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洪”姓的来历和辈份排列。谢啦!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庭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
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飞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义居堂、招隐堂、积德堂、听彝堂、务本堂、怀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宝堂、永锡堂、和顺堂、敬爱堂、洪福堂、著存堂。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㈡ 本人卖鸽子求广告词 关于卖鸽子求广告词
1、豫宏禽业,育豫小鸽,宏大业!
2、养鸽致富快,全靠豫宏带。
3、农民朋友要想富,豫宏禽业来相助。
4、公司基地加农户,携手共建致富路。
5、鸽子飞进千万家,事业顺利你我他。
6、飞鸽展翅翱翔,致富不是梦想。
7、创建第一我志坚,豫宏禽业敢当先。
8、豫宏进家来,致富门打开。
9、养鸽找豫宏,圆你致富梦。
10、河南发展创恢宏,农户致富靠豫宏。
㈢ 洪氏为什么叫敦煌世家
“洪氏家族经常出现“敦煌郡”,“敦煌世家”是因为洪氏属地是在敦煌郡,今甘肃敦煌县。《百家姓》注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县,上古时期的共工,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
洪姓是一个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共工的后代,共工被人们尊为水神,后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其后代因避仇改姓洪。其二出自共国之后所改,西周有共国,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其三出自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四出自今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汉化改姓。当今洪姓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江苏、重庆等省,其中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
洪氏的主要郡望为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洪氏的主要堂号有双忠堂、平山堂、敦穆堂、宣城堂、豫章堂、炖成堂、三瑞堂、崇星堂、醉经堂等。其中洪氏敦煌堂,以望立堂。
洪氏,是个颇有历史渊源的族姓,对此,洪氏后人每引以为自豪,而代代相传。南宋孝宗时的宰相洪适(洪皓长子),在《盘州文集》中记载自己的先世说:洪氏之先,盖共工之后也。
昔包羲氏既,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后也。后世避怨加水为洪氏。在三国孙吴时,书於史者曰明、曰进、曰庐江太守矩;在唐时有集贤学士孝昌,居于盱眙,又自盱眙迁其家于歙之黄墩。
《敦煌郡洪氏通宗谱》载: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后又以平黄巾功,封武阳侯。子曰普,世居敦煌,为灵帝从官。宦官曹节等与朱瑀矫诏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普惧祸及于己,与父偕隐,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此共洪始祖也。
洪姓自东汉共勋平定北方,为平北校尉,可能是镇守西北边边疆的一位将领,敦煌郡在甘肃西部,是汉朝的西北军事重镇,共勋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时改姓洪,故以“敦煌”作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
因此,后来的洪姓都冠以“敦煌”的郡望,一,显示自己家族的非凡声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从敦煌发家的。树有根,水有源,这便是洪氏的根源。
㈣ 推销鸽子的广告词
1、豫宏禽业,育(豫)小鸽,宏大业!
2、养鸽致富快,全靠豫宏带。
3、农民朋友要想富,豫宏禽业来相助。
4、公司基地加农户,携手共建致富路。
5、鸽子飞进千万家,事业顺利你我他。
6、飞鸽展翅翱翔,致富不是梦想。
7、创建第一我志坚,豫宏禽业敢当先。
8、豫宏进家来,致富门打开。
9、养鸽找豫宏,圆你致富梦。
10、河南发展创恢宏,农户致富靠豫宏。
11、河南农户有豫宏,创富热情就是浓。
12、致富之路,奏响凯鸽。
13、豫宏禽业,公司基地农户携手发展!
14、豫宏禽业就是棒,带你养鸽致富奔小康。
15、以豫宏的歌声,唱响幸福未来。
16、豫宏禽业,凯鸽嘹亮。
17、养鸽找豫宏,铺就成功路。
18、豫宏禽业,飞来美味。
19、帮扶英雄,鸽显其能。
20、豫宏食品,自然美味。
21、豫宏禽业驰骋天下,良种肉鸽富泽万家。
22、豫宏放飞梦想,养鸽创富共享。
23、养鸽豫宏帮,致富奔小康。
㈤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1、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5)河南豫宏智能家居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二、相关赏析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㈥ 洪姓起源于何时何地 最早的记载出自哪里
中国的洪姓最早的一支发源于四千两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区。在山西、江西等地也发现了洪姓先民的足迹。尽管洪姓起源各异,但他们都逐渐汇聚到江南地区,并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泉州洪姓于清咸丰年间从江西迁入福建泉州,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实、繁衍昌盛,很快就在泉州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声望。为了纪念洪姓老祖宗,百余年前的洪姓传人在泉州选择了这块临海望山的好地方,建起了这座洪姓大宗祠。
洪氏后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当时在我们当地有一个比较杰出的士绅,他叫洪团老,这个人他牵头发起建造洪氏大宗祠,当时各地的洪氏子弟都来响应。
史书上记载,“洪氏系承三支”。也就是说,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于三支不同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后代,而另两支则都是因避讳改字而来的。
公元780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间,一支久居于江苏丹阳一带的弘氏,因避讳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县,原来也有一些以地名为姓氏的人。
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洪姓当属起源于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氏的后代。尧舜时代,掌管着民间水利的共工氏因办事不利,被舜发配流放到了幽州,即今天河北辽宁一带。在幽州发展的共工氏将姓氏省略为一个“共”字,以后又为了避仇,在“共”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变为洪姓。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导致了民族大迁移,大批洪氏后代随之南迁至今天江西等地,而泉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这支起源于远古共工氏的后代。
洪氏后裔:这个房子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来老家是河市的。我们是从河南搬到江西,江西后来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高祖原来是清朝的恩科举人,他在家里心心念念想着以后有出头之日,一定要给老祖宗盖一座祠堂。
虽然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难见全貌,但透过现存宗祠的遗迹和博物馆里收藏的资料,我们不难想见洪家当年的兴旺之势。随着洪姓的不断发展,这支起源于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却相对少见了。迁移到南方的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地区继续播迁了。
洪氏后裔:我高祖当了举人以后,就在金门当了知县,管辖东阳那个地方。他在那开办私塾,很多学生知道老师要盖房子,都来赞助。
在明永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与其他七人从福建迁往台湾,以捕鱼为生。并在这里修建了妈祖宫。以后,来自福建的洪姓人氏不断增多,足迹也遍布台中、南投等地,并最终成为台湾岛上的望族之一。
历史的风雨沧桑造就着一代又一代洪姓英杰。清康熙七年,浙江钱塘人、国子监生洪升创作的古典文学作品《长生殿》用历史影射现实,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是农民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于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此外,清乾隆时期进士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的人口学观点,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5年。如今,洪姓后人们,继续谱写着洪姓人家的历史。
㈦ 一般家用智能开关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容性和感性负载最大功率:300W/路
阻性负载最大功率:300W/路
一般大约是这么多
㈧ 洪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洪(Hóng)源出有六: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①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② 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
③ 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省)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三、历史名人
洪 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 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858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
洪 钧:江苏省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今浙江省临安西)人,南宋大臣、词人。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
洪子舆:江苏省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时官至侍御史。
洪觉范: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字庆善(1090-1155),南宋丹阳人。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亮吉:阳湖(今江苏省常州)人,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2、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此外,洪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义居堂”、“招隐堂”、“平山堂”、“敦煌堂”、“积德堂”等。
============================================================
【洪姓宗祠通用对联】
〖洪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陪凤阁;
四达銮坡。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工文词,与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先后考中词科,并称"三洪"。历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孝宗时升司农少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此为根据证明历史所传的讹误,考核较精,著有《隶释》、《隶续》及《盘洲集》。下联典指南宋丹阳人洪兴祖,字庆善,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高宗将他拔为第一,官秘书省正字。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及考异》。銮坡,指翰林院。
才称四子;
书列三奇。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联典指宋·洪觉范奇于书,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连理;
图写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连理,人称“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洪亮吉绘《机声灯影图》,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
节著冷山。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1)
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进门为花岗岩铺砌石埕,面积约165平方米。宗祠朝东南向,沿中轴三进;一进祠门,二进正祠,三进住户,并配两翼护厝。虽历经拆除重建,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立碑作简明介绍。
忠贞贯日;
感动天颜。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2)
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花,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1-4联),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
缵承绞绫;
荐任赤泉。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3)
甘棠遗爱;
聚族瓜绵。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4)
-----------------------------------------------------------------
〖洪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头。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
事可对人语;
心常如水平。
——宋·洪咨夔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驷马高车地;
忠臣理学家。
——清·洪翟离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5)
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
-----------------------------------------------------------------
〖洪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洪名满天下;
一军功安社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洪适,字景伯,鄱阳人。幼敏悟,与弟遵、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名满天下。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下联典指宋代卫州知府洪梦炎,字季思,淳安人。宝庆进士。端平间高沙兵变,命梦炎绥之。他开以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官至卫州知府。
宋代忠臣世系;
剑州少府名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夏茂镇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门牌楼,门前还有一对大石狮。门楼往前殿的通道用鹅卵石铺成一个“日”字,其它用地砖铺成;门楼前一“月”字形台阶,取皇帝题匾“忠贯日月”之意。当时的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俨然象一座宫殿府第。据《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夏茂洪姓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县尉(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洪茂(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上饶市)鄱阳籍。登宋嘉太辛西秋(1201年)乡榜第3名,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卒于官。洪茂逝世后第3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35代。
-----------------------------------------------------------------
〖洪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山拱秀隆基业;
星斗长明映画堂。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1)。
天帝次子声威远;
共工水神源脉长。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
九重早见长杨赋;
一世先传短李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1746-1809)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下联典指南宋诗人洪咨夔事典。
-----------------------------------------------------------------
〖洪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桃实竹枝,瑞成连理;
机声灯影,图绘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鄱阳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金人所授的官职,还秘密派人向南宋汇报金朝虚实。绍兴年间被释放回南宋,官徽猷阁直学士,因忤逆权相秦桧,被贬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诗词,著有《鄱阳集》;另著《松漠纪闻》,是贬居时追忆在金的见闻而成的书。他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人。乾隆年间进士,官编修;嘉庆时,因批评朝政遣戍伊犁,赦还后改号更生居士。精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学;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生产不相适应的问题;工诗文,骈文作品受当时称誉。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他幼年丧父,靠教书奉养母亲,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家,曾绘《机声灯影图》,来怀念母亲。
敦盛宗支,源来一本;
煌明衍派,义属同家。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2)。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祠祀清朝剧作家、诗人洪升。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
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
——清·龚显曾书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6)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代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
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
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
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7)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169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及1-6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省东北),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病卒,时年68岁。洪氏大宗祠迄今已130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原载于《洪氏宗谱》。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
============================================================
附录:【洪氏家训·勤务歌】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姓氏有祖传的家训,并以“歌”的形式流传下来,世代传诵。明朝中
叶,洪良冲、洪良季兄弟(江西省抚州金溪县人)奉调驻武所(今广东省中山市)以功封武威将军,退职后定居武所,为军籍。为了教育好子孙,他们制定了《洪氏家训·勤务歌》,五百多年来,在洪氏家族中相传不衰。《洪氏家训歌》虽夹杂了部分迷信色彩,但主题明确而健康。此《洪氏家训·勤务歌》为:
或农或士或工商,为着生涯时时忙;耳闻鸡鸣宜早起,莫到日出未离床。
勤耕下苦诸般好,浪荡闲游莫学它;公侯将相多么大,也须早起去朝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家庭妇少共耕织,地旁桑荫学种瓜。
手拿书本论古今,你问我答来追寻;读书需要常勉励,成功之本在于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谢天谢地谢山岗;只求处处禾苗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社稷乐,家无逆子闹爷娘;守国法梦里无惊,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几句无忧自在,让三分何等清闲;大丈夫成家容易,是君子立志不难。
--------------------------------------------------------------------------------
【中国人民解放军洪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洪学智上将
洪学智(1913-——),河南省商城县(今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人。1929年3月参加商城县游击队任队长,5月率游击队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3师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274团政治处主任,红31军第93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在甘孜地区迎接红2、6军团后,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与红1、红2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3大队1支队支队长、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开辟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3军军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湘赣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3月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的作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并主持领导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1954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等。
洪水少将
洪水(1906-1956),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内市籍人。出生于越南河内市,1925年随胡志明来到中国,就读于黄埔军校四期,此时改名武鸿秀。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常常攻击共产党为“洪水猛兽”,至此正式改名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东江游击队连政治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34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工农剧社社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东北地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夏调到五台县任东冶镇四区区委书记,1938年3月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来改为《晋察冀日报》)报社社长,晋察冀边区宣传科科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越南。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国党和军队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特别提到洪水,认为他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群众工作、政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回国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准备,洪水特意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译成越南文。临行前,毛泽东主席在枣园接见了他,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为他送行。毛主席对他说:“我们了解你,你是个好同志。”主席接着戏谑地说:“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使用不好,他还会跑人哩。”这实际上是毛主席代表党对洪水参加中国革命20年所做的评价,真实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岁来到中国,如同在中国母亲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经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1945年应越南劳动党之邀赴越南参加抗法战争,此时又改名为阮山,被胡志明任命为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第四、五战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抗法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5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洪水,并请他住在中南海,不久被安排到中央统战部二处担任越南组负责人,1951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一期一班,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1954年夏以优异的成绩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总编辑、社长。1956年初,洪水突然咳嗽不止,后确认为肺癌。党中央对洪水的病情极为关注,周恩来指示卫生部:“要请最好的医生为洪水做手术。”著名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大为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洪水的恶性肿瘤已大面积扩散,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无法手术,只好将刀口缝合。产了延长洪水的生命,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用钴放射治疗。洪水知道,钴放射对他的晚期癌症作用不大,加上苏共二十大刚刚开过,中苏两党的分歧已渐显端儿,从政治上考虑,他表示坚决不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个愿望——回越南。周恩来亲自安排洪水回国事宜。他请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黄克诚批给洪水3万元人民币。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关人士向洪水表示,今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再同中方联系。1956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领导在政协礼堂为洪水送行。洪水于9月31日回到越南河内。
1948年1月,39岁的被越南授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当时越南最高的军衔),1955年被中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外籍将军,成为同时拥有中越两国将军称号的第一人,成为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集两个国家的将军军衔于一身的双料将军。1956年10月21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河内越协友谊医院逝世,终年仅48岁,为表彰洪水的功绩,越南政府追授他二级军功勋章,并为他举行了国葬。遗著有《战术》和《越南革命的战略力量——民兵》等。
㈨ 豫宏3mmapp防水卷材价格
想要哪个公司的哪种产品,直接咨询该公司销售部,这类问题请不要上网络知道。
第一、回答你问题的人需要规避广告嫌疑
第二、回答你的人不一定是了解价格的人
第三、回答的价格不具有实际意义
㈩ 全中国洪氏始祖是谁
源流一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建有共国。
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
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庆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谐音汉字“洪”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源流十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源流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源流十二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多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的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