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首描述中式家居设计的的诗词
玩新庭树复因咏所怀制
【唐】白居易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1、沉沉庭院莺吟弄,日暖烟和春气重。——欧阳修
2、绿荫庭院燕莺啼。——元好问
3、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晏几道
4、日高庭院杨花转,闲淡春风。——晏几道
5、永日绿阴庭院静,最怜紫燕翩翩。——程文海
6、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常建
客至
[作者] 杜甫
[全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舫齐》
年代: 宋 作者: 叶茵
居家巧作浮家样,此即人生不系舟。
政恐风波起平地,直教砥柱屹中流。
浪花影动重帘月,潮汛声喧万叶秋。
梦裹不知容膝计,翻身栩栩逐轻鸥。
② 带家居两个字的诗词
莫讶家居窄,无嫌活计贫。——白居易
家居亦为政,发我中夜叹。——陆游
家居每思出,出亦无与游。——陆游
家居常守此,自计岂不乐。——陆游
家居亦以古为监,事过始知天胜人。——陆游
却思流落天涯日,要是家居胜道途。——陆游
山中幽绝不可久,要作平地家居仙。——苏轼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苏轼
③ 读白居易的<<夜雨>>,谈谈你的感受.
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④ 唐朝时期贵族使用的家具产生了那些变化
一、 高型座具的广泛出现
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文见《金石萃编》卷103),这是椅子名称早期出现的正式文献记载,由此可知在唐代贞元年间已有椅子的称法。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其中可分为带靠背与不带靠背两种类型:带靠背的称为椅子,不带靠背的则仍称为床。这时尽管有了椅子的名称,但并未广泛应用,把椅子称床的依然很多。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绝》中写道:“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这首诗描写一个贵族子弟骑着马走在街上,随意走进素不相识的人家,坐在人家客厅的椅凳上,强索人家的酒喝。这里所说的床,虽没有反映出是否带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不会是供睡觉用的卧具。
二、 高型桌案的应运而生
高型桌案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家具的特点之一。
由于垂足而坐的习惯渐渐形成,几案由床上移至地上,高度也相应的有所增加。桌由几案演变而来,在敦煌85窟的唐代壁画《屠房图》中,有屠夫在高型方桌上处理刚宰过的肉渣形象。这里的方桌桌面正达到屠夫的腰上部,正合适站立工作。高桌形式简洁,桌腿粗壮,桌腿之间没有横撑,没有任何的装饰工艺。
三、 屏风的逐渐“长高”
据《唐书》载,宪宗曾将“前代君臣事迹写于六屏”,“宣宗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设屏风于内宫,屏上记载着为创建唐王朝立下功勋的忠臣名将之姓名,以及群臣的进谏之言。所以这些屏风又具有座右铭的功效。 杜甫诗曰“屏风金孔雀”,李贺诗曰“金鹅屏风蜀山梦”,反映出当时屏风之制作精致、华美,不惜工本。故白居易有诗云:“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怙云母,五金七宝玉女相玲珑。”当然,唐屏风也有不作任何装饰以示高雅古朴的。白居易曾大赞素屏,作有《素屏谣》:“素屏素屏孰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官,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我草堂欲何之?”这些画屏、试屏和咏屏,都是文人抒发情感的天地.
⑤ 长孙皇后白居易李密,都离不开哪件秘密武器
隋炀帝大业某年,从都城大兴(汉唐称“长安”)通往缑山的路上,行人们不约而同掏出手机,悄悄对准一位举止怪异的少年拍摄,作为本地新鲜事儿发到朋友圈去收一波点赞。在视频中可见,该少年骑着一头黄牛赶路,把经典古籍《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握持牛鼻绳,潇洒自如地驾驭坐骑,另一手翻卷《汉书》,全神贯注地阅读。
经过好事者一番人肉搜索,很快揭露少年的身份——姓名“李密 ”,字“玄邃”,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北周魏国公李弼的曾孙,北周邢国公李曜之孙,当朝蒲山郡公李宽之子。他去缑山拜访饱学之士、国子助教包恺,想做包恺的学生。
图为:日本正仓院南仓藏紫檀金银绘书几,图片来自,原始出处参见logo。
简单来讲,书几就是一个天平状横杆立在底座上,横杆左右各装置一对可开合的圆环,卷轴两端分别插入左右圆环,即可卷动书卷,方便阅读。经济实力雄厚的读书爱好者可以制作“紫檀金银绘书几”,既是读书必备家具,也是艺术品,有投资理财的价值。如果想省钱,也可以像杨炯那样,请樵夫砍几片竹木,“朴斫初成,因夫美名”,做一架朴素实用的。
这下,卧读族高兴了,如杨炯所言,有了书几,“不劳于手,无费于目——手和眼睛都轻松了,Oh yeah” !开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联翠竹……股因兹而罢刺,膺由是而无伏——展开卷轴,花草的天然香气就会沁入书香之中,窗外的翠竹与书简融为一体,美不胜收。再也不用头悬梁、锥刺股,便能孜孜不倦地阅读,读到自然入眠。
在书几的支持下,盛唐名相姚崇曾孙、苦吟诗派代表姚合经常躺着读书,困了就睡,书卷随手摊在床榻上,“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便利又惬意。
厕读族也嗨皮,书几有底座,搬张几案进厕所,摆在马桶前,书几座在几案上,审慎一点操作,就可以读书了……是的,需要审慎……
有了书几,梳妆读书族——简称“梳读族”,更能优雅雍容地阅读。侍读婢女只需安静地站在一旁转动卷轴,节省不少体力,也不会干扰梳妆婢工作。现代职业女性追求“加班也要美美的”,古代梳读族可真是“读书也要美美的”。
初唐太极宫中,读书的那个女人读到诗兴大发,还可以随时吩咐婢女取下书卷,换上一卷白麻纸,提起紫毫笔,写下一首《春游曲》(一作“游春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然后,假装忘记取诗稿,不动声色地命宫人把书几搬回书房,留给老公使用。
当她的老公步入书房,就会看见这首诗:“哇哇哇!我老婆写得好棒啊!我老婆好厉害!”【《古今女史》:长孙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骁卫将军晟女。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鍳,矜尚礼法。归太宗,初以太子妃,为皇后,性约素,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尝作《游春曲》,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⑥ 有谁参加过这个考试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吗?
一个唐代的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写得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的,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是经过“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前我是无名之辈,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 状元来游。孟郊能把大把的钱往这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一个人能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说法: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但这是托词,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他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按照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你已经把我的资格都剥夺了,我还会奴颜婢膝地求你吗?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他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
⑦ 与家具有关的诗句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李清照·孤雁儿)
闲卧藤床观社柳.(苏轼 定风波)
每思闻净话,夜雨对绳床。( 唐·郑谷)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点绛唇·闲倚胡床·苏轼)
八尺藤床六月天,林间风露饱鸣蝉。手挥如意葛巾堕,谁诵黄庭惊昼眠。(宋·李石)
朝怜一床日,暮爱一炉火。床暖日高眠,炉温夜深坐。(懒放二首呈刘梦得吴方之)白居易。
见说对床夜雨,世间尘都扫(韩淲 好事近)
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雨中招张司业宿》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临江仙·钟鼎山林都是梦)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后,苏轼)
对床空悠悠,夜雨今萧瑟。(雨中作示子由诗)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千·宋)
⑧ 通过白居易进京赶考的过程,当时的“廉租房”是怎样的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几年,为解决城镇住房居民的住房难问题发挥了较大作用,也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一项很好的措施。中国古代人口远远没有现在多,会不会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有没有廉租房呢?我们从几位古代名人的行迹中得出答案:中国古代也要廉租房,但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这些廉租房都是民营的、自发的,那时候的住房困难问题不是特别突出,困难户只是大都市的流动人口,官府没有把廉租房问题提上议程。不过民营的廉租房也要它的天然的优势,点对点服务,满足的都是最需要房子的流动群体,无需房客写申请,无需官府开证明,也无需一层又一层的资格审查,并且机动性强,好进也好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对于中国古代的廉租房,不知道大家什么看法,欢迎发表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