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夏大地和中华大地有什么区别
华夏大地和中华大地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不同的表述。
『贰』 华夏土地
那不好玩,诛仙2好玩,都来玩吧,我们现在都在玩,现在玩诛仙就成了时尚啦哈。。。。
『叁』 无锡地铁靠华夏家居港的是什么站
目前
距离 该地 较近的 地铁站台是:地铁2号线的 “广益”站
希望对你有帮助
『肆』 北宋的国土基本上是华夏人的传统居住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并没有丢失多少国土,这么理解对吗
这种理解不对。
因为华夏族虽然起源于中原地区,但几千年来绝大部分时间是对北方有实际控制权的,其中大部分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因为这几千年来(近代除外)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最大威胁。北宋建都中原是出于无奈:宋朝前的周世宗柴荣当了6年皇上办了两件事,1巩固政权 2统一中国南方,等到能去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英年早逝了。赵匡胤也是死在了收复北方的路上。之所以叫收复,就是因为河北山西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领土,最坚固的战略缓冲区
『伍』 华夏文化发源地是哪里
华夏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但已知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大地湾遗址。从时间跨度上说,大地湾遗址距今6.5万年至4800年,一个长达六万年的新旧石器时代衔接的史前文明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最新的考古科研的资料显示,大地湾遗址有人类的历史年代更震撼人心,据兰州大学张东菊博士说,最新的考古显示,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是距今8万多年;从文化类型看,早于全国已知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最早的部分被学界直接命名为大地湾类型,从老观台文化到齐家文化,几乎涵盖了所有新石器时代的类型,这个也是罕见的;从遗址规模上看,大地湾遗址占地面积约275万平方米,发挖的面积仅点总面积的0.5%,这个规模之大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发挖的面积之小成果之丰也是独树一帜;从出土遗存看,数量之巨在全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挖中也是少见的。几次科考发挖,挖掘出陶、石、骨器、房址、动物骨骼、灶址、灰坑、窖穴、墓葬、窑址、沟渠、其他遗存等共计3万多件(粗略估算);从考古成果上看,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十多个考古之最:至2013年,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十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汉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F901)、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人造轻骨料、最早的消防实例、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最早的绘画……
『陆』 华夏族的生活地域是从哪到哪
黄河边域
『柒』 华夏土地网怎么打不开了
这不正常,按道理网站维护应该有公告的,但是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并没有看到。估计是给和鞋了,现在不是国家在大力倡导知识产权吗。
『捌』 华夏在中国地图的什么地方
华夏是古代中国的自称,现代将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8)华夏家居地地扩展阅读
华夏的起源:
1,上古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2,五帝时期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源头之一华夏部落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神农部落。
『玖』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那里啊
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华夏文明源自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
(9)华夏家居地地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800的黄河流域,而土地肥沃的河南省是中国文明开始的地方。
黄河横贯河南省,是古代中国的交通要到,中国最古老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在这里。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着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5000公里长的黄河打破了最后一道屏障,流入广阔的平原,形成了中国文明的摇篮,成为了智慧,勤奋和坚韧的炎黄子孙后裔共同追求的这片土地。
经历了2000余年的风风雨雨,黄河流域酝酿出了13朝古都洛阳、10朝古都开封以及中原经济重镇郑州。
在3200年的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20余个王朝,其中有200余位皇帝在河南称帝,并在河南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三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龙门石窟和殷王朝遗址。
『拾』 华夏地块
(一)武夷隆起
其北界和西界分别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和鹰潭-安远断裂带,并分别与江南古陆和赣中南褶皱带相邻;东界为政和-大埔断裂带;其西南方向以宁化-南平中元古代裂谷带为界,转而与清流-上杭一线相接。宁化-南平一带在震旦纪早期仍有陆内裂谷的记录,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仍有褶皱、断裂和侵入岩体,沿北东东向带形成岩体带与复杂的构造带。
武夷隆起带由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组成,也可能隐伏有更古老的基底或陆核。这些变质岩系的原岩主要为砂页岩类陆源碎屑沉积岩,推测形成于大陆边缘较稳定的广海盆地。大约在1900 Ma发生武夷造山运动中受到强烈的褶皱和角闪岩相到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还有中酸性-酸性花岗岩侵入。中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呈线、带状分布于武夷山脉的中、南段,属海相砂泥质碎屑、杂砂岩和火山岩复理石建造,推测当时的构造环境为陆内裂谷化的大陆边缘。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性质非属典型的“盖层”,不仅因为其建造内容非地台型,更主要的是,它在加里东运动中全面褶皱形成褶皱带。这个褶皱带的南段在晚古生代转入准地台型的裂陷阶段。
武夷隆起带的东部为龙泉-尤溪中元古代裂谷,分布于浙南龙泉至闽中尤溪,经政和、建瓯、南平,向北可能延伸到松阳,向南追踪到安溪剑斗。该裂谷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350km,现今保存宽约25~50km。裂谷在西北部与武夷山脉结晶基底褶皱带以糜棱岩带和韧性断裂带相接,东南部被燕山期岩浆岩重叠覆盖。裂谷由中元古代的龙泉群和龙北溪群组成,为一套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由岩石建造组合推断该裂谷仅是陆内裂谷,尚未完全洋壳化便已夭折。夭折的原因是四堡造山运动。裂谷中的岩石建造组合全部被四堡运动卷入造山作用,形成相当复杂的褶皱、岩石也全部重结晶成绿片岩相岩石。
此外,北北东向的贵溪-铅山与宁化-南平以及北东向崇安-宁化裂谷带(裂陷槽)发育于武夷隆起带内部或边界地区,平面形态若井字形。
(二)永梅拗陷
这是一个界线和范围在晚古生代期间呈动态变化的拗陷带。当时武夷隆起带的南段已经部分被夷平,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基本被剥蚀掉,本拗陷带和赣南拗陷是部分地区相连且相通的海盆。早二叠世海侵高潮时,海水曾淹没邵武、建瓯、建阳。拗陷的东界为政和-大埔和莲花山断裂,东部的中生代火山岩区,出露晚古生代地层十分有限。福鼎可能是与台湾相连的古海盆,其岩石地层为南溪组。
拗陷带主要由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组成。拗陷的裂陷作用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第二阶段是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第一阶段裂陷可辨认出3个裂陷带,都呈北东向展布。最西边的一个称清流-梅县裂陷带,以其中普遍发育角砾状石灰岩、角砾状白云岩和角砾状硅质岩是最突出的特征,尤以裂陷带的东半部为甚。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盆地边缘和基底所发生的断裂构造,恰恰反映出裂陷或裂谷环境中典型的构造作用。广东梅州玉水铜、锌、多金属矿床和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可能就是受控于裂陷中主要断层的海底火山热液成因矿床。中间的裂陷带称三明-龙岩裂陷带,其中沉积有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龙岩马坑的中石炭统含有6层安山玄武岩。最东边的一个裂陷带称为德化阳山-安溪珍地裂陷带,它自晚石炭世开始裂陷。大田广平船山组底部为铁矿层位。由上述3个裂陷带的沉积物征和火山活动时间分析,裂陷发生的时间从早到晚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趋势,且地层层位不断抬高。
第二阶段裂陷发生于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晚二叠世裂陷中心为永安—梅州。早三叠世裂陷带范围扩大,幅度加深,沉积环境由晚二叠世的浅海陆架转为下部斜坡,出现浊流、碎屑流和复理石沉积,以及海底火山活动。虽然裂陷范围和幅度在早三叠世加剧,但是紧接着来的印支造山运动很快使裂陷夭折。拗陷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中,多层次和多期次的推覆构造特别发育,成为本区构造上的一大特色。永梅拗陷带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零星分布于边缘地区,说明其至少在震旦纪前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遭受隆升剥蚀。
(三)浙闽火山断陷带
位于闽、浙东部和粤东北,长达1000km以上。西界是丽水-政和-大埔断裂带,东界是宁海-汕头断裂。燕山期岩浆岩带是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火山、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带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该带的结晶基底为古、中元古代的变质地层,因经后期改造与覆盖而变得十分零星模糊。
本带出露有3套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侵入岩。早期火山活动始于晚三叠世,但仅在粤东北和闽南等地的裂陷盆地中有双峰式火山岩类于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中;福建其他地区为陆相中性火山岩。中期为火山活动的最强烈时期,时代为晚侏罗世,形成一套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局部有少量玄武岩),在全区大面积连片分布,同位素年龄区间主要为158~118 Ma。与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以Ⅰ型花岗岩为主,少量I-S过渡型,呈大的岩基或岩株分布于粤东北和闽南,向东北规模略小。晚期时代主要是白垩纪,同位素年龄为127~85 Ma。该旋回早期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基性-酸性双峰式组合,晚期为英安流纹岩-流纹岩组合。火山岩多以单个盆地形式分布于闽东和浙东地区。与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有Ⅰ型花岗岩、晶洞钾长花岗岩。本带断裂构造发育,北东及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最为突出。处于重力与磁力特征线由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的闽粤交界的上杭-云霄断裂带,是断裂构造线的转折带,也是粤东北锡、钨、铅、锌、银带北缘地区。
(四)闽东南沿海断隆带
西界为宁海-汕头断裂,东界推测为海域50 m等深线(约为大陈岛-乌丘屿一带)附近,该地带是新生代浅海沉积物由薄到厚的一个转折带,曾有人称为滨海断裂(本文厘定为大陈-乌丘断裂)。断隆带内的福州以南至南澳,零散出露前泥盆纪(主要是古元古代)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的变粒岩、片岩;中生代地层主要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火山岩地层。第三纪(主要是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浅海相和陆相沉积地层与火山岩-沉积地层分布在海域及沿海地带。侵入岩主要露布于福鼎以南地区,以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出露面积较大;前燕山期的侵入岩都具片麻状并往往发育有北东与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带。燕山晚期钾长(碱长)花岗岩中局部地区为碱性花岗岩。福清及其以南直至粤东的沿海普宁出露与隐伏(重力与磁力推断)的中性-基性-超基性小岩体,构成一个特殊的基性岩带(可能北延至浙东沿海),已知其中一批岩体发育堆晶构造,成为本断隆带一个特色。本带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及北西向脆性、脆-韧性及韧性断裂比较发育,其中晚侏罗世火山岩中的动力变质带可作为沿海高应变带的主要构造标志。此外,温州-厦门重力梯级带与本断隆带在空间上相一致。第四纪以来发生多次隆升与下降,现处于隆升状态。
(五)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
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裂陷带的一部分。其西界为大陈-乌丘断裂,东界在台湾为梨山断裂,北与南部两端与东海和南海裂陷带相连。裂陷带由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可能有侏罗纪)浅海、滨海和三角洲相砂、泥岩组成,夹有多层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累积厚度在数千米至10000 m之间。根据这些沉积物发育的差异,可分成西部的早第三纪断陷带和东部的晚第三纪拗陷带。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在白垩纪晚期和早第三纪早期开始张裂下沉,形成一系列半地堑式断陷。
(六)太鲁阁断隆带
西界在关山以北和以南分别为梨山与潮州断裂,同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相毗邻。东界以台东纵谷断裂与海岸山脉地体(拼贴带)相接。
本断隆带由大南澳群和上覆的第三纪浅变质岩系组成,两者间为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大南澳群分布在脊梁山脉东坡,南北长约250km,现今出露北部宽仅30km,南部宽为10km,这是台湾时代最老的岩石,包含砂质、泥质、碳酸盐建造(含石炭系、二叠系)的各种岩石。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片岩、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结晶石灰岩,它们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变质作用。其中海西运动形成以溪畔花岗岩为代表的海西期花岗岩类,经后期挤压剪切形成以往所称的岩石地层单位开南岗片麻岩。经区域对比,其主变质期属海西期,并可能叠加了印支期变质作用。
本断隆带有台湾最复杂的地质记录。由日本经琉球群岛和台湾到巴拉望的Izanagi洋,在台湾地带最后消失于脊梁山脉的东斜坡,具体表现为太鲁阁和玉里2个岩带。太鲁阁岩带代表海西期与古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作用。测得玉里带岩石的后期变质年龄为67~80 Ma。以上解释是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不过亦有其他见解。本带的南端与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交接处出露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的利吉蛇绿混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