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市场 > 王世襄为什么突然放弃古代家具

王世襄为什么突然放弃古代家具

发布时间:2023-09-16 07:17:07

『壹』 王世襄的治学精神

王世襄治学的精神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这是事实,他研究美术史、建筑营造以至明式家具,都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钻到底,总要搞出个名堂来才善罢甘休。他做学问不单纯靠书本知识,为了观察漆器实物,他随时注意故宫的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挂货屋,乃至冷摊僻市搜集漆器标本,越是残件越重视,因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层次等等状况。研究明式家具限于财力,王世襄只好直接与收购破旧杂货家具的旧货摊打交道。他经常冒着严寒或酷暑,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北京的街头巷尾。车后装着一个能承重一两百斤的大货架,架上放着棉绳、麻袋片和大小包袱。遇到明式家具,能买得起的,他便买下,捆在车上带回;买不起的,也要拍照或画下图来。早年在搜集过程中,他的足迹遍至北京方圆几百里,连通州、涿县、保定也时时远征,不肯放过。大年三十,为了或许能从农家买到一件旧家具,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而在乡下睡冷炕,用脱下来的鞋垫在炕沿上做枕头,度过除夕之夜。
然而,全靠独立搜集毕竟有限,每每因为身上带的钱不够而痛失良机。有一次,他在北京通州鼓楼北小巷一个老太太家看到一对杌凳。这是明朝留下来的,无束腰,直根,四足外圆内方,用材粗硕,十分简练朴质,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老太太要价20元,王世襄马上掏钱,老太太见他没还价,马上改了口不卖了。两天以后,王世襄路过东四的挂货铺,看见打小鼓的王四坐在这对杌凳上,觉得这回再不能让这对杌凳“跑”了。可那天他恰恰忘带钱包了,王四要价40元,他连定钱也拿不出来。等他带着钱回到挂货铺,杌凳却已经被红桥的梁家买走了。于是,王世襄跑到梁家,想把这对杌凳买回来。谁知梁家兄弟就是不卖。王世襄锲而不舍,一次不行,两次,隔三岔五到梁家买这对杌凳。为了买到手,他不断地加价,历时一年,他跑了二三十次,最后花了400块钱,才从梁氏兄弟手里把它买下来,这价钱正好是当初通州老太太要价的20倍。今天,老先生对这对杌凳当然格外看重,当初买回去又重新拾掇了一番,其图片收录到他的《明式家具珍赏》中。
这样的生活,占尽了他全部假日,也耗尽了他全部积蓄。王世襄搜集家具的狂热,得到了妻子袁荃猷的支持。这位在音乐方面学有专长的贤内助,一心成全丈夫的研究兴趣。丈夫把大部分的钱买了木器,她尽管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有些年手头还拮据,但她全无怨色,而是怡然自得地和丈夫共享从家具研究中得到的乐趣。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这些年来,王世襄潜心于发掘濒于失传的“冷门”学问,他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中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有人说,他“玩”出了前无先辈系统之论、后无来者可以继承的“世纪绝学”。
玩即学,学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贰』 收藏大家:王世襄,看他是怎么看待收藏这件事的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小学、中学就读北京美国学校,燕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采访者:您收藏的家具如今都在上海博物馆,有没有“舍不得”的心情?
王世襄:没有。只要我对它进行过研究,获得了知识,归宿得当,能起作用,我不但舍得,而且会很高兴。当时,香港朋友庄先生和我商量,想要买我的家具之后捐赠给上博。于是,我提出了条件:你买我的家具必须全部给上博,自己一件也不能留。如同意,连收在《明式家具珍赏》的家具我一件也不留,全部出让。而且不讲价钱,你给多少是多少,只要够我买房迁出旧居。其实当时所得只有国际行情的十分之一,但我心安理得,认为给家具找到了一个安心的好去处。就这样,搜集了40年的79件家具全部进了上博。这79件中有明代的牡丹纹紫檀大椅,是举世知名的精品。在《明式家具珍赏》中只用了一件,出现过两次。按照我和庄先生的协议,我只需交出一把,可以自留三把,但我四把全交了。原因是四把明代精品放在一起,太难得了,我不愿拆散它们。四把椅子在我家中多年,从未按应用的格式摆出来过,到了上博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时摆出来,它们终于得到了自已的安身之所,那多好啊!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那里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物归其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
采访者:《明式家具珍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具影响力的文物图集,先后有中、英、法、德等九个版本问世,备受海内外学者推崇,您是甚么时候开始研究家具的?
王世襄:40年代初,在四川宜宾李庄,也就是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时候,我经常阅读有关建筑的古籍,对《营造法式》和清代则例的装修及家具产生了兴趣。后来,又读到德国人艾克著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我认为中国家具中国人自己不能不研究,就暗暗立下赶超的志愿。之后四十余年,搜集与研究同步并进,除文革期间外,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终止过,直到198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明式家具珍赏》。
收藏逸事:一对杌凳先后看了20次,最终涨了20倍
采访者:您现在还写有关家具的文章吗?
王世襄:我现在已经很少写这样的文章了,承认自己落后了,不动了,如果想写必须重新调查、学习。一是近年来有很多从东南亚进口的木材,有的品种根本没有见过,连木材的形态色泽都不了解,做成家具就更说不清了。二是由于古旧家具的升值,仿制修配,不惜工本,发明了不少新方法,甚至连新科技都用上了。制作者们讳莫如深,严格保密,不下功夫搞好关系,无从得知。三是当年编写家具书,除自有者外,他人所藏的也都经过仔细过目。近年中外各地,藏者大增,自然有不少品种、造型为我过去所未见。如想增补,首先须审查实物,看有无修配改造。家具散在各地,很难如愿。如想使用照片,又涉及版权问题,困难更多。如何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我知道应当怎样去做,只是九十衰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有当年《珍赏》、《研究》两书,线图有数百幅之多,皆出老伴荃猷之手。她已先我而去,今后还有谁能为我制图呢?最近写了一篇关于超长的铁梨大供桌文章。该物件十分罕见,曾求一位内行朋友去广州为我仔细观察了两次,查明没有修配改造过,是“原来头”(家具行术语,即未修补过),才敢动笔。可见我现在要写篇家具文章多么不容易. IP:I88%I76Z,ZOI6
采访者:能说说家具收藏过程中的逸事吗?
王世襄: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通州一个回民老太太家看到一对杌凳,非常喜欢。可惜藤编软屉已破裂,但没有伤筋动骨。我要买,老太太说:“我儿子要卖20元,打鼓的只给15元,所以没卖成。”我掏出20元钱,老太太说:“价钱够也得我儿子回来办,不然他会埋怨我。”我等到天黑还不见他儿子进门,只好骑车回北京,准备过两三天再来。不料两天之后在东四牌楼挂货铺门口看见打鼓的王四。王四坐在那对杌凳上。我问他要多少钱,他说“40元”。我说:“我要了。”恰好那天忘记带钱包。待我取钱马上返回,杌凳已被红桥经营硬木材料的梁家兄弟买走了。自此以后,我常去梁家。兄弟二人,每人一具,就是不卖。我问是否等修好再卖。回答说:“不,不修了,就这样拿它当面盆架用了。”我眼看着搪瓷盆放在略具马鞍形的弯枨上,袖手无策,心中焦急。后来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先后去了20次,最后花了400元才买到手,恰好是通州老太太要价的20倍。
采访者:为什么您爱说自己不是收藏家?
王世襄:收藏不单靠眼力、靠自己爱好,钱财对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说明我根本不具备收藏家的条件。长物可能很珍贵,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长物多接近后者。这些长物,有的或许有研究价值,有的或许有欣赏价值,但未必有经济价值。所以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收藏家。

收藏感悟: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
采访者:您是如何琢磨一件东西的?
王世襄:有四个步骤:一、凭直觉;二,见实物,把真实的东西拿在手里面把玩、体会,获得感性体验;三、搞清楚实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看清楚其机理和内部构造;四、研读相关文献。
采访者:您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王世襄: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所限,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一二十元的价格,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过去只买些人舍我取的长物,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或是坐对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或是偶尔把玩,藉以获得片刻清娱。在浩劫中目睹辇载而去,当时我能坦然处之,未尝有动于衷。由此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这是我多年来坚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王世襄属于那种真正的书香门第。父亲王继曾是著名的外交官,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祖父的哥哥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的状元,曾上条陈劝阻慈禧太后修颐和园。高祖王庆云更是被记载入了《清史稿》中。母亲金氏一族,则是江南有名的大户人家。外公靠办实业起家,很有西洋新派思想,把几个孩子都送到英国留学。母亲金章在英国学习美术,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花鸟画家。舅舅金城则更有名,20世纪初北方画坛的领袖,当时的地位甚至超过张大千。这种出生实在让人羡慕,世代为官的父亲家族给了他儒学礼教方面的精神支持,而母亲家族则为他提供了强大的艺术基因。王世襄从小在国际学校学习,每天放学后还接受两个小时的儒学教育。不过事情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历史上只会多一个精英分子,而不会出现那独一无二的王世襄。

『叁』 王世襄珍藏的明式家具,为什么要捐给博物馆

1993年,王世襄用一生的时间收集明清家具,这给年近80岁的他带来无尽的烦恼。1985年,79件明清家具由文物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在香港出版。此后,这批家具备受关注,王世襄也借用这批收藏和研究的巨大成果,名扬天下。可惜的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与当时北京的压抑气氛相比,1993年的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人民广场的重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重建过程中,时任馆长的马承源不仅忙于工程监理,还经常飞往香港寻找古代青铜重器,以扩大展览。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肆』 王世襄:玩过、苦过、学过的一生

“21世纪可能会再出一个钱钟书,但是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王世襄是谁?为何会有这样的赞誉。

他便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和文物鉴赏家,出自书香门第。父亲是外交官,母亲又是鱼藻画家,诗书传家,王世襄就是在这样优渥而平静的家中长大。

而他平生不爱四书五经,只爱鹰狗信鸽,年少多玩,而玩出了自己的门道,这在古人中,我想只有张岱能与之以知己相称了。

一日酷爱收藏家具的王世襄偶然间得知一紫檀案子无人问津,而他慧眼识珠,一眼便认出了紫檀案子的题词来历不凡,就是这件无人问津的紫檀案子成了他津津乐道的大便宜。原来这紫檀案子是乾隆的曾曾孙溥侗之物,再去思源,便发现它的原主人正是清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巡抚”的宋荤。有了这两人的加持,这件紫檀案子的身价自然节节攀升。

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好的运气背后往往是一个人默默的躬耕。

王世襄当然也不例外。

那时年少,他不爱读书。父母爱重,既为他请了老师教授古汉语,经史诗词,又送他去干面胡同学习美国文化。而他却独爱诗词,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乐此不疲。

王老自言小时尤爱鸽子,在读于北京美侨小学时,英文习作必言鸽子。而后又迷上摔跤,跟着清代扑营布库学习摔跤,又玩上了大鹰和獾狗。上大学时也曾带着鹰和蝈蝈进课堂,惹得老师都将他看成不学无术的“未知数”。

(二)研物立志,玩物成家

一个人的兴趣所在,成就了他一生的美满。

作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在玩耍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不仅抓蟋蟀,逗蝈蝈,他还跟随舅舅学习竹刻艺术,跟随母亲学习绘画,闲时更是把大巴精力都用在了旁人不肯用心的地方,例如火绘,漆器,明式家具,烹饪等等。玩物而不丧志,王世襄凡有接触的东西,他都要悉心留下记录,在他所出的《自珍集》中,一桌一凳,何处寻来,有何故事,他都一字一句地记录。因而启功先生称他是“研物立志”。

因他总是从小处着手,小时候读书之余,他常常去厨房观察家厨,处处留心皆学问,耳濡目染,上灶实践,他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烹饪圣手”,凡有亲朋做客,王老总喜欢亲自下厨,做两个拿手好菜。因为手艺高超,品鉴功夫了得,人民大会堂还特邀王老去做美食品鉴专家。

1939年,对于王世襄来说是一个转变的开始。由于父母从小到大对他都是尊之,爱之,从未苛责过他。直到母亲离世,他才思考起这一生的事业,送走心爱的鸽子、大鹰、獾狗,也不再玩物丧志,整整五年专心研究论文。

1943年,战火纷飞,他赶往西南大后方的求学圣地李庄想要安心学习,李庄聚集着我国一批重要的学者,其中包括傅斯年和梁思成。

傅斯年闻听他是燕京大学毕业,便不再多问。无奈辗转之下,哥哥的同窗好友梁思成成了他的恩师,而他毅然决然跟着梁思成在营造学社进行中国古建筑研究。

不辞辛苦,励志学习,那当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那时他在燕京大学,战事纷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父亲淡出官场,母亲离世,家境每况愈下。而此时他刚刚成为燕京大学研一学生,而她也在燕京大学。

她学习教育学,要编写中小学国画教材,而又无良师教授。经人引荐他成了他的“论文导师”,学习绘画。

她便是王世襄一生相伴的妻子袁荃猷。

在王世襄的悉心指导下,袁荃猷顺利毕业论文。而在这朝夕相处间,也渐生情愫。

燕京停学,他去了重庆,临行前送她一盆太平花作为纪念。思念又托着书信送到她手里,她无以为寄,唯有日日护花,于是再给他的回信中,她这样写道:

“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浇水,活得很好。但愿生活也能像这太平花。”

而后两心相知,以红豆定情。她成了他一生的贤内助,而他成了她最好的“琴奴”。

1945年他任职于南京专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与日本交涉追还文物事宜,两年后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可谓是遂了平生志。此后又赴美考察,可谓是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好景不长,1957年,“三反运动”中,他因言辞而被划为“右派”。而后又经历文革,被下放劳改,种菜,养猪,插秧,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除了那副老旧眼镜还记得他是个文艺工作者,而他自己俨然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彻底平反。对于他这段经历,他坦言:有的人再遭受极不公平待遇时,会自绝于人民,有的人会铤而走险,而他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做人,即不会自寻短见,也不会铤而走险,他需要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他就要这样坚持着去追求,风雨无阻。

行胜于言,行然后言。

日本投降后收回几千件国宝,是他认为他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编写此书前后历经30年,除写作本身艰难外,又迭遭政治坎坷,但初衷不改,善始善终,于1983年终于正式出版,1998年修订再版,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古代漆器的必备工具书。

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专注的做自己的研究,明式家具实物、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则例的访求、整理、汇编等,都是这十年中惨淡经营、点滴积累而成。

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成为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也享誉海内外。

我们或许只看到了他偶然得到的紫檀案子,便觉得他捡了大便宜,哪有那么多的便宜可捡,人的一生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不可以一时经历论短长。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玩过、学过、苦过,一生热爱自己的兴趣,为此孜孜不倦。

                                          风乎舞雩

阅读全文

与王世襄为什么突然放弃古代家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家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53
苹果指纹保修吗 浏览:270
木质家具摔裂怎么固定 浏览:296
防水涂料如何用滚筒刷 浏览:563
华苑冠华维修电话 浏览:698
顶楼雨棚多久需要维修 浏览:864
海尔空调武汉维修点 浏览:603
北碚长安4s店维修电话号码 浏览:924
小米售后维修大概需要多久 浏览:949
电脑保修键盘进水保修吗 浏览:398
维修车子需要带什么 浏览:829
维修电脑与家电怎么办理执照 浏览:518
瑞士珠宝保修单 浏览:284
中式古典家具质量怎么样 浏览:296
合肥家具除甲醛如何处理 浏览:457
楼顶开裂用什么防水材料 浏览:441
苹果广西售后维修点吗 浏览:739
广州市苹果维修电话 浏览:46
家电的市场部活动怎么写 浏览:535
开平二手家电市场在哪里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