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型计算机主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微型计算机的主机包括CPU和内存储器。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局世纳。内存储器包括ROM和RAM。
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内存又称为内存储器,通常也泛称为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
1、概念
微型计算机简返启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其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桐没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
2、发展概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很快,不仅有运算速度高达万亿次的并行计算机,也有应用于学习和实验室工作的微机,还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和系统,又叫PC机。
B. 计算机专业有哪些课程
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德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企业网安全高级技术、企业网综合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
还有局域网组建、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主要学习思科、华为公司设备的配置、管理、调试)、SQL Server、网络综合布线技术、CAD绘图等。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按一级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学、逻辑、数据结构、算法、电子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
(2)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扩展阅读
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2、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和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从事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3、掌握并行处理、分布式系统、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安全、图形图象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能力。
4、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C. 电脑专业课程
⑴ 计算机专业有哪些课程
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德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企业网安全高级技术、企业网综合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
还有局域网组建、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主要学习思科、华为公司设备的配置、管理、调试)、SQL Server、网络综合布线技术、CAD绘图等。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明乱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按一级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学、逻辑、数据结构、算法、电子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
(1)电脑专业课迟槐竖程扩展阅读
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2、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和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从事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3、掌握并行处理、分布式系统、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安全、图形图象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能力。
4、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⑵ 大学计算机专业都学那些课程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德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企业网安全高级技术、企业网综合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
局域网组建、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主要学习思科、华为公司设备的配置、管理、调试)、SQL Server、网络综合布线技术、CAD绘图等。
(2)电脑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
(1)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从事网站美工、网页设计、企业网络维护、电脑销售及从事相关专业等岗位。
(2)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2.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和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从事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3.掌握并行处理、分布式系统、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安全、图形图象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能力。
4.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⑶ 学计算机专业主要的的课程都有哪些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网络技术方向、信息安全方向)
主要课程: 汇编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Java高级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电子技术、局域网与组网技术、TCP/IP与广域网、Linux基础及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安全概论、现代密码学、入侵检测与安全扫描、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信息安全技术、容错与可信恢复技术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工程应码大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工作,或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模拟和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技术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算法与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行政、教育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信息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现代制造业、通信行业、IT企业从事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通信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
还有室内设计专业,UI设计,3dmax,动漫设计等等。
⑷ 电脑有什么课程
电脑方面的课程很多,关键是看你喜欢学哪门。
开设课程一般有:电脑版基础、办公自动化、平面设权计、装饰装潢、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后期、软件编程、程序开发、网络管理员专业、企业网络架构工程师专业、网站开发运营工程师专业等。
电脑基础包括最新操作系统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办公自动化主要是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办公设备的运用等电脑设计类专业
⑸ 大学计算机有哪些专业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德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企业网安全高级技术、企业网综合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
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主要学习思科、华为公司设备的配置、管理、调试)、SQL Server、网络综合布线技术、CAD绘图等。
主要课程:
电子商务设备与工具安全操作与维护、电子商务流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数据安全实务、条码编制实务等。
(5)电脑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Intra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⑹ 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
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电子商务设备与工具安全操作与维护、电子商务流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数据安全实务、条码编制实务。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有:
电子技术、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通讯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网络计算、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安全、应用密码学基础、信息对抗、移动计算、数论与有限域基础、人机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Intra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⑺ 电脑专业什么课程最难学
我也是学计来算机的,如源果你今后的方向是去应用的话最好学好编程和数据结构。特别是用软件编写数据结构,比如:编线性表,队列,堆栈之类的,这很重要。如果说你想往更高的层次学,那你就要学好像操作系统啊,软件工程啊,数据结构等理论课了。
如果说学校有条件的话最好多学编程。
⑻ 电脑专业的课程
2最差BASIC差不多已经淘汰了抄, 微机自己看下就懂了,常用软件使用---汗,专业人员普通软件一看就会用了, 用多了就习惯了
要我我会选择3 ,看上去实用性很高,最好再学个JAVA
沟通与职业素质培养 ~~~~~从来没学过
不过看上去3很累,因为每门课学好都要时间
因为一Photoshop、CorelDRAW重复, 3ds Max就我学了5年还没用过,汗,计算机基础、Office、不用学就会了
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管理看上去比较实用,实际课程我就不知道了
⑼ 计算机专业主修课程都有什么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按一级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学、逻辑、数据结构、算法、电子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前两年半注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面向。后一年半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⑽ 学电脑专业要学哪些课程
1. 计算机数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线性代数、概率基础、数理统计基础等。
2. 计算机电路基础 (1)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与电路模 型、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基本元件、基尔霍夫定律、简单的电阻电路),半导体基本器件 ;开关理论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随机读写存贮 器、只读存贮器、可编程逻辑阵列、通用逻辑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系统(ISP)编 程技术),数字系统的组成。
本课程后续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2)等。
3. 计算机电路基础(2)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路基本 概念,运算放大器的原理及应用,功率放大及稳压电路;测试技术概述,机电系统运动参 数 (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应变及应力等)的测试,过程系统参数(压力、温 度、 流量等),测试数据处理。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1)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4. C++语言程序设计
本课程5学分,90学时,开设一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算术、逻辑、 比较、位、条件、逗号、赋值、输入、输出等运算符和表达式,分支和循环控制结构,模块 化程序设计(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函数重载、库函数、变量作用域和存贮类),数据类 型 (整型、实型、字符型、枚举、数组、结构、指针、类等),动态存储空间的分配与释 放, C++操作环境、编译预处理、文件链接和工程文件的使用,类与对象的概念,操作符重 载与 函数模板,C++标准输入输出流、文件流和串流,等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在集中实践环节中)、计算机组成原理 与汇编语言等。
5.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中数 据的表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指令系统,控制器,存贮器组织,输入输出系统;汇编语 言 ,汇编语言基本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举例(输入输出程序设计、中断程序设计、系统调 用及 程序设计)。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1)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6. 数据结构
本课程5学分,90学时,其中实验占27学时,大作业占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线性表、栈、队列的定 义、顺序存贮和链接存贮结构,进行插入和删除等运算的算法;树、二叉树、二叉排序树 、 哈夫曼树的定义、性质、存贮结构及建立过程,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 二叉 排序树的查找、插入和生成算法,图的定义,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边集数组存贮 结构, 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求图的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算法,拓扑排序 算法,数 据查找和排序的各种算法,文件的概念和组织方法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
7. 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实验27学时,大作业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微机接口技术 概述,模拟量输出输入通道(A/D、D/A变换及其接口电路),数字量输出输入通道,常用 可编程并、串行接口电路,工业控制计算机总线技术,人机界面接口技术。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电路基础(2)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等。
8.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本课程6学分,108学时,开设一学期。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其它方向的选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主要功能,数据库保护和数据模型,关系 模 型和各种关系运算,利用SQL进行数据库的定义、查询、更新、插入和删除数据,关系规 范 化和函数依赖,第一、二、三范式和BCNF范式,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 和物 理结构设计,FoxPro数据库的建立、显示、修改、查询、统计、复制、索引、排序、 更新、 关联等,Foxpro应用程序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先修课程: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离散数学等。
9. 操作系统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 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 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 管理;中断和信号机构;死锁;微内核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展望与中文操 作系统。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基础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等。
10. 计算机控制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的基 本概念,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计算机控制 系统的控制算法,控制用计算机系统的配制,实时控制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 扰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分散型控制系统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与调试举例。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单片机技术等。
11. 单片机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芯片结构,单片机指令系统,单片机程序设计,单片机系统扩展,单片机开发系统 及应用,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数字电压表,机械手控制系统 等) 。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等。
12. 计算机网络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 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软件、互连网络标准体系、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 模型、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 子网 (概述、数字通信基础知识、局域计算机网络、城域计算机网络、广域计算机网络、 网际互 连技术);计算机网络中的高层服务(概述、局域网络服务/广域网络服务、电子邮 政服务 、WWW多媒体信息发布服务、文件传输与终端仿真服务、其他网络高层应用);计算 机网络应用开发与相关技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道德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Inter与Intra应用、网络操作系统、计 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等。
13. 多媒体技术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24学时,开设一学期。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掌握多媒体软硬件的配置及使用,为今后更 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论;视频与音频信息获取与存储技术;多媒体计算 机硬件结构;压缩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处理;动画制作工具和创 作技术;编辑多媒体软件。
本课程先修课程:Windows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
14. 软件工程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 课。本课程阐述了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工程学的概念、原理以及典型的技术 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软件工程的科学思想,能自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学 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并掌握与此相应的方便的工具,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习惯。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工程概述;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 测试;维护;原型法。
本课程先修课程: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
15.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实验32学时,开设一学期。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VB这一集应用程序开发、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为一体 的集成化开发环境,掌握VB的基本语言和语法,培养学生使用VB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VB集成化开发环境;VB 窗体;VB控件;VB模块;VB类;VB输出;VB创 建并使用菜单和工具;VB使用数组、变量和常量;VB存储和获取数据;VB创建和使用帮助文 件;VB使用对话框;VB使用鼠标;VB使用Dll和API;VB使用ActiveX;VB面向对象的编程方 法。
本课程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
16. 软件工具与环境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其中实验34学时,开设一学期。
软件工具与环境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在软件 开发活动中,采用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平台和环境,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生产率,也是保 证软件产品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掌握有关概念,熟悉常用软件开发 工具、平台和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开发环境概论;人机界面;程序设计环境;系统集成环境;维护环 境;速成原型环境;程序自动生成环境。
本课程先修课程:软件工程等。
17. 信息管理系统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大作业占18学时,开设一学期。
信息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它综合利用了先前学过的 知识,解决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与结构,信息管理 系统的开发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信息管理 系统的开发实例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与 应用、管理学基础等。
18. 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组网用的物理 信道,组网实践,计算机网络互连(交换网络的概念、局域网络互连、局域网与广域网的 互连),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全面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测试与维护)。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19. 网络操作系统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操作系统 概论(网络操作系统概念、功能描述),网络操作系统比较(UNIX、Windows NT和Neare 网络操作系统性能价格比较),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预测,UNIX操作系统及使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及使用,Neare网络操作及使用。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
20. Inter与Intra应用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 Inter和 Intra应用及互连网络应用概貌,域名服务(DNS),电子邮政服务(E-mail),文件 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Web服务,代理(Proxy)服务,其他互连网 络服务,新的应用,ISP的实施例子。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21.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的收 集与组织,网络信息制作工具介绍( Word、Front Page),网络信息的制作(预备知识: 色彩、构图与网页设计;利用Word制作简单网页,利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视觉与创意 ),网络信息的发布,网络信息的维护。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22. 英语Ⅰ(1) (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 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若干相关的常用词组及基础语法知识;能够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 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够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 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条等;能够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
统设服务课程:
1. 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
本实践环节4学分,实验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主要内容: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键盘和鼠标使用, 中英文输入,外设与主机的连接、配置与使用,计算机常规维护),操作系统使用(Window s95以上),字处理软件使用(Word 97以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Inter实用(浏览 器IE5.0、电子邮件Email使用)。
2. OFFICE办公软件
本实践环节4学分,实验45学时(2.5学分),开设一学期。
主要内容:字处理软件Word (97以上)深入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97以上)使 用,电子演示软件Power Point (97以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综合使用训练
D. 我是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学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然后明年升考吉首大学的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微机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概述
1.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
(1)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的概念,会应用;(2)掌握二进制编码的方法;
(3)掌握二进制运算的规则;(4)掌握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及表示范围;
2.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划分及功能
3.微型计算机的结构
(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外部锋腊结构;
(2)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4. Intel 8088的结构
(1)掌握8088的寄存器结构;(2)掌握8088的功能结构;
(3)掌握存储器组织;
第二章 8088的指令系统
1.掌握8088的寻址方式
(1)立即寻址(2)直接寻址(3)寄存器寻址(4)寄存器间接寻址(5)变址寻址(6)基址加变址的寻址方式
2.掌握8088标志寄存器中的9个标志位
3.掌握8088的指令系统
(1)数据传送指令(2)算术运算指令(3)逻辑运算指令
第三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正确掌握汇编语言的格式;
2.了解语句行的构成,会应用;
3.理解指示性语句,会正确使用;
4.掌握基本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循环程序设计(2)参数传送技术(3)子程序设计
第四章 8088的总线操作和时序
1.基本概念
(1)正确理解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T状态的概念;
(2)掌握CPU的时序和存储器以及外设的时序概念;
2. 8088的总线
(1)掌握8088的两种组态的区别;
3.掌握8088典型时序
(1)存储器读周期(2)存储器写周期(3)中断响应周期
4.最大组态下的8088时序与最小组态的8088时序区别
5.计数器和定时器电路Intel 8253-PIT
(1)了解8253-PIT芯片的主要功能及内部结构;(2)会写8253-PIT的控制字;(3)掌握8253-PIT的工作方式;(4)掌握8253-PIT编程步骤;
第五章 半导体存储器
1.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2.读写存储器RAM
(1)了解基本存储电路(2)理解RAM的结构(3)掌握RAM与CPU的连接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会根据连接图写出寻址范围
第六章 输入和输出
1.了解输入输出的寻址方式
2.掌握CPU与外设数据传送的方式
(1)无条件传送方式(2)查询传送方式(3)中断传送方式(4)直接数据通道传送(DMA)
第七章 中断
1.中断的引入
(1)理解为什么要用中断(2)掌握中断系统的功能
2.最简单的中断情况
(1)掌握CPU响应中断的条件(2)掌握CPU对中断的响应
4. 8088的中断方式
(1)掌握两条外部中断请求线及使银仔滑用
(2)掌握内部中断类型号
(3)掌握8088中断优先权次序
(4)掌握8088中断向量表的大小、中断向量的个数及中断入口地址的求法
(5)掌握8088中的中断响应和处理过程
第八章 并行接口片子
1.了解可编程的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255A-5的功能和结构
2.掌握8255A各端口的工作方式及功能
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周明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李兰友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计戚碰算机电路基础》王金刚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考题类型及分数分布:
本课程考试试题类型填空题、分析程序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四种形式,其中填空题20分、分析程序题15分、简答题20分,综合应用题20分
《数据结构》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数据结构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以及学习数据结构的意义。
本章要了解数据的抽象类型定义。理解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术语、算法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数据结构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三节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
第四节 算法和算法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1、 合适的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中的关键性;以及学习《数据结构》的意义。
2、 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数据结构等基本概念。
3、 数据结构的四种逻辑结构和两种存储结构表示方法。
4、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和实现
5、 算法的五个特点。
6、 算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最坏的和平均的时间复杂度等概念。
7、 算法描述和算法分析的方法,对于一般算法能分析出时间复杂度。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合适的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中的关键性,以及学习《数据结构》的意义。
3) 数据结构的四种逻辑结构和两种存储结构表示方法。
2. 领会
1) 算法的描述和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最坏的和平均的时间复杂度
第二章 线性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各种存储表示方法,以及定义在逻辑结构上的各种基本运算及其在存储结构上如何实现这些基本运算。要求在熟悉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要求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设计出相应的有效算法,解决与线性表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重点是熟练掌握顺序表和单链表上实现的各种基本运算及相关的时间性能分析,难点是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存储结构中各种基本运算的实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线性表的类型定义
第二节 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第三节 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和实现
三、考核知识点
1、 线性表的类型定义
2、 顺序表的含义及特点,顺序表上的插入、删除操作及其平均时间性能分析
3、 链式表示和实现,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链接方式上的区别;
4、 单链表上实现的建表、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
5、 循环链表上尾指针取代头指针的作用
6、 单循环链表上的算法与单链表上相应算法的异同点。
7、 双向链表的定义和相关算法。
8、 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以及如何选择其一作为其存储结构才能取得较优的时空性能。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
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征;
2) 线性表上定义的基本运算,并利用基本运算构造出较复杂的运算。
2. 领会
1) 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2) 针对线性表上所需要执行的主要操作,知道选择顺序表还是链表作为其存储结构才能取得较优的时空性能。
3. 综合应用
1) 顺序表的含义及特点,顺序表上的插入、删除操作及其平均时间性能分析。
2) 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链接方式上的区别;
3) 单链表上实现的建表、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
4) 循环链表上尾指针取代头指针的作用,
5) 单循环链表上的算法与单链表上相应算法的异同点。
6) 双链表的定义和相关算法。
第三章 栈和队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栈和队列的逻辑结构定义及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如何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要求在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的基础上,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栈或队列。
本章重点是掌握栈和队列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实现的基本运算,难点是循环队列中对边界条件的处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栈
第二节 栈的应用举例
第四节 队列
三、考核知识点
1、 栈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
2、 栈的表示和实现
3、 栈的简单应用
4、 抽象数据类型队列的定义
5、 队列的链式表示和实现
6、 队列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四、考核要求
1. 领会
1) 栈和队列的特点,栈和队列各自的使用情况。
2. 综合应用
1) 栈的逻辑结构特点,栈与线性表的异同。
2) 顺序栈和链栈上实现进栈、退栈等基本算法。
3) 利用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队列逻辑结构特点,队列与线性表的异同。
5) 顺序队列(主要是循环队列)和链队列上实现的入队、出队等基本算法。
6) 顺序队列的“假溢出”现象及其采用循环队列进行解决的方法。
第四章 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串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串上的基本运算。本章重点是掌握串的基本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这也是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串类型的定义
第二节 串的表示和实现
三、考核知识点
1、 串的定义、空串、空格串、子串、主串、串相等。
2、 串的基本操作。
3、 串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在顺序存储结构下基本操作的实现。
4、 串的堆分配存储表示及其在堆分配存储结构下基本操作的实现。
5、 串的链式存储表示
四、考核要求
1. 领会
1) 串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运算
2. 简单应用
1) 串的三种存储表示
2) 使用串解决与串相关的简单的应用问题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多维数组的逻辑结构特征及其存储方式,特殊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及广义表的概念,要求熟悉这些内容。
本章重点是熟悉多维数组的存储方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式、广义表的定义及其表头表尾的运算,难点是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表示下转置运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组的定义
第二节 数组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第三节 矩阵的压缩存储
第四节 广义表的定义
第五节 广义表的存储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
1、 数组的顺序存储结构。
2、 二维数组的按行存储及按列存储和计算数组元素的地址计算公式。
3、 矩阵的压缩存储、特殊矩阵的表示。
4、 广义表的定义和操作(HEAD和TAIL)
5、 广义表的2种存储结构
四、考核要求
1. 领会
1) 多维数组的逻辑结构特征
2) 多维数组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地址计算方式
3) 特殊矩阵和稀疏矩阵的概念
4)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式——三元组表
5) 稀疏矩阵的两种转置运算算法
6) 广义表的概念、广义表和线性表的联系
7) 广义表表头和表尾的概念及广义表两个特殊的基本运算,取表头和取表尾。
8) 广义表的两种存储结构
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遍历、线索化,树的定义、存储结构、遍历、树和森林的转换及赫夫曼树及其赫夫曼编码等内容。本章重点是掌握二叉树及其二叉树的遍历。难点是掌握与树有关的简单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第二节 二叉树
第三节 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第四节 树和森林
第六节 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1、 树的定义和术语。
2、 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满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结论)、二叉树的存储结构——顺序表示法和链表表示法。
3、 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及相应的递归算法。
4、 二叉树线索化的目的及其实质。
5、 树的存储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双亲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
6、 树和森林及二叉树的转换方法。
7、 树和森林的遍历
8、 树的路径长度、树的带权路径长度、赫夫曼树(最优二叉树)的构造方法。
9、 赫夫曼编码方法
四、考核要求
1. 领会
1) 树的逻辑结构特征
2) 树的不同表示方法
3) 树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4) 二叉树线索化的目的及实质
5) 在中序线索树中查找给定结点的中序前驱和中序后继的方法
6) 树和森林与二叉树之间的转换方法
7) 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特点
8) 树的遍历方法
2. 简单应用
1) 二叉树的定义及树与二叉树的差别
2) 二叉树的性质,了解相应的证明方法
3) 二叉树的两种存储结构、特点及适用范围
4) 最优二叉树和前缀编码的概念及特点
5) 赫夫曼算法的思想
6) 根据给定的叶结点及其权值构造出相应的最优二叉树
7) 根据最优二叉树构造对应的赫夫曼编码
3. 综合应用
1) 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理解其执行过程
2) 根据不同的遍历方法,应能得出其相应的结点访问次序
3) 以遍历算法为基础,设计有关算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第七章 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图的基本概念、两种常用的存储结构、两种遍历方法以及图的应用算法。本章重点是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上实现的遍历算法。难点是图的应用算法:最小生成树,求最短路径以及拓扑排序。只要求掌握这些算法的基本思想及时间性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图的定义和术语
第二节 图的存储结构
第三节 图的遍历
第四节 图的连通性问题
第五节 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第六节 最短路径
三、考核知识点
1、 图的逻辑结构特征
2、 图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3、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存储结构
4、 邻接表表示法
5、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6、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7、 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
8、 构造最小生成树的PRIM算法思想和时间性能
9、 构造最小生成树的Kruskal算法思想和时间性能
10、 拓扑排序
11、 关键路径
12、 关于最短路径的算法——Dijkstra算法思想
四、考核要求
1. 领会
1) 图的逻辑结构及特征
2) 图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3) 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4) 对给定的图遍历,画出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生成树或森林
5) Prim和 Kruskal算法的基本思想、时间性能及这两种算法各自的特点
6) 要求对给定的连通图,根据Prim和Kruskal算法构造最小生成树
7) 最短路径的含义
8) 求单源点的最短路径问题的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时间性能
9) 拓扑排序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10) 拓扑排序不成功的原因
11) 对给定的有向图,若拓扑序列存在,则要求写出一个或多个拓扑序列
2. 简单应用
1)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和邻接表表示法
2) 根据应用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
3) 连通图及非连通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两种遍历算法。
4) 确定两种遍历的顶点访问序列
5) 图的两种遍历和树的遍历之间的关系
6) 两种遍历算法分别使用的数据结构(栈和队列)
7) 利用图的遍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第九章 查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线性表、树和哈希表的查找方法、算法实现以及各种查找方法的时间性能(平均查找长度)分析。重点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二叉排序树和哈希表查找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难点是二叉排序树上的删除算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静态查找表
第二节 动态查找表
第三节 哈希表
二、 考核知识点
1、 查找的定义关键字、查找、平均查找长度
2、 静态查找表的查找算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索引顺序表的查找)) 及其效率(最坏和平均长度)。
3、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算法及其效率。
4、 平衡二叉树的定义。
5、 哈希法的特点
6、 哈希函数和散列地址。
7、 构造哈希函数的几种方法。直接定址法、除留余数法、平方取中法、折叠法、数字分析法。
8、 处理冲突的方法:开放定址法和链地址法。开放定址法又分为线性探测再散列、二次探测再散列和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查找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2) 查找成功、不成功的含义
2. 简单应用
1) 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的基本思想、算法实现和查找效率分析
2) 顺序查找中“监视哨”的作用
3) 比较线性表上三种查找方法的优缺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和特点,选择出 合适的查找方法
4) 二叉排序树和二叉平衡树的定义、特点
5) 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删除、建树和查找算法及时间性能
6) 建立一棵二叉排序树的过程就是对输入序列的排序过程,输入序列对所建立的二叉排序树形态的影响
7) 哈希表、哈希函数、哈希地址(散列地址)、装填因子等有关概念
8) 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9) 哈希表和其它表的本质区别
第十章 内部排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五类内部排序方法的基本思想、排序过程、算法实现、时间和空间性能的分析以及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重点掌握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和排序过程。难点是这四类排序算法的实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插入排序
第三节 快速排序
第四节 选择排序
第五节 归并排序
第六节 基数排序
第七节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三、 考核知识点
1、 排序的目的、分类和排序方法的稳定性的定义。
2、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的算法、折半插入排序的算法、希尔排序的思想。
3、 选择排序的思想
4、 堆排序的方法、堆的定义、初始堆的建立。
5、 起泡排序的思想。
6、 快速排序的算法、快速排序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7、 归并排序的思想。
8、 基数排序的思想及特点。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排序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2) 排序方法稳定性的含义
3) 排序方法的分类及算法好坏的评判标准
2. 领会
1) 归并排序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以及时间性能分析
2) 针对给定的输入序列,能写出归并排序的排序过程
3) 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
4) 分配排序和其它几类排序方法的区别
3. 简单应用
1) 堆、极小堆、极大堆、堆顶等有关概念和定义
2) 堆的性质及堆与完全二叉树的关系
3) 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以及时间性能分析
4) 针对给定的输入序列,写出堆排序的排序过程
5) 比较各种排序算法的优缺点
6)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排序方法
4. 综合应用
1)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以及在最好、最坏和平均情况下的时间性能分析
2) 直接插入排序中“监视哨”的作用
3) 针对给定的输入序列,要能写出直接插入排序的排序过程
4) 起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5)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以及在最好、最坏和平均情况下的时间性能分析,了解算法的稳定性
6) 枢轴元素的选择对排序的影响
7) 针对给定的输入序列,能写出快速排序的排序过程
第十二章 文 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存储在外存上的数据结构(文件)的有关概念、各种文件及其特点、组织方式及其查询和更新操作,要求对这些内容做一般性的了解,本章不是重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有关文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顺序文件
第三节 索引文件
第四节 ISAM文件和VSAM文件
第五节 直接存取文件
第六节 多关键字文件
三、考核知识点
9、 文件的基本概念
10、 常用的文件组织方式:顺序文件、索引文件、散列文件和多关键字文件
11、 顺序文件的特点及查找方法
12、 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13、 索引顺序文件常用的有两种:ISAM文件和VSAM文件
14、 散列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的特点及优点
15、 两种多关键字文件的组织方法:多重表文件和倒排表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文件的基本概念
2) 常用的文件组织方式:顺序文件、索引文件、散列文件和多关键字文件
3) 顺序文件的特点及查找方法
4) 索引文件的组织方式
5) 索引顺序文件常用的有两种:ISAM文件和VSAM文件
6) 散列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的特点及优点
7) 两种多关键字文件的组织方法:多重表文件和倒排表
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考题类型及分数分布:
本课程考试试题类型填空题、问答题、综合应用题三种形式,其中填空题20分、问答题25分,综合应用题30分。
这是2010考试的考纲,我想2011年考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E.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由什么组成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从全局到局部存在三个层次: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CPU)。单纯的微处理器和单纯的微型计算机都不能独立工作,只有微型计算机系统才是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才具有实用意义。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其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搜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世滑手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让拍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 。
服务器专指某些高性能计算机,能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相对于普通计算机来说,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因此在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硬件和普通计算机有所不同。服务器是网络的结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和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微型计算机
F.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什么组成
从外观上看,微型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是主机箱、键盘、鼠标和显示器4个部分。另外,微型计算机还常常配置打印机和音箱。一台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两大部分,即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谓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即由机械、电子器件构成的具有输入、存储、计算、控制和输出功能的实体部件。下面介绍一下电脑主机的各个部件:
(1)电源: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2)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
顷拍(3)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雀渗羡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 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4)内存: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RAM),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内存有SD\DDR、DDR II、DDR III四大类,容量128MB-8GB。
(5)硬盘: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并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已达TB级,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6)声卡: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
(7)显卡: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显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8)网卡: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喊圆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网并连接到inte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10)软驱:软驱用来读取软盘中的数据。软盘为可读写外部存储设备,与主板用FDD接口连接。现已淘汰。
(11)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12)显示器: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接口有VGA、DVI两类。
(13)键盘:键盘是主要的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
(14)鼠标:当人们移到鼠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切指到想指的们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15)音箱: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声音播放出来。
(16)打印机: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17)视频设备,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
(18).闪存盘:通常也被称作优盘、U盘、闪盘,是一个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它采用的存储介质为闪存存储介质(Flash Memory)。闪存盘一般包括闪存(Flash Memory)、控制芯片和外壳。闪存盘是具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优点。闪盘采用流行的USB接口,体积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约20克,不用驱动器,无需外接电源,即插即用,实现在不同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交流,存储容量从1~32GB不等,满足不同的需求。
(19) 移动存储卡及读卡器:存储卡是利用闪存(Flash Memory)技术达到存储电子信息的存储器,一般应用在数码相机、掌上电脑、MP3、MP4等小型数码产品中作为存储介质,所以样子小巧,有如一张卡片,所以称之为闪存卡。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商和不同的应用,闪存卡有Smart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记忆棒)、TF卡等多种类型,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
由于闪存卡本身并不能被直接电脑辨认,读卡器就是一个两者的沟通桥梁。读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种存储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储卡等,作为存储卡的信息存取装置。读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传输介面,支持热拔插。与普通USB设备一样,只需插入电脑的USB端口,然后插用存储卡就可以使用了。按照速度来划分有USB1.1和USB2.0,按用途来划分,有单一读卡器和多合一读卡器。
软件部分
所谓软件是指为方便使用计算机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组织的程序以及用于开发、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文档。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启动计算机,存储、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对文件进行排序、检索,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实际上,系统软件可以看作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它为应用软件和用户提供了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统完成。此外,编译系统和各种工具软件也属此类,它们从另一方面辅助用户使用计算机。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1)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和监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协调运行的程序系统,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组成,它是直接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系统软件的核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系统。
微机操作系统随着微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Microsoft公司开发的DOS是一单用户单任务系统,而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一单用户多任务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从Windows 3.1发展到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它是微机中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Linux是一个原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采用,是Windows操作系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做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3)服务程序
服务程序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务性功能,它们为用户开发程序和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像微机上经常使用的诊断程序、调试程序、编辑程序均属此类。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联系存储的数据集合,可为多种应用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则是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加工、管理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维护数据库及对库中数据进行各种操作。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组成。数据库系统不但能够存放大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修改、统计、排序、合并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一点是传统的文件柜无法做到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个分支。可以说,在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大都离不开数据库。因此,了解数据库技术尤其是微机环境下的数据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5)应用软件
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系统称为应用软件。从其服务对象的角度,又可分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其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
G.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
一、基本结构三部分:
微处理器,(存储器,I/0接口,系统总线)
外围设备
电源
二、微型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把微型计算机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构成单薯友卖片微型计算机。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含内存、外存和缓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 指令驱动”方式工作。
三、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用来对构成微型计算机的各部分硬件,如CPU、内存、各种外设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它们有条不紊高效率地工作。
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针对不同应用,实现用户要求的功能软件数逗,例如,Internet网点上的Web页、各部门的MIS程序、CIMS中的应用软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监测控制程等。
(7)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扩展阅读: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其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告锋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通常以微处理器芯片CPU的发展为基点。当一种新型CPU研制成功,一年之内,相应的软硬件配套产品就会推出,进而使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样只需两三年的时间就会形成一代新的微型计算机产品。美国Intel公司在微处理器的生产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微型计算机的历史也就是Intel微处理器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