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么家具可以做成纯实木的,一般配置在什么场合
纯实木家具
顾名思义即指所有材料都是未经再次加工的天然实木材料,不使用任何人造板制成的家具。实木家具包括桌面、衣柜的门板、侧板等均用纯实木制成,不使用其他任何形式的人造板。纯实木家具对工艺及材质要求很高。实木的选材、烘干、指接、拼缝等要求都很严格。如果哪一道工序把关不严,小则出现开裂、结合处松动等现象,大则整套家具变形,以至无法使用,所以纯实木家具价格都比较贵,需要结合到预算购买。
Ⅱ 可高脚屋却是其传统民居,为什么
答: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十分普遍,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 其优点是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不会被雨水淹没。还可以防野兽。
Ⅲ 明式家具的尺寸
椅子其实主要就是坐高,不管什么式的,最好还是符合现代人使用,一般坐高都在450mm左右,但是明清家具有单独的明清家具尺子,上面有明确的神马黄道吉日之类的尺寸,就在那范围,自己掌控就好
Ⅳ 日本民居卧室特点
日本的建筑材料普遍采用工业化生产人造仿自然材料。例如,地板砖采用高强度无污染的塑料制成,再压绘上各种各样的木纹,厚度约几厘米,需要时可以成卷地运到目的地,近房间的大小裁成所需的尺寸进行铺设。由于工艺先进,花纹逼真,这种地板砖看起来就像是木材制作的。另外,内墙根本不用粉刷,全部贴上墙纸。这种墙纸不仅美观大方、成本低廉,而且具有不起皱、不受潮的优点,长达十几年都不会脱落变色,更换也很方便。门、窗、屋顶、地板等建筑材料都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各颜色供用户挑选。日本人口多、国土面积小、资源紧缺,因此,资源意识也特别强。建房屋的木材全部靠进口,而本国的森林却倍加保护。
住宅设施多功能
日本地震多,因此防震是房屋建筑开发商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日本,一般民用住宅都是两三层,建筑材料少用钢、铁、混凝土等,而大多采用轻质材料,柱脚全部嵌有用橡胶特别制成的缓冲垫,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地震房屋倒塌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对于高层建筑除采用整体结构好的钢架结构外,还力求做到“有多高,地面下的甚础就有多深,确保楼房具有极好的抗震性能。另外是讲究方便舒适,如厨房里的橱柜是用高强度塑料根据厨房的大小形状压制的,与厨房十分吻合,冰箱、微波炉等家电的位置也事先留好,日本人喜欢在塌塌米上围桌而坐,房屋建筑开发商就在塌塌米上设计了围桌而坐可以放腿的空间;还有些桌子是电动的,平时桌子跟塌塌米一样平,需要时一按电钮,桌子就会慢慢升起。有一些房屋塌塌米下面全部是空的,一时用不着的被子、杂物可以放在里面,整个房间显得干净、利索。
Ⅳ 各种民居
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Ⅵ 成都近郊民居这边的旧货(家具)市场在哪里
老兄哦。。要说清楚位置哦。。。。
近郊。。。东南西北就走远了哦
告诉你几个地方吧:
城北:大件路(应该叫老三环,青龙场过去)荆竹村有个家具二手市场
城东:八里庄建设路北三段路口,二仙桥酒店用品市场旁有个二手家具市场,
此外零散的还有很多。。。近郊城镇都有:簇桥、金花、中和、十陵、谭家寺、天回、大丰、土桥、基本都有卖二手家具的店面。。。。。十陵有个专业的二手家具市场。。问一问都清楚。。
如果你是市区内的。建议到八里庄购买。。。板式床都不贵。100多块钱
Ⅶ 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
T-T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Ⅷ 特色民居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编辑本段]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农家院落---民居窑洞
[编辑本段]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安徽古民居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是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在屋顶上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洞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有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防范盗匪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就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其用途十分统一,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客家土楼
八卦布局图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由于害怕有盗贼和当地人的排挤,才建成了营垒式住宅.
[编辑本段]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编辑本段]傣家竹楼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因此傣族竹楼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编辑本段]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编辑本段]土家民居
一、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
《辰州府志·风俗》云:"居民近市者多构层楼,上为居室,下贮货物,为贸易所。无步榈曲房,亦罕深遂至数重者。近日生齿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于十年前。山家依用结庐,傍崖为室,缚茅覆板,仅蔽风雨,设火床以代灶,昼则炊,夜则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
《新唐书》云:"南平僚,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户四千余。多瘴疬,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楼,梯而上,名为干栏"。
《魏书》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山洞间,所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无民族之别……,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旧唐书》云:"土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号为'干栏'"。
《永顺县志·杂事》云:"原旧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丽鳞次。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舍把头目许竖梁柱,周以板壁。皆不准盖瓦。违者即治僭越之罪,俗云:只许买马,不许盖瓦"。
《唐志·杂记》云:"祖师殿,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建,正殿柱四,木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真神工也。相传为公输子显灵所建。"
《中国古代建筑》云:"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墙壁溥,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而疏透,……"。
二、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三、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酉水船歌唱云:"石板街,五里路,封火窨子转角楼"。贾绍兴注转角楼云:"转角楼,土家语称 lie3pB1 ,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山歌唱云:"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
土家俗语云:"你屋雄(富有之意),你屋雄,nan 么没起转角楼(或冲天楼)";"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树比有座冲天楼,一只角伸到天里头";
据笔者调查,在土家族俗保存得最为原生态的坡脚、靛房、他沙、苗儿滩、洗车、隆头、里耶、贾市、内溪等地的土家人对土家特色民居均叫为"转角楼"。
四、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1、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①、瓦屋:圆木为柱,方木为枋,木板为壁,檩子、橼角、泥瓦为盖的居室。
②、岩屋:一为圆木为柱,方木为枋,四周用岩石砌墙为壁的;二为尽用岩石砌的墙为壁居室。
③、茅屋:圆木为柱,檩条为枋构架,木条或竹为椽,上盖茅草或稻草,四周用木条、细竹为壁的居室。
④、泥屋:以圆木为柱,檩条为枋构架,上盖茅草或稻草,用细木条,山竹为壁,在木(竹)壁上封青膏(或黄土)泥而成的居室。
就其一土家单体民居取材也没有固定之规,其称谓也只是以单体民居的主要材料来指称的。而在现实中,土家民居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2、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①、转角楼。转角楼的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以二合水较为多。为二合水时,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转角楼,一般为两层。为三合水时,或左修转角楼,右修厢房;或右修转角楼,左修厢房。厢房一般为三柱四旗,少数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连两间。厢房后配磨角,俗称"龙眼"、"偏偏"、"偏杉"。一层或为猪圈、牛栏,或为仓库、碓磨房。二层人居住,或为客房,或为女闺房(也称绣花房)。转角楼进深一般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一般连二间,也有连三间,少数连四间。二楼前侧为走廊,上配扶手,前侧、外侧配吊悬空圆木旗柱,柱头(即吊脚)为椭圆瓜形木雕,土家人称假柱头。扶手与雕柱距外枋1米左右,扶手与前外枋、侧外枋之间为进出或观景或休闲的回廊。楼子外侧瓦面飞檐翘角,土家人据此称之为转角楼。转角楼在土家人聚居区较为普遍,中等人家均可配修转角楼。其时,土家转角楼与苗居吊脚楼外观形式大同小异,苗人以楼子吊脚称苗居为吊脚楼,土家人以楼子瓦面翘角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事实上,完整的土家转角楼无论从形式、结构上都比苗居吊脚楼精美,功能、用途更为齐备、多样。
②、四水屋。四水屋是土家民居另一特有建筑,形式表现为四合水。四水屋前后有两栋主体建筑,左右两侧用厢房将两栋主体建筑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四水屋实际上是由四栋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四水屋有前后两个堂屋,前堂屋发挥过道作用,后堂正中设天井,面积2平方米左右,天井一角掘有阴沟,雨时,向内层面雨水汇流落入天井,并由阴沟排出屋外。天井上对四角檐,由四栋连体建筑内侧屋面聚合而成,或四边形,或六边形。天井及檐口有聚财纳宝、九九归一的象征意义。后堂屋一般高于前堂屋4~7个台阶,正面房屋一般比其它三栋房屋高。四水屋规模比转角楼大,一般住几户或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具体视家族成员多少而定。四水屋是土家富裕人家的居所。目前我县现存的四水屋已不多。
③、窨子屋。窨子屋是土家人为防盗、防风(防寒)将居所用石、砖砌墙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但它与汉家的四合院纯属两码子的事。它的特征在于院墙和朝门。院内建筑或为单体民居,或为转角楼,或为四水屋,甚或是其它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土家豪门望族的居住场所。
Ⅸ 中国民居
中国民居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