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家居士授菩萨戒后每六斋日需要诵戒本吗
半月诵戒!来
十五及月末自(三十或廿九)。
佛若不说念佛法门,则万古永同长夜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出 净土宗九祖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音拿摩
❷ 在家居士菩萨戒有什么
菩萨戒有几种,
一种是《梵网菩萨戒》在家出家都可受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详见戒本。
一种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有六重二十八轻戒,为在家居士菩萨戒。
六重二十八轻
六重戒:
1、杀戒。2、盗戒 3、大妄语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 耽乐饮酒戒
3 不瞻病苦戒
4 见乞不与戒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
7 不持六斋戒
8 不往听法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饮有虫水戒
11 险难独行戒
12 独宿尼寺戒
13 为财打人戒
14 以残食施四众戒
15 畜猫狸戒
16 畜兽不净施戒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22 犯国制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 在五众前行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养蚕戒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四重四十三轻戒。
四重(1)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2)他求财法,悭吝不施;(3)忿恼有情,不受谏谢;(4)谤大乘法、说相似说。
四十三恶作︰(1)不供养、颂赞、信念三宝,(2)贪着利养、恭敬无厌,(3)不敬长老、不答来问,(4)不受他请,(5)不受施物,(6)求法不施,(7)弃舍犯戒有情(余三译作不说法教化,以上七轻障施);(8)于诸遮罪不应与声闻共
学而共学(9)为利他故七支性罪应开不开(余三译无),(10)邪命不舍(宋译作受赞默然),(11)威
仪不静,(12)不乐涅槃,(13)于恶声誉不护不雪,(14)护他忧恼不作调伏(以上七轻障戒);(15)报复嗔打骂弄,(16)犯他不忏谢,(17)
不受他忏谢(以上二条宋译合为一条),(18)于他怀恨坚持不舍(以上四轻障忍);(19)染心畜徒众,(20)贪睡眠依卧,(21)贪无义语虚度时日
(以上三轻障精进),(22)不求教授,(23)不除盖障,(24)贪世间禅(失译作着禅功德,宋译无此条,以上三轻障定);(25)轻弃声闻乘,
26舍菩萨藏专学声闻藏,(27)未精佛教研异学、外论,(28)爱乐异、外论(以上二条宋译合为一条),(29)谤菩萨藏甚深法义,(30)怀爱恚心,
自赞毁他,(31)不往听正法,(32)轻慢说法者(失译无此条,以上八轻障慧,以上三十二轻属摄善法戒);(33)不为助伴,(34)不瞻病苦(以上二
轻障同事);(35)见作非理不为说正理(此一轻障爱语);(36)不报恩惠,(37)不慰忧恼,(38)求财不施,(39)不以财法摄受徒众(以上四轻
障布施);(40)不随他心转(宋译无),(41)他实有德不欲赞扬,(42)不折伏行非法者,(43)不现神通引摄制伏
❸ 请教大德开示,在家菩萨(菩萨戒居士)如何如法的讲经说法
楼主师兄法安!
末学浅见供参考:
一般来说,是悟后菩萨才可以讲经说法。悟前最好是讲信位的法。
这里面有一个“安忍”的问题,能忍于“造罪凡夫”的身份,不至于为了显示个人在佛法上的“高深”而说法,为了博取名闻甚至利养而说法。印光大师就说过:“众人皆是菩萨,独我一个凡夫”。先有这种心态,再去为了利益众生而说法。
关于“不净说法”的问题,请阅读《佛藏经》,其中,世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到错说佛法的严重后果。
佛法甚深极甚深,属于世间法(不涉及出世间的如来藏心)的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五蕴十八界、小乘四个果位的修证等等,都不容易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何况大乘般若、唯识等出世间法。般若智慧,是开悟明心之时才能发起,才能对“佛法第一义谛”的真实心(如来藏)有现观,说法才能如实(根据实相而说),在凡夫位,不过是熏闻真心的种种体性,以情解而说,并无现量。因此,稍不小心就会说错。如果错误见解令人信受,这个因果就大了。
但是,如果只讲信位的法,又很容易把佛法浅化、世俗化。如今很多“大师”,就是这样令佛法沦为“人生指南”“心理学”甚至迷信,很少涉及解脱生死的二乘菩提,更少涉及开悟明心、圆成佛道的大乘菩提。所以,在凡夫位,一方面没有能力涉及实相般若,另一方面又不能令佛法浅化、世俗化。应当说到什么程度就很难把握了。
此外,若有人所说明显违背佛法,却让很多学人信受,这就成为毁坏佛法。作为大乘学人,如果见到这种情况,也不应当装聋作哑,任其毁法。
因此,作为凡夫,应当自己先努力修学,不断深入,建立正知见之后。才会有初步的拣择眼,才能看清某种说法是否违背佛法,才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解说提升学人的佛法知见。
这个问题末学以为应当有以下原则:
首先,要多次印证过经教无误,对法义有很大程度的把握之后,再以自己的语言解说出来。其间最好提供经典原文,以供闻者、读者自己判别。说法涉及到见闻者的法身慧命,非同小可。
其次,凡有所说,应当先有:“个人浅见,不足为凭,仅供参考”等说明。
复次,若见到没有把握的问题,最好沉默,不要勉强。
当年善道大师为了讲解《观无量寿经》而作《观经四帖疏》之时,为了不至于误导大众,腹稿很长时间之后,每日礼佛以求指示。直到梦中得到阿弥陀佛允许之后,才著书立说,讲解佛经。可见古大德对这个问题慎之又慎的程度。如今末法,读过几本经书,听过一些说法的人,就都迫不及待广为宣讲乃至著书立说。只顾区区一生之名望,不知未来长劫苦果,是为愚痴人。
顺祝:身心清逸,道业增上,说法无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❹ 在家居士菩萨戒内容有什么,如何遵守
在家居士菩萨戒内容有什么,如何遵守?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着自己许多需要坚持下去的东西,许多的东西都一定要遵守很多的约定。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一起了解一下在家居士菩萨戒内容。
若站在戒相立场而言,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佛法给予修行者的一大权宜方便,在家戒质量少,出家戒质量多,因中质量有差别,果位亦有差别,不然就不用分为在家菩萨戒与出家菩萨戒之异矣!在家菩萨戒仅是出家菩萨戒之部分而已!这是佛法给予在家众行菩萨道的一种方便权宜,是过程而非终极之道。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
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囗、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知恩报恩。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萨戒,先对照《在家菩萨戒本》,如果感觉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记,寺院举行菩萨戒法会时按时去参加受戒。受菩萨戒的条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后,再受菩萨戒。
【结束语】这个世界上有着很多的条条框框,当你不在那些框框中的时候你就是充满了自我的性格和特点。当你被固定在那些条条框框中你就要有所顾忌,菩萨戒一旦受戒就一定要遵守。
❺ 请法师回答 在家居士在受在家菩萨戒前能先听在家菩萨戒讲解吗
在家居士在受在家菩萨戒前可以先看菩萨戒本,和听菩萨戒讲解。
问:“如果弟子想受菩萨戒,应从哪里学起?是否每天应诵念戒条来提醒自己?”
净空法师答: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萨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业道经》。你如果能把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你就是个真的菩萨,比受菩萨戒的功德殊胜太多了。我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受菩萨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没有功德,那是挂名的菩萨,有名无实,不如一个老老实实修行十善业的人,连菩萨都赞叹你,天龙鬼神恭敬你、保护你。我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这个修法,何必去搞个虚名?
菩萨戒的修学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他教我学,“做到一条,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讲形式,用不着在戒坛去受这个仪式,那个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萨戒本,没有受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这个戒本在家人不看,这是佛不许的。佛为什么不许在家人看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对这些出家人还满尊敬,还有个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积善修福。如果你看了这些戒本,不知不觉之间你瞧不起这些出家人,你会批评这些出家人,你就造业了。佛是为这个原因不准你看,不是有什么神秘,佛家没有秘密,没有一样不是公开的,佛是避免我们造罪业,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菩萨戒完全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可以看、可以学,学一条就等于受了一条,学两条就等于受了两条。我们先从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先学,这样子好,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师早年跟我讲:“佛家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早年听他说的。
❻ 什么是菩萨戒啊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萨戒吗想了解相关的内容,需要看哪部经啊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菩萨戒有《菩萨优婆塞经戒本》《瑜伽菩萨戒》《梵网经戒目》,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萨优婆塞戒,菩萨戒不是谁想受都可以的,至少得修禅定到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6)在家居士菩萨戒译文扩展阅读:
菩萨戒的精神
达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
三聚净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
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2、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
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1、十重戒:杀、盗、淫、妄语、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等。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根本精神。
❼ 在家居士菩萨戒都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佛门在家居士的菩萨戒戒律条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亦称在家菩萨戒),具体内容如下:
六重戒
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口教杀, 若身自杀, 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况须陀洹、 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 是 名初重。”
二、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况须陀洹、 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 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 是名 三重。”
四、不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 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
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 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 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
六、不沽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沽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 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
二十八轻戒
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所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
二、耽乐饮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四、有乞者不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 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五、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 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 作。”(或有重病,或在禅入定,说法众中或坐,非犯)
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七、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八、不往听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九、受僧用物 (未入僧数,故不应受。或于寺中暂用,非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饮有虫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疑则应谛观,应用滤囊)
十一、险难独行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二、独宿尼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三、为财打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童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四、残食施四众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五、畜猫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六、畜牛羊等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求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七、不储蓄三衣钵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八、田溉净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溉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九、物价令平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趋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非处行欲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一、偷官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纳官税,盗税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二、犯国制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三、新食不供养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如茅根也, 干菜也),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 落,不净有作。”
二十四、不听僧止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听僧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五、不路让僧前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六、僧食不公分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七、养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往瞻视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
❽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只要能够听懂抄法师讲话,能够理解法师所宣讲的戒条就可以受菩萨戒。
梵网经中是这样说的【……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菩萨戒有顿立还有渐次两种。渐次戒就是必须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础戒律然后在求受菩萨戒。这里面有《优婆塞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戒)等。也有顿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但是要说一下的是《梵网菩萨戒》应该是出家戒律多一些,虽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断除淫欲,包括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优婆塞菩萨戒》也就是六重二十八轻戒是不断除合法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专门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❾ 净空法师开示: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
去住有僧伽大众的寺院,到客堂找知客师父,申请求授《优婆塞戒经》菩萨戒,举行仪式的时间,听从客堂安排。
❿ 在家居士,如何守持菩萨戒
在家老实按菩萨戒做到就好啊,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别拿戒律去说家人,要家人生烦恼心。
要是照佛经里面讲的,受菩萨戒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怎么能受菩萨戒?什么叫“发菩提心”?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读诵大乘。“净业三福”里面最后这一条是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受菩萨戒、学菩萨行的基本条件。可是这个条件是建立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好比盖房子,这是第三层,第三层下面有第二层、第一层。第一层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层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具备了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这些做不到,纵然受菩萨戒,也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
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萨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业道经》。你如果能把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你就是个真的菩萨,比受菩萨戒的功德殊胜太多了。我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受菩萨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没有功德,那是挂名的菩萨,有名无实,不如一个老老实实修行十善业的人,连菩萨都赞叹你,天龙鬼神恭敬你、保护你。我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这个修法,何必去搞个虚名?
菩萨戒的修学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他教我学,“做到一条,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讲形式,用不着在戒坛去受这个仪式,那个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萨戒本,没有受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这个戒本在家人不看,这是佛不许的。佛为什么不许在家人看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对这些出家人还满尊敬,还有个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积善修福。如果你看了这些戒本,不知不觉之间你瞧不起这些出家人,你会批评这些出家人,你就造业了。佛是为这个原因不准你看,不是有什么神秘,佛家没有秘密,没有一样不是公开的,佛是避免我们造罪业,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菩萨戒完全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可以看、可以学,学一条就等于受了一条,学两条就等于受了两条。我们先从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先学,这样子好,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师早年跟我讲:“佛家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早年听他说的。前年我在新加坡,我们也是在一个宴会上遇到纳丹总统,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作总统,我们在一个桌上吃饭。他跟我谈起,好像他是印度教的,他说他在宗教里面对佛教非常尊重。他懂得,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他讲这个话非常惊讶,这是内行人才能讲出来的,外行人说不出来,“重实质不重形式”。诸佛菩萨、天龙鬼神都重实质不重形式。今天我们人间恰恰相反,人间现在重形式不重实质,所以佛教衰就衰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老老实实认真去做,这是错误的。(出处同上 21-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