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榫卯结构是中国特有的木工工艺么
1973年,河姆渡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人们称之河姆渡遗址,在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证明我国早在大几千年就开始使用木质榫卯构件一事实,但是编者要说一点,榫卯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独有的,木材作为最原始的建筑和家具材料是全球性的,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发生,而不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埃及也同样很早很早出现了榫卯结构,因为我们身边有大量采用榫卯构件的木质家具、建筑的存在,所以一般人会有一种错觉说榫卯是中国独创的,是国粹,上升到民族主义层面上来就有些过了,在材料科学不发达古代,木质榫卯构件被全世界广泛使用是很正常的,确实要表达民族自信的话,只能说中国在使用的广泛性、传承度更好一些仅此而已。
说完历史再说说现状
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新材料不断被发现和发明出来,不论建筑、家具、用品等都有很多新型材料使用,并且比木质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强,作为与木材相伴相生的榫卯构件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优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讲,没有什么是最好的,而是合适最重要,这个合适不仅从材料、工艺、结构上讲,还要加上成本、文化、设计等等因素,就拿家具来说,还在使用榫卯结构的大约只有实木类家具了,特别是新中式实木家具红木家具这类定位相对高端的品类,这个要从两方面讲,一个是工艺,像板材、塑料、玻璃纤维、金属家具最优的连接结构并不是榫卯,很多时候都能做到一体成型,完全没有使用榫卯的必要性;二是成本,虽然目前简单榫卯结构已经能做到半自动成型,但是像复杂一些的粽角榫、抱肩榫等等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并且是经验技术丰富的木工师父才会制作,这个要付出的成本,与机械自动化生产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所以仅有一对工艺成本不是特别敏感的家具、工艺品这些产品上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展望一下未来作为总结吧
我们不要过于偏执的认为,不含一根螺丝不用一点胶水才是正宗的榫卯,才是正经的新中式实木家具,作为一个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淘汰”的传统工艺,再去讲求纯粹定义并没有很大意义,像榫卯工艺这类的,其功能实用意义越来越弱化,但是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形而上的文化意义却得到很大的强化,最终会作为文化构成部份被保留下来,像这类传统工艺得以另一种新的形式获得新生,而那,是另一个很大的市场
㈡ 宋代高型家具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往的朝代,应该是北宋。此时,世俗审美开始主动向文人靠拢,文人追求的雅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的潮流风尚。
宋词在坊间大肆流行,宋词所表达的文人趣味和生活,得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阶层的推崇,乃至趋奉。这一点反映到家居生活中,就是得到文人审美认同的家具日渐盛行。
文人家具,首先是讲究素雅自然,好玩实用,用着舒服;民间家具,是把实用摆在最前边,而宫廷家具,把装逼摆在首位,讲究等级和威严。这是它们三者不同的地方。所以对于什么是美的家具,什么是美的东西,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对文人家具做了非常清楚的描述,第一是讲究定式,崇尚古制。每一件家具,用什么材料做,尺寸多少,功能是什么,都讲的非常清楚。而对于“定式”的追求,正是宋代工艺的重要特征。北宋人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有明确体现。再说说“崇尚古制”,从明中期开始,崇古、复古大行其道,汉唐乃至宋代的生活方式,都成为世人学习、借鉴的模本。
于是,作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家具,也化身为这一时代潮流中的重要参照物,因为汉唐时期,高型家具品类太少,于是,宋代家具,就成为还原与再创造的第一原型。可以说,文人家具的基调,是在宋代就已经确立了的,明式家具在此基础上,对造型和工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宋 《十八学士图》
宋代家具,也是高型家具的快速发展期。大量新的家具器型,在此时涌现出来,其庞大的体系,几乎囊括了后来所有的家具种类,即使此时尚未出现的家具,也能在某些家具上面,找到后世演化的基因。
宋代以前,中国家具以矮型为主,而至宋代,终于迎来由低向高的快速蜕变。我们从传世的宋代古画上可以看到,人们使用的家具既有高型家具,又有矮型家具,它们被和谐地融于同一空间,却丝毫不觉违和。今天回头看,宋代之于家具历史,正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上。
宋 《十八学士图》
高度的变化,又直接推动了工艺的改进,其中对榫卯结构的完善,又是最核心的。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木榻上,榻面大边与抹头尚未使用格角榫,而是以45度格角相接后,再楔入铁钉紧固。虽然墓葬家具,并不能全然代表生活中的家具面貌,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之前,家具是使用钉子的。
而宋代家具在榫卯工艺上,取得了突破。受当时建筑的影响,大木梁架式的结构方式,被广泛用以家具设计和制作。这与家具的造型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对于建筑结构的借鉴,可视为宋代家具,对于隋唐家具的继承和发展,但无疑宋代家具更为明显。
宋代家具不仅在结构的大方面有所建树,其对于造型细节,也非常重视。宋代家具的精细,并不体现在清式家具那般不厌其烦的精细雕工上,而是另辟蹊径以线条取胜,这一点后来被明式家具继承,并达到极致。宋代家具造型充满线的变化,从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线脚,到装饰纹样中的直线、曲线的熟稔运用,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线”的厚爱,并把它实现在实物上成为了不起的创造。
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奇迹,前朝家具不断被改造,以适应新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新的家具器型不断诞生,中国家具体系日渐充盈。
《槐荫消夏图》
在完备的宋代家具体系中,尤以椅类家具最让人印象深刻。早期的高型坐具是以墩类、凳类为主的,都没有靠背,如唐代的月牙凳,和更早时期的小交杌,卧具也是如此,没有围屏的榻历史,要早于带围屏的罗汉床。彼时,几乎所有的高型家具,都不具备倚靠功能,直接导致了隐囊、挟轼等古老的辅助类器用,继续盛行。
宋代,靠背椅和灯挂椅开始盛行,这类在适用性上,更胜一筹的家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器用。
如宋代《文会图》所描绘,三人围坐于案旁,配有脚踏的直搭脑灯挂椅围案而设,椅子以竹材制成(或仿竹),这种形制和审美追求,在后世家具上得到了完美的继承。
宋 《文会图》
《韩熙载夜宴图》一画,传世品比较主流的看法认为是宋摹,其中一个根据是,与流传有序的五代绘画相比,此画中的家具风格更接近宋代,尤其南宋。图中数十件家具,种类完备、形制成熟,且有统一风格,格调素雅、色彩浑穆、线条瘦劲,宋代家具造型与结构的典型特点已蔚然可见。这一点,后来被明式家具传承。
而后代文人也偶有类似思想收于遗册。如李渔《闲情偶寄》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种崇尚厚朴的认识,倒与宋代崇俭之风相若。
宋 《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是一个尚文的国家,且“士大夫不以言获罪”,这种环境里,文人是个比较幸福的群体。而文人,历史上是推动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宋代文人的审美呈现在家具上,已与唐代的艳丽之风不同,沉静典雅、平淡含蓄成为其主要的艺术格调。这与北宋以后,“不在世间,而在心境”的时代精神相通。至于宋代文人的心境又如何呢?
苏轼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成熟,乃造平淡”,平淡美,便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导的审美潮流。这个时期,理学兴起而成为新儒学的一种,及至发展到后期将“理”视为自然万物的根本法则。宋人哲学理念反映在家具上,已趋于“谨严、平易、雅正、质朴及含蓄”。
宋徽宗 《听琴图》
宋代家具,是文人家具的开端,以宋徽宗为代表的文人皇帝,将文人艺术推上了顶峰。这个皇帝不但把绘画、书法、瓷器等,推上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就连家具也是如此。看看“听琴图”里面的一桌一几,对宋家具的精致线条,可见一斑。
朴素、雅直,心领神会线条的精髓,准确地描绘出文人家具的内核。正是这些形而上的内容,最终在审美观念上,铸就了宋代家具辉煌的可能。
㈢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建筑本身以及斗拱有什么区别
斗拱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际结构构件到装饰构件的过程。
古风时期的中国建筑,斗拱的所占的位置并不大,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曲栾(一斗两升或一斗三升)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双手和头举过头顶的形式而造成的,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单栱,到后来发展成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并没有出挑,而补间位置则是以人字栱为主,更加简单。
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从丝绸之后的输入,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时期,这个时期建筑上的大多数构件都受到了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斗拱也不例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尤以唐宋达到最成熟。
这个时期,首先是斗栱的种类增多了,不但有柱头上的,还增加了补间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并且整个斗栱的构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顶的荷载,同时还要完成挑梁的任务,使屋顶的飘出加大,不但出现了纵向的跳,还有昂这种斜向构件也是为了是椽子飘出的更远;并且,整个斗栱基本处在一个水平层,叫做铺作层,以井干壁的形式连接,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刚度;这时的斗栱构件硕大,是以雄浑著称的唐宋的共同特征,整个铺作层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
在往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时代,这时整个建筑体系开始朝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出现了中国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其实法国“洛可可”时期可以说是受中国明代的影响,因为其室内家具风格带有明显的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这种建筑构件更是从结构构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装饰构件上,构件变小、被各种彩画装饰的更加艳丽、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时期的雄浑。
㈣ 中国古代什么样的建筑被允许使用斗拱,施彩画
斗拱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际结构构件到装饰构件的过程。古风时期的中国建筑,斗拱的所占的位置并不大,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曲栾(一斗两升或一斗三升)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双手和头举过头顶的形式而造成的,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单栱,到后来发展成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并没有出挑,而补间位置则是以人字栱为主,更加简单。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从丝绸之后的输入,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时期,这个时期建筑上的大多数构件都受到了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斗拱也不例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尤以唐宋达到最成熟。这个时期,首先是斗栱的种类增多了,不但有柱头上的,还增加了补间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并且整个斗栱的构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顶的荷载,同时还要完成挑梁的任务,使屋顶的飘出加大,不但出现了纵向的跳,还有昂这种斜向构件也是为了是椽子飘出的更远;并且,整个斗栱基本处在一个水平层,叫做铺作层,以井干壁的形式连接,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刚度;这时的斗栱构件硕大,是以雄浑著称的唐宋的共同特征,整个铺作层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在往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时代,这时整个建筑体系开始朝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出现了中国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其实法国“洛可可”时期可以说是受中国明代的影响,因为其室内家具风格带有明显的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这种建筑构件更是从结构构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装饰构件上,构件变小、被各种彩画装饰的更加艳丽、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时期的雄浑。关于参考物,古风时期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可以在一些明器、古画、砖画像上看到;唐宋,主要看佛光寺大殿,这个是唐代的,剩下宋代的,包括辽金主要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等;明清的,那就很多了,明代的故宫中也不好找了,主要的几个大殿都是清代重建的,不过制式基本上没有变。
㈤ 家具木榫的作用有哪些谁知道
木榫(抄sǔn)在现代板式家具袭中普遍得到使用,详单与古代家具中的卯( mǎo)。
现代板式家具多使用三合一组件连接,即:螺栓,偏心件,预埋胶粒。
三个配件既要连接又要承重,很多时候由于材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具使用效果和寿命。
这是加上木榫,可以替到以一定白的效果,竖直方向上加上木榫,使立板更稳,横向加上木榫,可以使层板承重能力数倍增加,有的木榫是为了防止板条发生旋转、侧移等。
但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为方便起见,大多省略木榫安装,结果往往造成消费者对该品牌家具质量的误解:上万元的四门衣柜不加木榫安装,使用效果和寿命绝对不如三千元左右的加木榫安装的同质同款的四门衣柜。
㈥ 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什么方法
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卯榫连接方法。通过卯与榫的契合,达到紧密稳定结构。经久而不松动,愈用而愈紧凑。
卯榫的经典与巧妙之处在于区别于现代结构连接方式,不使用铁钉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结构也演化为多种方式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应用中。
而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筑中,华夏大地,南北东西,处处可见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复杂而唯美,繁琐而坚固,成为廊檐中式结构经典。
这一创造性的发明自出现后便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经千年以上的传承后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中不断改善和创新,最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卯榫在传承过程中也衔生出了多种用途,并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于木材,而是发展到了石材,玉器,纺织等多种材料之上。
(6)斗拱家具扩展阅读
卯榫结构大致分类:
1、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2、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3、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4、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5、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㈦ 红木家具如何搭配,才有令人
红木家具有客厅系列、卧室系列、餐厅系列、其它小件和摆件,所以一一叙述版比较复杂,但是要权掌握最基本的色彩搭配,尤其注意家具与背景颜色的协调与和谐;
另一个是灯光以暖色调为主,要体现出红木家具的“红”字;
式样要买主要的,不能面面俱到,以免家里太满,可以简单的混搭,但不能太多,以免主次不分;
适当放置小件,不能没有,总之红木家具搭配有原则和特点,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越俎代庖。
㈧ 中国古代建筑中各时期斗拱的特征
斗拱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际结构构件到装饰构件的过程。古风时期的中国建筑,斗拱的所占的位置并不大,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曲栾(一斗两升或一斗三升)为主,它主要是模仿人用双手和头举过头顶的形式而造成的,这是的斗拱,基本上都是单栱,到后来发展成为栱上栱的重栱,但是并没有出挑,而补间位置则是以人字栱为主,更加简单。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和西方文化从丝绸之后的输入,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时期,这个时期建筑上的大多数构件都受到了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斗拱也不例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尤以唐宋达到最成熟。这个时期,首先是斗栱的种类增多了,不但有柱头上的,还增加了补间上的和角柱上的斗栱,并且整个斗栱的构件也是大大增多了,不但要承托上方屋顶的荷载,同时还要完成挑梁的任务,使屋顶的飘出加大,不但出现了纵向的跳,还有昂这种斜向构件也是为了是椽子飘出的更远;并且,整个斗栱基本处在一个水平层,叫做铺作层,以井干壁的形式连接,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刚度;这时的斗栱构件硕大,是以雄浑著称的唐宋的共同特征,整个铺作层有1~2米左右的高度,是十分震撼的。在往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古典晚期的明清时代,这时整个建筑体系开始朝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出现了中国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其实法国“洛可可”时期可以说是受中国明代的影响,因为其室内家具风格带有明显的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子在其中),清代尤甚。斗栱这种建筑构件更是从结构构件的位置直接被放在了装饰构件上,构件变小、被各种彩画装饰的更加艳丽、基本上不再是唐宋时期的雄浑。
关于参考物,古风时期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可以在一些明器、古画、砖画像上看到;唐宋,主要看佛光寺大殿,这个是唐代的,剩下宋代的,包括辽金主要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等;明清的,那就很多了,明代的故宫中也不好找了,主要的几个大殿都是清代重建的,不过制式基本上没有变。
㈨ 有没有,中国木质家具或者古建筑常用的结构的书(卯榫结构)
本文从结构仿生学这一全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古建木构这种特殊的框架结构的结构特性,从卯榫节点连接这一着眼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机理.认为在概念设计、构造、耗能减震等方面,其与现代工程抗震原理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从现代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减震理论属于"延性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思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国古建木构的发展史及结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从整个结构体系的角度,整理总结木构体系的抗震理论,包括木构梁架、柱架的水平地震反应分析,构架竖向构件的力学性能分析,并建立简要的力学模型进行说明.针对古建木构所特有的结构构件及其构架的抗震现象,亦做了相应分析介绍,如木构架卯榫连接的抗震机理、斗拱的作用,以及木构柱架的高位不倒翁现象、柱脚滑移与限位机制等.此部分的工作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将古建木构体系的抗震理论系统化,给读者以更完整直观的表述.第三部分则是针对古建木构卯榫节点连接的具体研究,此部分的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亦是整个课题前期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中做了最为详细的解说.文中从相对微观的全新角度,着眼于卯榫节点摩擦减震的细节,对此节点进行建模分析.应用有限元方法,将新型的变刚度单元加入空间杆单元中建立卯榫节点的力学模型,并进行编程计算.从而得出了变刚度单元系数与杆端内力的关系曲线,根据此系数的取值范围,分析出卯榫节点摩擦减震的工作过程和详细机理,为整个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由前面几部分工作所得理论成果引发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以及本课题的前景展望.古建保护、结构仿生、摩擦减震,这三个问题是目前建筑学和结构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古建木构抗震理论的分析结果,针对古建保护与维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从建筑学的角度对结构仿生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想法;应用ANSYS软件对卯榫节点的摩擦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并对摩擦减震在现代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提出设想.
㈩ 古代木作工艺除了斗拱还有哪些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回方式,由立答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