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里需要农村旧时农具如水车,梨耙,风车可做影视导具,也可安放在景点供游人玩
农展馆,影视城或农家旅游景点。
❷ 哪里需要农村旧时农具如水车,梨耙,风车可做影视导
还是等自己百年之后把这些东西带到坟墓里去吧 告诉自己的子女等到几百年以后再挖出来 这就是你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
❸ 旧石器时代加工农具的特点是什么
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木耜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
当时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就地取材来制作工具。遍地皆是随手可得而且又相当坚硬的石块,这些便成了当时最理想的工具材料。
当时加工石器农具的方法是用打击法,即用石块碰击石块,使其出现一定的形状。加工成的工具,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3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近70万年的北京猿人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石器。
这种石器都出现于农业发明以前,人们将它称之为旧石器。这些工具制作都相当粗糙,但这是我们祖先制作工具改造自然的开端,在推动历史的前进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❹ 旧的东西哪些红木多
中国的传统家具是从明代开始,绝大多数的流传下来的家具都是红木家具,其实在当时红木家具不是主流,但是能流传下来只能是红木家具,所以旧家具的红木多;再一个就是一些乐器、算具、称具、小的摆件等红木居多,这是由于红木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观、耐用、收藏价值高。谢谢
❺ 旧农耕用具有哪些包括其中的故事
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裴、斧、?、槟、铲、耨、镰、犁形器等。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先后出现了生铁冶铸、炼钢和生铁柔化三项技术,使铁器成为更富有广阔前途的锐利工具,加快了铁农具代替木、石、青铜制农具的历史进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变为耕地、牧场,也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可分为下列几类:
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二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用。筒车,今天在许多地方还可见到,大约有千年以上历史。这是把一个大的转轮,周围系上许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边,转轮一部分没在水中,水流激动转轮,轮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桢《农书》里记载的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驴转翻车、高转筒车,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比较高,都是从翻车和筒车变化出来的。高转筒车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为了把水引向远处,则有连筒和架槽的发明。连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里面的节,一根根连接起来,下面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涧谷,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架槽的设计基本上同连筒一样,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这类器具,正如王桢所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四,地上有可兴之雨。”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
2、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裴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甘肃磨咀子出土的西汉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说明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型。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镜或犁碗)在汉代已广泛使用。汉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经过不断改进,到唐代创制了新的曲辕犁,又叫作“江东犁”。当时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由铁制的犁樗、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樗、策?、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
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整个耕犁相当完备、先进,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典型。中国犁又被称作框形犁,是因为犁体由床、柱、柄、辕等部分构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辕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罗斯对犁、印度犁、马来犁等,它的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调整耕深、耕幅,且轻巧柔便,利于回转周旋,适于在小面积地块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仅可以更好地碎土,还可起垡作垄,进行条播,利于田间操作和管理。宋代发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发明了几种人力犁,但都应用范围不广。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还有?和铁搭等。农田耕翻后,须经过碎土和平整。平整的农具最早有麻(椎),以后有挞、劳(耱)、耙、碌碡等。甘肃嘉峪关市发现的魏晋墓室壁画中有耙和耱的形象。广东连县西晋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牵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晋时南方也已较普遍地使用了。
3、播种农具
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据东汉崔?《政论》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即三个耧脚。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室壁画上有一人在挽耧下种,其耧车正是三脚耧。用耧车播种,一牛牵引耧,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的耧脚相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4、中耕除草农具
一类是钱、铲和铫,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是同一种农具。古代文献往往用来相互注释,《说文解字》十四:“钱,铫也,古农器。”这类农具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另一类是耨、槟和锄,就构造说也大同小异,都是向后用力以间苗、除草和松土的农具,比钱、铲、铫要进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着。春秋战国时已有了铁锄;汉代以后的铁锄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耘是水田用的除草、松土农具。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钱槟门》中有耘图。宋、元之际的《种莳直说》中第一次记载了耧锄。这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农具。
5、收获农具
新石器时代已有石制或蚌壳制的割取谷物穗子及藁秆的?与镰。金属出现后,则有青铜和铁制的?和镰。几千年来,?和镰的形制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宋以前,还出现了拨镰、艾、翳镰、推镰、钩镰等收获农具。王桢《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由麦钐、麦绰等组成的芟麦器,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收获小麦的农具。谷物收割脱粒后,利用比重和风力把秕壳与籽粒分开的办法很早就使用了。从《诗经》中可以找到证明:“维南有箕(箕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扬。”1973年河南济源县泗涧沟汉墓出土的陶风车模型,说明至迟西汉晚期已经发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工具。风车把叶片转动生风和籽粒重则沉、糠秕轻则矧的经验巧妙地结合在同一机械中,确是一种新颖的创造。
❻ 家乡过去用过的农具有哪些
听奶奶说,以前,人们的屋子都是用泥巴砖做成的。一下雨,人们生怕屋子会被吹倒。所以,一到下雨,人们就惶惶不安。路呢?都是些泥泞小道,一到下雨,泥巴就像棉花糖似的粘在鞋子里,叫人走一步都难。哪像现在,路都铺上了柏油,下雨天也可以穿胶鞋,根本不用穿靴子这么麻烦。过去人们穿不暖,一到冷天,就冷得直打哆嗦。那是人们穷,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睡的呢?那就更不用说了,把旧棉袄,旧棉被盖上,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鞋呢?当然是没好鞋了,只能穿草鞋,冬天冻得脚都肿了。我还听奶奶说,以前的人没有东西吃,只能吃米糠。到地里挖麻根吃,割藤条吃。吃得最好的,也就是红薯了,连村里的地主也很难吃到一顿白花花的米饭。过年时,买上三斤肉。你可别小看这些肉,它使我家能过个好年呢!哦,对了,我们还要招呼客人,这样,每人也吃不到多少肉了。你们一定很疑惑,为什么过年不杀鸡呢?那是因为舍不得,那时的鸡蛋一斤8角钱,想必你们一定忍不住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可别小看这几元钱,换成现在,抵得上百元呢!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住的大都是三层楼的房子。街上的车子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家家都是锦衣玉食。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人人手里都有高科技的手机。打电话时,能看得见对方,就像当面聊天一样。衣服都是流行的,衣服破了一丁点儿都不要。孩子们都有一个明亮的教室,在那里快乐地学习着,每个教室都有一台电视,学校有实验室,培训班等等。不像以前,要想读书都难。将来呢?我想会更加精彩。餐餐吃海参,鲍鱼,喝的是营养牛奶,住的是别墅。家家都安上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听CD,唱卡拉OK……要是你的多媒体电脑连接了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可以在家中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主要有 :耕地整地工具 播种工具 中耕除草工具 灌溉工具
收获工具 加工工具 运输工具
❼ 农村有些农具已渐渐消失了,你还记得起以前的哪些农具吗
我们都知道,悠久的华夏文明是从农耕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改变,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传统农具在几千年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否认。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农具操作被机械取代,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因为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
这些旧物件,勾起了我们儿时的记忆,感叹先辈们劳作的艰辛……
❽ 浙江人过去使用的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百年历史的舂米石臼,木头做的鼓风机,称药材的象牙小秤……劳动节长假期间,玉环老农蔡纪明把自己十几年收藏的几百件各个时代的劳动用具拿出来办了一个历代农具展,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有些农具,我们连听都没听说过。
几百件展品摆了整整三层楼,蔡纪明老人感慨地说:“别小看它们,那个年代里,没有它们,就无法生活。它们也该过过劳动节呀。”
“高科技”风车
蔡纪明老人的农具博物馆在玉环外马村的龙山乐园里。从外面看,这个农具博物馆就是平常的农居模样。一个很旧的石臼摆在门前,老人说,这个石臼要用脚才踏得动。我上去使劲踏了两踏,石臼“砰砰”作响。老人说:“它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农具博物馆地上地下共分三层,大大小小的几百种农具和生活用具被蔡纪明老人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由于没见过的农具太多,许多农具对我来说,摆弄它们比玩一个新游戏还有趣。
在一楼,有一个巨大的木头柜子,这也是农具吗,是家具吧?转过去,上面有个大木斗,旁边还有一个小摇把,一摇起来里面的木头扇叶“呼呼”作响。
“这是‘风车’。舂好的稻从上面的斗里放进去,摇这个把手,扇出的风就把瘪壳从前面那个窟窿吹出去,稻谷就从柜子下面落下来,稻谷和瘪壳就分开了。”蔡纪明老人说:“这架风车是我太爷爷亲手用过的,当时我们家地多,所以用得着,地少的人家每年都要到我家来借。这在当时可是‘高科技’呀。后来不用它了,一直就搁在柴房里。我几年前又把它重新装起来,嘿,你看,转得还蛮好的。”
一楼展厅里还有两辆木水车,特别引人注目,蔡纪明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亲自踏上去作演示。以前稻田里的水都是用这个水车从沟渠里车进去的。一群中学生也迫不及待地都上去踩了两脚,都说“好玩好玩”。
“人情篮”你见过吗
挂在墙上的曲辕犁,最早听到它的大名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这把源自唐朝的农具在五六十年前的中国农村仍在使用。摸鱼插秧时挡雨用的笠篷、给稻田除草的“直推”、磨稻谷的“木砻”、量米用的木斗,至少我们还见过,而那些草鞋耙、走亲戚串门用的“人情篮”,别说没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
最让我惊叹的是一组灯具,“这是最早人们用的菜油灯”,蔡纪明老人小心翼翼地端起一个陶制的小罐,里面有一根棉线搓成的灯芯。曾有多少妇女在这样的油灯下飞针走线做着针线活儿,操持一家的生计。旁边的是后来出现的煤油灯、再后来的“美孚灯”、汽灯……
每一件展品上,蔡纪明老人都用小标签仔仔细细地标明名称、年代和捐赠者。蔡纪明老人说,这里的展品有300多个门类400多个品种,都是近百年来中国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器具。
❾ 请这件旧老农具多少钱
不太值钱,因为还有人在用
❿ 传统农具有哪些
担、耒耜、耧车、磨、砻。
1、担
担子,用扁担挑的一挑东西。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 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 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
3、耧车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砻
砻,壮族敲击体鸣乐器。壮族称榔。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阳等地。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竹、泥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