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椅:椅子没有扶手的都称靠背椅。
❷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1、靠背椅
所谓靠背就是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靠背由一根“搭脑”.两恻两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构成。一般是指一切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统称,可分为两种。
2、灯挂椅
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2、扶手椅
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见的有玫瑰椅和官帽椅,官帽又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之分。
3、
玫瑰椅
江浙又称“文椅”,靠背和扶手都较矮,二者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椅盘垂直的一种椅子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4、官帽椅
特点是在许多处做曲线处理,椅子“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下垂后又增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
5、屏背椅
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式样,至清代体形较大的又有称“太师椅”的。
6、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
7、圈椅
椅面上安置独板组成的靠背和扶手。类似小型的围屏,故称围椅。这种坐椅别具一格,传世实物不多见。是明式椅子的一种变体式样。
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似的有梯级式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依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多用圆材,方才少见。扶手一般都出头,不出头而与鹅脖相接的也少见。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8、交椅
明式交椅,上承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9、六方椅
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宽后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应的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南方称“六角椅”。
10、禅椅
此椅造型特点一为六方,二为矮腿,虽为罕见,但在明式经典存世器物中,均可寻其渊源。从其造型看,应为事佛之善男信女趺坐修行养性之用具。
为事佛而特别制器,定为财力与情趣兼具之士所为,故禅用之家具多被人高视之。
11、宝座
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而佛座毕竟和宝座有所不同。多四面装板,三面透雕。
12、轿椅
轿椅式样和圈椅相似。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的,也有摆在内室的,但一般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软,可以单独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使用。
❸ 圈椅介绍以及圈椅三件套的推荐
圈椅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中式家具产品,不仅仅在于它相对而言较为悠久的历史方面,更是因为都具有特色的外观形式和用材考究方面的表现,使得圈椅产品在许多特殊场合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今天就是介绍一下关于圈椅的起源和具体的外观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基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在选购过程中需要尤为重要分析的质量信息。
一、圈椅介绍
圈椅起源于唐代的汉族传统家具(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有出现),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汉族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二、明式圈椅三件套推荐
王府古典榆木圈椅WF-068三件套参考价格:¥1200.00元
榆越千年榆木普圈椅三件套参考价格:¥1960.00元
森业家具明清古典榆木圈椅三件套参考价格:¥2880.00元
三、质量鉴别
1、看形状
首先,看椅圈的形状。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优美,几乎是由椅圈的形状来决定的。一张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张弛有度,看了让人赏心悦目。圈椅扶手是由两条太极线组成的,末端s处稍细,后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体造型及其粗细变化让人能感受到太极的柔劲。
其次,看靠背板的形状。传统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而且梯形上下两边尺寸差距也很讲究,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间,这样圈椅的靠背板看上去才会给人上小下大的感觉,显得更稳当。
2、看比例
圈椅的上下身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上身过高会让椅子显得头重脚轻,上身过低则显得呆滞。如果下身高度不对,人坐上去很容易就能发现。所以,工匠制作圈椅时一般不会把下身的高度搞错。但上身的尺寸就比较难拿捏了。一般来讲,上身的尺寸由鹅脖来决定,按照的尺寸换算,传统的圈椅鹅脖为22.5cm左右。
3、看拼接
传统的红木家具都采用榫卯结构,圈椅也不例外。圈椅的椅圈是用三接楔钉榫来连接的,椅圈上楔钉榫的连接工艺也是判断圈椅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椅圈楔钉榫的连接处可能会留下较大的缝隙,事后工人们会用锯末粉将其补上,但这样的话会留下一条明显的黑线,很容易看出来。而做工优良的榫它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传统的圈椅拼接处楔钉的形状应该是正方形,因为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连接的稳固性,一字型的楔钉也有用,但其效果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上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圈椅的总和普及介绍以及在实际购置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详细加以理解分析的质量鉴别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技巧方法。那么对于有意向购置相关方面产品的用户而言,还需要结合自己实际的预期装修风格考虑,货比三家确定最为合适的品牌型号和外观方面的设计,从而能够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压低成本。
❹ 谁才是明式家具最典型的代表
明式家复具最典型的代表是官制帽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所以人们把那时期的太师椅也叫官帽太师椅。
而且那时期的官帽太师椅不像后期清代的那么繁复雕琢,力求简洁大方。因为款式简洁,所以用材及其考究,什么金丝楠木等是常规,可以想象那椅子是多珍贵!
❺ 古代椅子有哪些种类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诗经》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据考证,椅子的出现,最迟在隋、唐时期,当时椅子又名“倚子”。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高坐椅。到五代和两宋,椅子的使用不断增多,品种渐渐丰富。现在我们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见到的椅子,大多是明、清以来的。明、清时期,椅子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脑、扶手、帮称、托泥等各部分组成。种类进一步丰富,主要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单靠背椅,如:一统碑、灯挂椅,梳背椅、笔梗椅、屏背椅等。另一类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师椅、六方椅、独座、宝座等。众多椅子式样,富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统碑:古代一种单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名称。其主要特征是椅背与椅面之间呈直角,椅背上下宽度一致,搭脑两端不出头。称为一统碑是言其形如一座碑碣。南方诸省亦称“单靠”。
明式靠背椅: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
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
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
灯挂椅,是单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式样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椅背部分用圆梗均匀排列的一种单靠背椅,因其椅背形如梳篦,故得名。
笔梗椅:是将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转换成若干根圆梗排列而成。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藏家常常将笔梗椅和梳背椅混淆。其实,梳背椅的背梗是均匀排列,而笔梗椅有虚背部分,无背梗。
屏背椅: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单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联屏背”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典型式样。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带两侧扶手的除了宝座、交椅、圈椅外统称。
扶手椅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区称为玫瑰椅,南方地区称为文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其二是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官帽椅:又可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大类。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和扶手前端伸出寸许,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南官帽椅是南方制作的一种靠背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主要区别是搭脑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头。
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扶手也是弧形的。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
玫瑰椅:(明式玫瑰椅)
又名“文椅”。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多,椅背比一般的椅子后背低,靠窗台陈设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靠背和扶手内部装有透雕的券口牙条,做工精细,是明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
圈椅: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圈椅是交椅的改进。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从结构上看,四条圆腿略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
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也很费料,讲究的采用“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则采用“五拼”。
从结构上看,明式圈椅有两大类常规做法。第一种,即前腿与鹅脖(扶手下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后腿与靠背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靠背板攒框嵌板而成,其上略有浮雕装饰。座下三面均装有壶门式雕花券口牙子。圈椅的鹅脖(前腿上端)一般是曲形的,在椅圈与立柱、鹅脖与扶手、靠背板与椅圈之榫结处,均装有锼花边的花牙。脚跟处装有步步高管脚枨,其下亦装有锼花边的脚牙。此类椅式,风格简朴,清新雅致。从工艺上讲,此类椅式的四条腿要用长木料,对木料的纹理走向要求很高,制作难度也较大(因四腿略外挖,又是圆腿,榫卯制作难度很大)。
第二类,鹅脖和椅圈立柱与腿足分别制作,是圈椅的另一类结构形式。靠椅座下采用面板、束腰、托腮、牙板、三弯腿、龙爪足、托泥的结构形式。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靠背板、后立柱、鹅脖均装有曲边花牙。高束腰的两侧有柱,嵌有板式的浮雕螭龙装饰。托腮较宽。三弯腿与壶门式牙子榫接得很好,浑然一体,其上有卷草纹浮雕。龙爪足下有须弥座式托泥。托泥也采用壶门式牙条。此类椅式,风格豪华,气势不凡。从工艺上讲,因此类椅式座与腿是分离的,四条腿只用短木料,对木料纹理走向要求不高,因腿与牙条,管腿枨是垂直相交,故制作较易。
交椅:坐具,亦称“交床”、“胡床”,是古时一种可折叠的圈背扶手椅。宋代陶毂《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时称逍遥座。”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其特点是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子的结构上很像马扎,摆放时,采用方框形结构制成的椅腿,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而得名。交椅有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软屉,椅腿可以折叠,下面有放脚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时就已经制作相当完善。交椅在元明时仍然流行。使用时,交椅摆成八字方位,宾主对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两侧摆放一至数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于其他椅子的流行,这种可折叠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讲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为五拼。
太师椅:是形体庞大、做工精细、设在厅堂上的扶手椅的通称。清代以后多指大型圈椅式交椅。
明式南官帽椅
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南方制作的官帽椅与“四出头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脑”仍向后凹进,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南官帽椅也有几种样式。有一种四出头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处起向后打了个活弯,靠背板也是向后打了个活弯与搭脑相连。正是由于椅后腿有较大的弯曲度,不仅制作工艺较难,而且还费料,但却是明代流行的样式。背板上有浮雕双螭团花纹,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椅座之下的结构与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较矮的样式,靠背用三根直圆立枨,座下面三面均采用罗锅枨加矮老,脚跟处装步步高赶枨。还有的南官帽椅,椅座为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全器为素浑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座面下三面安装“洼堂肚”券口矛子,沿边起“灯草线”。
六方椅: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长后做成六角形椅面,故相应地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江南一带称之为六角椅。
独座:清代园林和大户人家厅堂上使用的扶手椅。其形体浮重,尺寸较大,有气魄,并常雕刻云纹、灵芝纹等,一般靠背中央还嵌有圆形云石,是江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坐椅。
宝座: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扶手椅,一般都施以云龙彩凤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央,在约两米高的七阶木台上安放着一把镂空金漆雕龙扶手椅,即称“宝座”。
❻ 明代的四方扶手椅为啥又叫南官帽椅
一把四方扶手椅,被称为南官帽椅,有点不可思议,我想弄个明白。 四方扶手椅是明代椅子的代表作,椅背、扶手、椅座都是方的,称四方椅,是扶手椅的基本造型,在它的形制上可变化成玫瑰椅,灵动些变成文椅,一出头成官帽椅,扶手椅是江南流行的椅子,是苏州这块土地孕育了雍容大方的扶手椅,椅面有方形和扇形两种。明式椅子的特征简洁、明快、圆润,扶手椅的形态以方见长,横直结构以圆料为主,无束腰,用材匀称,不粗不细让你看得舒服。舒服的椅子有个不舒服的名称:南官帽椅。 据史记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讨厌官员在朝堂上交头接耳,想出一条妙计,传旨在纱帽后面分别加上帽翅,上朝和官场活动时必须戴上,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并排坐着交谈就有点困难了。赵匡胤不但“杯酒释兵权”,还是官帽的设计人。椅子从帽子上得到启发,宋朝为官帽椅定型打下基础。 关于南官帽椅,有两种说法,一说:胡文彦在《中国家具》中提到“南式官帽椅”,大概是说在南边制作的椅子,是不是与南宋有关不得而知。二说:有位宁波老木匠,年轻时为宁波“天一阁”修过红木家具,据他讲宁波匠师把扶手椅称为内官帽椅,宋朝时的官员上朝戴的官帽有帽翅,回到家中卸去帽翅,就是内官帽,戴官帽内外有别,这把椅子就像脱去帽翅的形状,宁波话的“内”,北方人听成“南”,发音差不多,音同字不同,口误成南官帽椅。 浙江千年慈城的县衙门,前府后院,前是衙门,后是县太爷的居住区,上堂公干戴官帽,退堂脱去帽翅就是内官帽,这样看来内官帽椅器形与帽翅有关,称内官帽椅子好像有点道理。(顾伯琪)
❼ 中式凳子的种类以及特点 四种古式椅子详解
导语:虽然现在的家具市场沙发占了巨大的份额,很多人都选择在房间的客厅或者卧室放上几个沙发,因为沙发坐上去更加的舒适,但是也有一些人喜欢中国传统的凳子,在家里摆放几把古风古气的凳子,也能实现休息放松的目的,而且能够塑造出一种文化的气息,有一种传承的意蕴。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式凳子的种类及特点,以及四种古式凳子。
中式凳子的分类以及特点
1.交椅
最为少见的是交椅,摆放:交椅在厅堂中陈设,以显着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语有“第一把交椅”之说,说明它的尊贵和崇高。
坐者身份:如果来访宾客的地位与自己相当,皆是高官显赫,就只能也以交椅接待。在许多传世的祖宗画像中,常可见官员坐在一张披覆椅衣的交椅上,如清早期一张描绘王鏊的画像中,王鏊即坐在交椅之上;不过交椅在为贵族所喜爱的同时,也因为其方便携带和制式优美而备受民众所喜爱,并将交椅加以修改,相交角度放大,变成躺椅,并名之“醉翁椅”。
2.官帽椅
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种椅具,它的名字很形象,因其形状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其说似难成立。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而所谓“南官帽椅”是四处无一处出头的。可见名为官帽,并不在搭脑出头还是不出头。
坐者身份:官帽椅设计线条优美,坐面宽阔,同时兼有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这可能是当时因文人所需要的一种境界而设计的造型,所以它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种椅子在我国的明清时期,民间使用得较为广泛,而它的风格形成却是在一千年以前。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椅子中,官帽椅以其夸张舒展、体形高大的特点而着称,所有的椅具当中它的体形是比较高的,然后比较舒展,它的扶手和搭脑都是呈夸张之势,向外舒展的,所以它的视觉感觉非常舒服;相对于其它传统的椅子而言,官帽椅子的体积比较大,而城市居住面积又比较狭窄。因此,早期的官帽椅在城市里的应用没有农村多。而随着后来的改进,出现了南官帽椅。
有了南官帽椅以后,四出头官帽椅也被称为北官帽,这两种名称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地域特点决定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官帽椅的后腿和早期官帽椅的前腿均为一木连作,结构非常稳固,南官帽椅沿袭了北官帽椅的这种基本制式,它只做了一个改动,就是将出头的地方全部改成不出头,往圆滑过度。改动的时间从有限的资料查询,应该在晚明以后。摆放:官帽椅是传统坐具中最为普通和常见的座椅,也是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不论在厅堂,还是在花园户外,官帽椅以其舒适和优美,既能让人坐着舒服,又能与室外美景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坐具中设计最为成功的一种。
3.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
坐者身份: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俗称屏背式,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晚清以后这种屏背式椅子的装饰多用狮子纹样。
摆放:清式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在陈置上都要求成双配对,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设置于厅堂东、西两边。
4.圈椅
圈椅之名是因圆靠背状如圆圈而来,宋人称之为“栲栳样”,最舒适,少有单独陈设。“栲栳”为以柳条或竹篾编成的大圆筐,圈椅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不似官帽椅有梯级式高低之分,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撑,非常舒适。
坐者身份:圈椅是身份较高贵、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
摆放:圈椅实则少有成对摆放的,因其背圈气势强大,所以成对摆放并不美观,但在祖宗画像中,圈椅少有单独陈设的。因为祖宗中的某公与孺人夫妇往往并列出现,那么就不可能让两人所坐的坐具不一致,而圈椅就是除交椅外最好的选择,只要将圈椅坐面稍稍向内倾斜,相对而放,则祖宗们都让人感觉是在看着堂下跪拜的子子孙孙们了。而且从观者的角度而言,圈椅宽阔的背圈再配上精美的椅披甚至虎皮等皮毛,着官服的祖宗们在烟雾缭绕中更显得神秘、尊贵。
结束语:通过小编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周是动词的种类以及特点,和四种古式凳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式凳子随着沙发的引入逐渐失去了市场主导的地位,很多人选择了沙发,而并不是中式凳子,是因为沙发在短时间的休息上更加的舒适。中式凳子的设计凝聚了中国几代人的智慧,非常的科学,而且具有美感。小编这里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到中式凳子的种类及特点。
❽ 什么叫南宫椅
南宫椅,其实就是南官帽椅。官帽椅分四出头管帽,和不出头的南官帽椅。古家具典籍中没有“南宫椅”这个词只有“南官椅”。
“官”和“宫”这两个字外形十分相近,同时现代人们说:南官帽椅,一般指的是王老旧藏的紫檀扇形官帽椅,为了加以区分,故有了南宫椅一说!
毫无疑问,在中国古典家具的璀璨明珠中,最为耀眼的当属明式家具。而明式家具中耀眼的,则是南宫椅。
对于南宫椅,从不缺少“溢美之词”:
选料考究、造型洗练、结构合理、做工精巧
质朴美观、疏朗大方、雅致秀丽、意蕴非凡
它更富有哲学意味:
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共赢精神
……
然而南宫椅之美,言语尚不能及其万一。
或唯有一词可形容,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南宫椅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风格为明式,以扶手和搭脑不出头而向下弯扣其直交的枨子为特征,在宋元期间的画作上,可见到这类型椅子的早期证据。
❾ 明式家具桌案类都有什么请附加详细介绍
:(1)炕桌、炕几、炕案;(2)香几;(3)酒桌、半桌;(4)方桌;(5)条几、条桌、条案;(6)书桌、书案、画桌、画案;(7)其他桌案。
形式 说明
炕桌
炕几
炕案 这是三种在炕上或床上使用的矮形家具。用时放在炕或床的中间;炕几、炕案较窄,放在炕的两侧端使用。
香几 因承置香炉而得名。一般家具多作方形或长方形,香几则圆多于方,而且腿足弯曲较夸张,香几不论在室内或室外,多居中设置,四无依傍,自应面面宜入观赏,体圆而委婉多姿者较佳。
酒桌
半桌 这是两种形制较小的长方形桌案。酒桌远承五代、北宋,常用于酒宴。桌面边缘多起阳线一道,名曰“拦水线”。半桌约相当于半张八仙桌的大小,故名。它又叫“接桌”,每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用它来拼接。
方桌 是传世较多的一种家具,分为“八仙”、“六仙”和“四仙”,在条桌、画桌上都可以找到同样的做法。
条几
条桌
条案 条案的形式按照北京匠师的分法是:案面两端平齐的叫“平头案”,两端高起的叫“翘头案”。它们的结构不是用夹头榫,就是用插肩榫,否则便是变体。共分有琴几、炕几、方几、茶几、架几案、棋桌、月牙桌、三屉桌等。
书桌
书案
画桌
画案 这是四种比较宽而大的长方形家具,就是较小型的,也大于半桌。其结构、其结构、造型,往往与条桌、条案相同,只是在宽度上要增加不少,北京匠师均有明确的概念。画桌、画案,为了便于站起来绘画,都不应有抽屉,其为桌形结构的称画桌,案形结构的称画案。书桌、书案则都有抽屉,也依其结构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桌或案。
❿ 明式家具中的椅凳类就有9种,你知道吗
明至清前期的家具按照功能加以区分,可以分成椅凳、桌案、床榻和柜架四类,再将其他小批量的家具整合成一类,总共有五大类。今天就先讲一讲椅凳类。
椅凳类包括凳、椅、宝座这三小类。
凳:
1.杌凳
“杌”的本义指的是没有枝叶的树,因此杌凳指的便是无靠背坐具。杌凳一般分为无束腰与有束腰两种,其他的杌凳(比如圆杌凳)传世太少,可以忽略不计。
无束腰杌凳中,多是在直腿直枨的基本样式上,进行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增加矮老;将直枨改成罗锅枨;在腿足下端安装枨子,名叫管脚枨。
有束腰杌凳多为直腿内翻马蹄,在两腿之间安置直枨或罗锅枨。除了直腿之外,也会有三弯腿或鼓腿。有时还会让腿足落在木架上,木架上还有小足,这种称为“托泥”。
2.坐墩:
在明至清前期的坐墩上,大多保留着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迹。但是到清中期和晚期,在绣墩上往往难于再找到木腔鼓的痕迹了。
3.交杌:
交杌是东汉时期由西域传至中土,在此后的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在之后,交杌出现了一些衍生品,比如交椅等。
4.长凳:
明清之际,长凳的样式相当之多。最普遍的便是小条凳,以前农村里经常可以看见。图中所示的是桌型结构的二人凳。
椅:
1.靠背椅
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便称为靠背椅。靠背椅中还有一种面窄而背高的椅子专称为“灯挂椅”。
2.扶手椅
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除了圈椅与交椅这两种特例,其余的都称为扶手椅。扶手椅又可以细分为三类:玫瑰椅(文椅)、官帽椅、南官帽椅。
3.圈椅
圈椅圆婉柔和,极为美观,算得上是椅中贵族。图中所示的金丝楠皇宫椅椅,就是清朝宫廷在圈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形成的精品。
4.交椅
交杌有了靠背之后,便叫做交椅。交椅有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样式。直后背的靠背类似灯挂椅,圆后背的靠背类似圈椅。
宝座:
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宝座多是清式家具,明式家具太少,这里只能找到清式的宝座。宝座多有脚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