香,属晚清雕刻作品,请问在哪里可以直接出售
我有一个八棱玉壶春瓶叫梅大师?鉴定他尽说出玉壶春没有八棱的,哈哈,这种人也配做大师,我马上调出故宫博物馆的八棱玉壶春给他看,他尽说故宫博物馆的东西大部分是假的。天大的笑话。
㈧ 梅亚民的介绍
梅亚民,男,1955年10月4日出生,上海松江人,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从事文物、古玩收藏三十余载,收藏有古陶瓷标本10万余件。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专设有他捐赠的古陶瓷标本陈列馆,他结合多年收藏研究经验出版《中国古陶瓷标本鉴定参考图典丛书》共七册。1同时,先后在上海朵云轩及其他拍卖公司从事古玩鉴定工作,理论和实践结合,在收藏界具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实战派”。
㈨ 元青花大盘有哪些特征特点
故宫馆藏元青花独有特征分享(本内容依据故宫博物院专家共同观点,本件作品曾由原上海朵云轩首席鉴定专家梅亚民老师与他原同事黄老师共同亲鉴过,上过一次拍卖,因不到保留价而流拍
1全球公认元青花进口苏麻尼青料特征(根据馆藏和英国大维德一对高瓷瓶和二个鬼谷大罐,一个国外,一个是捐给中国博物馆,是江苏一位企业家捐的,最开始是由丘小君蔡国声专家组鉴定,后来博物院专家组再鉴,科技仪器X萤光扫描再鉴)
2最上蕉叶纹画饰与震惊中国……英国大维德画法一致
3进口苏料在麻仓土上多为正蓝色,有光侧照略发紫色
4青花凝聚斑会遍布全身各处青花色,且自然,没规律,更没形状规律,放大图片看或配合30倍放大镜看,必须要有,肉眼看不一定明显
5青花铁锈斑一定在色浓处,自然分布,有流动感,画法方向与器放置方位有一定关联,必须要有
6真品到代元青花铁锈斑上一定或多或少的锡斑,必须要有
7锡斑处一定凹陷,手摸放大看……至于凹多少不统一
8有一定晕散感,有弱有强,浓度不一,也可能混有国产青料
9青花釉面整体有下浮沉感,手摸明显有凹凸感
10釉面酥油感!玉质感,有的全开片,半开片,少开片,不开片
11宝光全身各处(有釉处即有,侧光下,不是直射)
12在光照某角度下,能看见一层雾朦胧薄膜似玉的一层……非常养眼
13外底有足墙和无足墙,有火红石,有旋文,手摸釉胎结合处细腻光滑,放大看有……手摸但有软的感觉
14侧光下,青花下沉感明显
15瓶口沿胎薄釉薄有自然类似虫咬班,是漏釉缩釉之体现,放大看色,陈化,侵蚀……
16全身有少许腐蚀斑,缩釉,漏釉处,甚至有没规则孔洞,麻仓土特有,放大看,生长出许多陈化腐蚀物,有一图,没规律,没大小形状位置规律,纯天然,很重要……
17瓶劲部能见工艺高超工艺特征,也有火红石
18馆藏多数开片 本件也全开片,大片长粗色深,小片在大片间,不穿越,土沁明显
19釉下土沁明显,有垃圾,有变色,汽泡破裂死亡,大少,小多,大比小大得多,大在小群里,自然没规律
20胎内接胎处挤压出泥浆经600多年有断裂脱落现象,内不修胎,有模机纹,包浆老老原重自然
21瓶身和内外底周围有明显使用痕迹
22有原重感
23一点一支笔一笔画法,从不复笔,哪怕色浅色断(放大开有色),人物勾边,再平涂……
挥酒自如,大气豪迈,不过于追求细节,自由奔放,人有神态,花草有灵动感,写字钢劲有力,基本上一笔一笔,满画而不乱,很有美感,栩栩如生感……神韵天成!
24有一张是视频截图,有一闪照,有一放大150倍,光偏暗,没有放大拍!最好持一放大镜30倍看……
综上述23点(全是馆藏专家共同论点)……真品到代元青花!
欢迎咨询!
㈩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标准是什么
鉴定元青花需要最基本的标准有七点:
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
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
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