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周时期的中克鼎与克鼎的区别
克鼎是中国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任村,计大鼎一,小鼎七,盨二,钟六,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世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称为“小克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小克鼎铭文72字,记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顿“成周八师”等。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唯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祖釐(xǐ)季宝宗彝。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