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家居 > 莱登堡家具

莱登堡家具

发布时间:2022-08-18 23:35:47

⑴ 布尔共和国的两次布尔战争

第一次布尔战争,1880年12月16日至1881年3月6日,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一次小规模战争。
英国吞并德兰士瓦
1876年,英属纳塔尔省总督谢普斯通(Sir Shepstone)于前往德兰士瓦共和国进行游说,劝其接受英国统治。由于财政困难,以及面临与东边祖鲁人王国的大规模冲突,德兰士瓦共和国接受了归并英国的要求。1877年4月,英国发表声明,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英国殖民地,任命谢普斯通爵士为行政长官。德兰士瓦总统伯格斯辞职。
1879年祖鲁战争之后,英国消灭了祖鲁王国,解除了布尔人面临的最大威胁。由于英国人统治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期间,并没有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向布尔人补收以前欠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税款,引起了布尔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
布尔人起义 1880年9月,为了从土著手中收缴金伯利钻石矿作为工资发到黑人劳工手里的大量枪支,在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了“缴枪暴乱。”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南下镇压暴乱,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三千人,只驻守在比勒陀利亚、吕斯滕堡、莱登堡、斯坦德顿等几个重要城镇,防务空虚。该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满英国治理的布尔人聚集在帕尔德克拉尔举行国民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南非共和国。推举在布尔人当中德高望重的保罗·克鲁格(S.J.Paulus Kruger)、皮埃特·茹贝尔(Jacobus “Piet” Joubert)和小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三人为首领。同日,新组成的三人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独立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驻军的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
作战过程
1880年12月1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Bronkhorst Spruit)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由于布尔人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2人死亡,4人受伤。
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Sir George Colley)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Laing's Nek)受到茹贝尔将军的阻击。英军有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布军方面只有1人阵亡,5人受伤。
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 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战争。
战争的起因
有关布尔人国家的早期历史参见第一次布尔战争。
德兰士瓦与英国的关系恶化
1884年,探矿专家在德兰士瓦共和国的比勒陀利亚和瓦尔河之间的一个偏僻牧场上,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简称兰德金矿,Rand)。随后在这座金矿上建立了约翰内斯堡。来自金矿的利润和税收使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与英国的摩擦。
1890年,德兰士瓦政府宣布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外国侨民要缴纳全额的赋税,但不得享受参加总统和立法会(Volksraad)选举的权利,除非在德兰士瓦住满14年并归化国籍。此外,所有的外侨都不能担任政府公职,其子女不能上政府资助的学校。这一法律遭到了英国的抗议,因为德兰士瓦的外侨大多是英国人。德兰士瓦同英属南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战和关税壁垒、德兰士瓦对国内英资矿业公司的高额税收和经济限制,是19世纪晚期德兰士瓦同英国之间关系紧张恶化的三大主要原因。
詹森远征
1895年,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成为英国殖民大臣,矿业巨头塞西尔·罗得斯就任英属开普殖民地总理。该年12月28日,罗得斯的好友,南非矿业公司的高级职员詹森博士(Dr Jameson)带领500名南非公司的警察及几挺机关枪,企图远征德兰士瓦,推翻德兰士瓦的保罗·克鲁格政权。1896年1月2日,詹森武装在克鲁格斯多普被南非警察部队包围,除134人被击毙外,其余的人,包括詹森在内全部被俘虏。在约翰内斯堡准备发动暴乱的“外侨改革委员会”连忙举事,但也被南非警察镇压。詹森及其同伙被移交给英国,以“企图对友邦进行军事远征”的罪名判处15个月监禁。 约翰内斯堡“外侨改革委员会”的首领被德兰士瓦法庭判处死刑,后来在英国的强烈抗议下,被改为15年监禁,每人罚款两万五千英镑。
詹森远征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向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鲁格拍发了一封著名的电报,表示祝贺,该电报恶化了英德关系,同时使英国下决心以武力解决与德兰士瓦的争端。
1899年4月,英属开普殖民地总理阿尔弗雷德·米尔纳爵士(Sir Alfred Milner)授意德兰士瓦的英国侨民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申冤书,请求她保护英国臣民的利益。该年6月,米尔纳和克鲁格在布隆方丹就保护外侨权益问题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英方在谈判的同时,抓紧时间从海外向南非调遣军队。西方世界在1899年发起了同情和声援布尔共和国的运动。荷兰和比利时组建了众多的民间团体,征募捐款,发表文章,建立基金会,向德兰士瓦捐赠战时流动医院和医疗设备。来自荷、比、德、法、美、俄、爱尔兰、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上千名志愿者纷纷远渡重洋来到德兰士瓦,准备同布尔人并肩作战。
1899年9月,克鲁格告诉米尔纳,可以考虑把外侨得到德兰士瓦公民权的居留期限从14年减少为5年,但是要求英国今后停止对德兰士瓦共和国提出宗主权的要求。受国内舆论的影响,英国国会在给克鲁格的答复中说:“……女王陛下政府认为南非共和国政府的答复是消极的,或者是非决定性的……女王陛下政府保留对目前形势予以重新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最后解决手段的权利。”
为了给德兰士瓦增加军事压力,英国从印度和地中海各自调派了两千人增援纳塔尔殖民地。1899年10月9日,德兰士瓦政府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停止向南非增兵,撤退6月1日以后到达南非的一切军队,将一切争议问题付诸外交仲裁,限48小时答复。10月10日,张伯伦命令米尔纳对南非提出的条件予以拒绝。1899年10月11日下午五点整,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联邦议会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布战争爆发。
第一阶段:布尔人的进攻
布尔人的战争计划是,在英国援军到达南非之前,集中优势兵力,分为两路,一路向东进攻纳塔尔,分割并包围两个主要的英军据点——莱迪史密斯(Ladysmith)和邓迪(Dundee),并占领德班港,获得出海口;另外一路向西南,占领西开普铁路线上英军主力驻扎的两个战略要地——马弗京(Mafeking)和金伯利。同时,在开普殖民地煽动布尔人暴乱,牵制英军兵力,尤其是破坏东西两条开普铁路的运输,阻止增援的英军利用铁路向北挺进。此外,为了防备非洲土著趁开战之机进攻布尔人,由普林斯洛将军(Antonie Princloo)率重兵驻守远离前线的象河流域,防备佩迪人的暴动,800—1000人的民团驻守斯威士兰边境,1000人的民团驻守卡利登河谷的巴苏陀边界。
塔拉纳山战役
1899年10月12日,由德兰士瓦军队和奥兰治武装部队组成的布尔联军向东开拔。布军总司令皮埃特·茹贝尔将军率领主力
部队,从东奥兰治翻越德拉肯斯山,进入纳塔尔殖民地,直扑纳塔尔英军主力所在地莱迪史密斯。10月20日清晨,追击的布军在塔拉纳山(Talana Hill)同驻扎在这里保卫莱迪史密斯外围防线的一旅英军发生了战斗。布军指挥官梅厄将军(Lucas Meyer)利用有利的地势和晨雾的掩护对英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英军损失465人,布军损失145人。
另一支布军由有“西德兰士瓦之狮”之称的德拉瑞将军指挥,在10月11日进入英属贝专纳兰境内,切断了西开普铁路干线,从而阻隔了开普地区与罗得西亚间的联系。德拉瑞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克龙耶将军(Piet Cronje)指挥,包围马弗京,另一路(主要是奥兰治人)由路易·博塔(Louis Botha)指挥,包围了钻石重镇金伯利。
第三支布军渡奥兰治河南下,吸收了英属开普殖民地的小股布尔人武装,在开普东北地区活动,威胁东西开普铁路线。英军不得不对奥兰治河铁路大桥严密防守,提防布尔人的炸桥企图。西开普铁路线上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和军用物资集散地德阿尔(De Aar)也遭到了布尔人的骚扰。为了保护东西开普铁路的正常通行,英国人不得不把4.7英寸的海军炮安装在列车上,在其掩护下慢慢推进,一小段一小段地修复铁路。
莱迪史密斯会战
1899年10月30日(后来被英军称为 “悲哀的星期一”),莱迪史密斯的四千英军在乔治·怀特中将(Sir George White)的指挥下向布军发动反攻,在尼科尔森峡谷(Nicholson’s Nek)同茹贝尔指挥的布军主力遭遇,英军战败,损失1272人,余部退回莱迪史密斯,旋即被包围。由于莱迪史密斯防守严密,茹贝尔几次攻城不克,于是派出斥候部队深入英军腹地,前至到埃斯特考特(Estcourt)一线,侦察可以用来进行固守的地点。其余的主力部队则在莱迪史密斯周围扎营休整,等待英军海外兵团的到来。
10月底,由英国援军(南非远征军)总司令、曾经在爱尔兰镇压过当地起义的雷德弗斯·布勒上将(Sir Redvers Buller)率领的两万英国部队终于到达开普敦。从11月中旬开始,布勒指挥的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上向布军发动反攻:梅休因中将(Lord Paul Methuen)在西线解金伯利之围,弗兰奇中将在中线进攻奥兰治自由邦,布勒将军率领主力部队在东线解莱迪史密斯之围。
布勒上将于12月15日清晨在莱迪斯史密斯西南的小车站科伦索(Colenso)对那里的布军发动进攻,企图强渡图盖拉河(Tugela River),前往莱迪史密斯。布勒指挥的兵力包括英军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共计16000人,此外还有四个轻骑兵团、由殖民地骑兵组成的三个枪骑兵中队。炮兵则有5个炮兵连,30门大炮,此外还有16门海军的12磅炮和4.7英寸炮。包括骑兵和炮兵在内,布勒的总兵力为22000人。投入科伦索之战的布尔军队包括来自约翰内斯堡、海德堡、克鲁格斯多普、弗赖黑德、乌得勒支等八个地区的民团,奥兰治自由邦的部队,还有约翰内斯堡和斯威士兰的白人警察部队,共计3500人。此外还有一门120毫米德制克虏伯榴弹炮,1门75毫米克虏伯野战炮,2门75毫米法制什耐德-克鲁索加农炮,1门37毫米马克西姆速射炮(PomPom)。由于布军事先隐蔽了炮兵阵地,以及英军统帅的指挥失误导致兵力分散和战术死板,英军在此次战役中遭到惨重失败,阵亡1139人,失踪250人,丢失10门大炮。布尔军队仅仅阵亡8人,伤30人。
在莱迪史密斯会战的同一时期里,英军在西线的金伯利和中线的斯托姆贝格也遭到失败,损失2800多人,在英国陆军史上被称为“黑暗的一星期”。布勒上将因为兵败,引咎辞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
第二阶段:占领德兰士瓦
1899年12月17日,罗伯茨勋爵(Lord Frederick Roberts)被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任命为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基钦纳(Lord He
rbert Kitchener)为参谋长。由于遭到失利,好战情绪在英国国民中高涨,索尔兹伯里内阁“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政策得到支持。
1900年1月10日,罗伯茨和基钦纳抵达开普敦。他们带来了本土的第七军、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队,以及驻印度和锡兰的三个骑兵分队。到1900年1月,南非战场上的英军增至18万,3月再增至22—25万人,居于绝对优势。此外,还有几千匹军马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运抵南非,增加了英军的机动性。
1900年2月,在权衡了战场局势之后,罗伯茨改变了战略,将主攻方向从纳塔尔西移到中路兵力较弱的奥兰治地区,同时改变刻板的正面强攻战术,采取迂回夹击的策略。西线方向,英军击败布军最凶猛的“黑将军”皮埃特·克龙耶指挥的民团,于2月16日解放被围困数月之久的金伯利。东线英军于2月27日发动攻势,3月3日在多得雷赫特(Dordrecht)打败了布尔人,终于得以解莱迪斯史密斯之围。
消灭了最强悍的克龙耶对其左翼的威胁之后,罗伯茨将主攻兵力转回奥兰治,稳步向北挺进。由于吸取了第一阶段失败的教训,英军改变了战术。在遭到布军伏击时步兵部队不再保持队形,而是就近挖掘战壕,掩护骑兵对布军阵地发动冲锋。在这种战术下,布军在白杨树林(Poplar Grove)、亚伯拉罕牛栏(Abrahams Kraal)等地的阻击接连失败。3月10日,英军第六师和第七师在亚伯拉罕牛栏击败了布军装备最精良的约翰内斯堡警察部队。3月12日,奥兰治自由邦总统马蒂乌斯·斯泰因带领政府和国会官员逃出首都布隆方丹,逃往北方的克龙斯塔德(Kroonstad)。3月13日下午,英军开入布隆方丹。3月中下旬,英军部队伤寒流行,罗伯茨不得不下令就地休整,英军的攻势被迫中断。3月26日,布军总司令茹贝尔在柳树农庄(Willow Grange)之战中再次坠马重伤,次日宣告不治。根据他的遗愿,擅长游击战的路易·博塔(Louis Botha)继任布尔野战部队总司令。
1900年4月底,又有一大批英国援军开到南非。经过兵力调整,在主攻方向上,罗伯茨有八个步兵师(第3、6、7、8、9、10、11师、殖民地师)和第12骑兵师。英军在5月初重新发动进攻。5月12日,罗伯茨的大军攻克奥兰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龙斯塔德。由于接连遭到失败,布尔人的士气一落千丈。在罗伯茨的宽大许诺下,许多在英军后方活动的民团团员纷纷向英国人投降,交出武器,然后返回自己的农场。到5月中旬,仍在战斗的布尔人只剩下了两万多人。
1900年5月24日,米尔纳勋爵在布隆方丹宣布英国兼并奥兰治自由邦。吞并奥兰治之后,英军加紧向德兰士瓦进攻。5月29日,弗兰奇将军指挥澳大利亚骑兵部队,在约翰内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击败了最后一支防御部队。5月30日,克鲁格总统乘坐火车离开首都比勒陀利亚。5月31日,罗伯茨进入约翰内斯堡,6月5日清晨开进比勒陀利亚。
1900年9月1日,罗伯茨宣布英国兼并德兰士瓦,并宣称战争结束。9月11日,克鲁格总统得到流亡的德兰士瓦政府授权,抵达葡属莫桑比克首府洛伦索马贵斯,10月19日,克鲁格乘坐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派来的巡洋舰格尔德兰号(De Gelderland)前往欧洲求援。
第三阶段:游击战
攻占比勒陀利亚之后,罗伯茨的4万部队在原地休整。但英军从开普敦到比勒陀利亚的漫长补给线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尔人的袭击。此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主要城市和铁路线已经被全部占领,布军开始转入游击战。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两地,英军还挫败了多起布尔人的暴动企图。
罗伯茨将军于1900年11月29日离开比勒陀利亚,回国接任英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将南非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基钦纳勋爵,伊安·汉密尔顿勋爵(Lord Ian Hamilton)接任参谋长。
退出城市的布尔军队此时已经化整为零,组成多股游击队。布尔人的游击队在德韦特、德拉瑞、博塔、扬·史末资(Jan Smuts)和詹姆斯·赫尔佐格(James Hertzog)等人的领导下,发挥野战骑射之长,袭击英军交通线,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1900年12月至1901年4月,布尔游击队在博塔和德韦特的指挥下深入英属开普殖民地作战。1901年4月到9月的冬季战役中,布军游击队对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英军发动多次偷袭,并屡屡得手,俘获大量军火、给养和大炮。1901年9月至1902年5月,史末资和赫尔佐格再次进入开普殖民地。他们率领5000名骑兵,分成若干小股游击队,奔袭千里,深入英军大后方,一直推进到大西洋沿岸和开普敦近郊,迫使英国在开普地区宣布戒严。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从1901年3月开始,基钦纳采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设置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的游击队。在布尔游击队活动的地区,英军架设铁丝网,将布尔共和国分割成若干绥靖区域,进行分区扫荡。铁丝网的总长度达6000公里。绥靖区内每隔1至2公里设一座木板碉堡,派士兵驻守,凡是有人走近碉堡射程,一律射杀。共设置了八千多座碉堡。在这些绥靖地区内,凡发现布尔农场主帮助游击队,则周围10英里内的农场、房舍一律烧毁。此外,基钦纳还一改以往对战俘的宽大政策,投降、被俘的游击队成员,以及参加过游击队的成年男性公民,一律流放到遥远的印度、锡兰和百慕大战俘营。在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殖民地,凡有响应“拿起武器”的号召的荷裔英国公民,一旦被俘皆判处死刑。
集中营
为了彻底消灭游击队的活动基础,基钦纳下令先后将13.6万名布尔人妇女,儿童和老人以及八万多黑人仆役统统从被焚毁的农场上抓走,用敞蓬货车或牛车运到一起,关进集中营。
南非的集中营首创于1900年9月,起初是收容那些家园被焚毁的布尔军人家属的难民营,基钦纳在1901年将其改造为关押所有布尔平民的集中营。南非境内的集中营有50多座,分布在开普、德兰士瓦、奥兰治和纳塔尔的铁路线两侧,以及约翰内斯堡、布隆方丹、德班等大城市近郊。集中营内实行严格而苛刻的配给制度。每人每天四分之三磅玉米面、大米或土豆,一盎司咖啡,两盎司糖,半盎司盐,每周一磅肉(有亲属参加游击队的妇女和儿童得不到肉)。婴儿和六岁以下的儿童每天可以领到四分之一夸脱的牛奶。黑人集中营的情况更糟,但是他们可以得到黑人亲友的接济,也可以在宣誓效忠英国后被释放。集中营的四周环绕铁丝网,凡有试图翻越逃跑者一律射杀。集中营内人口密度极高,帐篷、毯子、衣服和药物奇缺,瘟疫流行,营养不良,死亡率极高,奥兰治地区白人集中营的死亡率在1901年10月曾高达40.1%。
集中营的高死亡率严重动摇了布尔军人的士气,同时也使英国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一落千丈。英国妇女埃米莉·霍布豪斯为集中营的状况所震惊,向国内提交了一份长达15页的报告,描述了集中营内的惨状。霍布豪斯小姐被英国政府宣布为“祖国的敌人”,立即逮捕并驱逐出境。但是她回欧洲后坚持斗争,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野的自由党以年青的威尔士民族主义者劳合-乔治为首,猛烈抨击保守党和陆军的野蛮政策.瑞士、德国、荷兰、法国、美国派出了视察人员,欧美各国向集中营内的平民捐赠了大量物资。在国际和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国会不得不派出调查团前往南非。在对基钦纳和集中营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集中营的配给和医疗条件方得以改善,死亡率迅速跌落到2%。
整个布尔战争期间,死在集中营内的布尔平民共有27927人,其中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
停战
布尔战争旷日持久,双方精疲力尽,欧洲各国对英国的抨击和指责也日益激烈。1901年2月,基钦纳已经开始和路易·博塔进行秘密谈判。
到1902年5月为止,英军已经在南非靡耗战争费用两亿两千万英镑,死亡两万一千多人。布尔人的作战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从最高时期的88000人减少到22000人,由于得不到补给,民团士兵营养不良、衣衫褴褛,士气沮丧。他们的粮秣弹药已经耗尽,只能依赖战利品为生。
1902年,英布双方开始正式举行和谈。谈判的关键,一是布尔人的独立问题,二是对待非洲人问题(核心是非洲人的选举权)。关于第二个问题,英国牺牲非洲人的利益,向布尔人靠拢,较快就同布尔人取得了一致意见。1901年3月7日,在由基钦纳公布的米德尔堡建议中,宣布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殖民地中的非洲人在未建立代议制政府之前没有选举权;即使将来给予他们选举权,也应加以限制,以保证白种人享有公正的绝对优势。这实际上就是排除非洲人在上述两地享有选举权。关于第一个问题,双方长期相持不下。英国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兼并布尔共和国,因此寸步不让,先后五次坚决拒绝奥兰治总统斯泰因提出的维持独立的要求。布尔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要求掌握独自制订和执行对土著的政策的权力。
1902年5月15日,代表两个布尔共和国、三十二个地方民团和165个游击队的布尔人代表在弗里尼欣(Vereeniging)开会,讨论和战前途。5月27日,米尔纳勋爵来到弗里尼欣,同布尔人代表史末资将军举行会晤。
在会晤中,米尔纳提出了十二条和谈条件。其内容为:
布尔野战部队和武装公民放下武器,缴出其所有或所控制的全部枪炮及战争物资,终止对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任何抵抗的企图,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 宣誓效忠英王的布尔战俘将立即得到释放; 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 除某些违反战争惯例的行为外,实行普遍大赦; 英语为官方语言,但是在学校和法院中可以使用南非荷兰语; 布尔人准许保留枪支用于自卫,但须申请执照; 尽快用民政管理代替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军事管制; 条件成熟时在南非建立代议制自治制度; 任何为支付战争费用征收的捐税都不强加在新征服的两个地区; 英国协助布尔人重建农场; 向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提供三百万英镑的赔偿; 剥夺布尔军队主要指挥者的公民权,但是不判处他们死刑。 5月30日,60名布尔代表就是否放弃维持独立举行投票,结果以54票对6票决定接受和约中最关键的第一条内容。5月31日,英布双方在弗里尼欣正式签订和约。持续31个月的英布战争宣告结束。
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英国先后动员了45万军队(英国官方统计数字为448435人),其中25.6万为英国正规军,10.9万为英国志愿军,5.3万为南非英国殖民地军队,3.1万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通过海路运到南非的军队前后共计38万,此外还运送了35万匹马、10万匹骡子, 134万吨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先后动用了1027艘舰船。参加战争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部队共有1072名军官和20870名士兵阵亡。
布尔人方面,参加战斗的前后共计8.8万人(南非官方统计数字为87365人),其中德兰士瓦人4.3万,奥兰治人3万,这两个国家全部人口不过44万,所以是几乎全部男性青壮年都上阵作战;此外,还有1.3万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以及两千名外国志愿者。到缔结和约时,参战的布尔人共有3700人阵亡,3.1万人被俘虏,2万人缴械投降,一万多人流亡到德属西南非洲和莫桑比克。 对南非荷兰人的影响
随着独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国家灭亡,南非布尔人全部沦为英国的臣民。经过这次战争,布尔人之间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居住在南非四个殖民地的布尔人已有60万人,远远超过英裔白人的数量。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语言,英布战争大大促进其民族认同的心理状态的形成,经历了长期演化和认同过程之后终于形成为一个民族,即阿非利卡人。
尽管英国成立了南非联邦,并给予南非荷兰人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但是第二次英布战争造成的民族隔阂是影响深远的。虽然一部分上层南非荷兰人如博塔、史末资致力于同英国人的和解,以及两个白人民族之间对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合作统治,可是大多数中下阶层的南非荷兰人对集中营记忆犹新,不少人的亲属死在那里,因此对英国人始终怀有深刻的敌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南非荷兰人发动了亲德反英的武装暴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南非荷兰人组成了一个极端仇英的政治组织,取名为奥瑟瓦·布兰德威格(Ossewa Brandwag),反对南非同英国结盟。二战结束以后,南非和英国关系愈发冷淡。1961年5月31日,南非联邦政府宣布不再臣服于英国女王,退出英联邦,建立了现代的南非共和国。
对英国的影响
在英布战争之后,英国将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区的走廊。好望角地区以广袤的南非内地为依托,成为英属海外帝国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经济方面,随着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得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来自南非的黄金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
但是,第二次英布战争也标志着英国的海外扩张史的终结。英国政治家发觉由于近代化战争代价高昂,同时保卫大英帝国海外领地和英国本土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国不应当再保持孤立政策。布尔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领,英国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
对战争理论的影响
除了对参战国的直接影响外,布尔战争对现代军事理论和装备技术的发展也影响深远。在这场战争中,许多重要的近现代作战理论初露端倪,或者首次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在布尔战争中,德国总参谋部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派出了军事顾问,瑞士、荷兰、法国等国也派出军事观察员前往南非。面对英军借助铁路进行的大规模快速兵团调动,以及占压倒优势的大兵团正面作战,德国总参谋部加深了对“总体战”学说的信赖。而瑞士(以及后来的以色列)则根据布尔人“全民皆兵”的军事思想,建立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国防体系。
在作战理论方面,布尔战争再次提出了关于“全民战争”的理论:每个符合服役条件的平民都是待征召的战士,平时在农场和城镇中从事自己的营生,并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里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后则迅速按地区集结报到,组成民团参战。对于人口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国来说,由于平时军队不事生产,军费糜耗甚高,不可能经常保持一支拥有一定规模的常备军,所以采取全民动员、平战结合、兵民结合的政策,可以解决一定的困难。

⑵ 临界带铬铁岩层的成分变化特征

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较详细研究过西布什维尔德勒斯顿伯赫区临界带中铬铁岩成分的垂向上的变化,并以上、中、下三个组的16个矿层进行了成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3.1)。

表3.1 西布什维尔德勒斯顿伯赫区铬铁矿层分组情况

表3.2是依据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提供的临界带矿石化学成分分析资料计算的各矿层平均成分。总体上临界带各矿层矿石的Cr2O3成分有向下组矿层增高,FeO向上组铬铁岩层增高的趋势。但其间的变化是复杂的。如FeO成分几乎上、中、下三组的底部矿层(1、4、12号矿层)含量都是相对较高的。越过底部矿层FeO先是突然降低,然后再向顶部矿层逐渐增高(图3.3)例外的是处于中组中部的8号矿层似乎出现类似的情况,以8号矿层为界,FeO 向上至11 号矿层减少,向下至4 号则逐渐增高,而Cr2O3成分则相反。这样,就使整个临界带铬铁矿的FeO、Cr2O3、成分出现四次旋回性变化,这种情况在MgO、Al2O3成分变化上也是较明显的,也大体以1、4、8、12号矿层为界面出现旋回性和重复变化。其中的Cr2O3和MgO在8 号矿层上下还显示出一种对称性的成分演变关系。如MgO有向中组中部8~9号矿层增高趋势,而Cr2O3却相反,从中组中部同时向顶底板矿层增高。

另一方面,就各矿层顶板和底板铬铁矿成分比较(表3.3),由表所见,围绕8号矿层的对称性变异也是十分清晰的。如FeO成分,在中组8号矿层以上的9~15号矿层,各矿层的FeO含量几乎都是无例外地从各自的底板向顶板方向增高。而8号矿层以下的8~4号矿层却又是无例外的从各自的顶板向底板方向增高。恰与9~11号矿层形成反向富集趋势。这种反向富集趋势也存在于上组和下组铬铁岩层间和与中组的相邻关系上。即FeO含量,在上组是从各自的顶板向底板方向增高。而下组却又是从各自的底板向顶板方向增高的,似乎围绕4号和12 号矿层还出现两个次级分异演化对称中心。又如Cr2O3成分,在中组各矿层中大体与FeO成分变化相似,但上组和下组却是相反的,即上组各矿层中的Cr2O3成分是由底板向顶板增高的。下组却是由顶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和Al2O3成分却同FeO完全呈一种相反演变趋势。

图3.3 临界带铬铁岩层的Cr2O3(分子数)FeO(分子数)变化(据见表3.2)

表3.2 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各矿层铬铁矿平均化学成分表

续表

(摘自《国外铬铁矿资料专辑》)

①mg=

②RO=MgO(分子数)+FeO(分子数)。

③R2O3=Cr2O3(分子数)+Al2O3(分子数)+TiO2(分子数)。

表3.3 临界带各铬铁岩层顶板、底板成分变化趋势(单位:%)

续表

(据《国外铬铁矿资料专辑》第二辑)

注:表示铬铁岩层顶板成分,余数为底板铬铁矿;箭头表示成分增高或降低方向

如何来解释整个临界带矿层垂向间的成分变化呢?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认为是由岩浆或含矿熔体中铬铁矿和辉石两种矿物结晶关系不同引起的。他解释到“铬铁矿的形成可使残余岩浆中的MgO比FeO更富集,而辉石的形成正好起着相反的效果”。由此,他认为在铬铁矿的mg值向铬铁岩层顶部增加的类型中(如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中组5~7号矿层和上组12~15号矿层——笔者注),假定铬铁矿的晶体的FeO/MgO值比晶出后岩浆中的FeO/MgO值大。那么,残余岩浆中的MgO就越来越比FeO富集,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从矿层底板直到矿层顶板的铬铁矿中。而在铬铁矿的mg值向矿层顶板逐渐减少的这种情况下(如以斜长岩为顶板的8~11号矿层和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下组2~3号矿层——笔者注),铬铁矿的晶体是由大部分的MgO和FeO已被用去的一种残余岩浆形成的,由于铬铁矿晶体的形成,FeO的浓度将逐渐比MgO的浓度增大。因此,一般都假定铬铁矿晶体中的FeO/MgO值比生成它的岩浆中的FeO/MgO值要小一些。所以残浆中的FeO将比MgO越来越富集。于是这一变化就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一个矿层从底部到顶部的铬铁矿中。

乍看起来,这种解释似乎比较接近铬铁矿成分的变化实际,也适应于某些辉石成分的变异关系。但如注意到,同样以辉石岩为顶板的铬铁矿层、矿石和岩石的MgO和FeO含量可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如中组的4、5、6、7号矿层,FeO是从矿层顶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是从底板向顶板增高,这同万·德尔·瓦尔特解释似乎相一致。但是同样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下组铬铁矿层来说就不适用了。因为下组的1、2、3号铬铁矿层虽也以辉石岩为顶板围岩,但FeO和MgO的演化趋势却完全不同,FeO是一致性从底板向顶板增高,MgO却降低,与其上的中组4、5、6、7号矿层完全相反。况且,从表3.2中还可看出,无论中组8号矿层以上或以下,各矿层的FeO和MgO的含量及mg值变化,都不是一致性的从底部矿层向顶部矿层增高,就是一致的降低。并不出现那种由矿物晶出关系的不同而引起两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向,如按mg值变化情况,要按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观点解释,这里除非把所提出的四次旋回(即1~4号矿层,5~8号矿层;9~11号矿层和12~15号矿层)的偏底部矿层,都当作是FeO/MgO值较大的岩浆层,而把偏上部的一些矿层当作是被用去了大量FeO和MgO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残余岩浆层,但这与表3.3所列各矿层顶、底板铬铁矿成分变化情况十分不符。因为从表所见,除4和12号矿层出现有万·德尔·瓦尔特(1954)假定的那种由大的FeO/MgO值的岩浆分异趋势外,而1号和8号矿层FeO含量虽然较高,但底板先晶出的铬铁矿却不是富铁而是贫铁的。其趋势恰好符合后一种FeO/MgO值小一些的条件。相反,按理应当属于FeO/MgO值小一些由残余岩浆形成的5~7号矿层和13~15号矿层,按说底部先晶出的铬铁矿应当相对贫铁,但实际又是相对富铁的,又恰好与FeO/MgO值大一些的岩浆结晶分异趋势相一致。因此,要把9~11号矿层形成当作是4~8 号矿层形成后的一种被用去大量MgO和FeO组分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残余岩浆看待也是不太合适的。

还有,如按E.N.卡多隆等(1959)的岩浆流机械分异沉积-火成堆积成因观点,铬铁矿和辉石岩层序的形成是在不混熔液体的条件下,岩浆流速度变化引起机械分异和堆积作用的结果,即认为:辉石沉积与铬铁矿的沉积比例是由岩浆流速度的波动影响所造成。当岩浆流缓滞引起古铜辉石迅速下沉,使液体聚积停止,而岩浆流变速,减缓了古铜辉石下沉速度,又开始了液体的聚集。这种解释,按经典的流体力学理论,重力分选作用对某些密度不同的矿物可产生一定的效应。但对近封闭环境和高黏度的岩浆熔体来说,这种效应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呢?况且,正像E.N.卡多隆等(1959)解释过的,铬铁矿相对密度4.4 ,转换成液体相对密度大约也在3.9 ,而古铜辉石和斜长石相对密度为3.74 ,仍然比液态铬铁矿轻,这样,能否在岩浆流体内发生重力机械沉积或堆积作用呢?显然,不是没有问题的。

再有,如按王恒升等(1983)液态重力分异观点解释,虽然可肯定临界带中的铬铁岩和古铜辉石岩、斜长岩在岩浆熔体状态就可分别形成“局部”硅酸盐熔浆和矿浆。但是否属于一种液态重力分异作用机制呢?先不说临界带总体情况,仅就8号矿层上、下矿层情况分析,中组的9~11号矿层和下组的1~3号矿层,FeO和Cr2O3成分含量都是底板向顶板增高的,如果说液态岩浆的密度是由FeO、Cr2O3、Al2O3、CaO、MgO含量所决定或有关,那么1~3、9~11号矿层的情况,就不适宜用液态重力分异观点解释了。何况,9~12、13号矿层的底板还以斜长岩类为主要隔挡层,更是与重力分异观点相抵触。

那么,究竟如何解释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的层状岩序的分异形式呢?在此,既然多数研究者都比较一致的确认,临界带是个构造-岩浆活动带,岩浆的演化和分异作用与岩浆流作用有直接成因关系或起了主要作用。且照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的观点,布什维尔德岩体是由岩浆多次贯入形成的,而不是由一期岩浆大规模侵入所造成,并提出,一次岩浆的贯入可造成几个铬铁岩层,其中临界带中的4号到8号铬铁岩层很像是一种岩浆形成的,而9号到11号则像是另一种岩浆形成的。E.N.卡多隆等(1959)还把临界带(关键带)分为上、下两个亚带。下亚带主要由古铜辉石岩、铬铁岩和一些斜方辉石橄榄岩组成(图3.2)。上亚带由于出现斜长石堆晶而变得突出,又可分上、下两部,即下部都是由斜长岩、苏长岩和少量古铜辉石岩组成。它们不按正常层序出现,并且没有典型的旋回;上部(以UG-1铬铁岩单元底部开始),由一些或全部由铬铁矿、斜方辉石橄榄岩、古铜辉石岩、苏长岩和斜长岩组成。按描述,以斜长岩堆晶而显得突出的上、下亚带界线,应大体与8号矿层位置相当。而所分的上亚带上、下两部则以12 号矿层为界。这同万·德尔·瓦尔特所分的上、中、下三组大体相一致。这样,如果把下组1~4号矿层也视作由同一岩浆形成的话,那么整个岩浆流中轴地带应大致位于8 号矿层所在部位。这便指示8号矿层上下的铬铁岩层数目和岩浆股数目大体相等性似乎不是偶然的了。

另外,如注意到临界带各矿层铬铁矿的几种主要组分的变化趋势,这里还可把8号矿层下、上分为两个次级对称分异中心。即以4号和8号矿层为界,下1~7号矿层和上9~15号矿层铬铁矿的主要成分含量,不是相向富集增高就是相向贫化降低。这同样可由5~16号矿层的造矿铬尖晶石和围岩中的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变化的不连续性较好地反映出来(图3.4)。据此,可以认为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多层铬铁岩的形成起码是两股以上岩浆流动分异或动力分异作用的产物。

如此,按照前述讨论过的,高温岩浆熔体的离子化和“群聚态组”的特性,随岩浆体的流动和带电粒子的定向迁移,势必有电磁效应的发生。对临界来说,由假层理和包体的发育和排列所反应的岩浆运动方式,主要应属一种层流运动形式。照此,表现出的电磁场性主要是磁场力对离子的作用,而电场力只沿岩浆流动方向起加速离子迁移速度的作用,不会改变离子的运动方向。另一方面已谈过形成临界带层状岩序起码是两股以上岩浆分异作用的结果。按熔体组分,除硅酸盐“群聚态群”外,大多为一些具一定原子磁矩的离子,如Fe2+、Fe3+、Cr3+、Mn2+、V4+、Ni2+等。这样,按照磁场与具原子磁矩元素间的作用关系,相对具有高原子磁矩的Fe2+、Cr3+离子在岩浆主流层内的高磁场地带相对富集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具体过程或演化模式已在前面讨论过。这里就不再重述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布什维尔岩体的临界到底由几次(股)岩浆贯入形成呢?按E.N.卡多隆等(1959)东布什维尔德莱登堡区临界带中所见包体主要产出层位分析,起码应包含四次岩浆流的贯入分异过程。即斯提尔甫特主铬铁矿层及以上的F、H、M单元等。而在西布什维尔德的勒斯顿伯赫区,由5~16层的造矿和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的不连续性(图3.4)是否也代表四次(股)岩浆流贯入的分异过程产物。还有待更多资料来证据。

再一方面,卡麦隆等(1959)还对比研究过东部莱登堡区的斯提尔甫特(Steelpoort Seam)和里德(Leader Seam)层中铬铁矿的晶胞大小与斜方辉石成分的相关关系(图3.5)。如图所示,斯提尔甫特层分上、中、下三段,上、下段为浸染状矿石,中段为块状矿石,上、下两段的顶板和底板均与辉石岩呈过渡接触;里德层分上、下两段,下段为块状矿石与底板辉石岩界线截然清晰,上段为浸染状矿石与顶板辉石岩为过渡接触。但在铬铁矿和古铜辉石成分上,无论块状矿石或是浸染状矿石的铬尖晶石的晶胞大小,除浸染状稍大于块状外,两者基本是自呈一级的。均比上、下围岩中副矿铬尖晶石的晶胞小。前者小(0.031nm)后者晶胞轴多在0.033nm以上。而古铜辉石的成分则变化较大,不像铬铁矿晶胞大小那样稳定。但基本分两组,一种是浸染矿石中的古铜辉石和围岩中的古铜辉石,前者Fe SiO3分子含量低,后者高。这同铬尖晶石晶胞大小有一致性。如若铬尖晶石晶胞大小,部分与二价金属阳离子 Fe2+(0.076 nm)、Mg2+(0.065 nm)有关。则由图说明,斯提尔甫特和里德铬铁矿岩层的围岩古铜辉石岩中的副矿铬尖晶石比矿石中的造矿铬尖晶石相对更富Fe2+,加上围岩古铜辉石的高FeSiO3分子含量,表明临界带的硅酸盐熔体比矿浆熔体更富Fe2+,这与讨论过的阿尔卑斯是岩体内层流地带的橄榄石相对较富Fe2+而贫Mg2+有些相似。且Fe2+离子相对在古铜辉石的M2位置上富集,也应当属于一种磁场相关的亚思-特勒畸变效应的阳离子有序化。不过,因引用资料中缺少Fe2O3分析资料,其间在造矿和副矿物铬尖晶石中的Fe2+、Fe3+比例尚不清楚。

图3.4 布什尔德层状镁铁—超镁铁岩杂岩体的铬尖晶石成分变化趋势(据王恒升等,1983)

综上说明,镁铁层状岩体的层状铬铁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机理,也应同阿尔卑斯型岩体的岩浆层流形式中的铬铁矿成矿过程和机理相似,都可归因于一种岩浆流动过程产生的电磁效应与周围空间带电离子(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场源关系。当然,对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的矿质来源,究竟是通过整个岩体自身演化局部富集呢?还是每股富矿质熔浆另有来源所在,因资料原因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图3.5 东布什维尔德莱登堡区斯提尔甫特和里德铬铁岩层铬铁矿晶胞轴大小和古铜辉石成分(FeSiO3)变化对比图

(据王恒升等,1983;卡多隆等,1954)

❶ 1 英尺(1ft)=0.3048 m,全书下同——编辑注。

⑶ 布尔共和国的早期的布尔共和国

迁出开普的布尔人迁徙者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北的纳塔尔地区前进,在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W.J.Pretorius,老比勒陀利乌斯)的指挥下,战胜了当地的祖鲁人,于1840年在纳塔尔地区成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为彼得马里茨堡。1842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1843年包围了彼得马里茨堡,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当地的布尔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统治,在老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再次向西边的内陆高原地带迁移。
第二路布尔人迁徙大军则向北,一部分越过瓦尔河,与从纳塔尔向西迁徙的布尔人会合,建立了几个名为“共和国”的小殖民区,如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通过同当地部落和土著王国的战斗,这些小殖民区最终在1849年合并,建立了南非共和国(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德兰士瓦的意思为“越过瓦尔河”。其首都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亚,以纪念带领布尔人摆脱英国统治的老比勒陀利乌斯。老比勒陀利乌斯以布尔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国人谈判,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在1852年获得了英国的承认。一年之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其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德兰士瓦首届总统,最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兰士瓦国家。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布尔人留在了奥兰治河以北、瓦尔河以南的地区,他们建立了自治政府,接受纳塔利亚共和国的领导,在纳塔利亚共和国灭亡后,这里的布尔人于1844年宣布独立,并在1854年同英国签订《布隆方丹协定》,建立了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为布隆方丹。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统一布尔人国家,但是因德兰士瓦内部的权利斗争而未能实现,所以南非得以维持两个布尔人国家长时间并存的局面。

⑷ 铁床什么牌子好

这个床不错,比较一下质量怎样

阅读全文

与莱登堡家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代组合家具 浏览:243
洛阳联合家电维修 浏览:852
南宁朵唯手机维修点 浏览:413
临沂电子电器维修招聘 浏览:116
红木家具锯木是什么意思 浏览:869
广州下水道疏通维修电话 浏览:115
oppor9plus不显示维修视频 浏览:57
广汽厂家电话号码是多少 浏览:537
闲鱼怎么搞到卖家电话 浏览:136
珲春红松家具 浏览:124
机电设备维修是什么职称 浏览:712
格力空调郑州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179
配有彩页的家具书籍有哪些 浏览:555
秦皇岛哪里有家具卖 浏览:239
华为售后维修点天津静海 浏览:491
华硕笔记本光驱保修多少年 浏览:619
发动机连杆弯曲维修费 浏览:252
西铁城日本买保修多久 浏览:728
无锡苹果官网维修中心 浏览:799
捷马充电器维修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