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的轿子等级如何区分
古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直省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官员轿夫四人;杂职乘马。
钦差大臣三品以上轿夫八人。这些坐轿官员主要指文官,至于武职,虽官至一品也不准坐轿,只能骑马。将军、提督、总兵等年过七旬不能骑马者,要想坐轿也必须事先奏请恩准。一般官员出外长途跋涉则另乘眠轿,即将应用各物置之轿中,可做卧床使用。
这种轿子要比普通轿子大一些。官员乘轿出行时还要鸣锣开道,对于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时则鸣锣十一响,意思是“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轿子,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不同;在使用上,有走平道与山路的区别;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骆驼驮的“驼轿”,元代皇帝还坐过“象轿”。
“骡驮轿”,是“骡抬轿”的讹音,是清末民初流行过一阵的交通工具。轿子是用二匹骡子前后抬着。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轿内坐人,大轿可坐3-4人。轿外夏包苇席或蒙纱,冬季则是棉围子。骡驮轿多用于山区或乡间崎岖小路。
(一)两人小轿:在图中最常见,轿呈方形,前后各一人抬,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二)驮轿或骡轿:轿呈长方形,比小轿宽敞,前、后各用一匹骡子拉,前方有一人牵马。
(三)四人抬花轿:图中有迎娶的花轿行列,轿上扎彩绸,四个人抬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
(四)肩扛轿:图中运石车附近,有一出巡官员,乘坐一人轿,由四人抬著,像是一把椅子,用两根杆子架起来。也类似现代民间神明坐的轿子。
网络--轿子
B.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1、靠背椅
所谓靠背就是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靠背由一根“搭脑”.两恻两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构成。一般是指一切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统称,可分为两种。
2、灯挂椅
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2、扶手椅
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见的有玫瑰椅和官帽椅,官帽又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之分。
3、
玫瑰椅
江浙又称“文椅”,靠背和扶手都较矮,二者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椅盘垂直的一种椅子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4、官帽椅
特点是在许多处做曲线处理,椅子“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下垂后又增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
5、屏背椅
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式样,至清代体形较大的又有称“太师椅”的。
6、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
7、圈椅
椅面上安置独板组成的靠背和扶手。类似小型的围屏,故称围椅。这种坐椅别具一格,传世实物不多见。是明式椅子的一种变体式样。
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似的有梯级式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依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多用圆材,方才少见。扶手一般都出头,不出头而与鹅脖相接的也少见。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8、交椅
明式交椅,上承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9、六方椅
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宽后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应的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南方称“六角椅”。
10、禅椅
此椅造型特点一为六方,二为矮腿,虽为罕见,但在明式经典存世器物中,均可寻其渊源。从其造型看,应为事佛之善男信女趺坐修行养性之用具。
为事佛而特别制器,定为财力与情趣兼具之士所为,故禅用之家具多被人高视之。
11、宝座
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而佛座毕竟和宝座有所不同。多四面装板,三面透雕。
12、轿椅
轿椅式样和圈椅相似。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的,也有摆在内室的,但一般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软,可以单独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使用。
C. 古人上轿子上马车时踩的那个小凳子叫什么
马扎。
马扎属于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是一种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作为支架,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马扎”俗名称板凳、杌扎,以其工艺独特、外形美观、坚固耐用、携带方便而著称。
马扎指一种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3)古家具轿椅扩展阅读:
马扎也称马闸、交杌,交缠或交椅,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仍有人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
而我们的马扎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东汉始传入,见于文献记载,但没有形象资料。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马扎。图为最早见到的马扎形象。
马扎携带方便,因其具有可折叠的特点,所以易于携带,散步的老人、旅行者、乘车者有很多都喜欢自带马扎,供休息时用。
D. 古代家具的名称有哪些
中国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则上可分成“五大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
一、床榻类: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罗汉榻、罗汉床、贵妃榻。具体名称有:流苏寒玉床、珊瑚床、紫玉珊瑚屏榻、弦丝雕花架子床、雕花细木贵妃榻、红木雕云纹嵌理石罗汉床、榉木雕花架床、枸木雕围子床、黄花梨雕龙纹罗汉床、紫檀贴皮雕瑞兽花卉床
二、桌案类:主要有:供桌、供案、方桌、圆桌、月牙桌、书桌、、书案、画桌、画案、琴桌。具体名称有: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八角几、紫檀平角条桌、乌木边花梨心条案、铁梨象纹翘头案、紫漆描金山水纹海棠式香几、海青石琴桌
三、椅凳类:
(1)凳主要有:方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
(2)椅子主要有:交椅、太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3)宝座
具体名称有:紫檀镶理石靠背椅、清红漆金龙头出手圈椅、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四、柜架类
从功能上区分,中国古典柜架家具大致可分为四类:
(1)卧室类:顶箱柜、官帽柜等;
(2)书房类:万历柜、网背书架、门书柜、千秋书架等;
(3)珍玩类:多宝格、珍宝柜、博古柜等;
(4)厨房类:亮格柜、碗橱等。
五、杂项类
除了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的家具之外,还有很多种类名目,如:书箱、印匣、提盒、屏风、盆架、镜台、笔筒、雕件等,在此全部归纳为“杂项类”。
按照杂项类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置物类:书箱、衣箱、官皮箱、百宝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盘、提盒等;
屏风类:地屏、床屏、梳头屏、灯屏、挂屏、曲屏风等;
架具类:衣架、面盆架、镜台、烛台、承足(脚踏)等;
摆件类:笔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烟具、雕件等。
E. 桌子,凳子什么朝代出现的
桌子的前身是几和案,也是古代最早使用的家具,它出现在汉代以前,到西汉已经普遍使用。
“几“在古代不是供人坐的,而是供人依倚用的。案分为书案和食案两种,这说明古代读书、写字、吃饭就要用案,这种案的尺寸比较小。
“桌子“这个名称出现得很晚,据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说,我国正式出现“桌子“这个名称,是在宋朝。
凳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还不太清楚,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中,出土两件我国最早的瓷凳模型证明,长方形凳面的凳子至少在隋朝就有了,从凳腿与凳面宽度一致来推断,它可能是由几演变而来的。
(5)古家具轿椅扩展阅读
现代人们家中的桌、椅、凳等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
家具中最早出现的是床,甲骨文里就有“床“字。
在河南信阳楚墓中曾出土一张战国时期的床,战国时已从外域输入胡床。据说,胡床是用两根木棍相叉,床面以绳索编成。它可以收拢起,也可以张开来,携带很方便,很有点像现今人们所说的“行军床“。
椅子起初称“倚“,《唐语林》讲到颜真卿出使时最早提到“倚“。从形象资料看,最早要数敦煌莫高窟285窟中的西魏壁画《山林仙人》。
桌椅产生以后,开始只供贵人享用,而且等级也非常严格。如《宋史·后妃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史实:刘贵妃与孟后朝见太后,孟后坐金漆椅,刘贵妃也坐这种椅子,左右见了都不服气。
真正椅子、桌子普及到民间,成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生活用品,大约是在北宋中期和南宋时期。到了金、元以后,古人度地而坐的风俗就逐渐被废除了。
宋代在前代家具的基础上,家具新品种不断出现,除了床、桌、椅、凳、高几、屏风外,还有长案、柜、衣架、巾架、曲足盆、镜台等,家具制作上也有不少进步,如在家具上面雕刻花饰。
明代,出现了选料严格、造型美观、雕镶精巧的家具,使家具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成了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F. 古代中国的轿子是什么样子的
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
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夏朝初期。因其所处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兜子、眠轿、暖轿等。
G. 古代的凳子叫什么
古代的凳子称为杌子、马扎。《金瓶梅》中就多次提到“坐在杌子上”或“拿了一把杌子”,至今山东等地的农村还称凳子为“杌子”,这应当是有历史渊源的。另外以下材料也足以说明: 马扎也称马闸、交杌或交椅,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仍有人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而我们的马扎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东汉始传入,见于文献记载,但没有形象资料。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马扎。图为最早见到的马扎形象。 胡床,汉代自胡人传入,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所谓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团,曰床。床固同床,然此床非彼床,内容迥殊,以之划分时代,盖为此也。(参考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胡床就是倍受他的钟爱而经常被提及的用具之一。因而交椅应是我国古代民族相互友好往来与不断融合的标志。而交椅经过发展,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H.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椅:椅子没有扶手的都称靠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