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拙政园的历代园主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祖先吴人,隶籍锦衣卫。明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授职行人,又升迁为御史。但他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者诬陷。一次被拘禁于监狱,杖三十,谪上杭丞。后一次在弘治十七年(1504),被谪广东驿丞。正德元年(1506),迁任永嘉知县。后罢官家居。
当时王献臣刚四十余岁,正当壮年。回乡之后,他以宁真道观废址及大弘寺址造拙政园。从此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
王献臣活到67岁之后,73岁之前,即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四年之间,约70岁左右。他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名园输于徐氏,孙以吊丧为业。 明崇祯十年(1637),拙政园归海宁陈之遴所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中允。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墙子岭,之遴父祖苞时任顺天巡抚,因驰援不及被逮下狱而死。之遴以“奸臣子”永不叙用,故他于顺治二年(1645)降清,官至礼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
陈之遴工书法,近董其昌,曾为其妻书《洛阳赋》长卷,风姿秀润。他的继室夫人徐灿,字湘萍,吴县人(其祖姑即范允临妻徐媛,有诗名),才锋遒丽,诗词皆佳,尤喜长短句,有“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来何处”等句,为人传诵。有《拙政园诗余》三卷传世。顺治七年(1650),陈之遴为作《拙政园诗余序》。徐灿还有古体诗二百四十余首,至嘉庆间才有人为她刻印。
陈之遴得园后,一直在 任所未归,园内景色,仅于图中见之。顺治十五年(1658)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全家远谪辽东尚阳堡,拙政园也被籍没入官。此后又曾发还陈之遴之子。
陈之遴之子直方孝廉,娶诗人吴梅村的二女儿为妻。陈之遴曾荐吴梅村出山,谓自己“欲虚左以待”。但吴来到京城,陈之遴已被谪戍。直方目眇,竟也不能宽免。吴梅村感喟苍凉,难以自己,遂以《咏拙政园山茶花》以寄情。
夫人徐灿随陈之遴至塞外十二年,与陈之遴诗词唱和,互相慰勉。后陈之遴死在塞外,当时例不得归,只有徐灿上疏请准,扶榇还乡。从此心灰意懒,再也不作一诗一词。 叶士宽,字映庭,吴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先后任山西定襄知县,潞安、绍兴、金华知府等职,为士民称道。任金华知府时,郡人为之立生祠,著有《浙东水利书》。
乾隆十一年(1746),叶士宽调宁绍台道,后因父丧归家,遂家居不出,买下了已散为民居、荒凉满目的拙政园西部,加以修葺,还新筑了拥书阁、读书轩等建筑,定名为“书园”。登拥书阁四望,景色如画,有北禅香市、古塔晴云、春城夕照、晚市钟声。野圃疏香、北郭归帆、戴溪月色、双沼荷风。秋原获稻、阳山积雪十景,士宽之子树藩与其甥赵怀玉曾作十咏记之。 吴璥,字式如,浙江钱塘人(一说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曾总督河务。
嘉庆末年,拙政园中部归吴璥所有,春日游人如织。由于他长年在外做官,也无暇修葺经营,日久池馆萧条,满目荒凉。
吴璥老年多病,几次乞假。道光元年(1821),他终于因病免职,回到吴园居住(他的儿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道光二年(1822),因侍郎那彦宝治河不力,遭到降黜,追论吴璥与其同罪。虽然他已致仕家居,仍被褫去翎顶,不久就忧郁而亡。 张之万,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他绘画继承家学,山水得王时敏神髓,为士大夫画中逸品。书法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与同代画家戴熙,交往相契,人称“南戴北张”。
同治十年(1871),张之万任江苏巡抚时,住在拙政园东部宅园(现工艺美校),爱拙政园幽旷雅致,略加修葺。曾作《吴园图》十二册,绘园中胜景十二出,并请李鸿裔一一题诗。
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德静山、恩竹樵、英茂文三人商议,以价银三千、修理银二千汇交藩库,于同治十一年(1872)一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光绪三年(1877)正月,富商张履谦用六千五百两银子买下了原属汪云峰、汪锦峰兄弟的迎春坊房宅和宅北园地。当时园内“林木蓊翳,间存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园东即是拙政园中部。张履谦加以修建,名“补园”。
园中的浮翠阁,相传原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望楼,为三层楼阁,张履谦将其改建成二层。
张履谦字月阶,苏州人,自号无垢居士。他家祖辈经商,本人以经营盐业发家,后又在东北街(今苏州博物馆新馆处)开保裕典当。宣统元年,曾任苏州商务总会第四届总理。他曾纳捐得郎中衔,还给长孙张紫东捐了一个小京官,宅内悬有“文源”匾额。
张履谦喜爱书画,与其孙张紫东均酷嗜昆曲。张与吴门画派名家深有交谊,常相往来,画家顾若波。顾鹤逸、陆廉夫等人经常在张家聚会,并参于补园得布置。张曾聘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为西席,常与俞粟庐切磋曲艺,并多次在卅六鸳鸯馆内举办昆曲清唱会。少年俞振飞还曾和紫东同台公演。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清末曾任云贵总督。民国九年(1920)左右,他已年近花甲,买下了拙政园东部房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经过一年多修理,带着姨太太定居下来。房宅修筑的幽静精致,居室的地板夏天可以拿掉,底下铺有方砖。大门隔河有照墙,河边的驳岸堆叠考究,门南筑有水码头。要坐船出游,品尝船菜,游船可以一直停到大门口。
后来李经羲和姨太太相继故世,他的儿孙继承了房产。袁世凯的孙女(袁克定之女)曾借寓此宅,后嫁到桃花坞费家。“一·二八”抗战时,十九路军六十师师部也曾驻此。李经羲的子孙后来或迁居香港,或留在上海,无人居苏,此处房宅解放前已抵押与某银行。解放后收归国家。1951年11月由苏南区苏州图书馆迁入。
Ⅱ 马嵬驿变,杨玉环是怎么死
死因之谜 死于马嵬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下落之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 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 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 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 时,杨贵妃脚 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 要 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 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 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 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7] 下落何处 (1)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2)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 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Ⅲ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编辑本段【稼轩词】
著有《稼轩长短句》12卷,存词629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艺术成就方面,辛词以生动、夸张的描绘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风格。因为有战斗实践,他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能营造雄奇阔大的意境,而且文词生动,笔墨饱满。辛词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词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态,暗示他对当局的矛盾心理。这是词人明显受到传统的“美人香草”表现手法影响的体现。
编辑本段【生平】
一、青壮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7年,从43岁到68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编辑本段【成就】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收复中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编辑本段【著作】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二是登临写景词。辛词中许多爱国名著,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这类作品。如《水龙吟》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是怀古词。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合派论调。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
除爱国词外,辛弃疾还有许多其它题材的词。直接或间接描写农村的约有三四十首。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都是词史上难得的农村词。辛弃疾曾赋闲家居近20年,因此又写有很多闲适词,但闲适非其所愿,故尔这类词又常包含着怨艾的感情,成为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辛弃疾也偶作情词,但“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更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高远之怀,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引梁启超语)的自白。
当然,辛词中椰油不少稚朴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总之,他的词作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Ⅳ 李商隐为白居易所写的墓志铭《太原白公墓碑铭》大略意思是在说什么 请问有原文翻译吗
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
公以致仕刑部尚书年七十五会昌六年八月薨东都。赠右仆射,十一月遂葬龙门。子景受,大中三年自颍阳尉典治集贤御书,侍太夫人宏农郡君杨氏来京师,胖胖兢兢,奉公之遗,畏不克既,乃件右功世,以命其客取文刻碑。文曰:
公字乐天,讳居易,前进士避祖讳选书判拔萃,注秘省校书。元年,对宪宗诏策,语切不得为谏官,补尉。明年试进士,取故萧遂州为第一,事毕,帖集贤校理。一月中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明日,以所试制《加段佑兵部尚书领泾州》,遂为学士。右拾遗满,满将拟官,请椽京兆,以助供养,授户曹。
时上受襄阳荆州入疏献物,在约束外,公密诋二帅,且曰非善良。后虽与宰相不厌祸,其后礼官竟以多杀不辜谥于ν为厉。李师古袭父事逆,务作项领,以谩侪曹,上钱六百万,赎文贞故第,以与魏氏。公又言:「文贞第正堂,用太宗殿材,魏氏岁腊铺席,祭其先人。今虽穷,后当有贤。即朝廷覆一瓦,魏氏有分,彼安肯入贼所赎第耶!」上由是赐钱直券,以居其孙。在职三年,每宴见,多前笏留上辇,是否意诏,湔剔抉摩,望及少年,见天下无一事。五年会忧,掩坎庐墓。七年以左赞善大夫著吉,武相遇盗殊绝,贼弃刀天街,日比午,长安中尽知。公以次纸为疏,言元衡死状,不得报,即贬江州,移忠州刺史。穆宗用为司门员外。四月知制诰,加秩主客,真守中书舍人,叙绯。受旨起田孝公代衡阳,孝公行赠钱五百万,拒不内。燕赵相杀不已,公又上疏列言河朔畔岸,复不报,又贬杭州。既至,筑堤捍江,分杀水孔道,用肥见田。发故邺侯泌五井,氵亭储甘清,以变饮食。循钱塘上下,民迎涛祠神,伴侣歌舞。徙右庶子。出苏州。授秘书监,换服色,迁刑部侍郎。乞官分词,得太子宾客,除河南尹。复为旧官,进阶开国。九年除同州,不上,改太子少傅,申百日假。又二岁得所薨官。
白氏由楚入秦,秦自不直杜邮事,封子仲太原,以有其后。祖某,巩县令;考季庚,襄州别驾,赠太保。一女,妻谭氏。始生公七月,能展书指「之」「无」二字,纵横不误。既长,与弟行简俱有名。故李刑部建、庾左丞敬休友最善。家居以户小饮薄酒,朔望晦辄不肉食,携邓同、韦楚,白服游人间。姓名过海,流入鸡林日南有文字国。为中书舍人三日,如建中诏书,上郑公覃自代,后为相质直。文宗时,文贞公果有孙起使下,数岁至谏议大夫,贤可任,为今上御史中丞。他日,景受尝跪曰:「大人居翰林,六同列五具为相,独白氏亡有。」公笑曰:「汝少以待。」其曾祖弟今右仆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复宪宗所欲得,开七关,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备宰相仪物,擎跪斋栗,给事寡嫂永宁里中,有兄弟家,指响健慕,以信公知人。集七十五卷,元相为序。系曰:
公之先世,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阴德未校,公有弟昆。本枝不摇,乃果敷舒。匪骼匪,噫其醇腴。於乡洎邦,取用不穷。天子见之,层陛玉堂。徵徵其中,上汰唐禹。帝为辇留,续绪襞缕。岁终当迁,户曹是取。煜白其华,爵不痕缁。用从弃遣,至道天子。畴谁与伍,率中道止。纳笔摄麾,绰三郡理。既去刑部,倏东其居。大尹河南,翦其暴逋。君有三辅,臣有四亩。臣衰君强,谢不堪守。翊翊伸伸,君子之文。不僭不怒,惟君子武。君子既贞,两有其矩。孰永厥家,曾祖之弟。坤柄巽绳,以就大计。匪哲则知,亦有教诏。益裒其收,揠莠而[E161]。刻诗於碑,以报百世。公老於东,遂葬其地。
Ⅳ 在马嵬驿杨玉环到底死没死
没有,现在日本有杨玉环的墓.
她叛变了,投靠了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