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联网工程概论的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定义
1.2发展概况
1.3框架结构
1.4标准体系
1.5关键技术和难点
1.6应用领域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EPC和RFID技术
2.1EPC编码
2.1.1EPC编码协议
2.1.2EPC系统结构
2.1.3条形码技术
2.1.4条形码、RFID和EPC的区别
2.2RFID系统
2.2.1应答器原理
2.2.2阅读器部分
2.2.3RFID天线部分
2.2.4RFID中间件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传感器技术
3.1传感器基础知识
3.1.1传感器的概念
3.1.2传感器的作用
3.1.3传感器的组成
3.1.4传感器的分类
3.1.5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2几种常用传感器介绍
3.2.1温度传感器
3.2.2湿度传感器
3.2.3超声波传感器
3.2.4气敏传感器
3.3智能传感器
3.3.1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3.3.2智能传感器的组成
3.3.3智能传感器的功能与特点
3.3.4基于IEEE1451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3.3.5智能传感器标准体系
3.3.6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3.3.7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
3.4MEMS技术
3.4.1MEMS概述
3.4.2MEMS特点
3.4.3MEMS应用
3.4.4常用的MEMS传感器
3.5传感器接口技术
3.5.1传感器接口特点
3.5.2常用传感器接口电路
3.5.3传感器与微机接口的一般结构
3.5.4接口电路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4.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1.1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4.1.2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4.1.3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4.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体系
4.2.1自组网技术
4.2.2节点定位技术
4.2.3时间同步技术
4.2.4安全技术
4.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
4.3.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4.3.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
4.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
4.4.1IEEE802.15.4标准
4.4.2ZigBee协议规范
4.5多传感器网络的信息融合
4.5.1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
4.5.2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分类
模型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M2M技术
5.1概述
5.1.1M2M起源及现状
5.1.2M2M标准化工作
5.2M2M的体系结构、协议、内容
5.2.1M2M系统架构
5.2.2M2M关键技术
5.2.3M2M应用模式
5.2.4WMMP介绍
5.3M2M模块
5.3.1几种M2M模块介绍
5.3.2华为的M2M模块——MC323
5.4M2M应用
5.4.1医疗保健
5.4.2电力系统
5.4.3智能家居
5.5M2M的前景和挑战
5.5.1M2M市场的前景预测
5.5.2当前M2M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云计算技术
6.1云计算简介
6.1.1云计算的起源
6.1.2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6.1.3云计算的特点
6.1.4云计算与相关技术的关系
6.2云计算与物联网
6.3云计算实现技术
6.3.1云计算工作原理
6.3.2云计算体系结构
6.3.3云计算服务层次
6.3.4云计算关键技术
6.3.5云计算的派生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智能处理技术
7.1开放复杂智能系统
7.2知识的获取、表达与推理
7.2.1知识概述
7.2.2信息与知识获取
7.2.3知识表示
7.2.4知识推理
7.2.5知识与智能涌现
7.3数据库技术
7.3.1数据库概述
7.3.2数据模型
7.3.3分布式数据库
7.3.4移动数据库
7.3.5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7.3.6常见数据库产品
7.4分布智能
7.4.1分布智能概述
7.4.2智能Agent
7.4.3多智能Agent
7.4.4移动Agent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物联网安全技术
8.1物联网安全性概述
8.1.1物联网的安全技术分析
8.1.2RFID标签安全性概述
8.2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
8.2.1电子ID身份识别技术
8.2.2个人特征的身份证明
8.3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识别技术
8.4物联网密钥管理技术
8.4.1对称密钥的管理
8.4.2非对称密钥的管理
8.5物联网密钥管理系统
8.5.1密钥的分配
8.5.2物联网密钥分配方法
8.5.3密钥注入
8.5.4密钥存储
8.5.5密钥更换和密钥吊销
8.6物联网密钥产生技术
8.6.1密钥产生的硬件技术
8.6.2密钥产生的软件技术
8.7密钥的分散管理与托管
8.8物联网中的消息鉴别和数字签名
8.8.1消息一致性
8.8.2数字签名
8.8.3数字签名的应用例子
8.9信息隐藏概述
8.10信息隐藏基本原理
8.11数字水印
8.12物联网IP安全
8.13密钥交换(IKE)协议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物联网的理论基础
9.1物联网下的控制理论基础
9.1.1经典控制理论
9.1.2现代控制理论
9.1.3几种常见的控制方式
9.1.4基于网络的控制理论基础
9.2信息论基础
9.2.1信息论分类及发展
9.2.2信息论基础
9.2.3物联网语境下的信息论——感知信息论
9.3网络科学基础
9.3.1研究网络科学的三个阶段
9.3.2研究网络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9.3.3无尺度网络和Barabasi?Albert模型
9.4CPS理论基础
9.4.1CPS—物联网的技术内涵
9.4.2CPS的体系结构
9.4.3CPS发展的科学技术瓶颈分析
9.5物联网关键的科学问题
9.6物联网建模探究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贰』 急求一篇关于智能家居的外国参考文献,带中文翻译,3000字左右。可以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谢啦!
试试OA图书馆吧。
输入下相应的英语关键即可。
『叁』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目录
第1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1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1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31.2.1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31.2.2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41.2.3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网络5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81.3.1操作指导控制系统81.3.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91.3.3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91.3.4集散控制系统101.3.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11.3.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1.3.7物联网控制系统121.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131.5关于MATLAB工具软件14习题117
第2章工业控制计算机182.1控制计算机的主要类型182.2IPC工控机的组成与特点212.2.1IPC工控机的硬件组成212.2.2IPC工控机的软件组成222.2.3IPC工控机的特点232.2.4IPC工控机的发展方向252.3IPC总线结构262.3.1总线概述262.3.2内部总线262.3.3外部总线292.4 MODBUS通信协议332.4.1概述332.4.2两种传输方式342.4.3MODBUS消息帧342.4.4错误检测方法342.4.5MODBUS的编程方法35习题236
第3章过程输入/输出通道373.1概述373.2模拟量输入通道393.2.1信号处理电路403.2.2多路模拟开关403.2.3前置放大器423.2.4采样保持器443.2.5A/D转换器453.3模拟量输出通道573.3.1多路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结构形式573.3.2D/A转换器583.3.3DAC输出方式663.3.4D/A转换通道的设计693.4数字量输入通道713.5数字量输出通道733.6抗干扰技术763.6.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763.6.2硬件抗干扰措施79习题387
第4章数字程序控制技术884.1数字程序控制基础884.1.1数字程序控制原理884.1.2数字程序控制方式894.1.3开环数字程序控制894.2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904.2.1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904.2.2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934.3步进电动机控制技术974.3.1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974.3.2步进电动机的工作方式984.3.3步进电动机的脉冲分配程序994.3.4步进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程序101习题4103
第5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045.1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1045.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1055.2.1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1065.2.2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1075.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频域模型1085.3.1Z变换理论1085.3.2连续时间系统的传递函数1115.3.3离散时间系统的传递函数1135.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1175.4.1基本概念1175.4.2状态空间表达式1185.4.3传递矩阵120习题5122
第6章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1246.1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1256.2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1286.2.1PID三量的控制作用1286.2.2PID控制规律的数字化实现算法1316.2.3MATLAB仿真确认被控对象参数1326.2.4数字PID控制算法的改进1346.3数字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38习题6145
第7章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1467.1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1467.2最少拍随动系统的设计1477.3最少拍无纹波随动系统的设计1557.4大林算法1597.4.1大林算法的基本形式1597.4.2振铃现象及其消除方法1607.4.3大林算法的设计步骤1627.4.4用MATLAB仿真被控过程163习题7167
第8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1688.1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概述1688.1.1软件的含义1688.1.2软件的特点1688.1.3软件的分类1698.1.4软件设计的一般过程1698.1.5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1698.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1718.2.1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软件1718.2.2数字控制算法的计算机实现1728.2.3控制系统的监控组态软件1758.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1788.3.1软件抗干扰技术1788.3.2系统误差的校正1868.3.3非线性处理1888.3.4标度变换1908.3.5越限报警1938.4输入/输出数字量的软件抗干扰技术194习题8194
第9章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1959.1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步骤1959.1.1设计原则1959.1.2系统设计的步骤1959.2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实现1989.2.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1989.2.2硬件的工程设计和实现1989.2.3软件的工程设计和实现2009.2.4系统的调试与运行2019.3某新型建材厂全自动预加水控制系统设计2019.3.1工程概述2019.3.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029.3.3硬件设计2039.3.4软件设计2049.3.5运行调试2069.4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模型设计2079.4.1系统概述与总体方案的设计2079.4.2硬件设计2089.4.3软件设计2109.4.4系统调试2139.5基于DSP2812的离网型智能光伏逆变器2149.5.1工程概述2149.5.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159.5.3硬件设计2159.5.4软件设计2189.5.5系统调试220习题9221
第10章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22210.1工业控制网络概述22310.1.1网络拓扑结构22310.1.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510.1.3差错控制22710.2网络通信协议22710.2.1OSI参考模型22810.2.2IEEE 802标准22910.2.3工业以太网23110.3分布式控制系统23310.3.1概述23310.3.2分布式控制系统特点23310.3.3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23410.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23610.4.1现场总线的特征23610.4.2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23710.4.3基金会现场总线23810.4.4局部操作网络23910.4.5过程现场总线23910.4.6控制器局域网络24210.4.7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24310.5物联网技术24310.5.1物联网定义24410.5.2物联网的总体架构、特点24410.5.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4610.5.4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257习题10259
参考文献260
『肆』 借点参考文献 毕业生论文 智能小区网络设计方面的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张宝星,梁郁鑫. 智能化小区系统集成设计实例[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2) .
[2]禹禄君. 网络综合布线介质的主流——光纤[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
[3]熊江. 数字信息家电和智能家居系统的产业化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01) .
[4]黄若嵛. 综合布线系统的智能化趋势[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13) .
[5]宋新民,金珠,盛进. 监狱智能化系统的应用[J]. 低压电器, 2008,(24) .
[6]张宏萌. 网络综合布线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大众科技, 2007,(02) .
[7]邱玉英,陈春景. 浅谈电子计算机机房防雷接地系统[J]. 福建建筑, 2008,(07) .
[8]魏小新. 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抗干扰[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3,(07) .
[9]张青松 ,于大鹏. 浅析综合布线(PDS)的管道施工[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12) .
[10]赵旭春 ,高崇纲. 楼宇自控系统(BA)调试和验收的流程[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03)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李江涛. 智能建筑结构化布线施工图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2]徐强. 都市人家五期BMS系统集成[D]. 四川大学, 2004 .
[3]周海发. 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及模拟实现[D]. 苏州大学, 2006 .
[4]谭靖. 雍锦湾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施工方案[D].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
[5]张鑫. 天津市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
[6]李俊. 基于分项计量系统的建筑能耗拆分与节能潜力分析研究[D]. 重庆大学, 2008 .
[7]高瑞德. 我国电线电缆市场的质量监管问题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
[8]于园园. 基于GSM的远程家居智能控制研究[D]. 长春理工大学, 2009 .
[9]王珏. 楼宇及园区智能化项目管理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09 .
『伍』 求关于基于GSM模块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英文参考文献(毕业文档中必须要有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楼主 我也想要 跪求啊 ~~~~ 谢谢了 [email protected] 真心感谢了 ~~~
『陆』 急求一篇智能家居方案设计及布线方面英文参考文献!
目前装修中遇到的各种管线预埋问题已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旦考虑不周,将会为今後的居家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电力方面依据目前已经进入户内的配电箱解决了集中控制和管理问题,而庞杂的弱电系统,由于涉及电信丶广电丶网络公司等多家管线,不但线路姓B,而且日益复杂。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来看,规范弱电布线已成为家庭装修的必需项目之一。随着近来宽带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全新概念的“智能家居1装修对家庭布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布线成为迫切的需求,规范的家用弱电布线系统逐渐成为继水丶电丶气之後第四种必不可少的家庭基础设施。
家居弱电布线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统一管理居室内的电话丶传真丶电脑丶电视机丶影碟机丶安防监控设备和其他网络信息家电,使之功能更强大丶使用更方便丶维护更容易丶更易智能化丶更易扩展新用途的家用弱电总管理箱,它的目的是为业主营造一个美好丶舒适的智能家居。
现代家装布线为先
您如果相信家居发展的智能化趋势,就请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家庭装修,一定要预先比较完善丶规范地预埋好各种线缆。
为什么要这样建议呢?
这是因为线缆的价格其实很低。一般一户购置各种线缆大约花费几百元左右,房间多的大户型居室最多也不过1000余元。但装修好後再想布线就不同了,拉明线?不好看!拆装修,重布暗线?太心疼,不划算!
所以,为了不给将来留下烦恼和遗憾,我们特别要提醒朋友们注意一点:只有预先布置各种线缆,并且集中到合适的位置(一般是室外线缆入户处),将来才能有机会方便丶美观地安装“智能家居分线箱”。不然到时您只好在处处不方便与损失惨重之间作两难选择了。
经济适用从标准“智能家居管理箱”开始
如果预算不够宽裕,可以安装一个标准型“智能家居分线箱”,并规划丶铺设好足够的线路,组建基本的智能家居布线系统。这样既可以马上应用,将来还可以方便地更换丶配置功能更强大的智能分线箱,享受更美好丶更舒适的“智能家居生活”。
比质比价“智能家居网络工程”总包为佳
智能家居的布线设计不光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布线方式,而且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网络线的技术指标丶性能,真伪;铺设线缆的技术要求;正确的线序;昂贵的专用工具和测试设备。就连看似简单的有线电视线路,往往因为没有规范安装,也会影响收看效果。
智能家居网络工程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普通的家庭装修公司大都没有专业的布线工程师,根本无力实施智能家居装修工程。所以业主装修时最好请专业智能家居装修公司来设计和施工,以保证享受到真正的“智能家居生活”。
二十年规划线缆质量第一
现代家庭内的电话线丶电视线丶网络线丶音响线丶防盗报警信号线等纷繁复杂,同为八芯网络线,就有三类丶五类丶超五类等,一般业主难以区分其具体性能和辨别真假。另一方面,因为各种线缆要预埋在地下或墙体内长期使用,无法随意更换,因此,线缆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专家建议:切勿贪图小便宜,应该从正规渠道购买线缆。
实用为主适当超前
家庭智能化建设应该本着“实用为主,适当超前”的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1)丶基础型:在主要厅丶房内安装电话丶网络丶有线电视和影音出口;
(2)丶扩展型:在居室所有房间内安装电话丶网络出口,在主要厅丶房内安装有线电视和影音出口;
(3)丶豪华型:在居室内所有需要和可能的位置安装电话丶网络丶有线电视和影音出口。
『柒』 关于智能家居的设计方案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题目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署名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材料方法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实验结果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讨论
(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结论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参考文献
(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捌』 无线宽带技术论文参考文献及名字求大神帮助
[1] 陈莉莉.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比较以及应用分析[J]. 科技资讯, 2009,(10) . [2] 赵彩霞. 浅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科技信息, 2009,(20) . [3] 程海英,陈勇. 无线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J]. 中国仪器仪表, 2009,(11) . [4] 刘丹谱,郝建军,乐光新. WiMAX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应用[J]. 中兴通讯技术, 2008,(01) . [5] 唐钊. 浅析高速公路数字视频监控传输与交换[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2) . [6] 易龙. 从中国无线技术与应用大会看当前六大热点无线技术[J]. 中国无线电, 2009,(09) . [7] 程广. 无线技术应用新亮点[J]. 中国无线电, 2009,(08) . [8] 毛卿. APN体系结构及其典型应用[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 [9] 江颉,金凤,蔡家楣. 无线电子商务中企业级CA设计[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4,(05) . [10] 李立仁,李少军,刘忠领.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综述[J]. 中国安防, 2009,(10) . [1] 张恩宝. 无线宽带技术及其行业应用研究[J]. 上海电力, 2009,(05) [2] 苏斌, 王玫. 谈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的发展前景[J]. 机械管理开发, 2000,(02) [3] 梁京章, 王冠华. 软交换技术在企业网应用的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S2) [4] 周旭, 颜廷河. 基于企业网的数控技术研究[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5] 张力峰. 企业网中的一种电子通信实现[J].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1998,(01) [6] 陈冰. 构建市东供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J]. 华东电力, 1999,(05) [7] 杨小枫, 顾洪军, 吴秋峰, 张佐.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企业网模型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7) [8] 王一如. 高速公路专用主干通信网组网技术[J]. 中国市政工程, 2004,(06) [9] 陶钧. 企业网如何防止IPC$入侵[J]. 铁道运营技术, 2005,(02) [10] 龚一光, 刘晓玲. 基于Intranet的库存商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机床电器,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