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平森林童话家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平森林童话家具有限公司是2016-07-15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镇园丁村客都汇创业园311。
武平森林童话家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824MA349Q7A2R,企业法人魏秋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平森林童话家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上经营:家具、服装、鞋帽、农产品、五金产品、日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办公用品、工艺品、建筑材料、橡胶制品、电气设备、矿山设备、劳动防护用品、婴儿用品、钢材。
通过爱企查查看武平森林童话家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Ⅱ 武平闽联世家家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平闽联世家家具有限公司是2017-03-30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镇工业园区F-04-2地块一层3号厂房。
武平闽联世家家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戚顷侍号是91350824MA2Y4BLW94,企业法人郑群,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平闽联世家家具有限公司的经营乎皮范围是:家具加工、生产、销售(含网上经营)。(依法须高吵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武平闽联世家家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Ⅲ 岩前镇的经济概况
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元。拥有各种成份的企业4600余家。
1985年,建镇财政所。1988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213万元。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多种经济实体及各种经营的迅速发展,镇村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943万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个行政村财政总收入147万元比1988年增长3.48%。
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40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762万元,农业总产值10294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长313.94倍和5.76倍。
2014年,岩前镇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
全村共有耕地1667亩,人均耕地0.34亩,全村山林面积6567亩。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182.7万元,村财年收入约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主要农产品:马铃薯、烤烟、大豆、李子等;
粮食生产
岩前是武平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大豆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杂粮。205国道沿线大部分农田实行烟—稻、烟—菜连作,1988年后,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08.67公顷,粮食总产量15442吨,平均每公顷产4965公斤,分别比1988年增27.46%和12.59%。经济作物
境内经济作物有花生、烤烟、玉米、蕉芋、生姜、木薯等,果树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开始,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大面积栽种果茶,相继建立3个果茶基地。1995年,发展商品蔬菜,岩前镇蔬菜发展公司成立。2000年,种植花生527.67公顷,产花生1013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县的33.53%和32.09%;烤烟种植面积700公顷,产烟1344吨。全镇共建成水果基地4个。茶园34.73公顷,产茶12吨。果树种植面积287.66公顷,产果1068吨,其中柑橘种植面积18.53公顷,产量244吨,枇杷种植面积17.86公顷,产量96吨,柚子种植面积8公顷,产柚65吨,甘蔗种植面积12.53公顷,产蔗478吨,玉米种植面积181公顷,产玉米845吨,蔬菜种植面积521公顷,产菜12220吨。林业生产
1988年,采取封、管、造相结合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1990年,镇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95年为保护森木资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区剩余段木等培育香菇,仅将军村当年就种植300万袋。实现社会产值700多万元,纯收入400万元。1998年,把宁洋、将军2个行政村划为镇双千亩毛竹生产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顷封山育林257.33公顷,迹地更新47.26公顷,生产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万根、油桐子35吨、松指279吨、棕片33吨、笋干70吨、山苍子18吨、香菇181吨。畜牧水产
1987年,镇内群众自发兴起饲养美国皇鸽热,迅速遍及全县。大布村村民王贺龙引进香港皇鸽,南京鹦桃鸭等种苗创办养鸽为主的养殖场,产品销往香港、深圳、广州、厦门、河南等地,年产值29万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长王兆国等领导专程前往参观。后因饲料价格上涨,肉鸽滞销,养鸽热急骤降温。2000年,全镇生猪存栏35512头,养牛3019头,家禽31.30万只,蜜蜂560箱;肉类总产量2258吨,禽蛋583吨,蜂蜜5吨;养鱼水面131.13公顷,水产品501吨。与1988年比生猪存栏数增长10.2倍,牛存栏数增长12.51倍,家禽饲养数增长18.21倍,养鱼水面增长11.37倍。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业基地之一。
1988年后,县办水泥厂、岩前机械厂,农村手工造纸和石灰石生产、胶合板厂等一批镇村企业,在经济改革中,相继改制为承包、租赁、联营、股份等形式。岩前机械厂生产的人造金刚石切割片,产品驰名中外,除销往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还远销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199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工贸小区13.33公顷,第一期工程征地15万平方米。岩前镇企业管理站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先进企管站称号。
1997年后,农村个体企业迅速发展,金山煤矿、麻油鸭加工厂、杨梅畲水库电站、木制品加工厂、重钙厂、锡箔厂、新光明农场、饲料厂、稻谷加工厂、善联花生制品厂、大布胶合板厂、龙武挖掘机厂、群艺家具厂、大富豪家具厂、锦添家具厂等干企业相继建成。
2000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869家,从业人员5878人,创产值55457万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33762万元,实现利润3366万元,上缴税金870万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机械、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体系。
岩前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进;其中镁合金集中区(即为岩前工业集中区西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入园企业福建鑫利华年产5000吨镁合金屑粒生产线项目等已建成试产。
岩前镇建材、煤炭、机械、铸造、化工、水电、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家俱、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
2006年岩前镇引进项目22项(含技改、扩建项目),其中投资在500万元的项目有香江矿粉制品有限公司、恒鑫矿业有限公司、武平县强友建材厂等12项,完成投资8532万元,引进县外资金6439万元。
2014年,岩前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拥有4家亿元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988年,镇内校舍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为1层—2层,全镇学校占地面积12.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74人教职工145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4048人,教职工219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55人。此后,新建校舍逐年增加。
1992年,掀起集资办学热,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扩建一批校舍,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00多万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维修校舍3883平方米。
1994年,经省、地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验收,岩前镇农村小学通过“六项督导”教育评估。次年,青壮年非文盲为99.3%,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扫盲标准。经地、省人民政府验收,岩前镇实现基本无文盲镇。
1996年,镇文化技术学校被省教委授予“先进文技校”称号。
1997年岩前学区被国家教委授予“中华扫盲奖”。
1998年,岩前镇被福建省教委评为“幼教先进乡(镇)”。
2000年,全镇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5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占地面积10.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费用总计27.863万元。其中购置电脑22台,全镇学校藏书9.48万册。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4917人;幼儿园1所,幼儿班34个,在园幼儿1020人。教职工501人,其中中学教职工225人,幼儿教职工37人。
1988年,岩前镇建有农技站。
1989年,岩前镇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重点抓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
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贵村建办武平县科技综合开发示范场,作为县内的重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承担省、地科委的“优高”综合开发项目。确定为科技示范镇。
1996年岩前镇通过省、地验收,达到省定科技示范镇各项指标。
1999年,武平狮岩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低温电镀金刚石薄壁工程钻头,在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0年,镇内有烟草专业技术协会、茶果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85%中青年农民掌握1门—3门实用技术。全镇有各类技术人员350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142人,初级技术人员208人。
1988年,镇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37人。16个行政村有医疗站,有村医务人员35人。
1996年,岩前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认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2000年,岩前镇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55名,设中西医门诊、手术、化验、X光、超声波、心电图、防疫、妇幼保健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35张,卫生院占地面积2999.3平方米,院房建筑面积5438.48平方米,医疗诊断器械设备总值约36.32万元。有村卫生所39个,街道门诊部1个,个体医疗所4个,厂矿企业医疗室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3人。全镇98%人口饮用安全水。
1988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住房建设投资随之增多。
1994年开始实施《岩前镇总体规划》,镇所在地规模面积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先后开辟2条新街,2个新村和1个边贸市场。
2000年,镇驻地建成东自烤烟场、南接大岗湖,北临伏虎村,西抵峰贵村、县水泥厂,总面积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扩大3倍镇内主要街道3条,总长3.2公里,巷道10条,总长4公里,主街长800米,宽24米。街巷铺水泥路面6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8750米。新建镇政府办公楼、邮电支局、卫生院、烟草站、建设银行营业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农行营业所等,公共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4000平方米,设立街道路灯及高架灯。90%行政村道铺设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学校等公共设施。伏虎村、宁洋村、跃进烤烟场、东峰新村按规划逐渐扩大。造福工程139户,人口741人。
Ⅳ 清明特稿 ‖ 石禄生:忆念先祖话收藏
我的收藏世缘
◆ ◆ ◆
文 |石禄生
引言
又是一年清明时,皓月当空,心思如水。此情此境,缅怀祖先是人们内心深处情真意切的心灵主题。今时风月万古传,祭拜祖先的意义,不仅在于怀念逝去的亲情,更在于从中追寻精神的指引。
大千世界,万物皆有缘。回首往事,多年来,笔者兄弟数人致力于收藏事业,如今略有小成,算是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莫不源于本人祖上世代传承下来的收藏情怀。这也是先祖给予我们兄弟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笔者所在的家族,即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石氏,自十九世祖石映辉公(字修堂)、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含卜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以来,世代衷情于古代器物的收藏与鉴赏。
历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故,我祖上几代人累藏下来的器物,大部分虽已遗失或遭毁损,但仍有少量得以有幸存留于世,其中包括青铜器、瓷杂、古家具、古字画等。
受世代收藏家风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笔者兄弟数人开始涉足收藏领域。
从初始的浅尝辄止、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大举投入、深度鉴赏,我们的收藏实践很快就从家传“情怀”层面转入到了“专注”收藏阶段。
时下有一句话叫 “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用来形容为人之道。同样的句式套用在笔者的收藏事业中来,则可谓“ 始于情怀,忠于情怀,归于专注。 ”
回首收藏生涯,笔者深感有必要回过头去,重温一番我家族祖上几代人的收藏足迹。
值此普天祭祖之际,笔者捉笔写下这篇小文,以缅怀前人先祖,追忆他们的藏家情怀及其渊源。
缘起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一届的科举会试,产生了两位响当当的进士人物,一个是 阮元 ,江苏扬州府人,是年二十五岁;另一个是 伊秉绶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是年三十五岁。此二人皆进士及第,他们后来均以金石学、书法、书画、经史等方面的造诣和成就,载誉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仿老隐这一年的会试主考官当中,其中有一人是礼部右侍郎铁保,他是“清四大书家”之一。
阮元和伊秉绶在会试当中展现出来的文史和书法才华,引起了铁保的注意和赏识,这为他们日后的交集埋下了伏笔。
其时,笔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辉公,在山东境内任武官,其官阶为武略骑尉。
石映辉公作为一介中级武官,原本跟阮元、伊秉绶这样的文人进士八竿子也打不着;但谁也想不到,数年之后,相同的金石雅趣和收藏爱好,将石映辉公、阮元、伊秉绶等人拉到了一起。当然了,此为后话。
话说阮元考取进士功名以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这是一个短期职位,主要的职能大概是学习和了解为人臣子的职责和规范之类的常识,并从中获得一些初始经验。
负责教习庶吉士的人称之为教习官。当时担任庶吉士大教习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和珅。由于这一层关系,作为新人的阮元,跟和珅接触颇深。
众所周知,除了皇室藏家,和珅在大清史上算是无出其右的收藏大家。
据推测,他对古代青铜器、书画、文玩等藏品的酷爱与鉴赏功力,在相当程度上感染或影响了阮元,这使得阮元将来在繁重的仕途工作中也不忘潜心钻研“金石学”。
1793年至1795年,受乾隆皇帝遣调,阮元在山东任提督学政,也就是主管山东全境的教育与科举事务。
期间阮元广交山东及寓鲁的收藏家和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等,这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1794年,曾经担任阮元科举主考官的礼部侍郎铁保,被任命为这一届科举乡试的山东考官,他抵达济南后,身为提督学政的阮元自然要全程相伴。
出身于满人武官世家的铁保,对武略之事全然不感兴趣,却对源于汉文化的收藏文化、金备厅石学、传统书画等情有独钟,且造诣深厚,这让阮元大为触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阮元开始编修《山左金石志》,并与山东巡抚毕沅共商考古事宜。总之在阮元的带动下,山东官场乃至民间社会都掀起了考古、收藏等风气,以及“金石”文化风。
彼时,我的十九世祖映辉公,在山东任武略骑尉已多年。在此要说明的是,清代的“武略骑尉”官阶称号,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制定的。
可见,石映辉公或许是清代最早一批“武略骑尉”当中的武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武略骑尉后来成为世袭制的官职,即有着相当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由此推之,石映辉公在山东的任职时间,远超阮元。
或许是受阮元在山东境内掀起的收藏文化风的影响,又或许是石映辉公本来就有此雅趣,反正他后来也加入到了古文物的发掘、收藏和鉴赏行列中去。
其时,石映辉公年近退休,按照大清军律,逐渐卸下了繁杂的军务,这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培育收藏雅趣。
那时候,历史藏品几乎并不具备货币化流通的功能,收藏家收集古物的多寡,通常取决于收藏家本人付出的心力和精力,财力倒在其次。
因此,石映辉公在山东任职期间,凭着一股子收藏雅趣,收藏了不少历史文化价值甚高的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乾隆末期,作为深爱收藏文化、醉心于“金石”文化的同道中人,贵为“学台”的阮元,和身为“武略骑尉”的石映辉公,有着较为密切的交往。
阮元时年三十出头,而石映辉公则远年长于阮元,但年龄的悬殊并不妨碍阮、石二人互为忘年交。
本着收藏之道或金石雅趣,阮元和石映辉公互有拜访,不论朝政,亦不谈风月,二人共赏收藏之趣,同鉴古物之谜,交流之余,互换藏品物件亦有之,互赠诗文更是家常便饭。
石映辉公和阮元的收藏雅趣之交,在本人所在的石氏家族内部,被引为千古佳话,代代称颂。
石映辉公已经进入武官生涯的尾声,不久后他即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族谱中没有记载),他携带毕生累藏的藏品物件,归隐了家乡即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
临行告别之时,作为文人赠礼,阮元提笔写下了宽幅书法作品《朱文公家训》,赠予石映辉公。应石映辉公的请求,该书法作品以屏风格式写成,除了遵照原文抄录清初理学名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又名《朱文公家训》),还在正文两边写下了一幅楹联名句: “尊前俱是蓬莱守,笔下还为鲁直书。”
对于这幅阮元书法赠物,石映辉公视之如珍宝,他归隐家乡后,即着手打造了这款高长的屏风(如图),将阮元书法《朱文公家训》刻制于其上,以作为石家的家训家规镇宅之宝。尤其难得的是,这款屏风迄今仍保存完好。
缘转
跟阮元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伊秉绶,虽年长阮元十岁,但二人却以大抵相当的文史才华和书画雅趣,互有惺惺相惜之情。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相互仰慕只停留在神交的层面,但闻其名,不触其人。直到后来他们在扬州相遇了。
当阮元在山东以“金石之学”闻名于大江南北,并与石映辉公互有往来共探收藏雅趣之时,伊秉绶尚在京城刑部任职。
阮元在文物考古、收藏、金石学等领域的奇闻异事,伊秉绶时有耳闻;但对于石映辉公其人,同为福建汀州人士的伊秉绶,彼时是全然陌生的。
嘉庆四年(1799),伊秉绶终于离开京城,转任地方,他的新职务是广东惠州知府。
这时候阮元已经从山东学政调任浙江学政,不久又升职为浙江巡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比伊秉绶年轻十岁的阮元,他的仕途发展好于伊秉绶,官阶级别也更高。
嘉庆十年(1805),对阮元和伊秉绶来说,都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工作或生活变故:
这一年,阮元的父亲去世了,而且是在阮元位于杭州的巡抚官邸内病死的,此前其父一直跟随他在任职所在地居住。
阮父虽然是在杭州死的,但按照逝者要落叶归根,以及为人子应解职“丁忧”(即守孝节)的伦理惯例,阮元回到了家乡扬州,并要在家居住满三年,才能重新恢复官职。
而伊秉绶此前因在惠州知府任上得罪了顶头上司而被罢职,正值“待业”之际,这一年因扬州发大水、闹水灾,已经转任为两江总督的铁保,出于对伊秉绶的赏识和提携之心,力荐他做了扬州知府。
由此可见,铁保是阮元和伊秉绶共同的“恩师”或知己,他对阮、伊二进士的人生影响是很大的。此为题外话。
重要的是,伊秉绶和阮元终于在扬州相遇了。此一时彼一时,之前阮元贵为巡抚级别的朝廷大员,如今因“丁忧”而赋闲在家,而伊秉绶却成了他的父母官。
有关伊秉绶在扬州知府任上治理有方,从而深受扬州百姓爱戴的事迹,可参阅 《才高八斗,卿本张狂,他最终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一文,在此不赘述。
本文着重谈谈伊秉绶和阮元为弘扬收藏文化、金石文化而相识相交的往事。
伊秉绶和阮元同一年进士出身,惺惺相惜多年,之前始终没有机会做正面交流。如今同在扬州,相互拜访,进一步深交是顺理成章之事。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科举背景,相同的“恩师”即铁保,更有着志同道合的经史、书画、金石、青铜等收藏文化意趣。多少个江风习习的夜晚,在辽阔的扬子江畔,伊秉绶和阮元促膝长谈,共鉴收藏文化之风雅:
嘉庆十年(1805),阮元在扬州建隋文选楼,两江总督铁保题写“隋文选楼”石额,今存扬州高旻寺中;伊秉绶则题写了漆联“七录旧家宗塾,六朝古巷选楼”。
嘉庆十一年(1806),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以官府的名义特聘阮元等人议编了《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
同年六月,扬州知府伊秉绶嘱托阮元重刻“石鼓十石”于扬州府学。十月,阮元所撰《十三经校勘记》刻成。
同年,阮元经与翁方纲、伊秉绶、江藩等“金石”名家共同辩识,考古论证了西汉厉王刘胥造宫殿用石,伊秉绶将之运于扬州府学。
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经考古论证,在扬州雷塘一带,发现了隋炀帝陵,并亲自立了碑石,又请扬州知府伊秉绶题写了石碑文字。
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共相处了两年多,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为弘扬扬州本地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诸多的贡献,被引为历史佳话。
嘉庆十二年(1807),伊秉绶因其父病故,从刚刚调任不久的江苏河库道任上解职,回家乡福建宁化“丁忧”。伊秉绶和阮元就此作别。两人的相知相交,戛然而止。
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的文化“合作”之简短,固然令人唏嘘,但他们的分离,也引出了另一段藏家友谊或“金石”友缘:
笔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辉公,早在嘉庆七年(1802)即已在家乡去世,但他对收藏文化的痴迷,及其累藏古物件之成就,给早前在山东与之交往的阮元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由于古代通信不便,阮元并不知石映辉公已经去世。
所以,当伊秉绶与阮元辞行之时,阮元郑重其事地向伊秉绶介绍了其好友石映辉公,并告知了石氏家乡所在的地址,再三托请伊秉绶回到福建后,务必去拜访跟伊氏同为福建汀州府籍人士的石映辉公。
缘续
众所周知,伊秉绶自从扬州辞任回到家乡福建宁化“丁忧”以来,再也没有回到清廷官场中去。他先是一心在家为先父守孝,后则因潜心于金石学、书画等学术或文化意趣,加之居家陪伴母亲之需或厌倦官场之故,他干脆拒绝再出远门任职,尽管来自朝廷的邀约不断,伊秉绶也无动于衷。他的仕途生涯就此终结。
对伊秉绶来说,固然远门是不出了,但近地短游则多多益善。居家期间他当然少不得去宁化周边行走,并借机发掘各地的文物历史和“金石”文化。
除了这些地方之外,伊秉绶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地方,即跟宁化同在汀州府辖区的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因为这是阮元向他引荐的收藏家石映辉公的家乡。
伊秉绶的家乡宁化县,距离石映辉公的家乡即今武平县,不过百来华里,旧时两地一并归于汀州府辖制。
因此,伊秉绶走访石映辉公的家乡,并不是难事。终于有一天,伊秉绶收拾好心情,踏上了寻访石映辉公的路途。
作为前四品朝廷命官或暂停履行公职的四品大员,伊秉绶的出行得到了汀州府辖制区官府的通力协助,他很容易就找到了武平中堡村。
令伊秉绶感到意外和难过的是,来到武平县中堡村后,他获知了石映辉公去世多时的消息。遗憾之余,令伊秉绶倍感欣慰的是,石映辉公的儿子亦即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对他的来访抱以热忱欢迎。
石邦殿公继承了其父的收藏雅趣,不仅将石映辉公收藏的古物件保存得十分完好,并在不断地扩大收藏。
作为武平中堡石映辉公的直系子孙,笔者想要说明的是,石邦殿公后来的官阶级别跟他的父亲石映辉公一样,亦是“武略骑尉”;其子即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再为“武略骑尉”。三代连续官拜“武略骑尉”,源于清廷的武官世袭制。
其时,同为“武略骑尉”的石邦殿公,暂停一切公务,居家为逝去的石映辉公“丁忧”,从而尽一个儿子的本分。无形之间,他跟同在“丁忧”期的伊秉绶有了某种共同语言。
同时期的阮元和伊秉绶在金石学、书法、书画等领域声名远扬,被视作文化大家人物。由于石映辉公跟阮元的直接关系,以及他跟伊秉绶的间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亦使得偏居小山村的石家也有了显赫的声名。
凡此种种,都让石邦殿公备受感动,他不禁倾其所有,盛情款待伊秉绶,并以客家人的好客之道,“强留”伊秉绶小住了几日。
在此期间,石邦殿公跟伊秉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因伊秉绶年长其二十多岁,这段源于收藏文化交流的关系也称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难能可贵的是,石邦殿公的儿子,亦即笔者的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当时只有十来岁,但他对收藏背后的文史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
对于伊秉绶和其父石邦殿公的交流过程,石振厘公可谓亦步亦趋,并不时大胆插话,试图阐述自己对于收藏文化和金石之学的文史见解。
伊秉绶的到访,可以说,深刻影响了石振厘公的内心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他将来矢志将祖父石映辉公、父亲石邦殿公形成的收藏家风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的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后来果然又从他的父亲石振厘公身上继承了衣钵,致力于收藏。当然这是后话,不赘述。
话说伊秉绶辞行回宁化前,又依石邦殿公的恳请,为石家留下了几幅伊氏的墨宝。
实际上,在笔者祖传留存的伊秉绶书画作品中,不仅有书法物件,还有绘画品。其中的有关画作,是伊秉绶后来居家创作的作品。后来在石邦殿公回访乡居宁化的伊秉绶时,伊秉绶将这些画作赠送予他。
嘉庆十六年秋(1811),伊秉绶独自回访他曾任职的广东惠州,受到惠州百姓的争相接待,这使他心情大好,萌生他年再访广东的志趣。
嘉庆十八年(1813),伊秉绶再次回访广东。这一次,他到访的地方不止惠州,还包括广州、中山、肇庆等地;而且他还就近带上了一个同行的伙伴,即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
石邦殿公全程陪同伊秉绶完成了他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次到访广东,沿途百姓对于伊秉绶这位前广东官员的膜拜,令石邦殿公这个局外人看来也大为感动,他内心深感庆幸和荣幸能够跟伊秉绶这样的文人雅士相识相交。
也就是这次游历,伊秉绶在广东境内多处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墨宝佳作。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伊秉绶在广州白云山云泉山馆题写的隶书墨宝《云泉山馆记》。
伊氏《云泉山馆记》全文如下:“白云濂泉之间,有宋苏文忠公之游迹焉。大清嘉庆十七年,香山黄培芳、番禺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阳春谭敬昭、番禺段佩兰、南海孔继光修复故迹、道士江本源、黄明薰、董其役、拓胜境二十、靡金钱若干,次年,闽人伊秉绶适来观成,乃为之记,而系以铭。铭曰:盘谷乐独,山吾台怀开。孰若云泉,南国兴焉。七子诗坛,传百千年。”
《云泉山馆记》是一篇放在中国历代书法作品视野下,也属上乘的书法佳作;更是伊秉绶本人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它后来被拓刻于广东肇庆七星岩碑石之上,成为名流千古的地方人文景观之一。目前,在广东中山图书馆,还存有拓本碑石。
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因陪同伊秉绶出访广东,所以也有幸见证了《云泉山馆记》这样一幅书法大家之作的诞生。这在我石氏家族内部也被引为千古佳话。
鉴于上述家族历史渊源,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收藏界寻访伊秉绶《云泉山馆记》手书稿本,最终获知其下落并收藏。
尾声
嘉庆二十年(1815),伊秉绶经朝廷及京城友人的再三邀请,最终还是从宁化动身,前往北京。途经南昌时,伊秉绶特意去拜会了他的老朋友阮元,其时阮元任职江西巡抚。这一次,是他们毕生最后一次会面。
事后阮元赋诗《伊墨卿太守由闽赴都过南昌赋别》纪念此次会面:“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洪都者,南昌也。淮海十年情,则专指十年前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的那一段友情岁月。
此情此景,令人为之动容。他们在会面中,亦提及了他们共同的朋友石映辉公(字修堂)、石邦殿公父子。
伊秉绶再次告别阮元后,又途径扬州作了三月之久的停留。故地重游,太多的往事,太浓的怀旧心绪,牵绊住了伊秉绶的脚步。
伊秉绶最终在扬州得了秋寒,逝于他心念不止的如斯之地。他的死,震惊了扬州百姓,也成就了他在扬州的流芳百世。
结语
有关笔者的世祖石映辉公(字修堂)、石邦殿公,分别跟阮元、伊秉绶的交情往事,本人自年轻时代起即有耳闻。
出于对收藏文化的喜爱,以及对阮元、伊秉绶等历史大家的崇敬,同时亦为了纪念直系世祖石映辉公、石邦殿公、石振厘公、石柏先公等,笔者一直以来都想好好写一写石家的这段收藏世缘。今日终于如愿以偿,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