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尚头上的点是怎么弄上的
出家人头上点,叫做戒疤。
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燃顶烧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
如《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又《法华经�6�1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从这几段经文的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点的时候不是用一般你们见到的香,而是用药末捏成2厘米左右的圆锥体,在头上点燃,快到肉的时候用木片压灭.后来的几天里,就要不停的走动让血气运行,还要喝豆浆,就是让点的地方灌脓.好了以后就成了不长头发的一个圆点疤痕.
㈡ 在家居士怎么修持八关斋戒
八关戒斋,便是解脱生死的一条路径,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的出家修行的戒律与斋法。因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事务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碍也很多。
八关戒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非梵行(不淫)
不妄语,不饮酒
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
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不坐卧高广大床
不非时食
佛陀悲悯在家弟子让他们能够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种出世的善因;又能够适应在家人生活的特点,所以特别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关斋戒。
㈢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三十一、渐次戒与顿立戒 什么是八关斋戒?戒在佛教大体上分为有二大类,这二大类分别是:渐次戒,顿立戒。什么叫做渐次戒呢?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怎样力行?而你没受过沙弥、沙弥尼戒的十戒,那么你就无法受比丘、比丘尼戒,这是有个渐次,有个层次的,因为受戒的过程必须要有个渐次级级来增加的,所以称为渐次戒,像读书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上中学高中。而在家二众加上出家五众,总称为佛教的七众弟子,所谓的在家二众就是说优婆塞和优婆夷,那么出家五众就是说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众之一,解释为「学法女」,「正学女」,这有很多不一样的名相,将七众弟子结合起来,便是佛教的组织架构,所以是个大团体、大组织,这是由渐次戒得名,非他的层次次第,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了什么叫做渐次戒。现在再来介绍顿立戒,什么叫做「顿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网经、璎珞经所说的菩萨戒,但是「菩萨」一词照理说应该是于佛陀灭度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部派佛教阶段才开始有个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本来佛教在佛陀时代,并没有区分大乘和小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菩萨戒,但是在现在基于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对于流传至今的菩萨戒却不可以随意否认的,然而菩萨戒应该要依照理性,我们去学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嘛!所以这两种戒是在七众之外,属于特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前面所说的渐次戒不同,因为七众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应受渐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样可以直接受八关斋戒,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去受八关斋戒,可以不用经过三皈五戒,不用先经过渐次戒,这就是顿戒和渐戒的不同处。
现在我们来说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属于什么戒呢?它是属于顿立戒,并不是渐次戒。非七众渐次戒就是八关斋戒嘛!而八关斋戒的内容是什么呢?当然它分有八条,分开为斋戒,八关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各位请留意八关斋戒和五戒不同处,其中的区别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关斋戒则是不淫,差别就在这地方,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听,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以上所说八条戒,前面是防备不可犯的,后面是指吃的东西,这就是八关斋戒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说:我吃素食是持斋,这不是正确的,因为照理研究起来,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才可以说我吃斋,因为我过午不食嘛!中午过后不吃叫做吃斋呀!不可说你吃素食就说你在吃斋,可以说你是吃素食,也千万不要说我在吃菜,以前因为不明白「吃菜」的意义,让我把这个身体给搞坏了。在二十几年前,当我还是在家居士修行时,起初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讨修行的过程中,当我在打坐时真正感到不可再吃众生肉,有了这种体悟后,便戒荤食。那时候听人说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并不像现在那么丰盛,而且也没有人告诉我素食的真正意义,那么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当时贩卖素食的人很少,别人也不能特地煮给我吃,于是自己便去菜市场买菜,将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买回来,再买新的锅子,用油爆香倒水进去,每一样菜洗一洗后全部放进锅子里煮,每天吃饭只吃菜而已,这样吃了三个月、五个月身体却败坏了,所以最好我们说吃素食,不要说吃菜,吃荤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误解吃菜的情形下,身体一直衰弱下去,肠子也产生毛病,别人才跟我说: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样,不吃肉类的东西,才是吃素食的。因为一句话却让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受到影响,所以我鼓励大家不要说吃菜,要说吃素食,因为吃荤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说吃荤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调配嘛!所以「斋」是过午不食才可说是斋。三十二、安住六念 清净梵行 我们从以上的八条戒来看,就我看来除了六、七、八条及第三不淫之外,其余和五戒的戒条都是一样的,五戒是不邪淫八关斋戒却是不淫,这个是不一样,八关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改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已经都说过了,对于这几条我不需要再来作解释,这样很浪费时间,也就是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都说过了嘛?这在五戒里有说过,所以在八关斋戒不需要再说这些了,现在我们必须要解释的是八关斋戒的第三条,就是不淫戒,在受八关斋戒当中必须一日一夜断淫欲,因为淫欲是障道法,会障碍你修道开悟,障碍你悟道的障道法,何况在淫欲当中,会产生以后生小孩等等事情,这会阻碍你修行,所以淫欲是障道法。佛陀所制定的八关斋戒除不可淫欲之外,在斋经里有说:一日一夜心如真人,心像如来清净,不思淫欲,不念房事,除不淫欲之外,在受八关斋戒还不可想男女间之情事,一心修治梵行,梵行也叫做清净,修治梵行清净的意思是说身心清净,不兴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一心一意专注。这也就是说一日一夜中的八关斋戒是要学佛陀,效法如佛陀一般身心清净的梵行,身不患淫行,口不说淫语,心也不想淫事,就是说你们的身体不犯淫行,口不犯淫语,不说一些让人引起绮念想入非非的粗语、绮语,在一日一夜之中心不想淫事,安住在六念,那么重点就在六念的安住,如果你没有安住,就像我们的手没有拿一样东西就会想乱拿,我们嘴里含个东西,就不想,也不会想再去含东西,拿个东西之后,你就不会再想去乱拿东西了。同样的道理,心若不用个东西把他安住一下,一个还在初学的人,你叫他都没有杂念,且又以正念安住这是不简单的,所以佛陀才用方便法,将过去他们原本一天都不吃的习俗转化,引导他们以便走入佛教,但也只有限于过午不食而已,这是基于考虑在家居士的忙碌生活,身体的健康也是重要的,唯有身心健全、精神充足才有心来悟道。所以佛陀才叫他用六念,一日一夜必须安住在六念之中,不要说一日一夜,凡是精进的人长期安住于六念中这是最好。但什么是「六念」呢?「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是有一淫念浮现起来,或是回想过去的淫境,或是忆想未来的淫事,便是不持淫戒的清净戒了(即破了淫戒),另外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听,这八关斋戒,就这一条来说,因为现在电视很方便,很多人吃饱就坐在电视下,那么要怎样来解释呢?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佛陀当时的印度并没有电视可看,所以从这事相看来,只是属于自求解脱生死的小乘法门,对于这小乘和大乘的说法我们再简单补充,其实本来在佛陀时代并没有派别之分,这是到了后来部派佛教时期才产生的,我们参阅印度佛教史就知道了,但是在度别人之前必须要自度,这应该才是正确的作法,我们不可以说他这样就是小乘,像初出家的人,必须要一段时间研究佛法,亲近善知识,有的人他不知道方法,自己躲在小茅棚里要怎么修呢?当你自己错了你也不知道呀!没有大众的熏习也会容易懈怠,所以有的人说自己要去一个地方静修,其实静修必须先要了解佛法,一定必须先亲近正见的善知识接受他的引导,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他会给予你指正,慢慢等你智慧开启,认为你要亲身体证按照理论来实践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找个清闲之地来实修,否则你初出家什么都不懂,好的不学,坏的却学一大堆,糊里胡涂地不知道,白白将时间浪费过去,唉!时间一过去是挽回不来的,很可惜,所以就像教学一样,当你还是一个小孩时,以学生的身份来接受栽培、教导,等到读完书、做了老师以后,就要将你所知道的来教导别人,但是眼前要先能够独善其身,要预先充实自己呀!要不然的话以后他怎么来教导学生呢?对于刚初出家的人也是一样,不可以说他住山上就是独善其身。不是这样,他是在充实自己,等待他充实自己有所体证之后,再去教导别人,才不会错误,才不会自误误人,不能说将自己的眼睛闭上,连过马路也不知道,这样盲人领导盲人就会发生一同跌入断崖里的危险,不可以呀!所以你不可以贬说他是小乘,这是因为他明白必须先充实自己,然后才能去教导别人,何况大乘、小乘,也是因为佛陀入灭后,至少差不多一百年以上左右,有部派佛教时,才有分大乘和小乘,这个原因就是说当时佛陀灭度后,等到时间一久,有的人认为仍应按照佛陀的修法,有的则为适应社会环境,两方面就互相争论,按照佛陀生活方式在山林修行的人跟都市生活的人说,说什么呢?说他们是现代佛教,认为自己是大乘呀!度别人的,像一只船要载别人呀!那么自称大乘的人就毁谤过山林生活的人,说是独善其身的小乘呀!在那时才开始有大乘小乘的差别,在佛陀时代并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都是大乘,全都是自利利他,假如佛陀没有自利利他,当他悟道之后就不用讲经四十九年了,佛陀弟子个个都是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要不然怎么能将佛教延续到现在已两千多年呢?不可能,所以这是从以后部派佛教时产生下来的,有的人根本一点正见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常常说别人是小乘,总喜欢贬低他人说:「啊!你那小乘是独善其身呀!」小乘大乘是悲愿大小的差别而已,你有悲愿只有你自己了解,你教导别人,你就是大乘,你要去教导别人自己先要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次第,你不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带错了,就不是什么大乘、小乘了,而是带去地狱,带去外道。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大乘小乘之差别,简单说就是他的悲愿,悲愿大你就是大乘,没有悲愿你怎么说你是大乘,虽然你研究很多,你不教导别人,不回向给别人你就是小乘呀!差别就在这里,但是为了悲愿度众生,自己必须先了解体证。否则你不懂怎么去带领别人,危险哦!若没有的话不知会害了多少人走进歧途、走进邪见,你知道吗?说起来实在是不懂不怕,不知断了多少人的慧命,实在可惜,无常嘛!短短几十年过去,浪费了实在可惜,而所谓的香华鬘是印度一种化妆的装饰品,用香花把它串一串做帽子呀!做挂在脖子上的花串啦!去印度看什么节庆,都用鲜花串成一串去供养佛,他们用很香的花串成一串,或是用金银财宝结成的饰品,挂在头上作装饰,有的挂在胸前,或是挂在耳朵,挂在手上,全身挂的铿铿锵锵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香华鬘。现今在我们社会经济富裕的地方,已没有用花串成一串戴的叮当响,大多数都是戴金子,耳环、金链子,挂得全身都光亮叮当的,所以耳环,钻石戒指,这都是装饰品,这一大堆装饰品都是属于与香华鬘同样的性质,当时印度环境差经济也不好,所以他不能用这么多的金银财宝等等做香华鬘,都用鲜花,自然的花鬘来做装饰,而香油涂身则是源自印度本来的习惯性,因为印度属于热带气候,天气干热,皮肤要是干燥,就时常用油来涂身滋润,所以有钱人不论男女,都有养成有擦油的习惯,当然,经济不好没钱的,生活三餐都不济了,要怎样去买来擦呢?所以比较有钱的人,每洗一次澡就擦一次油,他们是这样,现在我们的时间又到了,我们下次再来说香油涂身。祝各位能够身心安乐,吉祥如意!天气比较冷了,大家要注意早晚要多加衣服,不要让你的法体不舒服,就很可惜!所以祝福各位时时吉祥安乐,我们以后有因缘再见!大愿语录:「对于佛法仅止于了解,不力行修证,虽然广闻,反成障碍,错失因缘,人生无常,一失难得,警策精进。」三十三、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 我们今天又再见面了!我们前次讲到印度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当洗完澡后都要涂油,这样皮肤比较不会干燥,但是贫穷的人涂不起,有钱的人才涂得起,由于没有钱的人涂不起,所以佛陀在经济方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等到我们以后讲到律仪时,讲到戒律的律时,就会讲清楚。修行没有经济也是难修行的,在现今的社会,涂油的人,实在比以前的印度还要多,虽然我们不是很炎热,但是涂油的习惯在现代,就是变成化妆,现在化妆比以前还要多。这是因为生活的水准提高,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以后会有愈来愈多的花样产生,这也是难免的,因为人若欲望一多,贪就多,烦恼就多,业就多,所以社会纠纷就多,这是事实。所以无论是香水、香皂、香油等等的化妆品到处一大堆,不像以前的印度是贫穷的国家香水有限。像我们当孩子的时代,当洗衣服的时候,看到妈妈要到溪边洗衣服时,还要去砍树藤,把它打破用其中的黄目子在洗,哪像现在用洗衣粉,而且还指明要用最好的洗衣粉来洗,这就是社会演变的结果,我们不能说是过去可怜,其实过去并不可怜,怎样不可怜呢?人家过去有他们的业力和他们的福报,他们那时候的业力,就是物质较不充足,不过他们精神很充足,现在的人,虽然物质享受,但是却容易患有神经质,每一天都要竞争得很激烈,不禁让人生活得头昏脑胀,可是在过去却不会,只需动劳力,现在的人动头脑,比智商,我说以后的人可能头很大,身体很小,以前头比较小,身体很大、很健壮,以前的杂病,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那都是过程。所以现在若要说香水、香皂、香油的问题,这种化妆品到处一大堆,再怎么高级的也有。但是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是不可以使用化妆品,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佛陀当时在印度的环境,只制定了一日的八关斋戒而已,他不要你将时间浪费在那里化妆,制戒的动机在于我们身体有了真正需要,也就是有病的时候,这时才可以借着涂油来治病养身,若是无病,我们就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涂香化妆上面,因为这种不必要的涂香化妆,有时候装饰得太过火,让人看起来似有挑逗性,使人看了,内心产生欲望,虽然我们无心,但是却因我们所作的行为而影响别人,这样也是不好的,所以佛陀说八关斋戒的日子你们不要化妆,化妆是怕具有引诱别人的淫意色彩,让人想入非非就不好,引起别人不安,容易在内心胡思乱想。现在社会化妆是可以的,不是说社会上的人都不能化妆,可以,但是在八关斋戒那一天,最好不要化妆。因为在家弟子有时为了工作或应酬的需要,也是可以化妆的,你不要说,我是个佛教徒,不可化妆,假如我们的丈夫是个董事长、总经理,或是一个在社会上相当有知名度、有名望的人,必须要出外交际应酬,但是你当太太的人,穿得让人觉得很寒酸,也没有稍微化妆一下,让人看了似乎很落魄,并不是这样,佛教徒出门,也是要让人说:「嗯!佛教徒非常的庄严!」让人看了之后,觉得你身心真的都庄严,不要只是心庄严、身却不庄严,或是只有身体庄严,心不庄严这样都不圆满,都不好,要能够心庄严而且身体也庄严,这样最好。所以适当的化妆,对佛教徒而言是被允许的,但是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最好不要太浪费在化妆的时间,不要早上要去买菜,只是化妆的时间就花了一个小时,你想想看,一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是不再回来的!真可惜!所以在受八关斋戒时,禁止香油涂身,是要我们不要把这宝贵的时间浪费掉,集中精神一心一意,清净修六念。律中对于香料的运用也有些指示说明:当时在印度,如有需要时,可将香料涂在佛殿旁,也就是说,假使这个地方湿度很强,涂了香油会让人闻了觉得很庄严。像我们现在,烧一些好的檀香,散布芬芳的气氛在空气当中,虽然我们的鼻根还没学到好坏无分别的境界,其实你鼻子若学到好坏无分别,那么你的嗅觉功能可能就有问题了,好闻不好闻的差别则在于不要沾粘、执着而已。当时在戒律中允许在佛殿里、僧房里,或是住众寮房的地方,有了臭气,可以涂香,亦可燃烧一些好香来将臭气熏除殆尽。假如患有眼睛方面的病症,或是有身体医疗方面的需要,医师在处方开立时,需要用香料,这都是可以允许的,并且可以用香料、香油来涂我们的身体,那是患病时,医生处方需要,这时可以用,并不是很硬性地说通通不可以。戒律也就像法律一样,必须就不同的情形而有轻重不同的权衡,比如说:我们不能喝酒,是怕乱性,但是当你有病时,医生说需要用酒,你来用酒,这并没有犯戒啊!所以这个问题,是重视戒的精神,不要让戒条束缚得不能动,每一项都不可以,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每一个都变成怪人,变成机器人了,出门有听人说:「佛教怎么修到都变怪人?」事实并不是这样。佛法本来就是要来适用于人间的,包括戒律也是一样,这样才符合戒律本来制定的原意,要不然还要什么戒律?这样全部都变成机器人了,所以要了解它的精神所在才可以。三十四、出世法喜乃为最胜 我们再来说「歌舞倡伎」,这是一种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生对于娱乐是不可缺少的,佛教并不是禁止你都不能去娱乐,可以娱乐,因为适当的歌唱与舞蹈,这种是正当的,是可调剂人类生活的品质和增进团结的。正因娱乐有它的好处,而娱乐本身的范围很广,其中的唱歌跳舞也有善与恶的分别,假如你用正当的理念和方式来推广跳舞和唱歌,那么这就很好啊!对于我们人的品质、团结等等方面都会提高,今日的社会环境与以前已经有所不同,大家生活忙碌,所以来提倡正当的娱乐,用正当的娱乐来陶冶身心,这是不可缺少的,不可以没有。但对于娱乐的素质、品质方面,必须要有利益于人的身心,否则对于有害于身心者,我们就应该取缔,像现在每天报纸刊登出来,在娱乐场所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都对人的身心有所损害,这样就不好。简单说,不要为了我们自己要赚钱,利益自己却损害到别人的子子孙孙,损害到别人的身心,这就很不好,是很损道德的。这与佛陀所说业力的因果有相当的关系,业力的轮回、因果的轮回,这都是不能否认掉,不要认为这都没有,怎么没有,有一天你就知道,不要认为那看不到,今世就有很多现报都可发现,现报都有了,怎么会看不到?所以这不能说没有,也不能否认掉,因此对于人的身心有害者,千万不能去,也不能经营,以免社会不安,社会若能安定,我们的生活就安定。社会若不安定我们就不安定,因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不是政府的,也不是总统的,更不是国王的,都不是,而是每一个人民百姓由上至下共同来建立的。社会安和乐利并不是建立在政府而已,政府有政府的德政与政策,任何人都要在本身的岗位上做好,所以维护社会的安宁人人有责,大家都有责任。不要说这是警察的事,或是政府的责任,不是这样,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因此对于身心有害的地方,我们大家通通不要去,他就停业了,既然他没钱赚就会转业,是不是这样?所以,并不是一定要政府用法令来束缚,压制他,这都不究竟,真正究竟的,只有提高人民百姓的素质,了解何种可以不可以,有无危害身心没有?这样之后,对于不应该去的地方,我们不要去,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做,如此他的生意就没得赚,没得赚,他自然就会转一个正当的职业来做,这是很重要的。并不是用所谓的政治压力,拼命地去压制,压制这儿,跑到那儿,压制那儿,跑到这儿,像一根草在地上长,你用一块石头压住它,想要不让它长,却变成从旁边出来。总之,只要它稍微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它就会去争取,你若是以大众求生力量的观点来看,就会很了解,所以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什么叫做可以?什么叫做不可以?将它规律得很清楚,规律清楚后,大家不要去做恶的事,社会就自然安和乐利了,政府法令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素质提高,也是很重要,正确的理念更加重要。所以佛教为什么要叫人不要「歌舞倡伎」呢?因为做每件事情,我们都必须经过思惟考虑,思惟考虑这样做是否有危害别人、危害我们的身心?若危害到别人的身心,就停止不要做,会危害到自己身心的事也不要做,而对自己身心有帮助的要去做,对别人的身心有帮助的更要去做,必须要这样,否则我们要如何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共同体呢?要如何能使社会和乐呢?因为经过了想象就会落入经验意识,而这种的经验则会产生记忆,也就是说我要做一样好事、坏事都要经过思惟,思惟是一个记忆,是一个经验,那么这个经验好、这个经验坏,也就会形成我们善和恶的业力指使行为,当落在我们的经验当中,这个经验意识,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正思惟,所以我们都应该具备一个正当的思惟,也就是正式的思惟,唯有具足正思惟,才能对法有更进一步的体证,何况你来体证缘起空性的法是甚深微妙的,佛陀刚刚成道时,也自问说:「这么深的道理要说给谁听?」所以他当初有一段时间,对于自己所悟得这么好的东西是很好啦!虽然这么好,但如此深奥的东西要说给谁听呢?谁又听得懂呢?因为甚深的缘起空性法,并不是粗粗鲁鲁,粗糙不堪,也不是散乱心可以思惟到的,不是这样,甚深的缘起,是非常的微细,既然想成为一位修行者,那么,怎么还会有时间去享受人间的娱乐呢?
娱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的娱乐,一种是心的娱乐,若是真正能够沾到佛陀法味的人,也才是真正所谓的法喜充满,你看看,这种身心的娱乐不是随便讲讲就可明白的,要不然这句法喜充满怎么说?能够体会到法,了解到这个法的好处,就了解这个法能够离苦,能够断除烦恼,那种自在清净的身心,并不是用嘴巴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世间的娱乐,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害到我们的身心,你若用正当的方式来娱乐,对我们的身心有所帮助,这种适当的调剂是可以的。若是真正要修行,那么他就不会想要享受世间的这种娱乐,他的追求是享受法喜充满这种身心究竟的喜悦,所以初地发心修行想要出世间的行者,绝对不能随顺世俗的心去生活,你还未有足够定力,你还不能观察清楚,就很容易随顺世间的生活,让世间的生活牵走,若能了解到这点,对于成就道业,就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若没有的话,对成就道业就有影响。因此对于成就道业的圣者,虽然已经成就道业,但是他不可放弃掉,而执着于自己的自由享乐,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能说他成就了,但是却不顾沈迷的众生,放弃了渡众的信愿,所以成就的觉悟者,是要能弘法利生,为弘法忙碌,毕竟是人弘法而不是法自动会弘人,正因为法好,我们才要去推广,这东西好,产品好,我们要推广出去,他怎么还有空,怎么还有时间去享受世间的娱乐?如果是一位未证圣果果位的人,自己还未亲证到,还未达到那个究竟,还未了解到,他不可再以广度众生的理由,借机会来说,我这样是要来度人的,说来赌博是要度赌博的,去喝酒是为了要度喝酒的,跳舞则要度跳舞的,结果怎样,你知道吗?结果自己度人不成,反让随缘世俗度去!假使你要度人,你未到那境界,你想去度人,却反而被人拖走,这不可靠,有时候自己藉这机会说要度人,其实自己心念想说这样比较容易逃过法律的漏洞,否则若今天想要和人喝个酒,家中的人却反对,但是只要说我要去度喝酒的人,我再怎么喝也不会醉。可是不知哪一天躺在那里连蚂蚁在咬也不知道哦!所以很多人未到境界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说要去度别人,往往世俗生活之间要很注意,处处都是陷阱,稍微一失觉察就会落入陷阱,陷下去要再爬起来是很难的,染上恶习要改好较难,好的要变坏的却是很简单,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道理,不要被世俗众生的恶习所污染,要不然我们就会随顺世间的生活,流于世俗化而迷失,然后就被外境拖走了。佛教被神格化后造成了一些附带外道的佛教,他们还利用佛教的生日庆典叫人在寺院前唱歌跳舞,有时候还很不正当,穿的不男不女,嗨哟!穿这样跳舞,还说要让佛陀看,要让菩萨看,佛陀明明制戒禁止「歌舞倡伎」,你还唱歌跳舞给他看,这是违反戒律的,不要说要让佛祖高兴,佛祖若是真有灵,他是不会高兴的,我看爬起来打你的头也说不定!明明叫你们不要这样做,你们却偏偏这样做,你说这样他会高兴吗?会不高兴的!但若是佛祖的生日,大家弹佛教的圣歌,赞叹过去佛陀的事迹,像我们中国佛教的寺院,有时候会办个法会,在佛陀的生日时,大家来唱个赞偈,诚心地以梵呗来赞叹佛,赞叹佛过去为人处事的法很好,当听了之后大家会觉得身心寂静,有时候眼泪还会流下来,哇!这种我觉得是比什么都好,这种赞偈梵呗是不违犯的,反而比较好,要不然叫团歌仔戏在外面演戏,歌仔戏并不是不好,它也是一种世俗的娱乐艺术,但歌仔戏只是让我们以世俗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身心而已,并不是说可以叫来寺院的前面做,这是不可以的,佛陀的戒律里说不行。三十五、贪执名利物享 难成离苦道业 我们再来说第七条戒,不坐卧高广大床。这条戒的重点在淡薄物质的享受,因为简单的物质生活,我们才能勇猛精进于道业,物质生活太过享受,对道业就不会精进,并不是说修行人一定要过着刻苦的生活,其实不是这样,佛陀没叫我们修苦行,也没有叫我们一定要过着刻薄的生活,他并没有这样说。因为你若对物质要求太高,便容易沈溺于物质的享受,这对道业会有所影响,而且对你精神层次的提高也就有限,若初修行者,精神不专,无法放下感官,放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种的贪着,你对物质用品追求越美好,你内心对于物质就会越执着、越沈迷,如此难免影响到我们的出离心,产生了沈迷执着、我慢我执。比如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管它是真是假,我听说有一个人,学到很厉害,禅定很行,禅定后连牛头马面也抓不到他,找不到他,这是故事的比喻,但是有一天他的死期到了,牛头马面要去找他时,却找不到人,问到一个地头神说只要他一坐,在打坐后都找不到人,要找到他,除非就要等到他爬起来,牛头马面就说:「嗯!这样我就不能交差了。」地头神他就说:「要不然这么办,他旁边有一个钵,他很执着这个钵,他
㈣ 居士戒疤是什么样子的
佛教规定,居士是没有戒疤的。出家人烧戒疤的规定也被佛教协会取消了。从今后不再有烧戒疤的做法。
㈤ 在家在手上烧香疤,这两个点哪个烧得深点。应该怎么烧才好。烧完要怎么做
燃灯、散花、烧香这是供佛。灯代表智慧,佛前面点蜡烛、点油灯是代表智慧。另一个代表是奉献,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说舍己为人。燃香,出家人在头顶上燃香,燃香疤。有人说这是戒疤,错了,戒哪有疤,受戒没有疤,燃香有疤。燃香什么意思?在佛前发誓,我燃烧ZI己,照耀别人;意思就是我牺牲ZI己,我要奉献给别人,为别人服务,是这个意思。所以头上燃了很多,自私自利,一毛不拔,那你完全就是骗人。你骗谁?你骗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燃香,发这个誓,自己没有兑现,你就全错了,你燃这个疤有罪过,骗佛、骗众生。一般在家佛弟子燃在手臂上,出家燃在头顶上,实际这都是中国人真干,全世界没有把香燃在头顶上、燃在身上的。佛经上有,它是告诉你,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佛菩萨面前发誓,舍己为人,不一定要燃,要懂这个意思。中国人真燃了,燃了也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叫自己别忘了,这个好。所以一定要晓得它的用意,不知道它的用意那你就错了。
㈥ 佛网 在家居士怎么施放焰口
师兄善哉
不可以的
焰口施食必须要具足僧人并且需要一些观想什么的
在家居士一般做不到
所以如果为了布施可以用火供或者其他一些简便易行的
布施法门
阿弥陀佛
㈦ 妙祥法师:在家居士怎样守五戒
在家人首先要三皈依,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持五戒。五戒就是杀、盗、yin、妄、酒。杀,就是说一切有情众生皆不可杀,包括人不能杀,众生不能杀,包括大连的“海虹”也不能杀,一切众生都不能杀。不管它是怎么被我们需要,甚至用了它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我们也不能杀,一定要戒杀。 包括杀生的因缘不能做,像这种杀生的工作等等,都不能做。杀生的因缘,包括我们的事业,杀生的业力,和这的缘分,包括赞叹杀生的这些事项,鼓励杀生呀,这都不能做。杀因、杀业、杀法、杀缘,这都不能做,一切都不能做。不光这个杀生不能做,包括假杀也不能做。什么叫假杀?就是比如我们现在有一种吃的素食,素食里有什么“肉肠”啊,就是素食肠、素食鸡、素食鸭子等等,都不能吃的。这是你的杀心未断,所以也不能用。包括含动物成分的药也不能吃,这个是很可怕的。只要是和它有这个缘,杀缘,你都会受其果报。所以说在家持这个不杀戒,是很好的,很殊胜的。坚决不杀,宁死不杀。为什么宁死不杀?如果我今天得病了,吃这个中药,中药有一种以众生的肉合成的药。我吃了以后病就能好,这叫吃药破戒,我也不去吃。我宁可采取别的方法来治疗,哪怕它慢,慢就慢。慢一年,我遭一年罪,就能少杀一个众生或者无量众生。今天给我这个机会太好了,我一定在这里偿还其债。为什么有病?就是过去杀生所得来的病,吃肉得来的病,我不能再继续造业了。这么去做你才能守住这个不杀戒。包括起心动念都要控制,如果起心动念了怎么办?要忏悔的。还有这个盗戒。这个盗戒啊,在世间最容易犯,特别是现在。过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好一些,那时人比较老实一些,谁也不敢去拿公家的东西。文化大革命期间你要拿东西,他也要被批斗,是不是?现在不是了,现在是一种沾沾自喜,甚至大家说你这人有本领,所以这是很可怕一件事情。这个盗戒在佛法里是很重的,我们在家人一定不要盗,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要盗。说我今天没有饭吃,这有个萝卜,我如果把这个萝卜偷走了,今天中午我就能饱。作为我们来讲,宁可饿着,也不能拿这个萝卜,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能盗。有人说,你看厂子都要huang了,那些厂长啊,还有一些的人等等,都把厂子搬家里去了。他搬了那么多,那我搬一点也不行吗?他是他,你是你,我们是佛的弟子,所以说我们不能动,一张纸、一针、一草,不能动。过去有这么个事情,也就是讲我吧!这是刚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在医院工作,有一天值班。院长派个人来取点药,要急于外出。一般要点药在医院来讲还是可以的,那时候条件比较松。因为学佛了就不能做这个事情,我就拒绝了。拒绝以后,他一看非常生气:“院长要药你也不给!”最后说:“那么的吧!我借点药。”我说:“借也不行。”当时我已经做好了一个什么准备?就是说你开除我,我也不会违反原则去做的。后来旁边收款处的人看着我,他就说:“你不要跟他去要药,我给你点药,我这里自个有点。你不能跟他要药,别人实在跟他要,他躲不过去的时候,或是跟他借药不还的时候,他把工资钱都还在这里了。所以你千万别跟他要,你有什么难处,你找我。”他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围过去了。就是说你想持戒,就得做好了被开除的准备,要不你这个戒就不好持的。世间是很危险的,心里得有准备,一个是准备用自己的钱来补偿这部分,第二个就是宁舍工作不犯盗。就是你拿钱也必须在不犯盗的基础上,你才能拿钱的,不是先盗后补的,这个也得很注意的。所以说我们坚决不盗。只有坚决不盗,你才能往前修行;你要是坚决不盗,我想你很快就要出家了,因为世间你也呆不了了。另外你的心、因缘已经成熟。这是讲到盗。第三个讲到yin欲。yin欲,在世间上这是个最大的祸根。有了yin欲,就有了家。家,就是代表yin欲的意思。所以说,有了男女,就有了生死。为什么不成道?就是有了这个yin欲的关系。佛给开了方便——在家居士不能邪yin,我们坚决地不能搞xie yin。实际上有的人受了菩萨戒,在菩萨戒严格来讲是断正yin的,不是在家人有了正yin,就可以真正地称为菩萨,菩萨是不允许有yin欲的。现在有一个叫“在家菩萨戒”,那只是一个方便戒,真正想做菩萨一定要清净的,连正yin也是不允许有的。虽然开了这种方便,我们应该知道这里利弊的关系。对这个yin欲,包括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都应该注意的。包括凡是yin欲的书、录像,一概不能看,这yin欲的话不能讲。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来了呢?是修行来了。不管男的女的,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修行。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人生并不是生儿育女、成家立业来了。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糊涂了,他不知道他的任务和他的愿望,逐渐地被这个男女相所骗,所以,成立一个家庭,发生了yin欲的行为。就离不开这个世界了,不能了脱生死,也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说yin欲不断,佛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想成佛必须断。在家居士一步一步来,先断邪yin。如果有条件了,一定要断正yin,在家人也可以断正yin。有很多独身的或是夫妻俩虽然在一起生活,就像我刚才讲的,都是道友的关系,这样互相帮助。另外,这里呢,千万不要给人做媒啊,劝人结婚,这都是去称赞yin欲的行为。特别是有很多的居士,年龄比较大,自己有儿女,当你儿女如果要出家的话,你千万赞成;他要独身的话,你也赞成,千万不要去劝他结婚,去堕落这个火坑里。这个火坑,那是你永远还不清的债。讲一个例子。头一段时间,有个居士,他有个小孩。小孩就老哭。是刚出生几个月,是几岁,我记不清楚了,可能最多不超过三四岁。就是每一天到那个时间就哭,看病也看不好,找大仙也治不好,劝也劝不好,到时间就哭。后来,他的姥姥来问我说:“师父!这个问题你看怎么办?”我说:“你跟他讲……”她说:“我跟他讲话,他不见得能听得懂。”我说:“你不要怕,你就跟他讲,说你不要哭,你不有愿望吗?你想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出家。你长大了,我同意你出家。”她半信半疑就回去了。头一天晚上跟这孩子说了,从第二天一直到现在,这孩子再也不哭了。这就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人来这个世界是来修行的。我们来这个世界是有任务的,是修行的,但是我们都忘了。千万不能o落yin欲里去,一o落yin欲,就忘掉了修行。yin欲不断,生死不断。这是yin欲戒。再一个妄语戒。我们多生的习性,为了利益的关系,造成了很多的妄语,所以说这个妄语是很重的。有时候我们张口就妄语,早晨见面,人问你吃饭没有?你张口就说吃了或没吃,本来没吃你说吃了,吃了你说没吃。有时候怕上你们家吃饭,你可能就说吃了,他就不上你们家吃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养成习惯,张口就妄语。所以说妄语心地不真。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修行人不成道?老埋怨佛菩萨也不现前?人都说佛菩萨加持我们,佛菩萨现前能消我们的业障。为什么佛菩萨不现前?不是佛菩萨不现前,虽然你做了很多的努力,因为你的妄语变成“大海”,把佛菩萨这个救你的船给隔开了,把佛菩萨给隔开了,把你自己和佛菩萨隔开了。他想救你,你上不了船。所以说不能妄语,包括方便妄语也是不可以的。包括你家的亲人,如果谁有病了,你怕这个人知道,想去妄语,那也是不行的。说世间法我不这么说,他可能负担很重,或产生更大的痛苦。那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佛,你犯了妄语戒,就和佛菩萨远离了。有的人虽然大妄语不犯,小妄语不断。他不知道它的危害,还以为自己方便妄语可以成佛呢,以为是他的方便,实际上是错的。小妄语都不能见佛,何况大妄语?有的人没证果说证果了,没证到罗汉说证到罗汉了,鬼没来硬说鬼来了,说哪个菩萨来了,这样人犯大妄语,将来要o落地狱。所以说非常可怕的。包括暗示,人说:“你证没证果?”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这有个苹果。”那也犯妄语,也要堕落的,这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千万不能妄语。在世间来讲,也叫言而有信。过去我给大家讲过,这个妄语啊,不能随便讲,有时候随便讲了会遭罪的。讲个例子,过去我在盖县修行的时候,有一天下山去挑倭瓜,挑了一担倭瓜准备往山上去。走到村子中间,有人顺便就打招呼,说:“你一直往山上挑啊?”我说:“嗯。”他走了我就合计:他说一直往山上挑,将近二三里路呢,我这一担倭瓜能一直挑到山上吗?我一回头,他早就走远了,我想跟他解释这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话已经形成了,怎么办?那没办法,那一直往上挑吧!谁让你说来着。(编者注:倭瓜又称南瓜、金瓜。)我只是答应人一个“嗯”,也可以说只是一个字,只好往上挑。因为这一筐也是很沉啊!挑到半道,还没爬山呢,就累了,怎么办?放下担子想休息一会,因为我答应是一直挑到山上,你不能离开肩,离开肩就不叫一直挑。既然不能妄语,咬牙挺着,怎么办?就是一个腿一个腿互换着歇,这个腿蜷起来先歇一会,歇完了再把那个腿蜷起来歇一会,担子从这个肩膀挪到那个肩膀上去歇,就这样往前挑。挑到山上,又愁了,这个山到山尖才叫山上哪!你这房子在中间呢,你不能挑到山尖再挑回来吧?所以这个话没说明白。这怎么办?最后决定,我过不去就算为止了。到房子跟前,因为你房子周围还有道呢,就还能过去。还是把这担子挑到屋里去吧!挑到屋里碰到墙,这实在是过不去了,这个担子才放下。你看看,你想不妄语,随便答应一句,这就是平时妄语的习性,你就得付出这么多的辛苦,才能达到不妄语的地步。所以说,想不妄语,要付出很多代价的。特别是居士在买菜的时候,更不能妄语。比如说买菜讲价钱。现在为什么小贩都撒谎?其中,就是因为买菜人不断地逼着他妄语。因为我们有个贪便宜心,本来这个菜,就值一毛钱,你非要给他七分八分,逼着他就得卖一毛二,或者增加多少钱来提高价钱。等你讲的价钱,去掉你贪心的那一部分,他也就达到他原先的目的了。所以说,这种妄语是你给造成的。我们做为佛弟子,一定要加小心,不要给别人造成妄语。你给别人造成妄语,和你妄语有同样的罪业。特别是有的居士,手里戴着念珠,到人家卖菜的地方,左挑右挑。人一瞅你的手腕子,一看这佛弟子挑菜来了,把好的全挑走了,把坏的全留下了。你想想,你坏的给别人,自己吃好的,你这种的思想,买回家的菜,只是一付毒药。如果说你能够不挑好的,把坏的挑到自己那里,把好的留给别人;或是不分别,遇好就是好的,遇坏就是坏的,好坏混杂也行,我就这么样,有什么算什么;或是本来这个价钱稍高一点,但我也认可了,不造成对方的妄语;甚至也不看秤。当你买到一斤豆角,回家要称的时候,可能剩半斤了,但这半斤豆角是一付良药,它的价值千金,什么病都治。老人吃了他会健康,小孩吃了聪明有智慧,有病人可以消业。如果你要贪心,你买的这一斤菜,回去吃了就会中毒,谁吃谁中毒。甚至,你剩的这个菜混到别的菜里,别的菜也变成毒药。所以说,很可怕。我们在世间要学会不妄语,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药。不妄语是药,治疗我们的贪心,能使我们早解脱。不妄语与实相相应,因为佛是不妄语者。所以我们应该跟佛学,不妄语。第五个,酒。酒虽然非性罪,但它是遮戒。因为喝酒以后,会造成人大脑的混乱,定力失去了,做事没有方向,很容易犯戒的,所以不能喝酒。我们做佛弟子要修清净的,喝酒就不清净了,所以说,佛弟子不能喝酒。酒的害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佛经讲,如果你给别人喝酒,递一个空酒杯,会五百世没有手的。像蚯蚓啦之类的,它都没有手,就会这样。何况你自己饮呢?做为佛弟子,想做菩萨讲修行,一定要远离的。不只是平时不喝酒,你就亲戚朋友、生意场上,我也不喝。沈阳有个王居士,在厂子可能也负点责任。有时候,对方要找他喝酒,他不去。遇到实在脱离不开的朋友的时候,有人劝他喝酒,他就说:“我已经发愿了,如果我要喝上一口酒,出去就被车轧死。”大家一听,他发了这样的誓愿,谁也不敢逼他了。这也是办法之一。要想断酒,必须下大决心。我们周围的因缘,如果你不下决心,你周围的因缘,就是冤亲债主,就拉你下地狱;如果你要决心下大了,马上他就变为菩萨,来助你成道的,助你增加功德和定力。我们从五戒开始持起,每条戒律都有很多的说头。但有一点,你必须有决心宁可舍去一切财产,舍去工作,包括舍去亲属朋友的友情,来完成这个戒律。你不下宁死不犯戒的决心,恐怕这个戒持得不那么真实,不那么彻底。只有下这个决心,才能转化这个业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则的话,说我们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后恐怕还不行。因为它的违缘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们想怎么地就怎么地,它是生死之搏,敌我相争,那是很厉害的。不是你胜它败,就是你败它胜。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只能打胜仗。胜仗是吃亏了,但是人吃亏了天不亏你,天不会亏你的。持戒一定要有决心,肯定能成道。最起码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问心无愧。 庄严佛网,利乐有情,欢迎护持江浙佛教网:
㈧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发帖人:yuxuan)妙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应该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应该看成什么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虑第一个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说我持戒修行,不要考虑在家。应该考虑应该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应该努力。今天在家不等于我永远在家。虽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碍,我想法要克服它。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难,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样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应该在家,利用家庭这种环境来修持自己。什么叫利用呢?不随世间走,不随家庭走,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里今天吃肉,我别让他们起烦恼,我就吃吧,不行我吃点肉边菜,认为这就是在家居士应该做的,这都是不正确的。在家居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僧人的后备力量,出家人这面少了,你要马上应该补上去,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样,应该做好出家的准备。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种种的障碍。比如说很多世间人都认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们不能做。我们在家应该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标准”了,用“在家”俩字就把自己标准降得很低很低。实际上虽然你降低了,你觉得做的很顺利,但和成佛没有关系,只是个世间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须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习气的阻碍,这才能成佛。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回去认真考虑,这也是个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机会。有的人出家以后,还不知道怎么修行,为什么?他就是在家这一段时,他没有利用好在家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应该怎么样摄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样去掉色、声、香、味、触、法,去掉贪、嗔、痴。在家怎样和违反佛法的这种行为去做斗争,这样的话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很多人(讲法)把在家居士这个标准降得很低,虽然满足大伙的心愿,大伙听了很高兴。但是,我说那是害你们,因为人身很快就过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学佛天天走在庙的跟前,不知道上庙里看一眼,不知道,一点都不清楚。等到因缘来了,才知道庙里原来就是自己的家,这时候都很后悔很后悔。我们大家今生信佛了,千万千万把握住人生。虽然这个因缘有的没太成熟,应该想法让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摄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贪、嗔、痴,这么去修行,这就对了。不要分别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这才行。所以说,那种降低标准的做法,虽然是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宽慰。有的认为我在家已经很修行了,虽然给你个名声,那终归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而是完全虚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脱生死的时候,那就是一场骗局,只是一种欺骗,一种欺骗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种人,所以我只能这么告诉你们。
㈨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应该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应该看成什么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虑第一个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说我持戒修行,不要考虑在家。应该考虑应该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应该努力。今天在家不等于我永远在家。虽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碍,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难,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样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应该在家,利用家庭这种环境来修持自己。什么叫利用呢?不随世间走,不随家庭走,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里今天吃肉,我别让他们起烦恼,我就吃吧,不行我吃点肉边菜,认为这就是在家居士应该做的,这都是不正确的。在家居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僧人的后备力量,出家人这面少了,你要马上应该补上去,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样,应该做好出家的准备。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种种的障碍。比如说很多世间人都认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们不能做。我们在家应该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标准”了,用“在家”俩字就把自己标准降得很低很低。实际上虽然你降低了,你觉得做的很顺利,但和成佛没有关系,只是个世间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须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习气的阻碍,这才能成佛。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回去认真考虑,这也是个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机会。 有的人出家以后,还不知道怎么修行,为什么?他就是在家这一段时,他没有利用好在家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应该怎么样摄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样去掉色、声、香、味、触、法,去掉贪、嗔、痴。在家怎样和违反佛法的这种行为去做斗争,这样的话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讲法)把在家居士这个标准降得很低,虽然满足大伙的心愿,大伙听了很高兴。但是,我说那是害你们,因为人身很快就过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学佛天天走在庙的跟前,不知道上庙里看一眼,不知道,一点都不清楚。等到因缘来了,才知道庙里原来就是自己的家,这时候都很后悔很后悔。 我们大家今生信佛了,千万千万把握住人生。虽然这个因缘有的没太成熟,应该想法让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摄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贪、嗔、痴,这么去修行,这就对了。不要分别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这才行。 所以说,那种降低标准的做法,虽然是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宽慰。有的认为我在家已经很修行了,虽然给你个名声,那终归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 ”,而是完全虚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脱生死的时候,那就是一场骗局,只是一种欺骗,一种欺骗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种人,所以我只能这么告诉你们。(文:妙祥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