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维斯家具是巴洛克风格吗
是艺术风格: 巴洛克: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是洛可可吧:人们通常用来装饰的奇特的漩涡性和贝壳形而得名。流行于18世纪的法国。此风格中布歇的作品用来描绘王室成员、贵族、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和情趣。 夏尔丹的作品表现下层市民生活。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 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约1545-1618)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 卡奇尼属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一个由音乐家、诗人、贵族组成的团体)成员,他在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触到将古希腊音乐中表现感情的观点加以再创造的概念,这个团体遵循这个概念采用了“单声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这个词,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几乎不用考虑,作为一个观念,它属于巴洛克时期,它意味着乐器声部之间的地位不同。 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2.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有何特点
16世纪最代表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就是牧歌。16世纪的牧歌已不同于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同以外已没有任何音乐风格上的联系。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洛(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而16世纪牧歌是通谱体形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以四声部和五声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或多诗节的诗文。诗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当时著名的诗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纳扎罗、阿里奥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为题材有一部交响诗作品)和瓜里尼的诗作都是牧歌经常采用的内容。
音乐家在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于是在诗人与音乐家,诗文与音乐之间形成了彼此辅助、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在音乐上就是“表情性”的加强,尤其在16世纪后半叶,牧歌更朝着描绘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发展,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音乐在牧歌中逐步实现,而这一发展最终导致歌剧的诞生。
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早、中、晚,这是一个大约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时间。牧歌体裁的整个形成过程,可以说,表现为强烈地意大利化的尼德兰大师们的创作成果。1533年出版的第一本牧歌集包含了许多尼德兰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保持意大利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结合的写作方式,主要有韦尔德洛、阿卡德尔特和维拉尔特。除了费斯塔以外,意大利人最初好像并没有参与到牧歌的发展中。韦尔德洛的牧歌表现出对音乐纯净风格的敏感性,并带有朗诵的韵味,而且他努力让音乐表达出诗文的内在意思;阿卡德尔特是一位具有强烈表情力量的抒情音乐家,他特别受到晚期牧歌大师蒙特威尔第的钦佩,还承担起重新编辑阿卡德尔特牧歌作品的工作。阿卡德尔特的牧歌注重旋律并突出清透的织体结构;维拉尔特是若斯坎之后拉索之前重要的佛兰德作曲家,他的创作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特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牧歌中维拉尔特表现出清淡与雅致,带着一定的音乐直觉,他敏感地注意到词曲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表达出歌词的重音,是最早坚持在乐谱上歌词的音节要精确地印在音符下方的人”,在音乐的表现力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早期的牧歌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为三声部,风格上比经文歌更为灵活。根据诗文的内容,作品中会出现以节奏的变化和较鲜明的段落来强调文字的意思。如提到天空和高山时,旋律会随之产生上行,而提到土地或地狱时,旋律会下行,在停止、不变或持续等字眼上,将以不动的旋律形态表达,等等。这样的象征手法在此之前或之后的音乐和诗中都有所运用,但特别在牧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其新的灵感,象征不再是一种思想的转换,而是通过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精神状态或一种情景,在这一点上,牧歌作曲家与19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家怀有相似的理想。
牧歌作曲家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就是要表现出外观的和潜在的诗文内容,因而他们创造出了新的音乐象征。如对残酷,悲伤或死的描写,他们认为必须打破正常的规则,使用新的不协和音和突然转调营造变化的气氛。这些大胆的变化很少发生于宗教音乐中,而在牧歌中却成为公认的创作技法,这给牧歌提供了多种方式的试验机会,从而产生充实的表情资源,加强了理性创作原则的感性成分。牧歌的中期发展中,作曲家们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中期的牧歌作曲家除了罗勒,开始加入更多的意大利人,有阿·加布里埃利,维森蒂诺。罗勒和维森蒂诺都是维拉尔特的学生,罗勒的牧歌开始受到老师的影响,后期就突出其个性风格,注重主调风格与复调风格的结合,尤其对半音化和声的探索影响到后人的创作。拉索、蒙特威尔第等人牧歌的音乐语言都受到罗勒很大的影响。半音化和声或称 “半音体系”(chromaticism,或称半音阶风格)是为了提供出音乐更多新的可能的表现性而出现的。16世纪半音体系并不具有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意义,在早期意大利理论著作中,它仅表示短时值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运用,变化音(伪音)的使用也包含其中。当时的理论家力图保存教会调式的特点和色彩,无论选择何种调式都禁止使用变化音,只有在所谓的交错音(musica falsa)或伪音(musica ficta)中,允许有升F,升C,升G,降B和降E,因为这些音已被作曲家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要彻底禁止变化音则成为了不可能的事。为了尽可能表达意思的要求,牧歌作曲家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变化音,如维拉尔特的另一个学生意大利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他就是半音体系的倡导者,他追随人文主义者精神力主以古希腊音乐的自然音、变化音和四分之一音三大类“音阶”为基础,提出复兴古希腊音乐的理论纲要。他于1546年出版了一本五声部牧歌,通过音乐实践告诉人们运用半音阶和等音调式的风格是来自他的老师维拉尔特。1555年他出版了论文《适合于现代实践的古代音乐》(Antica musica ridotta alla moderana prattica),从理论上提出半音风格的实践应用,并设计制造了能演奏半音和微分音的羽管键琴和管风琴,这对于推广半音体系及扩大其表现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6世纪末,牧歌的发展才重回到意大利人手里,虽然延续了其本国的音乐风格,但受到周围尼德兰音乐家的影响,他们在创新的同时,音乐语言也趋于国际化风格的统一中。在威尼斯,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牧歌变为华丽的装饰风格,乔凡尼对声部的掌握非常好,他善于写作仪式性的牧歌,而不是纯抒情的作品。十二声部牧歌(Sacri di giove augei)既奢华,又突出和声的色彩,偶尔也运用蒙特威尔第那样大胆的不协和音。
晚期牧歌作曲家中马伦齐奥、蒙特威尔第和杰苏阿尔多所做出的贡献可使牧歌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有所提高。
马伦齐奥被同时代人称为“牧歌的舒伯特”。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学究式乐长的影子,他很习惯宫廷生活,并经常出访国外,促使其音乐视野得以开阔。他最值得称赞的创作特征就是熟练掌握所谓的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的写法,这体现了现代概念的和声转调。在他的牧歌中不仅描写了可触知的外部世界,还有内部的感情世界。作品中融入蒙特威尔第般的戏剧风格,但更为保守和严谨,他从不允许音乐中有突然爆发的热情。马伦齐奥早期牧歌的旋律与和声倾向于简朴,有时甚至呈现出文雅的感觉和女人气质;晚期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具能量,第五本六声部牧歌集展现了华丽的色彩和节奏,带有非常灵活的触感,他能表现出鱼急冲入反光水面的状态,以及落日,或春天的芳香,音乐中能包含最为细致的色调。
杰苏阿尔多的音乐创作中由“破坏”所导致的建设性似乎应属于20世纪的特征,而不是16世纪晚期。他与意大利大贵族家庭有密切的关联,这使得他在各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由于受到人文主义者关于古代音乐的讨论和维森蒂诺理论的影响,他创作了一些三声部维拉内拉和大量使用对位风格的牧歌。之后尝试运用不协和音和半音体系(他不当之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个结果)创作牧歌,他在各个声部内部使用半音手法,使和声失去调性感,并非常喜欢保持音与快速跑句之间的对比。
牧歌化的象征意义在杰苏阿尔多的音乐中被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包含某种自觉性和智慧因素,同时也具有华丽的旋律概念,使某些悲剧性乐句可以形成“浪漫”的悲壮。蒙特威尔第热烈的艺术手法与马伦齐奥纯净且经过提炼的艺术手法相比,就如同贝多芬与莫扎特艺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蒙特威尔第创作中总是带有猛烈的戏剧性,这不仅体现出他的个性,还反映了他的音乐特征。
蒙特威尔第跨越16世纪和17世纪,精通文艺复兴各种形式,同时也是17世纪创作的主要领导者,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同时也是巴罗克早期意大利国家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说,牧歌艺术由于蒙特威尔第而发展到了顶峰,他的牧歌包含了现代和声语言、音乐戏剧风格和描绘性交响乐的萌芽。蒙特威尔第个人的表现力代替了15世纪从哥特式音乐家继承而来的概括形式的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将牧歌孕育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蒙特威尔第的早期牧歌没有超出其它人所使用的和声语言,但却有所创新,不协和音由切分音、倚音和经过音产生,有目的的使用交错关系。尽管其它人把不协和音当作经过变化音,形成对后面平静音响的期待感,而蒙特威尔第却谨慎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早期牧歌基本为声乐性格,在第四本牧歌集后,蒙特威尔第的思维中似乎存在器乐的构思,有的作品甚至对于当时最技艺精湛的歌手也是十分困难的。蒙特威尔第的晚期牧歌已具有明显的和声改革迹象,本能地实践出调性和弦进行的整个技术,第一次在终止处使用没有预备地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在转调中使用属七和弦,这方面在后来拉莫的《和声学自然原理》中有系统化的论述。
意大利牧歌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表情资源,它漫射出无数的象征和格式,被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家所使用,对器乐音乐、经文歌和法国复调尚松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3. 世纪牧歌这个牌子的晾衣机好用吗
世纪牧歌这个牌子的晾衣机非常好,质量也很过关,你可以放心购买。
4. 世纪牧歌晾衣架是哪里产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2
5. 1文艺复兴后,西方音乐大致分为几个时期说出每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举出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社会政治制度,骑士制度,教皇统治的权威都逐渐地衰落,哥特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文明的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约指1430年——1600年的时期)。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通常是指14世纪人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重新发生兴趣,或是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文化繁荣运动。1393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著名学者曼纽尔.克莱索洛拉斯出使威尼斯,请求西方支援拜占庭帝国对土�淙说恼秸�W魑�@肮糯�幕�氖拐撸��⒓词艿揭獯罄�说某扑蹋�煌炝粼诜鹇蘼兹�笱Ы淌诠诺湮幕�?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后,大批希腊学者逃往意大利。然而文艺复兴人的对古典文化的热情并非突然产生,早在中世纪后期,西塞罗、维吉尔、塞内加和亚里士多德就已是文学家,甚至大教堂寺院学校中的崇敬的对象。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典文化长期向往而达到的高潮。
古典著作中对人的重视,古典雕塑对人各部分比例和面貌的忠实表现,古典悲剧中人与命运的斗争,这些都启发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者不接受专门研究神学和逻辑学的经院哲学,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艺术中以优美流畅的风格表现人性中的美感。
然而宗教的统治并不是很快消退的,文艺复兴的大量艺术作品仍然是宗教题材。但是艺术家们在宗教作品中融入了世俗的形象和情感。他们同时也创作出许多世俗内容的作品。在他们看来,人生与来世同样是吸引人的,表达情感享受欢乐不再被认为是邪恶。他们力图使作品为人所理解,也为上帝所接受。
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与直接受到古典作品启发的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要来得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一、 勃艮弟乐派和法国佛兰芒乐派
从15世纪早期到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北部的低地区形成了一个对欧洲文艺复兴音乐风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音乐流派。他们由勃艮第乐派和两代法国——佛兰芒乐派延续发展而成。
勃艮弟乐派在包括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东北部的勃艮第公爵领地内兴起,位于第戍的宫廷是当时西欧的文化中心,这一乐派的主要音乐家是杜费(Guillanme Dufay,1400—1474)和班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
勃艮第乐派抛弃了中世纪后期巴黎音乐家刻板僵硬的复调音乐风格。他们吸取了英国邓斯泰伯尔和意大利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传统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三度音程成为主要的旋律音程,作品有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而不是过去那种漫无中心的状态。弥撒曲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型的复调声乐套曲,它既具有宗教仪式的功能,又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智慧。玛受是对弥撒曲早期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作曲家。他有的弥撒曲以世俗歌曲为主旋律,并以世俗歌名命名。杜费的经文歌各声部不再是各唱各的词,而是上两声部统一的拉丁语词,下声部为乐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班舒瓦创作的世俗歌谣曲旋律优美清晰、色彩明亮。
继勃艮第乐派之后,15世纪下半叶活跃于欧洲的是法国佛兰芒乐派。他们活动的地区是当时尼德兰南部的省份佛兰芒和法国北部。
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是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和著名音乐教师。他的弥撒曲和经文歌重视低音声部,音响丰满而各声部连绵不断,使音乐气质更接近格里高利圣咏。同一代人的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 1452—1505)的音乐却是不同的另一种风格。他的创作明显受到意大利和西班牙世俗音乐的影响,音乐主题较鲜明,乐曲结构较清晰。
奥克冈的学生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1450—1521)是第二代佛兰芒乐派的代表。他的音乐中明显地表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创作有18首弥撒曲、87首经文歌、72首世俗歌曲。马丁.路德称“他是音符的主人。他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音符;而别的作曲家只能听凭音符指使”。他的前辈们多关注解决对位法的技巧问题,而若斯埃则在歌词内容表现的更高层次上运用技巧。以一种自由的连续不断的主题模仿的手法,使乐思得到富于想象力的发展。他被认为是“在迷蒙的历史中显现出来的第一位个性完满的作曲家”。
二、 宗教改革与音乐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后期发生的一场宗教运动。1517年发生的新教革命,结果使欧洲北部大多数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与前者相对应的是大约于1560年达到高峰的天主教改革。由于新旧双方对于教仪音乐的重视,改革推动了欧洲宗教音乐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会腐败的日益严重,教皇利奥十世竟出售两千多个教会职务,教会还出售宗教特许和赦罪券,因而激起人民的不满。此外欧洲民族精神的增长和对中世纪后期形成的神学体系的反叛都促成这场改革运动。1517年德国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起草的95条论纲,张贴在城堡教堂的大门上,并印送其他城市,攻击贩卖赦罪券的行为,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1520年被罗马教廷逐出教会。但是他被日耳曼人拥戴为领袖,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日耳曼教会。
路德是一个十分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能歌唱,懂得些作曲技巧。他还是若斯坎音乐的崇拜者。他深信音乐的教育和道德作用。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认为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同样,他认为教仪音乐应感染信徒,或由信徒直接参与。他在新教音乐中部分地保留了天主教的音乐和其中的拉丁词,同时他又主持创造出有时代特点和民族气息的德语词的众赞歌(又译新教圣咏),新教众赞歌最初只是单声部的,被作曲家按文艺复兴的流行方式写成复调音乐。16世纪下半叶,演变旋律置于高声部的四部和声的众赞歌,它符合了路德的音乐要易于被人们理解的原则。路德打破音乐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绝对界限,将大量优秀的世俗曲调融入宗教音乐,使新教音乐在以后很长时间的发展中,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他的所提倡的普遍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德意志后几个世纪音乐文化的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新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为了纯洁教会,遏止新教的发展,也进行了改革,这一运动也称为“反宗教改革”。罗马天主教会整顿教廷,铲除弊端,恢复早已废弃的宗教裁判所,制定“禁书索引”,检查书籍,防止异端思想侵蚀。1545年至1563年间教皇保罗三世于特兰托城召开过几次会议,重申天主教信仰的教义。会上批评了许多音乐家对宗教音乐采取不虔诚的态度,过多采用了世俗音乐,破坏了教堂音乐的纯洁性。复杂的复调对位使歌词难以听清,弥撒曲达不到真正的宗教目的。极端的意见甚至要废除复调,恢复格里高利圣咏式的单声音乐。
三、 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絮斯
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是16世纪后半叶与帕勒斯特里纳齐名的另一位重要作曲家,法国——佛兰芒乐派的传统在他的音乐中达到了顶峰。他生于佛兰芒的蒙斯城,足迹遍及意大利、法国、英国,1556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服务于慕尼黑巴伐利亚公爵的宫廷。他的两千多首作品广泛包容了欧洲各国、各地区的音乐体裁风格。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大量的经文歌内容丰富,《忏悔诗篇》也是名作。世俗作品中,法国歌谣、德国歌曲和意大利的维拉内拉为各国音乐家所叹服。与帕莱斯特里纳音乐的静穆和超脱相比,拉絮斯的音乐更为生动和富于情感,更带有动态的气质。
四、法国歌谣和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法国——佛兰芒作曲家遍布欧洲各地的教堂和宫廷,他们的音乐风格在欧洲广泛流行。与此同时,各国独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也获得了发展。
作者: 黑丝带 2006-5-31 17:0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西方音乐简史:文艺复兴时期
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歌谣曲(France Chanson)。这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音乐轻快、节奏鲜明。它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雅内坎(Clement Janequin,1485—1560)以创作描绘性的歌谣闻名。模仿鸟鸣的,如《云雀》、《鸟之歌》;描绘街头景象的,如:《巴黎的闹市》;《马里尼战役》则是战争题材作品的先驱。
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16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作曲家,无论是佛兰芒、意大利还是法国的作曲家几乎都要涉猎这一体裁。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与14世纪牧歌没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室内复调音乐的风格。意大利牧歌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音乐与诗歌贴近,描绘性和情感表达有所发展,半音化的风格在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的牧歌中达到顶点。 16世纪后期蒙泰韦尔迪(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创作使牧歌从多声部模仿转为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运用宣叙性的旋律,追求戏剧性的表现,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五、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是意大利半岛上仅次于罗马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西欧与东方贸易的主要口岸。威尼斯在16世纪初以音乐出版著名,16世纪中叶,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威尼斯乐派,给欧洲音乐发展注入了活力。
威尼斯优美的水城景色,色彩鲜艳的宫殿,五光十色的仪式和威尼斯人较少禁欲主义的宗教观念,使威尼斯的绘画和音乐艺术充满着丰富的色彩性。
佛兰德音乐家维拉尔特(A.Willaert,1490—1562)担任圣马可教堂乐长后,采用了两组合唱分立教堂两侧的复合唱形式,配以两架管风琴产生出宏大的立体音响,场面也十分堂皇。意大利音乐家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1510—1586)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1553—1612)进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声部之间,声乐与器乐之间的音响对比和色彩变化。并将复合唱的原则用于器乐合奏的创作。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
六、器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16世纪器乐音乐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器乐逐渐从单纯为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当然,早期的器乐曲多数是从声乐曲移植过来的,然而它们逐渐培养起人们不依附任何歌词的纯音乐的想象。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器乐音乐仍然是即兴的,也开始有一些器乐音乐被记录成乐谱保存下来。
文艺复兴,一些乐器已形成由低音至高音的乐器族,管乐器的种类已比较丰富。主要乐器如:竖笛(recorder)、肖姆双簧管(shawm)、克鲁姆双簧管(Drumhorn)、横笛、木管号(cornett)、维奥尔琴(Viol),小号(trumpet)和古长号(sackbut)等。运用最广泛的乐器是琉特琴(lute),它已形成较丰富的演奏技法,采用品位记谱的方法。
欧洲键盘乐器的前身是中世纪的拨弦扬琴(psaltery)。产生于14世纪的两种古钢琴,在文世复兴时期已发展成熟。一种是以金属槌击弦的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虽声音纤细,但演奏可用触键的力度控制音量。另一种是以羽管拨弦的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声音比前者大但指触无法控制声音的变化。
当时主要的器乐体裁有从经文歌和歌谣曲改编过来的“利切卡尔”(ricercar,意大利语寻求或探索之意),采用连续模仿手法的复调乐曲,后发展成为赋曲(Fugue)。另一种是受法国歌谣曲风格影响的坎佐纳(canzona),合奏的坎佐纳后来发展为教堂奏鸣曲。
16世纪社交的舞蹈已很流行,出现了一些成对的舞曲。帕凡舞曲(pavane,2/2拍)与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3/4),它们在德国被称为舞曲(Tanz)和后续舞曲(Nachtanz),在意大利称为帕萨梅佐(passamezzo)和萨尔塔雷洛(saltarello)。后来又出现了与此相似的一对舞曲,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和库朗舞曲(courante)。这些成对的舞曲之间一般有节拍和速度的对比,前者为慢速,后者快而跳跃。
变奏曲(variation)是另一种重要器乐体裁。16世纪末,英国的维吉那古钢琴乐派(Virginal School)的伯德(WilliamByrd,1543—1623)、布尔(John Bull, 1562—1628)和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写了大量这种体裁的作品。
6. 14世纪意大利牧歌与16世纪意大利牧歌有什么区别
很棒!你确实发现了问题14世纪的牧歌属于中世纪的复调音乐体裁,这一时期的音乐被称之为“新艺术”时期音乐,这一时期的牧歌一般是两至三个声部,在创作上总体还是遵循中世纪的作曲原则,所以,其音乐思维也反映了中世纪的音乐思维特征。但16世纪的牧歌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初期是3至4个声部,后期有5至6个声部;当然,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在创作上突出使用“词意描绘”(word painting)手法(即用音乐对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进行音画式描绘);在音乐思维上主要突显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思维特质,也折射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
7. 罗马发源地一共有多少个人物
1. 中世纪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圣咏节奏是自由的,以歌词(大多是圣经经文)的韵律、句子长短为基础。
3. 中世纪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
4. 中世纪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主要是单声织体。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3或者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
5. 中世纪的音乐使用什么音色?
主要是声乐,单声织体的音乐由较小的合唱组演唱,复调织体的音乐通常有独唱者小组演唱。在中世纪后期器乐音乐也得到了发展。
6. 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有哪些?
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宗教仪式剧。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或称作格里高利素歌)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从统一治理教会的目的出发,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圣歌集,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所用音乐。但实际上统一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的主要工作是在一百多年以后进行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在789年发布法令,催促废除高卢礼仪,全盘接受罗马圣咏。此后数十年中法兰克的大主教们对罗马的圣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本,形成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这就是所谓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这种圣咏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又反馈到发源地罗马。
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即不用乐器伴奏)。采用教会调式。
2.什么是弥撒(Missa)?
弥撒是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弥撒分为专用(或译作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前者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取舍视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后者为不变部分,每次弥撒都要用。
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
3.什么是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共有八个: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虽然在名称上与古希腊音阶相同,但实质上并不同。中世纪的音阶是从下至上排列,有re(多利亚),mi(弗里几亚),fa(利第亚),sol(混合利第亚)这四个结束音。每个调式除了结束音以外,还有一个吟诵音(tenor),在正调式中吟诵音比结束音高五度;副调式的结束音和正调式相同,但吟诵音比正调式的吟诵音低三度;每当吟诵音落在B音上时,它被上移至C音。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时B音要写成bB。
16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为8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4种:以la 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Eolian)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Ionian)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最终形成了12种教会调式,也称作中古调式。
象古希腊一样,中世纪对调式的伦理特性也有着不同评价,因此它的用法有独特的讲究。
宗教音乐的发展
1. 什么是奥尔加农(organmu)?产生于何时?
奥尔加农是产生于9世纪并沿用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
可分为以下几种:
平行奥尔加农:在圣咏的下方或上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构成两个声部的圣咏。其中圣咏曲调称作"定旋律"(tenor),也译作"固定调"。
斜向奥尔加农: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一个声部向上或向下进行。 反向奥尔加农:附加声部与定旋律声部以反方向进行。
自由奥尔加农: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华丽奥尔加农:也译作花唱式奥尔加农。将位于下面声部的定旋律音符拖长,上方对以多个音,构成一音对多音的形式。
2.什么是经文歌(motet)?
盛行于1220前后-1750年间的一种复调音乐形式,通常为三声部,最低声部是定旋律声部,一般采自圣咏,用缓慢的长音符唱拉丁文的教义,其上方的两个声部采用与圣咏无关的世俗歌词,起初是拉丁文的,后来大多采用地方语言。通常定旋律节奏较慢,最上方声部(第三声部)较快,中间的第二声部介于两者之间。早期经文歌各声部的旋律包括上方声部全都是现成品,即用已有的旋律构成。起初定旋律声部惯用圣咏,后来也采用世俗曲调。曲名由三个声部歌词的头一个词(由上而下)构成。
3.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和巴黎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是谁?
哥特式风格是指12世纪中叶的西方教会艺术风格。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家们创作的复调音乐是音乐上哥特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写法是越发复杂华丽的花唱式奥尔加农。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Leonin,约1159-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1170-1236)。
4.什么是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
中世纪的记谱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用希腊字母变化而来的符号,后来有了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即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11世纪初出现了用一根线贯穿纽姆符号的线谱,接着出现了两根、三根,11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四线谱。
5.什么是唱名法(solmization)?
把六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与一个特定的音节联系起来唱,这就是唱名法。这是由法国教会音乐家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创立的。这六个音节(ut,re ,mi ,fa, sol,la)选自赞美诗《ut queant laxis》中相继各行诗句中的第一个音节。四线谱的确立也是他的功劳。
世俗音乐的发展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可分成三类:
1.与宗教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歌曲:
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从单声部到三个声部都有,既有宗教内容的也有世俗内容的。
戈利亚德歌曲。这是云游四方、不守规矩的神学院学生(人称戈利亚德goliard)创作的歌曲,主题是爱情、酒、对宗教和时事政治的嘲讽。
2.属于贵族圈子的骑士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用方言写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如常见的田园恋歌(pastourelle)。13世纪有3中带叠歌的体裁: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ndeau)和维勒莱(virelai)。它们大多是单声部的,有少量是复调织体。
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出现于12世纪中叶,很可能是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歌曲体裁主要是巴歌体(bar)。后来发展为名歌手(meistersinger),这是有组织的文学与音乐行会的成员。
西班牙有坎蒂加歌曲(cantiga),意大利有劳达歌曲(laude),都是单声部的。
3.民间职业音乐家的音乐:
在中世纪以演奏和歌唱谋生的职业音乐家被称作戎格勒(jongleur)或游吟艺人(menestrels)。他们擅长演唱英雄业绩尚松(chanson de geste),这是一种类似于希腊史诗的叙事曲。演唱时用维奥尔和小型竖琴伴奏。
中世纪的器乐和乐器
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器乐是排斥的,随着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器乐体裁,乐器种类也增多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拨弦乐器: 从罗马流传下来的里拉琴、索尔特里琴(psaltery)、琉特琴(lute)。
弓弦乐器: 提琴(vielle或fiedel)和轮擦提琴(organistrum)。
吹管乐器: 竖笛(recorder)、横笛、双簧管类的肖姆管(shawm)、风笛、小号、圆号。 键盘乐器:大型管风琴、便携式管风琴、固定式(桌式)管风琴。
打击乐器: 鼓、钵、响板等。
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在意识形态的变革和音乐观念的发展上,欧洲14世纪的音乐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期。
1. 什么是"新艺术"?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新艺术(ars nova)一词是由法国人维特里(Vitry,1291-1361)在其《新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新"是与12世纪末-13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古艺术" (ars antiqua )风格相对照而言。其音乐追求情感的表现,因此变得比过去生动多了。主要代表人物是纪尧姆.德.马肖(G.Machaut,1300-1377),作曲家、诗人。
2. 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世俗音乐体裁是什么?
法国尚松(chanson),这是为法语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多半是回旋诗模式,带有叠歌。
3.14世纪的意大利世俗音乐体裁有哪些?
牧歌(madrigal):以抒情诗、田园诗、恋歌或讽刺诗为歌词,一般为两声部复调织体合唱。(注:16世纪牧歌虽体裁名称相同,但实质很不同,其歌词是自由体,织体为五声部模仿式复调。)
狩猎歌(caccia):采用二声部卡农式演唱方式(caccia),音乐风格活泼幽默。
巴拉塔(ballata):与舞蹈有关的歌曲,较抒情,每节都有叠歌。大多为二声部或三声部。
4.意大利14世纪的重要作曲家是谁?
弗朗切斯科.兰迪尼(Landini,约1335-1397),盲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世俗歌曲。
5.14-15世纪上半叶对欧洲大陆产生重要影响的英国作曲家:
邓斯泰布尔(Dunstable,约1390-1453)。他的经文歌不用传统的定旋律,而是按照歌词意境自由创作。通常为三声部主调和声织体,有大量三和弦结构。
6.关于布艮第乐派。
15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布艮第(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等地)宫廷的音乐家群体。该乐派音乐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的影响,音响上趋于优美细腻,悦耳和谐,尤以三度音程为主要的旋律音程。布艮第乐派也被称作第一尼德兰乐派。
7.14世纪欧洲出现了哪种新乐器?
楔槌键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英]clavicybal),今称古钢琴,虽然在14世纪已经出现,但真正盛行是在15世纪。
8. 俄国都有哪些雕塑家具有洛可可艺术风格及古典艺术风格
戈尔捷耶夫力(1744—1810)早年在巴黎度过,他早期作品具有洛可可风格的因素,受到法尔科内的影响;在他的艺术成熟期则力追古典风范。《普罗米修斯》是其早期作品,他成熟期的墓碑雕刻如《戈利津墓碑》《戈利津娜墓碑》等在构图上注重戏剧效果,与同时代历史画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此外,他还擅长装饰雕刻,曾为莫斯科附近的舍列梅捷夫伯爵庄园创作了装饰浮雕。这些浮雕取材于古典神话,描绘了酒神的舞蹈、爱神的婚礼、宙斯的祭礼等故事情节,场面欢乐而富于趣味性。
雕塑家柯兹洛夫斯基(1753—1825)的创作反映了18世纪俄国古典主义雕刻风格形成以前和转化时期的艺术风格。柯兹洛夫斯基早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后留学意大利,随后又来到巴黎从事雕塑工作。40岁以后他在彼得堡美术学院执教。柯兹洛夫斯基对古典雕塑和人体解剖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在古典遗产中发掘富于诗意的形象,同时注重与现实相结合。他的作品在造型上纤细精美,带有优雅的牧歌情调,但也有一些庄严的古典风格的作品。他对俄罗斯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柯兹洛夫斯基所作的《牧童》(1775,青铜)、《沉睡的爱神》(1792,大理石)、《带箭的爱神》(1797,大理石)等雕像,情绪热烈,构图稳定而富于变化,造型精美,采用的是古代题材,但表现的是人类的美好形象。除纪念碑雕刻外,柯兹洛夫斯基还擅长装饰雕刻,他曾为圣彼得宫创作了大型浮雕。他的另一些代表作包括《被拴在树上的波里克拉特》、《亚历山大•马其顿的警戒》;《马上的海格里斯》和《苏沃洛夫纪念碑》是柯兹洛夫斯基晚期为纪念俄国杰出的统帅苏沃洛夫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
另两位雕塑家谢德林(1751—1825)和普罗科菲耶夫(1758—1828)在风格上同柯兹洛夫斯基有些近似。谢德林擅长建筑装饰雕刻,他很注意使雕刻同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他所作的装饰雕刻在当时具有典范意义。他为彼得宫喷泉所作的《涅瓦女神》(1804)和为彼得堡海军大厦创作的群雕《手擎地球仪的女神像》(1812—1813)是其代表作品。谢德林在18世纪下半期俄国雕刻中颇有特色的作品还有一些神话雕像《玛息阿》《熟睡的恩底弥翁》和《维纳斯》。
普罗科菲耶夫是戈捷耶夫的学生。他早期的艺术带有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在艺术成熟时期他成为古典主义雕刻的代表人物。彼得宫喷泉雕刻《欢乐的海神》《伏尔赫夫》等,严整典雅,一派古典风范。普罗科菲耶夫还在浮雕艺术上展现了杰出的才华,《绘画天才》(1785)、《冬》(1819)以简洁的平面为背景,在构图方面有条不紊,富于节奏感,又带有一种田园诗般的意境。
9. 世纪牧歌太阳能里的水能喝吗
最好还是别喝吧,因为虽然这里面的水温度稍高了点,但是还是没有到达沸点的温度,达不到灭菌的效果,而且天气不好的时候水温会降低,更容易细菌滋生。咱们的水质还没达到随便喝的程度,真要想利用它想喝水,最好安个好点的饮用水过滤器,过滤出来的都是纯净水了。要不还是老老实实的烧开水喝吧。
10. 乌金木不是乌木
乌金木不是乌木,乌金木是非洲的一种木头,花纹非常漂亮,硬度高,密度大,用来制作家具较为难加工,但处理好后是非常高档的家具,一般乌金木家具的面板都是贴皮的,非插接木,更不是一块整的面板,只有部分圆形的茶几是用乌金木横切面直接加工的,非常漂亮,国内乌金木品牌家具为澳珀、前进的原木世家为最好,还有世纪牧歌等品牌,选购时除价格外,重点关注设计、做工、漆面、加工工序(可以通过交货的时间等综合判断)等,商场报价所含水分都很高,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导购人员的最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