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博物馆介绍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
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1)波曲纹家具扩展阅读:
展馆介绍
1、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展厅,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
3、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
4、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奇异风格。
❷ 青铜器有哪些著名的器皿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起来看看著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
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对莲鹤方壶的发现、收藏和流传,却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方壶的背后,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战国编钟
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候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长信宫灯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❸ 西周时期的中克鼎与克鼎的区别
克鼎是中国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任村,计大鼎一,小鼎七,盨二,钟六,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世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称为“小克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小克鼎铭文72字,记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顿“成周八师”等。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唯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祖釐(xǐ)季宝宗彝。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
❹ 水曲柳家具和胡桃木家具到底应该怎么区分
水曲柳家具和胡桃木家具从颜色花纹上辨别:水曲柳原木质颜色浅淡接近白色,心材颜色呈棕灰色至浅棕色,至夹带棕色木纹淡黄色变化,木纹清晰自然,平直坚韧,纹理比较密集比较宽。
从性价比上,水曲柳木价格适中亲民适用于大众水平,做工精致结构坚固,纹理光滑:胡桃木较为稀有比较贵重多用于高档家具制作。
❺ 中华民族古代文物有资料急用~~~~!
在传世的西周青铜重器中,如果大盂鼎号称第一,那么当之无愧的第二,则非大克鼎莫属。大克鼎高931mm;口径756mm;重201.5kg。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青铜重器的伯仲竟是同门,它们都曾经是清晚期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的旧藏。
大克鼎,也可称作善夫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发现于陕西扶风。出土当时为一个器群,计有小克鼎七具为列;克钟五枚成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克器群在重见天日后即被拆散,并从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吴大澄等人均曾收藏过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时至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的书道博物馆;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国的芝加哥美术馆等处都分别收藏有小克鼎;克钟、克鎛、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善夫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的功绩;颂扬周天子并感谢大王对自己的重用和赏赐而作的重型礼器。大克鼎造型为双立耳;口沿宽阔;颈部饰三组兽面纹,六出脊;器腹稍垂,饰以大波曲纹;下承三粗壮蹄足,足上部亦饰有兽面纹。整体感觉庄严凝重;气宇轩昂。器的内壁铸有铭文28行,计290字。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观端庄。
大克鼎重光后,首先为津门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为潘祖荫的门长。未几,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羡不已,亲往求让。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于今又得大克鼎,两大礼器至尊齐聚潘府,可谓壮观,潘氏的金石声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来诸多文人雅士及显贵上门,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为此潘家还真得罪了不少人。
孰料,潘祖荫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无后,而潘家也再无当朝为官之人。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虽不为官,但也深知官场险恶。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护,迟早会遭人暗算。于是经过族内商议,决定举家回迁故乡苏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
在此后的日子里,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历经端方强索、国民党当局诱骗以及日本占领军搜查等诸多磨难。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获得新生。潘家后人于1951年7月26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个多世纪。而大盂鼎却于1959年为支援北京历史博物馆开馆,调拨到了北京。
四十五年过去了,上海博物馆有情有义,为了让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捐赠人潘达于老人重见两大鼎聚首的盛况。特地在老人百岁诞辰时将大盂鼎从北京接回上海,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大克鼎虽然从清末离开北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北京的一间闻名遐尔的餐饮企业,却在2003年请大克鼎作了吉祥物,这企业就是全聚德。据说是因为大克鼎的“大克”两字的读音,正应了英文DUCK(鸭子)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大克鼎故事的一朵精彩花絮。
❻ 上海历史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
青铜器馆: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传世青铜器流散在美、英、法、德、日等国的博物馆,各有一定数量。近40年来,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有大量出土文物,但成系统的收藏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最为突出。上海博物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
陶瓷馆:它是一部中国陶瓷史的缩影,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至商、周原始瓷,东汉、三国、西晋的青瓷,沿着陶瓷发展的轨迹,一直到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官窑器,都有展出。同时还有古代瓷器制作作坊和窑炉的模拟陈列。
绘画馆:上海博物馆收藏绘画以明清文人画为主。展品有唐孙位《高逸图》,五代董源《夏山图》,北宋巨然《万壑松风图》、宋徽宗《柳鸦芦雁图》等国宝级珍品,以及南宋、元、明、清的名家原作。
书法馆:把绘画和书法分为二个专馆,是老一辈专家苦心征集而逐渐形成雄厚收藏的结果。这里展出有代甲骨文、两周的金文、石鼓文以及秦、汉至两晋、南北朝等各个时代的文字与书法作品。
雕塑馆:除陈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为主。这里有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为难得的南石刻、金铜佛像等。
钱币馆:我国有3000多年使用金属货币的历史,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币比较齐全。这时不仅收藏了历代铜铁铸,战国的金币,还展出金、无钞版和明清金银货币,还有沿丝绸之路各国的金、银货币等。
玉器馆:将以特殊设计的灯光展示史前以及三代以后的历代玉器珍品。
家具馆:设明式的厅堂、书斋和卧房三间陈列室,展出明清藏品,同时展出香港庄民先生捐赠的一大批明式家具。中国古代家具历来为人们所珍爱,这里的展出必将引起国内外观众浓厚兴趣。
玺印馆:中国历代玺印是研究各个朝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和文学、艺术的一份重要的实物资料。馆内展品的重点是战国玺印、两汉官印和明清流派印。
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件不得出境国宝之一。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大克鼎铭文共28行290字,记载了周天子对贵族“克”的册命辞,字体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大克鼎原为收藏家潘祖荫收藏,1951年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上海博物馆中最重要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