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国时候的松木家具有收藏价值吗
有收藏价值。
民国家具收藏价值表现在五个方面:
中华民国从1911年成立到1949年终结,通常我们将这期间所生产制作的家具统称为民国家具。这里面又可分为“民国仿”家具和“民国式”家具,前者即民国期间仿制的明清家具和西洋家具,后者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民国家具与清代家具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民国家具比清代家具洋气。这种“洋气”反映在家具上,就出现了中西“杂交”的现象,或曰崇洋时尚。目前民国家具从五个方面表现出它收藏的价值:
1.年代:民国至今将近百年了,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人们的政治观念在变,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由抵制变为“西为中用”。从国家体制,到服饰发型、建筑家具都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民国家具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短短四十多年间形成了一种时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有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符号和审美体系,这些要素使得民国家具有了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当前在旧货市场流通的古旧家具,主要是民国硬木家具,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沉淀,具备了艺术品成为藏品的底限,其正处于“旧品残值流通阶段”或“旧品变藏品阶段”,颇有收藏空间。
2.材质:在清末民国初期,家具的用料还是承袭清代的酸枝木、花梨木为主的格局。但此间原本不被我们中国人所重视的榉木、柚木、松木家具都逐渐风行起来,这完全是洋为中用的结果。
受西方的影响,民国家具开始采用现代工业材料,夹板表面覆贴各种珍贵木纹,追求名贵。除了木材,玻璃成为那一时期制作家具最重要的材料。比如民国客厅中,沙发、牌桌、茶几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大件家具——陈列柜,柜的迎面和侧面一般均由玻璃组成,用来摆设珍稀艺术品或书籍以供观瞻,同时又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在原来没有挡板的地方装上玻璃,增加了密闭性;将原来的实木板件改为玻璃,又增添了通透性。同时,玻璃的使用也使得家具整体显得很“洋气”。一些橱柜的柜门上还用上了彩色玻璃,使得私密性和装饰趣味又添一层。民国时期还有瓷砖的介入,多用于餐厅、厨房的家具和墙面,少部分则用于铺地,上面印制漂亮的花纹和鲜艳的色彩。
3.品相:民国家具可以说是19世纪初叶的“混血儿”,既有豪华富贵洋里洋气的,也有俗里俗气的,更有非驴非马不可思议的。
按品相,可分为三类:(1)复制派。民国家具很大程度上是欧式古典家具在中国的复制。人们追捧西式家具,文化阶层追求原汁原味。很多家具是直接按照外国杂志上的照片生产出来的。在民国家具中,流传最多的就是在国外被称为“边椅”的餐用椅,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样式繁多,不可胜计。与国外不同的是,民国时期的餐椅酸枝木、花梨木占了很多,而国外的餐用椅多是桃花心木、椴木等。另一种纯舶来的复制家具是沙发。现在看到的老家具中凡是沙发都是民国时期的产物。(2)改良派。以海派家具为主,即俗称的上海老家具。民国海派家具不仅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这个时代中国家具的最高水平。其在用料上延续了明清家具的理念,以硬木为主、酱红底色雍容富贵。造型款式吸收西方式样,品种有三门大橱、五斗橱、梳妆台、三摇镜、玻璃橱、窗头柜、独脚圆台和床等。卧室里床由繁变简,床从单边上改为双边上,强调舒适和实用,梳妆台变繁复,椅子脱离了明清“灯挂”样式,椅背欹斜、椅腿或“三弯”或用机械镟木等,另有牌桌、大衣柜的引进,器形尺码较之原先均放大,如大衣柜、陈列柜等高都在两米多,这与洋建筑的房间宽大有关。此外像西洋彩玻璃、磨边镜子、西洋花饰等也被大量采用。海派家具不仅领导了时尚,也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智慧,为中国传统家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3)杂交派。多指一些土洋结合的家具,中西元素糅合地相当生硬,艺术水准很低。
4.稀有性:民国家具由于年代近,存世量比较大,但是风格独特的家具却往往显得凤毛麟角。虽然由于仿制成本高,民国家具的赝品并不多,但是近年来民国家具的价格走势一路飙高,出现了很多嫁接的仿造品或者变造品。所以收藏的时候要注意“去伪存真”。
5.完整性:民国家具经过近一百年的时间,不少家具因使用过程中的损坏而导致了局部的残次,这也是民国家具的一个特征。从收藏和投资角度讲,收藏完好而没有缺失的家具应该是首选。当然,一些像拉手、铜饰等有小缺失的可以暂付阙如,还有一些家具看似已散了架,但只要不缺主要的部件,就能整旧如旧。
B. 旧家具的简称叫什么
叫“独座”。厅堂上置于天然几前的一种长方形桌子,高度约与方桌相等。祭祀时常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故名供桌
C. 黄花梨的叫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黄花梨是我们传统家具中所使用的名贵木材,上海亦称为“老花梨”,广州称为“降香”,心材色泽由浅黄至黄色,纹理美观有香味。其在植物学上的学名称为“降香黄檀”,我国海南岛有此树木,当地人称为“海南檀”,据《广州植物志》记载:“海南岛物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楹,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本植物海南原称花梨木,但此名与广东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此名(即海南檀)以别之。”黄花梨木因其纹理美观,色泽艳丽,是明清以来制作家具的良材。传世的古典家具中,多有以黄花梨木制成的家具,这些家具,以其造型端庄大方、线条委婉流畅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黄花梨在历史上曾有过“花榈”、“花梨”、“花黎”等不同称呼,古代的许多文献资料对于这种木材的纹理特征及产地都有着明确的记载,如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明初王佑增订《格古要论》记载:“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
在明人顾芥所著《海槎余录》里提到“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可知,黄花梨产于海南岛深处的黎山,多由黎族人开采砍伐。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榈木拾遗”一条中提出:“(榈木)[时珍曰]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李时珍认为有花纹的榈木,谓之花榈木,平时众口广传的“花梨”说法为误传,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当时这种所谓误传的“花梨”之名已成为明代民间对于黄花梨约定俗成的固定称谓。
在明人严以简所著的《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里记述了占城国的土特产,其中有:“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
清人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卷七也记载位于今越南的“占城”向明廷进贡花梨:“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其物有乌木、苏木、花梨木等。”《南越笔记》卷十三又记载:“花榈色紫红,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
另外,在我国古代史料中,也有将黄花梨称之为“花黎”的,如宋赵汝适所撰的《诸番志》卷下提到了“花黎木”:“海南,汉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环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别。土产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属。”
清人程秉剑的《琼州杂事诗》里以七言诗的形式对海南岛的物产进行了概括,其中有一句诗特意提到了“花黎木”:“花黎龙骨与香楠,良贾工操术四三。争似海中求饮木,茶禅如向赵州参。”诗下有注解却将花黎写成“花梨”:“花梨、龙骨、香楠皆海南木之珍者”。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所说的黄花梨在我国古代有“花榈”、“花梨”、“花黎”等多种称呼,在有关记述这种木材的史料中,产于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地区的记载占了绝大多数,如“崖州昌化陵水”,“文昌陵水”,“黎山”,“海南”。只是在《本草拾遗》中提到“花榈出安南及海南”。《南越笔记》中记载了占城国主遣使来朝贡,“其物有……乌木、苏木、花梨木”,《殊域周咨录》里提到占城国特产时,有“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等。按“安南”和“占城”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可知,在古人的记载中,我国海南岛地区是“花梨”、“花榈”“花黎”的主要产地。
一直以来,对于“黄花梨”这个字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档花梨,才在花梨之前加了一个“黄”字,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初,由著名学者梁思成等组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新老花梨区别,便将明式家具中的老花梨之前加上“黄”字,但“黄花梨”之名究竟何时才出现的,许多古典家具专家因未能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而莫衷一是。
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在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上奏折:“己卯,庆亲王奕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又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七记载:“(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癸丑,谕军机大臣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另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庆亲王奕等奏,吉地宝龛木植漆色,请旨,遵行得旨、著改用黄花梨木,本色罩漆。”
从上述记载可知,清末光绪年间,庆亲王奕在河北遵化普陀峪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提议陵寝内的建筑材料使用“黄花梨木”,并在慈禧陵寝大殿东西两侧及吉地宝龛,“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庆亲王奕上折的时间是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897年,这是笔者目前所看到的关于“黄花梨木”在历史文献上出现的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据此可知,“黄花梨”之名最迟在清末光绪年间就已出现。引用正华文玩馆
D. 上海的方言有那些
总体来说,整个上海地区的方言均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但是根据内部的差别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几种。
1。崇明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崇明、长兴、横沙等北部岛屿。
2。嘉定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大陆部分北部的嘉定、宝山大部分地区。
3。练塘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青浦西南部地区。
4。上海方言区
分布于上海城区及其附近、浦东、南汇。
5。松江方言区
分布于松江、金山、奉贤、闵行以及青浦大部地区、嘉定部分地区。
E. 上海上百年生产历史的品牌产品的商号称为"老字号"有哪些
1.老凤祥
创业于1848年的老凤祥已走过了150多个春秋,是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老凤祥银楼是国内唯一的由一个半世纪前相传至今的百年老店。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
2.冠生园
冠生园品牌创建于一九一五年,已整整九十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名牌老字号企业。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糖果、蜂制品、酒类、面制品、味精、冷冻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休闲食品等近二十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3. 恒源祥
恒源祥创立于1927年,中华老字号企业。目前,恒源祥由上海南京路上一家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毛线商店变成了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集针织、服饰、家纺、绒线为一体的集团企业。
4. 乔家栅
乔家栅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 (1909 年 ) ,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先后在上海南市乔家路,馆驿街、旧校场路等处开设分店。
5. 功德林
创始于1922年的功德林是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企业,享有素食鼻祖之称。八十多年来功德林无论在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品种、菜肴的特色、素食的花色及营销与服务都在不断地开拓创新。
6.亨达利钟表
亨达利钟表公司创立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 公司销售各类世界顶级名表,如AP、积加、宝齐莱等,并设有劳力士、帝舵表专卖厅,专售各种款式的经瑞士天文台认证,带有精密计时标志的劳力士手表。
7. 老半斋
老半斋酒楼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业,原设于汉口路湖北路口,民国初年迁至汉口路浙江路口,由开设银行的几位杨州人创办,原名“半斋总会”,后改为“半斋菜馆”,因对门又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于是又改名为“老半斋酒楼”。
8. 蔡同德堂
上海蔡同德堂药号创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宁波布商蔡嵋青从汉口迁来上海,是国内开业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华中药老字号商店。最大优势是全国唯此一家,无区域、地域之争。
9. 老大同
上海老大同调味品有限公司前身老大同酱园,创设于清咸丰4年(1854年),1993年和2006年被国内贸易部和国内商务部确认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10. 王星记
创建于1875年的杭州王星记扇业是中国唯一一家综合性扇子企业,是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
11. 朵云轩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旗下的朵云轩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上世纪初即成为著名江南艺苑。在业内与北京荣宝斋并称为“南朵北荣”。
12. 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原名“荣顺馆”,地处“海上明园”豫园旅游区内。有“品味源头上海菜,驻足百年老饭店”之美誉。饭店外观为飞檐翘角仿明清风格,紧邻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及新天地等景点。上海菜的发源地之一。
13. 万有全
“万有全”品牌源自清咸丰元年(1851年),以经销金华火腿和腌腊制品而享誉海内外,一百多年来夯实的基础,使“万有全”成为上海闻名遐迩的著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