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代家居中讲究的“风雅颂”是什么
风——指风气和风光,居室好坏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因素。宋代张载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以为居室的空间是固定的,若装修过于隆重,物品太多,必然占用有限的空间,气与光相对减少,人在其中不免局促压抑。因而主张要用足“风”的指数,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装璜,节省开支;又能充分利用空间,使气与光充沛充足,让人有如坐春风之感。
雅——精炼别致,清雅大方。理想的家居境界不肆张扬,不求隆重,注重实际,身处其中,身心畅快。清代李渔认为:“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理解是,居室的清新淡雅,较终都会体验在居者身上,较终令人身心康泰,怡然自得。
颂——文化是家居装饰中恒久不变的主旋律。一个有限的空间,应该用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调,将文化内涵融进其中,那效果则更有韵味更富有生命力。一幅赏心悦目的字画,仿佛可以凝聚流动的光与气,成为家居景致中较动人的点睛之笔。杜甫诗:“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风生光辉。”虽非贵戚权门,但家有好的字画,相信也能蓬荜增辉。又如有一套线条简洁明快的家具,较适合烘托屋内的文化气息,可与主人闲适文雅之风相得益彰
⑵ 《诗经》中描写爱情的一共有多少
《诗经》中对爱情的故事描写就占了相当大地篇幅。人类生活的男女恋爱,爱情这一永恒的生活主题是源远流长的《诗经》里的《静女》把一对男女青年恋爱情景写的绘声绘色,读后有亲临其景之感。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馈)荑,询美且异。匪(非)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短短的三节六句,生动地勾画出一对青年男女在城廓约会的精彩画面。诗词的大意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城偶约会,小伙子到来时,他心爱的姑娘故意躲起来逗他,使得小伙子“搔首踟蹰”抓耳挠腮。当他知道姑娘早已经来了,而且还深情地送他一束红管花时,小伙子又是何等的高兴啊!他激动的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你的花儿美,是因为姑娘送我的呀!)读到这里,一对青年恋人纯朴、活泼、可爱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这首诗来源于作者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它思想纯洁健康,感情热烈真挚,意境明快开朗,语言朴实优美,风格清新粗犷,神韵飞动,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
文化大革命前期,有一首打油诗,则表现现代男女青年的情爱故事: 四点一过心慌意乱,踩着铃声奔向车站。谈到半夜仍嫌太短,见缝插针午休见面,次日早上电话再谈。
现代人的恋爱谈的多累呀!
“爱”就是用心去爱,从心里去爱。也真蹊绕,恋爱的“恋”字上边是个“”字下面一个心字,恋爱也得用心去恋,从心里去恋。不言而语,这个心应该是一个赤诚的心。
下面几段词供网友们思想:爱情大门开,无钱莫进来。
“东风”吹,“梅花”笑,“罗马”凑合要。(当时流行的几款时髦手表牌号)
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在家看娃娃,三转一响带喀喳,四季衣服毛、涤、卡。
对象最好一官半职,有权能办事;
对象最好工作稳定,安逸能顾家;
对象最好八面玲珑,好挣很多钱;
找对象四不要:不要可爱可敬的傻大兵;不要心红脸黑的煤炭翁;不要清水衙门的红园丁;不要专伺候人的服务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扁担抱着走。
文革初期有家大工厂的大门口的墙壁上,一个青年画了一幅漫画《气死包公》还配了一首诗:铁面包公只一个,忘恩“士美”何其多!
“爱情”随着我心转,“自由恋爱”真解渴。今天唱着“铡美案”,
明天香莲泪成河。老包无奈唤“法纪”,快挚“钢铡”除邪恶。
青年在什么谈恋爱更合适呢?
下面用浩歌的一首诗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不要把青春的话语都在公园的树荫下讲完,
不要让青春的脚步总是在月光的拗径上往返,
不要把青春的活力用来营造自己的小巢,
不要将青春的激情谱写“空谈”的诗篇。
青春是美好的黄金时代,
……
应该用青春去攻克征途中的道道难关,
应该用青春来报告科学上的新发现,
应该用青春去探索广阔的宇宙空间。……
⑶ 诗经取名女孩羊年马梓岚
马梓岚 好 梓: 1、落叶乔木。叶宽大,椭圆形。花浅黄色。木材可供建筑及造家具、乐器等用。树皮叫"梓白皮,可供药用; 2、雕版、刻制木板供作印刷的版; 3、称故乡。 《说文解字》释云:楸也。从木,宰省声。 岚:岚字的主要含义是指山上所刮的风。相传在古代的山西岚县苛岚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风吹猛烈,后因称此山为岚山。常用作人名。 《说文解字》释云:山名。从山,葻省声。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梓树 • 岚峰”。
⑷ 龙图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浅沙ぶ械牧�9使盼南字凶⑹停骸坝薪窃或埃�藿窃涣�!绷硪恢衷蛩涤琢��鼋呛蟛懦乞啊A街炙捣ㄋ溆谐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牧�莆�傲��拼��硕拍猎凇短馇嘣扑怠肥�芯陀小膀绑辞ж鹁缪虺Α敝�洹?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⑸ 诗经为何用植物比喻爱情
《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和谷类这五类。
水果类植物在《诗经》中并不多,这类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榛、栗、木瓜、木李、苌楚、瓜、枸等。由于刚进入农耕社会不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这几种因为其开花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果木广泛栽培以外,其他都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极少部分被当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类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种类是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种。由于农耕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劳动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来源。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有芑、荠、薇、蕨、荇菜、蒌、卷耳、�、藻、芹等,而荠、蒌等野菜因为食用起来较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种植的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不多,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类作物被人工栽培,这些植物有匏(葫芦瓜)、葑、菲(萝卜)、荷(茎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种植方法简单,且用途广泛,在《诗经》时代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而谷类在《诗经》中约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黍、麦、牟(大麦)、稻、梁(小米),其中黍是当时北方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食用植物中还有一类较为独特,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治病,在《诗经》中也占有不少数量,这些植物有唐(菟丝子)、(川贝母)、(益母草)、杞(枸杞)、艾(艾草)、莫(酸模)等,这些药材大都与女性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这些食用植物虽然可食,但其在《诗经》中出现大都意有所指,这些植物意象多用来代指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有梅》中以梅来指女子青春的流逝,木瓜则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卫风・木瓜》),而匏,也就是葫芦瓜,在《邶风・匏有苦叶》中是男女爱情的帮手,甚至于药材唐(菟丝子)在《风・桑中》以及《诗经》其他篇章中是用来比喻夫妻相互依附的关系。由此可见,植物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寄寓了人们生活中欢喜悲忧的情感。
二、观赏植物
当远古先民食物得以饱腹,衣物得以御寒,基本的物质条件及生活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们便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一些植物由于其外形美丽、花香芬芳,给人以视觉感观上美的享受,常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这类植物有:荷、芍药、舜(木槿花)、(绶草)、谖草、唐棣等,还有一些在前面提到的木瓜、桃等食用植物,因为其在开花时花色艳丽,也被用来当作观赏植物栽培。
这些观赏植物在《诗经》中多用来比喻女子美好的容貌和品德,如舜(木槿花)在《郑风・有女同车》中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芍药则通常在男女离别之时相赠,表达缔结良约的意思。
三、祭祀植物
从远古氏族社会到商、周、春秋完整的宗法制社会,祭祀一直以来都是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乃至整个国家的大事。祭祀祖先、祭祀神明,祭祀皇天厚土、自然万物。他们认为植物生长旺盛,生生不息,对植物有着很强的生命崇拜,所以他们用这些植物当作祭品荐于鬼神,以祈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召南・采�》中“�”与“藻”这两类植物在《诗经》中出现均是作为古代的祭品。这类植物有:(田字草)、藻、蕨、蘩、萧、蓍(蓍草)等。“蘩、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平时可作为野蔬食用,祭祀时用来当作祭品。
四、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
由于一些植物的特殊属性,在《诗经》中通常具有一些象征意义,例如桃、艾等是辟邪用的植物,唐(菟丝子),因为其是藤蔓状的寄生植物,需依附于其他植物生存,所以通常用来比喻依附关系,如《风・桑中》“唐”用以形容夫妻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莠(狗尾草)则因为长在庄稼田地里,被当作恶草,用以比喻人没有出息,不成材。
除了上述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象征意义植物这三种类别,《诗经》中还有一些用于纺织衣物的纤维植物;用于美化衣物、染色的染料作物。这类植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技术和审美层次上的变化发展。还有用于造船、造车、制造家具和修建房屋的木材类植物和葭(芦苇)、白茅、蒲、柳、莞等用于编制席、垫、筐等日常生活器物的非木材类植物。
从这些多种多样、用途广泛的植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被劳动人民赋予人的情思,成为抒发情感的植物意象。《诗大序》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②。他们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劳动中把植物当作情感的载体,将他们的快乐、悲哀、忧愁、苦闷的心情借植物表达出来,所以《诗经》中这些植物意象就是远古人民的情感世界。
⑹ 《邶风 谷风》和《卫风 氓》是《诗经》弃妇中的名篇,请比较鉴赏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
同:《谷风》和《氓》就是通过婚姻关系这一社会生活的侧面.揭示了奴隶制 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二 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和《氓》尽管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但二者所产生的思想意义及 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的为丈夫持家,也曾经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是.在丈夫娶了新人之后,把她看做眼中钉将她驱逐.在丈夫的暴怒之下,她只是低低的哀求并凄切的陈述自己心中是如何的痛 苦离开夫家时如何的难合. 对她原来的那个家具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直到最后还 重提旧情,割不断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在她身上体现 出来的反抗精神较为薄弱.有的只是对丈夫或多或少的怨恨而已.因此,《谷 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淡薄的.而《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 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初恋时,出子对氓真挚而深厚的爱,这位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其叛逆反抗精神,实在难能可 贵,令人钦佩!当丈夫对她百般折磨和虐待,最终又把她遗弃时,她的恨又是 强烈而鲜明的,对氓愤怒谴责,并从自己 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一条沉痛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男女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地位.最 后愤然与氓决绝.可见《氓》一诗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强的,且具有斗争精 神.总的说来,《氓》一诗通过弃妇从受骗婚嫁到受尽折磨最后决绝出走的痛 苦经历,极为真切的展示了在旧礼教毒害下酿成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这 应该说是时代使之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 此,《氓》一诗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也远 在谷风》之上.
就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言,氓比谷风较为细腻,动人.《谷风》是用深沉凄婉的笔触描写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 己丈夫始终如一爱的倾吐.又有对丈夫喜新厌旧的哀怨,既有对自己善良心情的表白.更有对过去生活。但立足点单一,没有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强烈变化.而《氓》一诗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描写人物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 追求,在这些一愁一喜的感情渡澜中得到了体现.
⑺ 有灵且美出自诗经那里
这句出自《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
造物有灵且美简介:
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 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 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 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全球唯一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 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 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calo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染色师望月通阳的作品里,一切对立事物的境界模糊了,带着难以捉摸地美感; 料理家亚衣女士偏爱即兴发挥,她的料理像厨艺魔术,仿佛在触摸生命本质; 玻璃艺术家辻和美的作品有种个人署名般的个性,手中的材料有如她的另一个自我; 艺廊主人关勇夫妇用十多年的时间收集韩国传统器具瓮器,企图留住对传统日常的记忆; 顺势疗法师艾玛一语点醒赤木,让他重拾了做漆的意义; 玻璃艺术家荒川尚也把玻璃比喻为奔流之水,比喻为在时间中明暗变化的光线,他与赤木一起畅谈手艺人做东西的过往过往渊源和未来走向; 漆艺师兼老友新宫州三在工作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在快乐地享受,愉悦感融入进器物的每一处; 建筑师中村好文的房子,仿佛一个大容器,容纳了人生起居,让人感到满心的安详与宁静; 道具店主人坂田和实用自身的选择对既有文化做出无声的反抗。 通过对手艺人的探访,赤木渐渐认清自己。他意识到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供参考。
⑻ 诗经中有很多千古佳句记录下你最喜欢的句子
我个人比较喜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⑼ 从诗经中看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能从中找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如果从诗经的角度看,古代人们的生活似乎很浪漫,但是绝对是很简单,有点田园隐世的感觉。
说浪漫,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整个一篇,描写男子对美女的追求如何的唯美而不猥琐,他的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之"都比较含蓄和绵绵情意。不像现在的社会“搭讪不成,回家意淫”
说简单,比如“硕鼠”篇(是诗经的吧,不太记得了),硕鼠硕鼠,勿食我黍。说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吃的是简单的粮食,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来放东西,更没有什么对付老鼠的工具和药物。
说田园,比如“蒹葭”,蒹葭xx(原文不记得了),在水一方,所描写的景色都是有山有水有石头,有大河,有美女,有树有草有花。反正景色还是很不错的。
我只是随便举例,原文也不记得了,自己对着原文体会下,应该有那么点意思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