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具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工艺-中国家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当中的一颗明星,更是令人瞩目,叹为观止。那颗明星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
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特点。中国古代家具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史前--家具滥觞 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原始的先民们就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种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为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当然用我们今天的目光看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家具艺术创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却是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童年。因为有了它,才会有以后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家具,华丽润妍的渐高家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它是我国古典家具的源头,将永远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彩桧木案于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2001号墓出土,用木板斫销成器。案面和案足外侧涂绘,所用的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如红色用朱砂,赭色用赤铁矿。出土时,案板已稍塌陷,变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温酒 器),此器为商周铜禁之祖型。它是我国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质家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质朴浑厚
夏商时期家具乃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其造型纹饰原始古拙,质朴浑厚。这一时期家具有青铜家具(如青铜俎)石质家具(如石俎)和漆木镶嵌家具(如漆木抬盘)。漆木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
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浓厚的鬼神观念,商代家具装饰纹样往往有一种庄重、威严、凶猛之感。
饕餮纹俎于1979年在辽宁义县花儿楼窖藏出土。铜质,面板为长方形,下为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当两端有二半环形鼻连铰状环。板足饰精致的细雷纹。饕餮纹,铃上亦饰有花纹,铜铃制作精巧,其形式为我国青铜著录之罕见。此器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家具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漆木技术,发展到夏商时期,在漆木上已经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
青铜器中装饰壶门(四足板状造型,前后二足之间出现了两个对称的特点)在中国家具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以楚式漆木家具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楚式家具品类繁多:各式的楚国俎、精美绝伦的楚式漆案漆几、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家具有绚丽无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图案,以龙凤云鸟纹主题,充满着浓厚的巫术观念。楚式家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的早期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对后世家具影响深远。
首开先河
彩绘木床:
我国最早的卧具,为后世各类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标志着中国家具开始具有纯粹的装饰欣赏价值。
雕刻手法:
被广泛应用到家具装饰中,有浮雕和透雕等。开后世家具雕刻之先河。
家具源流
战国"H"形凭几:
其造型厚重古拙,标志着工艺美术从厚重的青 铜艺术向轻巧的漆器艺术发展。
工艺源流
青铜铸造工艺大大发展,出现了"失蜡法"铸造方法。
秦汉--品类繁多 精美绝伦
汉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第一个鼎盛时期,整个汉朝家具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汉代漆木家具杰出的装饰,使得汉代漆木家具光亮照人,精美绝伦。此外,还有各种玉制家具、竹制家具和陶质家具等,并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可视为中国低矮型家具的代表时期。
家具源流
独坐板枰: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为历代坐具的鼻祖。
几(品种增多):活动几、多层几、卷耳几,甚至出现桌子的雏形。
榻屏:为屏与榻相结合的新品种,标志汉代新兴家具的诞生。
厨和柜:汉代出现的新家具,有别于传统的箱笥,多为,贮藏较贵重的物品。
镜台:汉代壁画出现了最早的镜台形象。为圆形底座上贯长方板,顶上安装圆盘。
三国两晋--崭露新风 婉雅秀逸
中国古代家具形制变化,主要围绕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出现了低型和高型两大家具系列。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这个时期胡床等高型家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并与中原家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家具:椅、凳等家具开始渐露头角,卧类家具亦渐渐变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低矮家具仍占主导地位。
家具源流(家具由低型向高型发展,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家具进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渐增高,上有床顶和蚊帐,可垂足坐于床沿。
凭几:出现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凭几。
椅、凳:在壁画上出现最早的椅凳形象。
隋唐--缤纷世界 华丽润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家具制作在继承和吸引过去的和外来文化艺术营养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唐代家具在工艺制作上和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调。从而使得唐代家具制作的艺术风格,摆脱了商周、汉、六朝以来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
家具源流(高低型家具同时并存)
桌:桌子逐渐增多并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逍遥椅:从三国的胡床上设靠背,演变而来,逐渐出现在世俗的社会里,不再是僧侣所独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晋南北朝出现的菩萨坐具,到了唐代更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显增多。
五代--逐渐成熟 趋于简朴
五代时期家具工艺风格在继承唐代家具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这时期家具是高低家具共存,向高型家具普及的一个特定过渡时期。家具功能区别日趋明显;一改大唐家具圆润富丽的风格而趋于简朴。
家具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家具逐渐成熟;
屏风:由小座屏变得形体高大;
家具装饰陈设:由不定式格局变为相当稳定的陈设格局。
宋(辽金)---成熟普及 简洁隽秀
宋代,高型家具已经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几、巾架等高型家具;同时,产生许多新品种:太师椅、抽屉厨等。宋代家具简洁工整、隽秀文雅,不论各种家具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最多在局部画龙点睛:如装饰线脚,对家具脚部稍加点缀。(见顶图)但也缺乏雄伟的气概。
家具源流
桌椅:纯仿建筑木构架做法,采用洗练单纯的框架结构,为明清框架家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出现了以官阶命名的"大师椅"。
屏风:由于几乎家家户户堂必设屏风,因此着重屏风的位置的摆放。审美意义往往大于实用价值。
元代--形体粗大 雕式华美
元代是我国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由于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华的享受,反映在家具造型上,是形体厚重粗大,雕饰繁缛华丽,具有雄伟、豪放、华美的艺术风格。而且风格迥异:床榻尺寸较大、坐具为马蹄足等。
釉里赭花卉宝座(图1)高24.1cm、长29.3cm、宽15.3cm,属景德镇窑,座面呈长方形;后背为三扇屏风,左右各一扇,共计五扇屏风;四足为云头转珠纹。宝座整体满饰花卉蔓草纹。釉里赭花卉纹宝座给人感觉是造型饱满,形体重厚,色彩深艳。代表着元代家具的典型风格。
家具源流
床榻:由于蒙古族人体形硕大,床榻变得比较大。
桌子:基本继承两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并出现了抽屉桌(见图2)。
罗锅枨:改桌子的直枨为罗锅枨是元朝人对中国家具舒适性和适用性的一种创造性贡献。
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丽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至到明朝为大盛,其中硬木家具最为世人所推崇和欣赏。明式家具用材讲究、古朴雅致。选用坚致细腻、强度高、色泽纹理美的硬质木材,以蜡饰表现天然纹理和色泽,浸润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朴雅致的审美趣味。
明式家具作为民族的精粹在我国古代家具史占有崇高的地位。从此,我国传统民族家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新纪元。
家具源流
明式床榻:其种类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床、有庄严肃穆的罗汉床、有房中套房的拔步床等等。
明式座椅:开始采用硬木制造 ,品质精美,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样的官帽椅;有圈背连着扶手的开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风:较之宋代屏风无论在制作上,还是在品种样式上都有了大的发展,制作更为精巧。样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别出现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清代--盛世风度 雍容华贵
清代家具工艺制作精湛,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高峰。清式家具在继承传统家具制作技术的过程中,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又由于经济的繁荣,还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家具风格,如广式、苏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家具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上以浑厚稳重、装饰上以富丽繁缛、工艺上以技术精湛而著称。
而且,清式家具距离我们现在时间较近,流传下来许多家具实物,对我们现代社会影响较大。
家具源流
凳墩:总体造型大致延续明式风格形式,但有地区的区别:广式部外装饰和变化比较大;京式则繁缛雕琢并出现铜饰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后渐少使用,制者日稀,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一种家具。
清朝椅凳精品
名副其实的一统碑椅
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制作精细,最有特色的是一统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纹的扶手椅
回纹是清式家具中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是一种方折角的回旋线条,以至人们把带有回纹的家具作为清式家具的代名词。
气派非凡的宝座
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发展,其中一种外形硕大的扶手椅,俗称"宝座"。整个宝座金碧辉煌、气派非凡,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民族意识浓厚的春凳
江南地区常有婚嫁时把春凳上置被褥,贴上喜花,作为抬进夫家的嫁妆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家具形体变化主要围绕着低矮家具和高型家具两大系列。
其中,秦汉时期家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家具。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几等。随用随置,并没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国时期,从少数民族传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经过演变,中原地区出现了渐高家具圆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渐渐变高。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家具。
再到隋唐,多数人垂足而坐,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家具的完整组合。典型的高型家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经出现并且在上层社会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到明清时代,基本定型为高型家具,而且能够依据人体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家具的造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完全成熟。
Ⅱ 明代家具的地位及特色
明代家具是我国家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在国际社会上承认并追求的中国古典家具,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明代家具时,往往与清代家具并称为“明清家具”,这是不妥切的。因为这两个时期的家具,工艺、造塑、装饰等艺术风格及历史价值都是两个概念。风格,直接孕育了明代家具。那么明代家具的主要特征何在呢?一般不使用动物胶,而且其光洁度非常高。这样的家具结构,如果没有相当的先进工具是办不到的。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宋代家具重比例、结构严谨、线条优美的首先是制作工具先进。…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质坚硬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榨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由于这一时期的家具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与特色,而且制作年代以明朝为主,因而被称为“明式家具”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开始为文人所接受.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抒发个性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家诸派。当时的苏州因为远离帝京…明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2. 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种类:灯挂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也可以说是自五代和宋以来的普及样式。明代灯挂椅的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作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圈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 双枨、有的用“步步高”式(即是前枨低,两侧枨次之,后枨最高。)而在落地枨(也叫踏脚枨)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退有侧脚和收分。整体 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具造型的特点。所以,灯挂椅的造型,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灯挂椅的木质,民间多用据木和榆木,高级家具多用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四出头官帽椅:基本特点是搭脑和扶手的两端,都要出头。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好似明代官员所带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四出头官帽椅的扶手、联帮棍(扶手与座面之间的竖枨,也叫镰把棍,因其形如镰刀之柄) 、鹅脖(扶手前端与座面之间的竖枨,即前腿的上半截),这些枨子的线形变化丰富多样。横竖支架的交角处,也用牙子装饰。这些是四出头 官帽椅的主要特征。官帽椅:也叫南式官帽椅,它的主要特征是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余者与四出头官帽 椅是一样的。圈椅:自五代《宫中图》和宋人画《会昌九老图》以后,见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兴起。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这条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条曲线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 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玫瑰椅:名称来历,不得而知。明代家具中,流传下来的玫瑰椅事物,为数不少。可见玫瑰椅在明代,是很受欢迎的流行式样。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较低、背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扶手、靠背与腿子,圆棍形居多。靠背无侧脚,直立于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独自特色,以秀美著称。靠背上,大都有装饰,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设横枨,横枨中间或取矮老支撑、或取卡子花支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方腿 圆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交椅:是马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较少见,只留下圈背的一种了。所以也就将圈背的交椅,直接呼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节或五节榫接而成。整个椅圈也是一条流畅自如的曲线。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之分,背板有光洁与雕嵌之别。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结而成。可以折叠,便于交游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时行军、作战,或郊游,多携交椅。见于画作和文字记载是很多的。因为可以折叠,必有许多交叉的关节,凡是交关之处,多用金属件。不仅坚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两侧、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装饰方凳: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样已经很多,造型也更优美了。明代凳子分方凳、圆凳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曲腿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有的地区把方凳和圆凳,统称为;有的地区则统称为。不论有多少叫法,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指没有靠背的坐具。按现代的习惯,还是称凳子为好。条凳:是长条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称“四腿八七”。这种条凳为普通式样。与条凳类似的还有春凳、板凳等。春凳的典型作法是:使用硬杂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边加牙子、吊头,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处理。板凳也是条形座面,只是比较简单、质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杂木制作的粗用凳子。坐墩:明代坐墩以圆形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两端,雕一道弦纹,在弦纹饿中间,又雕出一排鼓钉。既简单、又有古雅之趣。因此,坐墩也被称作鼓墩。坐墩的造型,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就是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状的亮洞。座面的式样有海棠、梅花、瓜形、椭圆形等等不同形状。木制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贵重木材。也有仿藤、仿竹节的木制坐墩。冬天上面覆盖皮、毛织物,夏属就用藤面。墩,是一种精巧的、富于装饰性的家具,所以贵族和士大夫家中,不可缺少坐墩。月牙桌:就是半圆桌,取圆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弯腿、蚂炸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马蹄足或带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无束腰。炕桌:此是配合人们坐在炕上使用的矮桌,所以也可以叫矮桌。炕桌是北方特有的家具,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北方形成了屋广炕大,多在炕上活动的生活习俗。无论是吃饭、喝茶、读书、写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一年里,在炕上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多,所以北方兴用炕桌。炕桌还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搬动的优点,用时摆上,不用时可撤下来立于不碍事的角落。在夏季,还可以移到室外。炕桌的用途很广,是北方家庭必备的家具。明代炕桌,是矮桌的辉煌时代,造型更加美观,式样更加丰富,用材和作工也更加讲究。成为明代家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品种。平头案:其特征就是案面平直,两端无饰。平头案的式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卯榫结构、装饰,以及局部处理上,可说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翘头案:其主要特征就是案面两端向上翘起,明代称为"飞角"。翘头案多用挡板加以美化。架几案:其造型特征是:两端为两只几子,架起案面。其特点是两头几子与案面,不是一体,而是分体的家具,装配灵活、搬运方便。历来受文人的宠爱。圆角柜:其特征是都用圆料,四立柱与腿子连成一气,是一块木料制成。更主要的是它没有合页,其门与柜子的结合,是门轴插入的作法。圆角柜有明显的侧脚。柜顶也有喷出的柜沿。方角柜:其特征是柜体的各面都是垂直的,没有侧脚。柜顶也没有喷出的柜沿。而门扇与立柱之间是铜合页。闷户橱:它是桌案与柜橱的结合体。陈放、储存两种功能兼而有之罗汉床:是一种三面设围子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大概是因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为在崇尚佛教的时期,世人与僧人谈经论道时常坐此床而得名。架子床 :其三面设围,四角又设立柱、床顶有床盖,形成一个四面搭架子、中间为独立空间的大床。因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间至今仍喜用架子床。面盆架:面盆架有高低之分,高面盆架多为六腿、整体结构。两条后腿高长,上部搭脑两端出头,上挑,中有花牌。搭脑之下常有挂牙护持。低面盆架,一般都取朴素无饰的式样。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样。结构上有整体和折叠两种。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Ⅲ 历史上,竹子最早的用途是什么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Ⅳ 竹的古代用途和现代用途
一、古代用途:
1、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2、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3、造纸。早在9 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 年。
4、高转筒车。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
5、抛石机、火药箭、竹管、火枪。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二、现代用途:
竹子可编制各种农具,如箩筛、簸箕、扫帚、晒垫等。将竹子的竹节打通当作水管,供农田灌溉和引水之用。
四川自贡盐区用竹管输送盐卤,费用低廉,经久耐用。大竹秆削去竹青,扎成竹筏,吃水浅,浮力大,至今仍是我国南方内河上游传统的交通工具。
在水利工程上,劈竹成篾,编成石笼,内装石块,围在岸边用来防止河岸冲刷,巩固堤坝,修建水库,在都江堰等全国著名水利工程上被广泛使用。
在渔业生产中,竹子也广为利用,从简单渔具到复杂的器具,水产养殖的固定支架和漂浮物均要用竹子制成,渔船的网架、桅杆、船篷、船篱也都离不开竹子。
(4)古代竹制家具扩展阅读
使用竹子广泛的原因:竹之力学性能
竹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典型的、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生物体。飓风能轻易将齐腰大树吹断,但不会令竹子折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比强度是钢材的3~4倍,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2、竹子截面是环形的,外弯面受拉且内弯面受压,具有较强的抗弯刚度。
3、竹节处的外部环箍与内部横隔板可增加承载面积,同时也能提高竹筒的横向承载能力。
Ⅳ 古代有哪些设计逆天的家具
江南以及广东福建一带,有一种叫“母子凳”的竹制坐具,平时既可以供大人坐,翻侧之后又可以供婴儿坐,是古代民间特有的纯净质朴的家具。当孩子会坐的时候,母亲就把“母子凳”翻到侧面,供孩子坐,而母亲可以一边干农活,一边带孩子;当母亲需要休息或干完农活回来,抱起孩子时,只要顺手给母子凳翻个面,就可以平平稳稳地坐下来,一边坐着休息,一边给孩子喂奶,这样就可以干活与带孩子两不误啦~
Ⅵ 求一篇关于明清家具分析的论文
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
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而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
木、楠木、乌木、椐木等。
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Ⅶ 古代人的日常用品
用盐刷牙
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洗澡用胰子,澡豆。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了。
Ⅷ 瓷胎竹编这一古老技艺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到我们余姚乡下人家做客,就会发现很多的竹制品,比如竹椅、竹筐、竹扫把、竹子做的晾衣竿等。它们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也很朴素,但是非常实用。余姚竹制品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河姆渡人手中拿一根竹竿,在当时就是武器,也是劳动工具。
因为余姚是竹乡,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用竹子制作生产劳动需要的工具与生活用品,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从最初简单的竹制工具到后来精美的竹编用品,竹编技术发展成了一门艺术。现在,在余姚市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大量用竹子编制的艺术品。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竹椅、竹筐、竹晾衣竿等,家家户户都还在使用。虽然现在的新家具看上去很豪华、漂亮,但使用起来没有竹制家具实惠。
农村人喜欢到院子里晒太阳、乘凉,竹椅子因为轻便,可以随手搬动,所以倍受农村人的喜爱。竹椅子种类很多:高椅子,是给两三岁小孩吃饭坐的,因为他们还够不到桌子;坐车椅子,是给幼儿坐的,能够安全地固定住他们;摇篮,是小婴儿睡的;小椅子,是洗脚坐的;躺椅,是夏天睡午觉或晚上乘凉时躺的……
暑假里,我最爱躺在竹躺椅上。竹躺椅经过岁月的.沉淀,表面已经被磨得黄亮,但还透着一点绿色,让人一看就特别清凉。人躺在上面,滑溜溜的,凉快又舒适。竹躺椅不仅坚固,还可以调节高低,非常适合夏天使用。每到夏天的中午,爷爷都会把躺椅搬出来,放在树荫下或者弄堂里,舒适地睡一会儿,或者是躺在上面静静地看一会儿报纸。那感觉真是太棒了!
可是现在,这种民间竹子编制艺术渐渐失传了。爷爷家的村庄会做竹椅子的人,只剩一个了,而且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了。多么希望竹编艺术能代代相传呀!
Ⅸ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1、靠背椅
所谓靠背就是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靠背由一根“搭脑”.两恻两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构成。一般是指一切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统称,可分为两种。
2、灯挂椅
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2、扶手椅
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见的有玫瑰椅和官帽椅,官帽又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之分。
3、
玫瑰椅
江浙又称“文椅”,靠背和扶手都较矮,二者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椅盘垂直的一种椅子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4、官帽椅
特点是在许多处做曲线处理,椅子“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下垂后又增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
5、屏背椅
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式样,至清代体形较大的又有称“太师椅”的。
6、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
7、圈椅
椅面上安置独板组成的靠背和扶手。类似小型的围屏,故称围椅。这种坐椅别具一格,传世实物不多见。是明式椅子的一种变体式样。
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似的有梯级式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依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多用圆材,方才少见。扶手一般都出头,不出头而与鹅脖相接的也少见。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8、交椅
明式交椅,上承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9、六方椅
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宽后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应的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南方称“六角椅”。
10、禅椅
此椅造型特点一为六方,二为矮腿,虽为罕见,但在明式经典存世器物中,均可寻其渊源。从其造型看,应为事佛之善男信女趺坐修行养性之用具。
为事佛而特别制器,定为财力与情趣兼具之士所为,故禅用之家具多被人高视之。
11、宝座
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而佛座毕竟和宝座有所不同。多四面装板,三面透雕。
12、轿椅
轿椅式样和圈椅相似。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的,也有摆在内室的,但一般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软,可以单独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使用。
Ⅹ 中国古代人民把竹子做成哪些工具
1、竹筒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2、竹根雕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产地是江苏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
中国用竹子做的艺术品有竹刻、竹根雕、竹子盆景、竹臂搁等。在南方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竹林。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虽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用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映衬出这位大诗人对竹的喜爱。
历代喜爱竹的文人墨客并非只有苏东坡一位,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共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
3、竹椅
在农业时代,因竹材取得容易,可塑性大,原料充足、低廉,且生长周期短,于是先人便利用竹来编制成竹椅,竹椅较现代的沙发更凉快且通风,为崇尚环保的人们视为时尚家居的新选择。
竹椅就是竹材制成的椅子,一般挑选较为成熟的原竹为材,主要架构为不同粗细的竹管,应用竹家具制作的烘弯、钻孔、榫接、打竹钉等制作方法组合而成,其形式有方形、六角形、扶手靠背形等竹椅。常见的竹椅有餐椅、学士椅、太师椅及乳母椅等。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5、竹帘
竹做的帘子,尤指挂在门口或窗户的帘子,是汉族竹编工艺的一种。古代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竹帘遮隔,则称为垂帘听政。
竹帘采用慈竹为原料,以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经过2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织成薄如蝉翼、形似锦帛的独特竹帘工艺品,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让空间充满书香气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竹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竹根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竹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爆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竹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