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橱柜十大品牌有哪些
随着橱柜技术的革新,厨房可以是一个烟火味和高颜值并存的场所。选对好橱柜让厨房拥有更多的可能,你知道进口橱柜排行榜前十名是怎样的吗?小编整理一些供您参考。
对于懂得生活的人来说,厨房是一个需要花钱更需要花心思的地方,他们愿意把充沛的精力和对于生活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厨房里。
2. 折叠式家具的特点
现代家具之一。主要特点是造型简单,使用轻便,可供居家旅行两用,拆卸折叠方便,节约房屋使用面积。部件可使用小材碎料和人造板,也可使用其他代用品制作。上海、北京等地制造的提箱式折叠家具,桌子折叠后成箱形,椅子或凳子折叠后可放在桌内,不用时如同手提箱,便于携带搬运。折叠椅子多采用椅面活动式,适合礼堂剧院等公共场所使用,也采用椅面、椅腿连接活动式,适合家庭使用。不用时可以折叠堆放,不占用地方。坐面可用木板、木条、胶合板、刨花板,漆布、帆布、皮余和编藤等。折叠凳子多为凳面折合,或为布面对折,覆面可用各种人造板及其他代用品。一物多用家具,也是折叠家具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增加一些部件,能够抽出推进,翻转折叠,使一件家具能代替几件家具使用。
折叠的产生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它和器物的造型、装饰一样,受到自然的启示,正如从鸟到飞机一样,既受自然的启发,但又不是照抄自然,而是比自然更高级、更科学合理。但它的初期一般模仿自然成分较多,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这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从表面到本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
折叠产品之所以能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是由于它具备一般产品难以达到的优越性。今天我们简单的来说说折叠家具的特点。 2.携带方便
一些产品由于特殊要求需设计得小巧多用,轻便、携带方便,折叠产品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好形式,如旅行写生用折凳折后可放包内甚至可放入口袋中。 3.安全
一些利器(刀、针、剪刀)经过折叠处理后不但缩小了所占空间,而且保证了携带的安全。 4.便于归类和使用
折叠家具的不同造型便于归类和使用。 5.一物多用
如折叠沙发,白天可作沙发,晚上亦可作床使用。 6.便于装卸搬运
折叠桌、椅等家具折叠后体积小、灵活机动,便于贮藏和搬运。又如采用塑料面金属支架,并以手风琴折叠形式的现代活动隔墙,负荷轻,便于装饰,美观大方,可锁可开,可分可合,安全坚固,装拆均极方便。
3.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怎么解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http://..com/question/405730376.html
4. 自由王国家具怎么样
江西知名品牌,专业生产儿童家具的,进口北欧松木,我记得应该是芬兰的松木,主要是北欧这些国家污染较少(我估计可能是人少所以污染少),所以这些国家产的木头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内松木,一般大的厂家都是采用北欧松木来做儿童家具,比较上档次。
买家具一般看两个:第一质量,第二环保,毕竟用几十年,而且给孩子用的家具必须环保,大的厂家比较正规,至少有问题你也能找他。希望采纳!
5. 江西南康家具厂哪几家家具厂大
蓝天
创业文华
自由王国
朩牛
6. 南康家具在中国排第几名
这个不是很好排名,都是自家之言。就算是一些机构去评价排名,也是截取一部分指标去支撑排名的顺序。
总体上的话,“北香河、南顺德”
7. 经济剩余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经济剩余,有时是难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比如森林,首先,它能为人类提供林木产品。木材广泛用于建筑、家具、造纸、纤维板等多种用途,尽管有许多的替代品,但木制品的优越性是无法达到和超越的。其次,提供非木材制品,包括品种繁多的动物、野果,可用作食物和药物的植物,纤维、染料、动物饲料、橡胶、树脂等。因一些国家,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所消耗的动物蛋白的70%~90%。再次,提供环境效益。森林对环境的效应和保护体现在许多的方面:森林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还能起到保护下游的电站和灌溉实施,延长其寿命的作用;在冰雪覆盖的地区,森林可以调节雪融化的速度,从而减少春季水患;树木可以有效防止风蚀,有助于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树叶和根系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沿海地区的红树林可以保护海岸免遭侵蚀,并提供鱼虾的繁殖场;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提供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可以调节气温,美化环境,对发展旅游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还有,森林能提供基因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中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其对动植物基因的自然选择动态储存功能,是任何实验室无法比拟的。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也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自然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的效用及其蕴涵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无限的,因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会不断增强,从而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效用和经济剩余。比如,已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人类征服和运用自然深化的标志。人们从运用水能、风能发展到运用蒸汽能,利用蒸汽的动力制造出了蒸汽机,从而产生了机器制造业。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动机的发明和运用为标志,电能的获取和广泛运用,又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利用为标志,出现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如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人类不仅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用电脑来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使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人类从对陆地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利用发展到了对海洋资源、太空资源的利用。人类用知识和智慧打开了一个个必然王国的大门,进入了一个个自由王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化,能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的力量为人类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剩余,使人类可以付出得越来越少而获取得越来越多。从这一方面来讲,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和利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规律的掌握也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多样的动植物、众多的名山大川等,但又是一个资源贫国,“人多物薄”,人均占有资源量低。如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土地面积仅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1.1亩,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3%,我国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高质量的耕地更少,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也少。由于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耕地面积又大量减少;又由于受工业“三废”和农药的污染,“三化”侵蚀及荒漠化等,造成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大量土地不能再生利用。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丰富的,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排入江河湖海,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开发利用不当以及每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和倾倒人海,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海洋资源锐减。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长期植少于伐,再加上乱砍滥伐,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少林国家之一。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为3l 3%,而我国仅为l3%。我国草原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而可供量却在绝对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正在明显减少,可再生资源也呈衰减的趋势。可见,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些资源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生,有些形成期很长,短期内也是无法再生的。往往失去容易,但要恢复却十分困难,甚至无法恢复,人类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自然资源同经济的发展、经济剩余的获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能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活质量的的提高;过度的开采和损害,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及人类的健康。所以,自然资源既可以被人利用而造福于人类,又可以因为人类盲目过度的使用而惩罚人类,降灾害于人类。大自然是慷慨无私的,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是不需要珍惜和保护的。人类必须在利用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珍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人类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但是,当人们陶醉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赢得了经济的片面增长。这一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生产发展了但人类的生存质量却下降了。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了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这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最终会影响生产的发展,经济剩余是要靠自然力来提供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剩余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需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早在1962年,美国女作家瑞彻尔-卡森出版了一本题为《寂静的春天》的著作,她提出了,为什么春天一片寂静,听不到小鸟的叫声.这是由于人类破坏生态,乱用农药,引起有毒物质在土壤、河流、空气和食物中循环转移,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她深刻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合理、协调的关系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维持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罗i.m乐部主席奥锐里欧-贝恰在《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指出:“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在分析有关人类所处的状态及其可能导致的命运等复杂的情况时,应当选择的着眼点必须能射穿整个人类体系的核心,而且要真正具有全球性的视野。这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才有可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近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以及将来肯定要发生的修正,在左右人的生活方面,必然要比其他任何因素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除了具有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外,更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强调维护经济发展的自然承受能力和生态潜力,强调维护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各国的实践中表明,“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和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状况。1995 年,世界银行在评估世界各国财富时,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做法,代之于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国家的财富,即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和矿产等。按照这样的计算方法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不是美国、日本、西欧国家,而是资源比较丰富、人口相对较少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来自自然资本的财富分别占到了71%和69%: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发展的质量,社会发展质量考察的重点不是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而是社会在整体上的优化配置和良好和谐的运行状态,是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得以最合理的运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得以最好的发挥,使人、自然、社会得以协调、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形成经济剩余和社会财富的源泉。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决不能破坏和损害自然。“发展”和“需求”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关爱自然实际上是关爱人类自身。充裕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能为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剩余,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能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存环境,高质量的生活内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将会影响和惠及子孙后代和人类社会的兴衰存亡。我们要牢牢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8.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我们生活或学习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9. 概念设计的人性思考
1.设计人性化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最终将违背人性。
现代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片面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将使设计走向极端,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就在于它在强调理性主义和功能性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性化、多样化的关注,而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单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并未赢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并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多样性和装饰性的同时,又走入了忽略、无视功能和结构的死胡同——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压根就无法使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概念设计”。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于1980年代设计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材料,颜色鲜艳跳跃,而造型夸张奇特,几乎不具备书架的使用功能,却更像一个抽象的雕塑作品。这样的设计虽也有着多样而生动的特点,甚至包含很深的文化隐喻色彩,对消费者而言,却形同虚设,又何来人性化可言?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把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形象地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不可分割关系。作为科学与艺术之“产儿”的现代设计,其理性化和人性化不正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吗? 2.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性”与“物化”的统一。
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便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完全脱离了人的设计和完全脱离设计的人是同样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使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设计与人的融合状态。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 3.设计人性化是人类社会高科技发展的平衡剂。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展示人类伟大的征服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带给人新的苦恼和忧虑,那便是人情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衡。许多未来学家隐隐道出了这种担忧。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技术逐渐从工作场所转移到家庭。高技术的家具反映出过去的辉煌的工业时代。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机的出现,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最低限度主义使我们的起居室变得毫无人性。”而亚历山大·金在《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还只是另一项技术》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房间里,信息输入的集中,非个人的和远距离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娱频道的密度,这些因素加上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机动性,并使家庭脱离人们的外部接触。这可能很容易导致个人的日益疏远,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主动的反主流文化的隐退,而是被动的和不知不觉之间加剧的疏远,并且失去人的尊严和自觉。用更严格的话来说,大部分人活动的自动化,最终会导致人类的自动化吗?回答是:很有可能。”人类行为的自动化这种现实是人类所不愿看到也是违背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人类高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因此在高科技的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一种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技术越进步,这种平衡愿望就越强烈。所以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件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实现“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实现,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是责无旁贷的。许多有远见的设计家已意识到了设计的这一重任,1995年斯图加特市举行的“首届世界仿生设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设计师、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呼吁重视设计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力,为解决人性与技术之间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发挥作用,人造物“自然化”、“人性化”。因此设计的人性化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科技结构张力的互补机制,人性化设计将永远充当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剂,与高科技发展形影相随。 4.设计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和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决非完全是设计师追逐风格的结果。因为离开了对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满足,设计便偏离了正轨。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李砚祖先生认为:“什么是好的设计?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李先生的观点正反映在了设计界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举办的“SONY—DESIGN—VISION”设计大赛中,一位名叫Brain Elliot的青年设计师设计的作品——“Anlmon电视机”获得了大奖。在这个作品中,设计师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机的功能、造型原则和使用方法,把“Animon”设计成为一个可行走的听话的“电视机器人”,使用者的遥控使它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并能按人的意图调节屏幕角度,变换图像,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了“使用趣味”和“使用快感”。人们在这样的设计面前,真要感叹自身的伟大了。因为在这种对设计物的使用过程中,人性得到了随心所欲的释放和满足。Brain Elliot的获奖得益于他对人性的深层次的关注和探究,得益于他对“为人而设计”思想的深刻理会。人类设计只有以人为中心,为了人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为了健全和造就高洁完美人格精神而倾心服务,设计才会永远具有人类生命的活力,“离开了热爱人,尊重人的目标,设计便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正如美国当代设计家德累福斯所说的:“要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德公之言很值得现代设计师铭记并深思。 5.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追求理想化、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永不言止的设计境界。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深化和上升。人类认识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人类的设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追求物质需要为主到两者兼顾并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由设计的“必然王国”通向设计的“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日本设计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一项称为“人的感觉的计划”,其目的是“要拢出怎样才能使日常使用的产品让人用起来感到更舒适、更惬意的办法”,设计制造出消除压力和疲劳、有助于创造“一个更人情化的环境”的汽车、空调器和衣服,设计出“有人的感觉的电器”。已将设计的精神因素提高到很高的层面。设计的层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越圆满,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结合就越完美、越融洽。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即是人的认识、思想和情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类设计是人类情感、文化精神及伦理道德的观照。设计是无“情”的,又是有“情”的。“情”即映射于人类普普通通的设计中;设计是无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蕴含于人类对物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已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的烙印,设计也不例外。可以预言,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陈绶祥先生曾出书名曰:“人诗意地安居”,对于设计界来说,何时才会出现“诗意”的设计和设计的“诗意”呢? 对于今天的设计师而言,设计人性化永远是常念常新的课题,也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