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改革后家居大变化居者有其屋
改革开放31年来,上海人的家居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八十年代简易的9平方,用涂料简单地粉饰一下墙面、添置几件家具;到90年代拆迁分配的产权房,流行的墙纸、护墙板和大吊顶,再到现在的商品房、精心装饰简约温馨或是时尚个性的家居环境。31年,上海人逐渐摒弃了“居者有其屋”的最低生活要求,转而寻求一种自我的居家环境;31年,家居作为一种文化变迁印刻在了海派文化的发展史中,上海人追求的不再是简单实用,而更注重家居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
小小9平方方便又齐全
【时间溯回:1978年老式弄堂】主人公:“老上海人”施奶奶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的住房条件大多紧张,大多数人家生活在石库门的老式里弄里拿差姿,多只有一间9平方的亭子间,房子谈不上装修,更不会铺张浪费,墙面简单地用涂料涂饰一把,简单地添置几件家具,比如一张床、一张桌即可。
“那时候我和老爱人住在烂泥渡路的老房子里,很简单的小阁楼,谈不上装修”,“老上海”施奶奶回忆道,“家里很简单的白墙壁,放了张床,一张抽台和一张四仙桌,那时候都是这样的,主要的是地方小,满足生活需要、实用为主”。
“那时候年轻人结婚,家庆友里也不怎么重视装修,倒是要添几样家具,条件一般的人家要‘36条腿’,条件好一点的要求‘72条腿’,床4条腿、大衣柜4条腿、五斗橱4条腿”,奶奶为我们一一数起当年年轻人结婚新房里的家当,“缝纫机也有4条腿,还有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在房里摆上一台三五牌台钟作为摆设。”
施奶奶还告诉我们,石库门的老房子大多没有卫生间,要用马桶,厨房也是公用的多,“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虽只有小小的9平方,东西倒也归置齐全。”厨卫皆公用简单又实用
【时间前进:1989年老式公房】主人公:老式公房住户张阿姨
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单位分房,一些上海人搬进了单位分配的老公房里,那时候分配的老公房不像现在户户齐全,其厨房和卫生间大多是公用的,“现在旧房改造后,条件好了,以前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少则两三家、多则四五家人家公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因为公用的关系,当时的厨房和卫生间自不必像今天一样大费周折的装修,只要在公用厨房里为自家的位置装上一个灶头或是摆消绝上个煤球炉即可,倒也省心”张阿姨告诉我们,“至于家里的装修,也就是用涂料自己粉饰一下墙面,铺上一块那个年代流行的塑料地板,就算是装修完成了,再搬上些家具,就可以轻松入住了”。
张阿姨提起当年的老公房,至今还有些怀念,虽然设施简单,但也充满浓浓温情。不过,张阿姨说,“当时我家的装修算是比较简单,大多数人家也都是这样简简单单,有些条件好的人家也会装修得更细致一些,但那个时候房子不大,所以会从节省空间、多存放物品的角度出发,将家布置得简单而实用”。拆迁换新房装修大考究
【时间停顿:1998年拆迁房】主人公:拆迁换房户陆先生
“住了一辈子小房子,好不容易分到一套房,手里有点钱,当然要好好装修一下”陆先生谈起当年拆迁分房装修时的情景感叹道,“条件好起来了,总希望能改善家里的居住环境,不再是简单实用的单一目的,也希望家美丽温馨。”
陆先生的家现在还保存了当年精心装修的浓浓痕迹,是典型的90年代中后期装修风格,精美的吊顶配上一盏大大的装饰灯,用墙纸装饰墙面代替了单一的涂料粉饰,最具90年代中后期风格的木材质护墙板和贴边线,家家都会在客厅放上一个装饰橱,还有那个年代开始流行的木地板,“当时装修花了4.5万,那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了”,陆先生说,“当年房子还便宜,这些装修的钱可以用来再买一套小房子了”。
拆迁分房后家里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陆先生家的厨房和卫生间也保留了90年代中后期的装修模样。“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当然也要好好装修一下,厨房我用了不锈钢的材料,上下都做了一些柜面和吊橱,现在的煤气灶是以前的液化气灶改造的,所以煤气灶的旁边还保留了当年用液化气时装罐头的柜子”陆先生说,“卫生间当时我的装修还是比较前卫的,跟现在的也接近,装上了陶瓷的卫浴三件套,深红色比较沉稳,还根据卫生间的格局装上一面三面折的大镜子”。
除此之外,陆先生家小女儿房间里的家具也是当时流行的“吊挂”的风格,请师傅定做固定在墙面上。衣橱是定做的、三门大橱加转角,衣橱上面定做了一排吊橱,窗台两边做了两排吊挂式书柜,连书桌都是定做的固定在墙边,“统一的粉色系,配上花色的墙纸,在1998年还是很不错的装修呢!”TIPS装修历史
“36条腿”
上世纪70、80年代结婚时,“36条腿”是结婚的标准配置。“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夜壶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条腿。另有一说是床、大橱、五斗橱、写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除了“36条腿”之外,还要加上“三转一响”,“三转”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是收音机。
“三五牌台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五牌台钟几乎是家家都要有的一件家居生活必需品。几十年一贯的模样,木质的外壳、黄黄的颜色,台式的老钟。内部是机械发条,每用十五天就上一次发条,走时非常准确,每隔半个小时就会自行敲打,到准点会按时间敲打点数来报告时间。
“木质护墙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常使用的装修方法之一,为保护墙面免遭损坏,提高装饰效果而在做墙裙时所用的木板和木质人造板。如胶合板、单硬质纤维板和刨花板等。通常用龙骨固定在墙面上。
“吊天面”
即“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简单地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修,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但形式上略有变化。上世纪90年代较为流行用木质板材制作的悬挂式吊顶,并凸现原木的色彩;现在则多选用石膏天花板或更时尚的玻璃材质制作的凹凸式和井格式吊顶,颜色与墙面统一。
❷ 70年代衣柜要10块钱吗
要10元。
70年代钢管的衣柜39元左右,大衣柜87元左右,带玻璃的97元左右。
衣柜是收纳存放衣物的柜具,通常以不锈钢、实木(木香板,实木颗粒板,中纤板)、困源钢化玻璃、五金配件为材料,一般以柜体、门板、静音轮子、门帘为组件,内置挂蚂尺慧衣杆、裤架、拉篮、消毒灯具等配件,采用冲孔、装配、压铆、焊接等工艺,具有阻燃、防鼠、无缝防蟑螂、防尘、防蛀、防潮、洁净美观、移动方便等作用,有大容量智能消毒衣柜、无电源通玻柜、不锈钢衣柜、紫外线消毒保洁衣柜、防潮多功能闷答衣柜、男女更衣柜、干燥防蟑螂衣柜、折叠衣柜、简易衣柜。
❸ 小市民眼中的家居变迁
09年湖南春季家装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中心举办,在人来人往的展厅,有一位50来岁的老人正在询问设计师问题。他就是家住长沙金帆小区的老谢。
70年代结婚:自己做家具
“你别不相信,我结婚那会,我家的家具是我自己做的”
老谢在乡下是一个木匠,年轻的时候手艺很好。70年代流行三大件——床、大衣柜、写字台。和老伴结婚时,老谢就自己做了婚房里的床、桌子和大衣箱。提起这个衣箱,老谢一脸的自豪,老伴当时很喜欢那个红色,因为当时很流行。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东西算不错的了,别看现在市场上,你想要什么家具就有什么家具,那时候,你在市场上都买不到,没有货,就算有钱也没用。”因为他是一个木匠,到处有人请他打造家具,所以那时候,老谢的生活在当地算是比较富握冲裕的。
80年代:买了四大件很高兴
“80年代,流行四大件,你知道吗?”
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曾经让80年代的人无比骄傲的四样东西。那时候,谁家结婚,女方能带来这四样东西,会觉得很荣耀。
做木匠活,要到处跑,走路很不方便,所以老谢在积累了一些钱后,咬咬牙买了一辆自行车。把车推回家的时候,老伴左摸摸,右段型歼瞧瞧,好像见了宝物一样。以后,老谢可以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做木工活租数了,腰包也更鼓了。85年的时候,老谢请了一些泥瓦工师傅到了家里,砌了一栋红砖结构的新房。在地面抹抹水泥,刷刷白石灰后,他们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90年代:女儿请了装修公司
“女儿请了装修公司装修房子,我是一个木工,所以我有点生气。”
90年代末,女儿在长沙上了大学,工作,然后买了房,做了一件让老谢不能理解的事情:请装修公司装修自己的房子。当时,老谢暴怒,从家里打长途电话,说女儿浪费钱,自己是个木工,这点装修的事情,让他带一些人就可以做好。可是女儿还是坚持找装修公司,不过请他过来监工,看看材料。
“你还别说,专业公司装修出来的就是不一样,看着舒服。”
现在,老谢也准备搬来城里住了,女儿给他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好就可以入住了,他说:“女儿说了,现在流行环保。”
❹ 时尚圈最具风格的70年代,在家居界又是什么样的
对时尚界来说,70年代是个迷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混合了波普、复古、波西米亚、朋克等各种风格,满大街都是蓬松头、阔腿裤、粗跟鞋、贴身礼服裙
❺ 20世纪70,80,90年代的家庭大件分别有什么
50-70年代
" 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显贴着计划经济的标签。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这“四大件”会让上了年岁的人如数家珍。是它们伴随着百姓走过了一段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历史,而他们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经历已经和这“四大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在其头脑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因为一块手表曾经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或“永久”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那时的“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以至于成了人们争相炫耀的资本。那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闲逛,其得意的劲头和现在开辆“大奔”去市场买菜的心情,估计是一样的。
80-9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哲学人说:时尚所创造出的美观东西总是随着时间而变得丑陋。“四大件”作为时尚的一种标志,自然无法逃脱历史的必然法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
[老彩电]
老彩电
进了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荣的是凭票供应时代的终结。老“四大件”再也不会被人们趋之若鹜,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诞生。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子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每个家庭的家居生活,它使人们在8小时以外有了更为新鲜的娱乐方式,它使居民们的菜篮子四季长青。然而,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落。黑白电视虽好,但它的魅力哪里比得上彩色电视?何况这个世界本就五彩缤纷,人们希望看到它本真的面貌。录音机的效果也不差,可把它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显就相形见绌了。还有家用电话、空调、电脑、微波炉……随着90年代的来临,人们在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似乎也懒得总结什么“四大件”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生活用品目不暇接,使人很难从中选择出哪种商品与你息息相关,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件”。即使你真的遴选出了几件,没过多久,它们也会被更先进、更完美的商品所替代。
新世纪
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崭新的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它会给人们的居家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乐趣。许多需要人们劳心费神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工作学习、走亲访友、外出购物……网络给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不知未来还会不会有“四大件”这个称谓存在?如果有,什么是网络时代的家用“四大件”呢?也许有一个小型的家庭健身房——因为人们的健康是网络无法包办的;也许应该有辆私家车,人们用它作为外出旅游度假的工具;也许……
❻ 过去老家具一般什么木料
过去老家具一般什么木料
过去老家具一般什么木料,过去的农村家具的木材资源还比较丰富,多数都是自己选用实木木材请木工师傅到家里专门制作的家具,每一件现在看来都是艺术品。以下分享过去老家具一般什么木料?
古家具都用哪些木材?
榆木 是中国北方做家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个品种。最高的榆树可以长到30多米,直径可达1米。榆木剖开后,它的边材呈黄褐色,芯材为淡褐色,纹理则像羽毛那样层层扩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开裂。榆木的强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桦木 产于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它的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来做门芯等装饰。桦木树皮柔韧美丽,但是,由于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所以很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杨木 是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木质较为细软,性稳,比较常见,多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这里所说的杨木也称为“小叶杨”,因为它有缎子般的光泽,所以也被称为“缎杨”。杨木有种“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杜木 也称“杜梨木”,为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杜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曾有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
柏木 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故民间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在于它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内著名的“黄肠题凑”即为上千根柏木方整齐堆叠而成的围障,可见它在木植中级别的高等。
樟木 在我国江南各省都有,台湾福建盛产。树径较大,材幅较宽,花纹很美,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使诸虫远避。我国的樟木箱名扬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顶箱柜等诸品种。北京的樟木桌椅几案类居多。旧木器行内将樟木依形态分为数种,如红樟、虎皮樟、黄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 为晋作家具的上乘用材。它经水磨烫蜡后会有硬木般的光泽,木质细腻无性,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核桃木制品明清都有,大都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核桃木木质特点只有细密似针尖状棕眼并有浅黄细丝般的年轮。重量与榆木等。
楸木 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松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可用做门芯桌面芯,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区别要点。
楠木 是一种极高档的木材,它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行内人视其质地有如下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
榉木 主要集中生长在中国的江苏、浙江和安徽,它可以长到30多米,直径可达1.5米。榉木纹理层层叠叠,比榆木更丰富,苏州工匠称其为“宝塔纹”,其木质也比一般木材坚硬,但不算硬木。
在明清家具用材中,榉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视。榉木是苏州地区制作家具的普遍材料。北方也有不少榉木家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与黄花梨同,素为匠师和收藏家重视。江苏工匠常把榉木分成三类,黄榉、红榉和血榉。树龄不同造成了颜色和密度的差异,老龄且带赤色者被称“血榉”,最为人所珍视。
杉木 呈浅黄褐色,纹理直,相对容易干,强度不错,但不耐潮湿或虫蛀。杉木常用来做建材。一些硬度较强、密度较密,肌理较均匀的品种也被用来制作家具。
瘿木 是树干或树枝上的异常突起部分。形成瘿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们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灾害的结果,包括细菌的侵蚀,甚至啄木鸟的啃啄。某些树种,比如香樟、榆树、楠树、柏树和柳树比较容易长出瘿木。瘿木纹理多作旋转的细密花纹,往往很难辨认它们究竟是何树种。但是,相同的颜色、肌理和纹路通常是来自同一母树。
树干分叉处和树根部位由于树木纤维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而长成瘿木似的纹理,比如楠木的瘿木便是如此。能开出大板材的瘿木中首推楠木。中国各地无处不有的桦树也容易生长出瘿木。
70年代农村家具通常用什么木料?
那个时候家具多为这几种木料做的:
第一种: 柳木,材质适中,结构略粗,加工容易,胶接与涂饰性能良好,干燥时稍有开裂和翘曲。
第二种:榉木,材质坚硬,纹理直,结构细、耐磨有光泽干燥时不易变形,加工、涂饰、胶合性较好。
第三种: 桦木,材质坚硬,结构中等,耐腐配,不易干燥,切削面光滑,涂饰。
其特点主要是硬度强,比较耐用,结实,很符合那个时候的风土条件。
农村客厅家具布置技巧
1、确保空间宽敞化
对于农村客厅家具布置,拥有宽敞的感觉是比较重要的事,不管空间大还是小,都需要注意,宽敞的感觉可以带来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心情。
2、布局尽量畅通
农村客厅家具布局要畅通,不管是侧边通过试还是客厅横穿式,都要确保进入客厅和通过客厅的畅通,这样整体布局才较为合理,不会挡住过道。
现代简约客厅家具选购技巧
1、我们可以考虑到,这种风格的家居中的家具基本都是单一的线条类型,缺乏装饰元素的家,往往也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就更加需要借助,软装的力量来点亮整个室内环境。最常见的'改善方式,就是可以采用诸如窗帘、沙发抱枕、壁纸、墙上挂件与桌布等软装产品来帮助调整。
2、如果想要让居住环境看起来,十分具有时尚感,不妨借鉴现代简约家居的装修方法中对于鲜亮色彩的巧妙运用技巧,例如,素净淡雅的主色搭配功能性十足的透明钢化玻璃材质,不仅能营造出个性前卫的家居氛围,以及助于加强采光,提升整个室内环境带给人的明亮视觉效果。
3、仔细研究现代简约家具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设计师都非常注重整体空间以及搭配家具所展现出的实用性能,颜色及外形简约,设计功能却并不简约,比如坐卧两用的多功能折叠沙发、可嵌入墙壁的收纳柜等等,看似十分普通,其实内在“别有洞天”,常常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以上介绍了70年代农村家具的相关内容,以前的家具主要是实木制作的,而且是手工打制,在今天可以算上是艺术品了。现在的实木家具价格比较贵,市面上也开始流行起板式家具,各大品牌纷纷推出定制家具服务,给消费者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还是十分方便的。
在农村,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有可能是“宝”,还可以卖钱,你有吗
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盖新房拆旧房的人也多了,在老家,以前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民居,但在这些年,笔者回到家乡之后,过去那些传统的老房子差不多要拆完了,这些都是村民自拆自建,很多老房子也变成了现代化楼房,设施也比较齐全。
虽然说这些年农村拆老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但还是要和大家说比较热议的话题,有人说现在的农村,老房子的木料有可能是“宝”,建议村民拆下来之后不要当柴火烧,甚至有的还可以卖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为什么说农村的拆下来的木料有可能是宝呢
农村的老房子都是继承下来的,这些房子少则一百年,多的几百年都有,以前,也经常修缮翻修,这是农村老房子一个特性,但房屋的木料如何选择呢?老一辈人会选择一些木质坚硬,防腐防潮的木料做房屋的支撑材料,其中最常见的木料就是老柏木和老榆木,这些木料都是当时建房很常见的。
甚至有的老房子还会用一些比较珍贵的木料做房梁支撑,也有一些老门窗,门板也是用上等材料做成,这些木料放在现在很值钱,老榆木和老柏木是做实木家具的必备材料,在这几年,很多人也开始下乡收购农村的老木料来做一些复古家具。
怎么卖钱
在家乡,之前就有人下乡收购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和村民要丢弃的家具,这些木料在村民的眼里不值钱,以前,村里交通闭塞,很少有人下乡做生意,可如今,道路也畅通了,下乡收购老物品的人也开始增加。一些村民得知老房子的木料可以卖钱,现在也不敢随意焚烧了,而是留着等人上门收购。
据说,现在的老榆木和老柏木收购价很高,前两年,有一户村民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卖了一千多。还有一套门窗卖了三千多。可以看到这些老木料和老家具有多值钱。当然,有些地方是按照木料的年份,成色和外观收购,也有的地方是按照吨价收购,这一点大家要询问清楚,不要给人忽悠了。
除了老木料和老家具之外,在农村地区也有一些老物品也是商人要收购的,比如说石磨、储水池、农具等等,这些老物品现在还有人收购,价格也是五十、一百不等、如果家里有这些老物件,大家也可以保留下,以后有人上门收购了也可以卖钱。
小结
总之,农村现在拆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有些传统民居的确有必要保留,村民也不要随意拆除。尤其是具有历史研究的古建筑,老一辈人辛辛苦苦修缮保留至今也不容易,如果把这些建筑拆了建现代化住房真的一点都不值。必须把这些东西传承下来,让大家对古建筑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农村这些老木料的呢?欢迎留言。
❼ 七十年代四川睡得床是
2米乘1.5米的小床橡拍运。70年代人们生活的房间狭小,放上一张2米乘1.5米的床就没有地方了,真是一贺芹间屋子半间炕梁梁。一张床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❽ 回顾6年从四面白墙到靓丽空间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们居室的方式不断在发生变化。从添置家具靠向“公家”申请,到家具凭票、一票难求,到家具走向市场、买家具连夜排队,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红火火的“展销会”时代每一个时代,把家居生活方式放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更显出沧海桑田的历史感。
【时间溯回:50年代】
两张单人床合并成个家
74岁的杨英大妈是位老杭州,解放初全家住在望江门外,别看现在是闹市区,那个时候这里属于郊区,最多的就是蔬菜地。
“我家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仨就挤在一间屋子里。”杨大妈回忆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家具,只要人住得下就行了,全家人吃、喝、拉、撒全都在这30多平方米里面。
“根本不存在成套的家具,结婚时,两张单人床一并就算成个家了。”杨大妈说,她结婚时是1953年,丈夫家离娘家不远,也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只有20个平方左右,还跟公公婆婆和当时未出嫁的小姑住在一起。结婚那一年,她刚满18岁,夫妻俩到乡下亲戚那弄来了点木头,钉成一张单人床,与丈夫的单人床一拼,就算结婚了。
“那时候的老房子都是泥地,很简陋。”杨奶奶回忆道,“家里除了床,一张八仙桌,一个樟木箱,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主要是地方小,满足生活需要、实用为主。”
“我的弟弟是在1957时结婚的,他的条件比我好一些,拼拼凑凑去市区的旧家具店买了一个五斗橱,一张床,一张八仙桌和四个条凳。这些家具都是用杂木做成的,油漆是用猪血做底色,外面加一层桐油。除此之外,就没其他东西了。”杨大妈说。
【时间溯回:60年代】
两个房间一个灯泡
金凯的老家住在败氏现在的武林路女装街东面,狮虎桥直街的对面。1961年出生的他童年、少年时期都住在民国时期一资本家留下的院子里。说起老房子,金凯至今非常怀念,虽然设施简单,但充满着浓浓温情。
“我们的房子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两层楼高的青砖洋房,前面是个院子,中间有个天井。院子里总共住了12户人家,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和我住在一楼两间十五平方左右的房子里。”金凯说,每个房间都有两张床,读中学之前是跟奶奶一起睡的,后来便在里屋角落用硬板搭了张刚好可容下一个人的“床”,每天就踩着写字台爬到床上睡觉。
受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限制,那时真正意义上的家具企业基本没有。金凯听父亲说,家里的五斗橱是父亲与母亲结婚时到旧家具店买来的。当时很流行五斗橱,黄色的,一边是五个抽屉,一边是一扇门的柜子,妈妈陪嫁一张八仙桌、一个樟木箱,算是家里所有的家当了。
有了姐姐后,奶奶从义乌老家来杭州带孩子,搬来了一批土改后分到的菜橱、放小孩子用的立桶,红木做的一张太尘兆师椅等家具。
“那时只要住得下就已经很满足了,根本没有装修的概念。”金凯说,老房子墙下面是青砖垒起来的,上面是木结构,楼板是灰木条与泥浆糊起来的,上面罩了一层暗红色的漆。
家用电器几乎为零,与现在五彩缤纷的灯饰相比,那个最原始的灯泡一直是金凯抹不去的记忆。12户人家只有一只电表,电费是按灯泡算,为了省钱,家里的唯一一个白炽灯灯泡就装在两间房之间的门上。
水龙头也是12户人家共用的,装在天井的一个角落里,水特别小。夏天天气热了,大家一个吊桶一个吊桶地提着,在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整个院子里没有一个卫生间,一大早就得去对面的公共厕所倒马桶。厨房就更不用说了,做所有的饭菜仅靠一个煤炉,一大早,家里的老人就在天井里发煤炉,整个院子烟气缭绕。
【时间溯回:70年代】
结婚数家具“腿”
如果说60年代初还有一些清末留下来的家具,那么1966年“破四察兄散旧”后的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墙上挂挂日历,贴贴奖状,到了年底,把领袖画像贴在墙上当装饰画。墙上摆得越满,越能体现其政治色彩,极少能看见家居的风采。不论你走到哪一家,看到的都是类似的墙面、类似的家具、类似的地面。
今年54岁的郑雨是70年代末结婚的,房子是父亲单位里分的。50多平米的房子隔成了一个“田”字形,房子是水泥地、白墙,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基本和现在交的毛坯房差不多,全家人把家具一打包就搬进去住了。
虽说装修不讲究,但年轻人结婚开始注重家具和电器,当时新人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还要“36条腿”,就是家里的家具腿加起来要达到36这个数字,条件好点的要48条“腿”。
“我结婚时就凑足了36条‘腿’。”郑雨说,“36条腿”是那时结婚的标准配置。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条腿。那个时候亲戚朋友结婚除了送被面、暖壶等用品,还流行送石膏像。在新房的餐柜上放上一些针织的白色工艺品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时间溯回:80年代】
装修游击队出现
46岁的姚玉仙上世纪80年代住在吴山脚下,一家三代人住在一个45方的楼房里,那时大部分人家住房面积都很小,所以折叠式金属家具得到了青睐,渐渐开始流行起来。
姚玉仙说,当时比较有名的杭州有“金鸡牌”钢丝床,宁波有“蝴蝶牌”钢丝床,价格在38.5元,相当于一个二级技工一个月的工资。钢折椅也流行起来,一把钢折椅30多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31元/月,买一把折椅要花一个月的工资。但为了节省空间,她的父亲还是咬咬牙买了一张钢丝床。
当然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还需要凭票到家具店去买。“那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凭票供应,生产、流通、消费都要按照计划来。”姚玉仙对于“家具票”还记忆犹新:家里想置办点家具得先凭结婚证去街道领家具票,即使凭票买家具也得限量。
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不少人家已经开始用石灰水或石膏粉将房顶、墙面刷成白色,再用油漆将墙面下部和地面刷成别的颜色,“一般是绿色、红色,”姚大姐说。受经济能力和住房条件所限,那时人们的脑海里没有“装修”或“设计”等词语。
随着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期,一部分人开始对装修比较重视了,石灰水升级成了涂料,它比白灰粉墙要光亮一些。塑料地毯、亚克力地砖、大理石有了,带花纹的石膏板也有了,还出现各种图案的壁纸,包窗台,包括木门已成为重点的几个装修项目,铝合金门窗和原色时木饰也成为最时髦的装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要装木墙裙,市场上也出现了地毯、地砖、石膏板等建材产品。
那个时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尝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装修”。不过确切地说,其实是装修游击队,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不要谈什么设计人员、环保装修了。他们只是在街边摆摊,家活工具一起上,干得最多的就是刷刷墙、贴贴瓷砖、吊吊顶,厨房、卫生间里最豪华的装饰也就是贴瓷砖,其他的一概没有。
【时间溯回:90年代】
家庭装修飞入寻常百姓家
90年代,家庭装修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家装行业也有了雏形。尽管80年代末出现的“装修游击队”的专业性和装修质量现在看来让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特定的时期为美化家居环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先生家安在古墩路的紫金公寓,房子装修是典型的90年代风格。“我当时是找路边的装修队来做的。”林先生说,那个时候,一些热闹的街边经常有举着“装修”牌子的“游击队”,他就从中选了一批安徽人。
“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别人家怎么装,自己就怎么装。”林先生说,当时“豪华型”、“宫殿型”比较流行,所以装修工人也给他家做了一些罗马柱,客厅的欧式吊顶上配了一盏大大的装饰灯,卧室里用墙纸装饰了墙面。新房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林先生在厨房里用不锈钢的材料做了一些柜面和吊橱,这些装修在当时算是挺不错的了。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家具流行开展销会。1994年是在无锡,到了1995年则在杭州举办。同年,杭州第一个家居市场开始出现,也就是前不久刚刚拆迁的石祥路家居市场,林先生家的床、写字台就是从那里买来的。
90年代中后期,正规的家装公司逐渐多了起来,抢去了“马路游击队”的半壁江山。慢慢地,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开始有了设计的意识,愿意多花一些钱聘请专业的装饰公司和设计师为自己设计、装修房屋。
【时间溯回:进入21世纪】
家装强调得更多的是个性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人们的装修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刘晓两年前买下了滨江区的一套商品房,想让自己的“婚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品位。他请了专业的装修公司设计,瓷砖、洁具、地板、橱柜、居室门等均纳入家装公司的流程,确保整体风格统一。
“我觉得装修可以简单一些,装饰多一点。”刘晓说,他不喜欢90年代那种浓重的风格,选择家具时,特地挑选了现代感的布艺沙发,上面再配一堆各种颜色的抱枕,椅子是传统的藤条椅,给人别具一格的休闲感觉。以前装修很注重吊顶、玄关,但他只要求风格统一,另外更看重的是节约、环保。简单地硬修,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软装,已经成了他们这些80后在装修时的一个共识。
“当今的家装更多地强调的是个性,极简风格、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谁都不愿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别人雷同。”刘晓说,现代人装修选择非常多,参与团购会,网购建材,软装,在网上写自己的家装日记,整体家居,私人定制家装已经从最初的零装修到有饰无装,到追求豪华装修,再到回归简约,重设计,求个性,讲环保。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家装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家居环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方空间,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真正舒缓和释放的平台。
❾ 70年代人们住什么样的房子有住楼房的吗
70年代人们住的房子,多数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常常一家5---8口人,都挤住在不搜禅足历掘30平方米的房子里。也有住楼房的。不世烂尘过那时候的楼房也不大,也就只有30--50平方米。厕所,水龙头都是公用滴!
❿ 改革开放31年回味家居大变迁
1978-2009,当我们尝试去总结中国家居业31年变革,内心有着些许彷徨和不安。31来家居的变化,见证着祖国31来经济的腾飞。作为一家家居类的门户网站,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31所承载的厚重,也感谢祖国这31的发展。回顾30年来家居的变化,我们唯恐会遗落任何一个值得纪念的细节。于是,小心地翻开历史的篇章,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缩影,勾勒31年的脉络。
80年代前
31年前,人们的脑袋里并没有什么“装修”或“设计”的概念。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有一间房子住已经很满足了。
图为没有任何装饰的家。
这张图片是九十年代初引起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的一个镜头,镜头里展示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个场景。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刘慧芳的身后的家几乎没作任何装饰。
图为用画报装饰墙面。
这张图片是南方都兆差市报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主人公是广州人,人称洪叔,他住的单位职工宿舍只有18平方米,还要挤三口人,他往墙上贴满了从《人民画报》、《大众电影》上剪下来的图片。这样装饰墙面就觉得很漂亮。
80年代
80年代,在城市里,如果单位里分配了福利房,大抵都是直接入住。但是也有一些家庭会把自己的家稍稍打扮下,比较流行的装扮是——往地上刷红油漆,墙面涂上草绿色或浅蓝色的墙裙。有条件的家庭,开始往地上铺软质地板胶。
图为木制墙裙。
这张图片是《甜蜜蜜》的剧照,背后是木制墙裙。这是在邓超饰演的主人公家里,他的父亲是个干部。不过在一般家庭里,木制墙裙还是比较奢侈的,它被广泛应用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
图为绿色墙裙。
这张图片上的绿色墙裙有些接近80年代流行的墙裙。
图为软质地板胶。
这张图片上铺的就是软质地板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色,下面的图片是当年比较流行的花色,比如玉兰花系列,很多家庭都是铺的这样的地板胶。
图为当年比较流行的软质地板胶花色,右为玉兰花系列。
90年代
到了90年代,家家户户开始谈论起装修,那个时候“装修”这个词虽然深入人心,森猜型但是缺少个性化的东西,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成像谁谁那样的。那个时候的装修风格颇为繁琐,尤其表现在吊顶上,木纹纸质贴面的吊顶,特别复杂。客厅大的,还喜欢在家里搞个罗马柱。地上铺起了瓷砖,不过是很小块的那种。条件好的,已经往家里铺木地板了,卧室里是地毯。开始广泛的用木制墙裙。墙面上部全部是海面丝绸面的软包,下部是合成板材的墙包。墙壁上钉着塑料荷花头的壁灯。整个家的装修感觉特别重,弄得家家都跟KTV包房似的。
图为复杂的吊顶,令人眩晕的吊灯。
图为客厅罗马柱,现在运用于欧式风格装修,不过在90年代,家里都爱弄。
图为家里弄得像乡村KTV包房。
2000年代
现在的家装越来越强调个性,简约风、田园风、地中海风家家户户,都不愿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别人雷同,这是一个讲究个性的年代。人们也开始用以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装修。参与团购会,网购建材,软装,在网上写自己的家装日记,整体家居,私人定制装修,变成了一项有意思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其中的乐趣。
图为田园风格装修,这是网上比较流行的欧式田园风格。此猜
图为同样是网上流行的鬼手帕系列,地中海风格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