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文化是什么
古印度文化
印度河是南亚次大陆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约三千余公里,由北向西南,主要流经今天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境内,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它的两岸陈列着几座文明的古城遗迹。但是,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现这一重要的文化宝藏。
1922年,学者们在印度河的上游哈拉巴地方发现了摩亨佐·达罗及另一座与其同时代的古城遗址。这两个地方都作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的重要中心。接着又发现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西自伊朗的莫克兰海岸,东达恒河盆地的二百多处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由于哈拉巴发现最早,古城遗址最大,因此,学者们也称这一文化为哈拉巴文化。它的年代大体上是公元前2500—前1700年。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的主要成就:
1、 城市建筑与下水道。从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地区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街道整齐,房屋布局井井有条,水井、浴室、沟道、供水与排水体系严密,设备完善。哈拉巴和莫亨佐·达罗是最大的两座古城,各占约二、三百公顷土地的面积,是古代流域文化遗址的代表。
2、 度量衡制度与科技衫慎知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是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当时计量长度有两种:一种是在莫亨佐·达罗发现的用介壳尺,另一种是发现于哈拉巴的青铜杆尺。重量则是用砝码来衡量。古代印度河流域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多方面的。其中较突出的是建筑技术。乎中例如,他们在建造城市和底下水道工程时,能用精确的几何测量和数学计算,显示了较高的技术才能。使用青铜,且用融辣铸造法美观金属器。同时,其制造工艺水平也很高,有非常精美的蛋壳陶和穿孔陶器。并且人们为了与洪水疾病作斗争,在防洪和医药方面积累了不少知识。例如,例如他们加高屋基、建造堤坝,以便防止洪水侵害村庄和农作物。在医疗方面,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使用药物治疗疾病,如内乌贼骨可以开胃,外敷又可以治耳、眼、喉和皮肤等疾病。
3、 文字铭刻与印章雕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字的发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有了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但也有刻在陶器或金属制品上的。印度河流域各地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这些印章大多是用皂石、黏土、象牙和铜制成。印章上刻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有些还刻画着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和娱乐的情景,有些印章的雕画则含有宗教神化的意义。
4、 雕像艺术和珠宝妆饰。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发现一些造型美观的雕像,有陶制品,也有石制和青铜制品,数量虽不多,但可以看出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艺术水平是很高的。陶像中发现最多的是动物雕像,其中最出色的是上了彩釉的小松鼠。石像有的以动物为题材,人物雕像中最著名的是一个用石灰石雕刻的男半身像。青铜雕像最出色的是裸体舞女像。古代印度河流域的艺术家已经知道用镶嵌手法,以增加塑像的真实感。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世界珠宝妆饰品的一个重要产地,制造珠宝饰品的原料是贵重金属、宝石和次宝石等。并且各种人物雕像和印章上的雕画人物,不论男女都佩带着许多饰物。这说明珠宝饰物很受人们喜爱。
5、 娱乐玩具与生活用品。古代印度河流域的人门在游艺玩乐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最流行的是掷色子。音乐舞蹈也是当时的一种娱乐。古代印度河流域人们的生活用品(如饮食用具、家具等)都比较齐全。如家具有床、桌、柳条凳、苇席等。但是这些家具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只能从印章图画上和陶制玩具模型中看到。
大约到了公元前18世纪,这一文化的中心地区如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地就开始衰落了,城市建筑没有什么规划;庭院被分隔成若干小的房间;巷道被一些简陋的小屋所拥塞。几乎不能通行;贸易也不象以前那样活跃了等等。
什么原因导致印度河文明诸城市灭亡,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
1、 在摩亨佐·达罗居民点发现的某些人体骨骸,包括一个带有裂痕的头盖骨,曾被认为是入侵的雅利安人进行屠杀的证据。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站不住脚。首先,所发现的骨骸并不是岁塌山全都属于同一个居住层;其次,在遗址里没有发现外来文化紧叠在印度河文化之上的证据。
2、 将其归因于水灾。但这可能只是部分事实。因为,尽管在摩亨佐·达罗和洛塔尔发现有一些被洪水摧毁的证据,而其他的一些遗址(例如卡利班根)却没有这样的证据。在这个遗址,既没入侵者又没有洪水可以作证。这里可能是因为加加尔河的干涸,才使这个地区遭遗弃。瘟疫和由于过度采伐引起的对周围地形引起的侵蚀,也可能是某些居民点消失之因。
3、 一般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内部阶级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从发掘出的文物来看,当时阶级分化已经十分明显,贫富悬殊很大。并且由于当时人们不能认识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规律,大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自然灾害频繁,从而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下,阶级矛盾更加剧烈,这就为外族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印度河流域文化衰落的原因是由于内部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及外族入侵。
4、 有人认为在古代摩亨佐·达罗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地震中心,大约在前1700年前发生过一次地震,并引起了水灾,由此导致了摩亨佐·达罗城市的毁灭,致使整个印度河流域的文化衰落了。这种观点认为其文化衰落之因起于地震进而引发的洪灾。其与第二种观点差不多,我们不能以单一现象推断全部。
5、 究竟哪一种推论正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从考古发掘中考察,以及对印度文字的译度研究中作出正确结论。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特点家具选择技巧
不同时间的有着不同的家具,不同的家具它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家具的制作是跟当时的生活有着很直接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现在也有,这样的家具有档次,并且很有收藏价值,但是有的人对于家具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家里使用。那么小编就来介绍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特点?家具选择技巧?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银尺迟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凳、扶手椅等原本是少数游牧民族或者是西亚、古印度的高式坐具于此时传入中原地区。但席地而坐的传统生活方式尚未完全改变,但垂足坐的生活方式毕竟很方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此时期是高式家具和矮式家具并存的时期。
这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反映了垂足坐已逐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从此期壁画中可见床明显增高,可以跋床垂足,并有床顶、床罩、床帐。家具的脚型有直脚、弯脚。须弥座的造型结构被引入家具之中,成为新式家具的支撑构件。因为其形状像宫廷中巷弄之门,依形称为壶门结构。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是六朝以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点。
家具选择技巧
1、询问导购家具用料
不同价格的家具用料是不一样的,不要光顾着看外表,用料才是决定这个家具值不值得买的重要锋李因素之一。常见家具材料有板材和实木,实木又分全实木,框架实木和实木铁皮,这几种都是不一样的,全实木最贵,其次是实木框架,实木铁皮,最后是板材,按照你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用料的家具比较合适。
2、检查家具是否牢固
第二步要检查家具是否牢固,比如买餐桌餐椅的时候可以坐着感受一下,用手轻轻晃动餐桌,看看是否有晃动的痕迹,如果有那就说明这个餐桌的质量不行,其他家具也可以按照这种类似的办法试验。
3、看贴面家具拼缝要严实
不论是贴木单板、PVC还是贴预油漆纸,都要注意皮子是否贴得平整,有无鼓包、起泡、拼缝不严现象。一般贴面家具边角地方容易翘起来,挑选时可以用手抠一下边角,如果一抠就起来,说明用胶有问题。
4、看家具包边是否平整
家具通常要封边,就是在桌子侧面的位置,如果封边不处理好,家具困告没几天就要坏。可以摸一下封边处,如果不平,那就不行,有些家具会用钉子把封边钉起来,也要小心,注意钉眼是否平整,钉眼处与其它处的颜色是否一致。
3. 买古典家具好处有哪些古典家具的分类
古典家具是指样式偏古典的家具,多为明代、清代时候的样式。通常古典家具分两类,一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旧式家具;二就是仿明清式家具,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顶峰时代。仿明清式家具是现代的技术工人继承了明清以来家具高携绝制作工艺生产和销售的家具。下面就来听下我们对买古典家具的见解。
一、古典家具主要分为两类:
1、有价值的旧式家具,主要指的是明代至清代四五百年间制作的家具,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顶峰时代。这部分家具已具有了文物价值,因而价格不菲。因为原材料奇缺,从民间收购到的旧家具越来越少,卖一件少一件,因而旧式家具是只涨不跌。
2、仿明清家具,是现代的技术工人继承了明清以来家具制作工艺生产和销售的家具,不过这样的古典家具也是用上好的材料制作的,因而价格也很贵。
二、买古典家具好处
1.质坚
即:材质要坚硬、沉重、细密、耐腐,这样才能世代相传。人类有史以来唯独中国人选择了用红木这么坚硬的材质来做家具,据说这与明中期古中国的冶炼技术独步全球有关,由于冶炼技术的发达与木工刨子的发明为古典家具的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又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加之明代开放海禁、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了与东南亚、古印度等国的贸易交往,大量的硬木来到了中国,为古典红木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材和利器,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世思想,于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应运而生。
2.纹美
即:木材纹理千变万化,美如图画。传世家具的材质的纹理当然就要美轮美奂。自从明代硬木家具取代_漆家具成为宫廷的主流家具,“老红木”的天然纹理美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像黄花梨的纹理千变万化,如“鬼脸”、“狸斑”、山水纹、水波纹、虎皮纹、绸缎纹、芝麻纹、葡萄纹等等,明代工匠便以简洁明快,不饰雕琢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从而成就了明代光素家具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特色登上了世界家具文化的艺术巅峰。
3.色艳
即:材色戚姿高贵艳丽、姚黄魏紫。如黄花梨色彩丰富,由金黄、赭黄、褐赤到紫黑诸色。如紫檀的紫色,紫气东来高贵雅致、鸡血紫檀鲜红艳丽、牛毛紫檀沉稳内敛、金星紫檀光华耀眼、再如大红酸枝的枣红色,喜庆华贵。
4.味香
是指:“老红木”都能散发独特高雅的香气,如黄花梨的降香味,紫檀的檀香味,红酸枝的酸香味,能沁人心脾、延年益寿。因此用老红木制作的家具暗香浮动、馨香悠远。降香黄檀还是一味中药,有降压血,提神醒脑的功效。檀香紫檀自古就是名贵香料,古代的才子佳人用其制成香筒、香囊、带在身边或制成香料、香薰,在吟诗咏词或读书习字时焚上一炷香顿觉神清气爽、飘渺登仙。
5.性润
即:一是指油性好,材质坚而不腐,刚中有柔,紫檀、黄花梨材质的雕刻性能特好,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横”雕刻时即使将木纤维切断,雕件也不会断裂,这就为木雕艺人施展才华技艺提供了舞台(物质条件)。仙游和东阳的木雕大师利用紫檀和黄花梨雕刻人物、花鸟、珍禽异兽毫发毕现,“妙”。正因为材质油润、柔韧、雕刻的作品能保持数百年不变形、不断裂、不朽不腐。二是指晶莹剔透、珠圆玉润。即用“老红木”制成的家具经过隐举研磨、抛光处理后能产生若隐若显、透明或半透明的荧光效应,像绸缎如琥珀美玉般莹润,打磨后可不上漆,手感润滑细腻如婴儿肌肤,把玩后很快形成包浆,滋润可爱。
一套好的家具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同的氛围,也会给家庭成员不同的感觉。当然,古典家具从材质上说,都是实木的,实木的耐用,既然是古典风格了,那就不怕过时的说法了。
4. 椅子的历史_椅子的历史简介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椅子的地方,古印度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能坐椅子。在中国,椅,最初是树名。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后来,胡床作为闲居或外出携带的坐具传入了中国。《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
椅子最初被称为倚子,最早出现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碑阴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实际上,在《诗・�风》里:“椅桐梓漆”。《陆玑・草木疏》:“梓实桐皮曰椅”。《埤雅》:“椅即是梓,梓即是楸。盖楸之疏理而白色者为颂帆梓,梓实桐皮曰椅”。《说文》亦曰:“椅,梓也”。在1955年西安出土的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墓室壁画中,有一人端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可见,在唐朝中期毁樱此,中国人“坐”上了椅子。
从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到,很多人坐在椅子上,也有人踞坐在传统的雕花大床上,坐在椅子上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有人双足垂下,有人盘着腿坐,这证明当时椅子已经流行起来。
椅子流行以后的冲击首先是中国的坐礼,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吃饭纤迅、看书的家具。选自“华夏文物网”
5. 上海外滩震旦什么意思
上海外滩震旦有两层意思:
1、指震旦集团,台湾企业,做办公用品的。该大楼为“震旦国际大楼”,楼顶的“震旦”两个大字无非就是广告粗旁牌而已。
2、就“震旦”二字本身可能不单单是一块广告牌这么简单,“震旦”其实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好比我们古人称印度为“天竺”类似。在近代,上海还有震旦大学,鲁迅也曾称中国为震旦。
品牌文化
震旦集团现阶段在务实与创新的行动纲领主轴下,滚稿未来的经营策略仍将积极开创,确实掌产业趋势,延伸核心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办公设备事业方面,未来发展将全力推动办公室彩色化。办公家具方面,以明确的商品定位和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创造行销差异化;并结合岩备橡两岸设计资源,强化R&D,使顾客能获取更便利、更经济与更低的管理成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震旦
6. 古时的印度,很繁荣吗
并不是这样。印度从古代开始就沦为了殖民地,所以就没有繁荣过。
7. 求古埃及家具特点一篇,二三百字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家具。所谓的成熟,是指它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合理的结构和丰富的装饰。比如1925年从古王国时期的赫特菲尔斯女王陵墓中出土的家具就包括黄金床和坐椅。1922年出土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王座和从新王国时期好几位法老的陵墓中发掘的文物中可以断定,当时的家具已经很普遍了,因为除了象征权势的黄金宝座、反映贵族生活的盖柜、游戏桌外,还有更多的坐椅。而且这个时期的椅子、凳子和床等家具多以宝石、象牙、乌木、金银镶嵌装饰,还有精致的雕刻和水性涂世此料。
从古埃及的壁画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工匠已经能使用锯、斧、刨、凿、弓、椎、刀、磨石等工具,故而古埃及家具的结构也十分先进。采用了卯榫、搭接结构,木钉加金属件也普遍使用。以最能体现社会秩序的坐具为例,就有宝座、王妃椅、礼仪用椅、双人长椅和使用灵活的折叠凳等。几千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有了高效的机器和流水线,但这种结构和工具仍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工艺并没能超过聪明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家具的材料主要是杉木,其次是黑檀木,那里资源缺乏,木材多是从海外运来的。古埃及的海外贸易比较活跃,并配合军事远征的掠夺,为家具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古埃及家具为后世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希腊化时期,它影响了希腊裂让家具,罗马帝国时期。它影响了罗马的家具,到了19世纪。它又影响了欧洲的家具。所以说,它是欧洲家具的楷模。
再让我们作一个比较,这个时期的古埃及已经出现了椅子,而在另一个文明古国中国。还处于席地而坐的状态——双膝着地的跪坐方式。这种违反人体科学的坐姿很不舒服,有个极端的例子: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在家。偶尔放松一下身体,将两腿朝前伸平了坐在席上——这种被称作“箕坐”的姿势被认为是不雅观的,有悖礼仪的。孟子回家后撞见,顿时悖然大怒。扬言要休了她。
到了汉代,为了坐得稍稍舒服些,出现了供人们跽坐时双手扶凭的凭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不必一天到晚地“正坐”了,箕、踞、趺、斜等姿势丰富了坐姿。人们也可以坐在从西域传入的“胡床”(可折叠的坐具,俗称“马扎儿”)上了。唐五代时,中国人的坐姿开始改变,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遍,与此相适应的桌、凳、椅、屏风等形成了,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体系奠定了基础。进入宋代后,中国人的起居中心转移到了地上,终于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跽坐的习惯。也就是说。就坐的姿势而言,中国人将两只紧压在屁股下的脚拔出来。可以在椅子前晃荡,至少用了两千年。
2000年夏天。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文物到上海后,开箱那天我在库房里旁观双方专家验收。一张公元前1400年第十八王朝的黑漆乌木镶象牙方凳让我非常震惊,凳面是皮质的,四条腿的上部搜源迅以象牙镶嵌成当时流行的莲花瓣和水滴纹样,下部细腰,至脚部呈喇叭状,并有一圈圈弦纹。在现场的英国专家告诉我,这四条腿是车出来的,因为最近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古埃及已经有了车床。
惊叹之余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中国确实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在世界文明面前。特别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文化面前,我们不可夜郎自大。
在古埃及家具之后,有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中世纪各个时期的家具,我不在此展开论述。但我们必须知道今天有幸被我们看到的西洋老家具是从哪里来的。而且有必要引用一个马克思的观点:没有古埃及和古罗马,就没有现代欧洲。
8.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风格是怎样的
古印度与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地理范围包括现代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它包含了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的各种文化思潮。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是印度河流域禅坦文化(也称为哈拉巴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一个青铜时代文化,它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750年。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巴和莫亨佐达罗,它们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消失了。但哈拉巴文化仍保留在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北部
9. 从古印度到盛唐.佛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有哪些新的发展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都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颤戚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佛教造像种类十分繁多,有金像、铜像、雕像、夹纻像、结珠像、织珠像、绣像、织成像、塑像等,其中雕像包括木雕、玉雕、石雕、牙雕等像。在这些造像形式中,以石雕最为普遍,小者有石造像碑,大者有石窟寺的高大雕像,其次是金铜造像。这些造像形式不仅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起稿洞郑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隋佛教造像的鼎盛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唐代佛教造像有哪些特点? 唐代的佛像造像多见跏趺坐佛和倚坐佛,图案化,具有装键颂饰美的波髻仍然风行,但体现马土蜡造像影响的螺髻也渐趋流行。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以可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形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此外,“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10. “高脚家具”的风潮在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兴起的
“高脚家具”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然后经过五代以及宋朝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普及。在家具的发展史中如果单纯只是按照家具的高度来进行分类的话,中国古代家具大致可以分为“无脚家具”、“低脚家具”,然后再到“高脚家具”这三个阶段。其中所谓的“无脚家具”是指上古时期的古人喜欢席地而坐抑或是席地而睡。一开始古人席地而坐时大都是直接坐在裸露的地面上,但是有了席子之后人们便开始隔着席子坐在地上。
高脚家具由一种名为胡床的椅子逐渐演化而来,这种胡床则是伴随佛教从古印度引入的。等发展到唐朝时期,高脚家具的使用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进入五代之后,桌子、椅子等高脚家具的数量已经开始凌驾于榻、几等低脚家具。待经过宋朝这个时期的进一步发展,高脚家具彻底变成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使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