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静电和电有什么区别
静电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电,而是在空间缓慢移动的电荷,或说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其磁场效应比起电场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这种电荷和电场存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称为静电现象。
1、起电方式的不同
一般工业用电是由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而静电大部分是因接触、磨擦、分离而起电的。
2、能量相差很大
静电在空间积蓄的能量密度一般最大不超过45焦耳/米3,而电磁机器空间积蓄的能量密度却很容易达到106焦耳/米3二者能量相差可达105倍。
3、表现形式不同
静电电位往住高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而工业用电的相电压为220伏,线电压为380伏,静电电流很小,常为毫微安(10-9A)数量级,而工业用电则常为安培,几十安培数量级。
4、欧姆定律的适用性不同
工业用电的电路符合欧姆定律,即R=V/I,然而,静电释放电路则很难适用欧姆定律,因为静电的泄漏和释放的途径,除物体内部和表面外,还有空间,且随物体和周围状态而变化,故无法准确计测静电泄漏电流和泄漏电阻。
⑵ 如何是静电从电路板中释放出去
电路板上的静电,可以用离子风机\风枪吹,产生大量正负离子把静电中和掉,更高精密点的呢,把产品放进除尘除静电箱,也是可以的.
⑶ 静电释放的模式有那几种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损害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静电放电(ESD)。带静电的物体与元器件有电接触时,静电会转移到元器件上或通过元器件放电;或者元器件本身带电,通过其它物体放电。这两种过程都可能损伤元器件,损伤的程度与静电放电的模式有关。实际过程中静电的来源有很多,放电的形式也有多种。但通过对静电的主要来源以及实际发生的静电放电过程的研究认为,对元器件造成损伤的主要是三种模式,即带电人体的静电放电模式、带电机器的放电模式和充电器件的放电模式。图1.3和1.4分别是人体放电和充电器件放电的实例图。
1.带电的人体的放电模式(HBM)
由于人体会与各种物体间发生接触和磨擦,又与元器件接触,所以人体易带静电,也容易对元器件造成静电损伤。普遍认为大部分元器件静电损伤是由人体静电造成的。带静电的人体可以等效为图1.5的等效电路,这个等效电路又称人体静电放电模型(Human Body Model)。其中,Vp带静电的人体与地的电位差,Cp带静电的人体与地之间的电容量,一般为50-250pF;Rp人体与被放电体之间的电阻值,一般为102-105Ω
人体与被放电体之间的放电有两种。即接触放电和电弧放电。接触放电时人体与被放电之间的电阻值是个恒定值。电弧放电是在人体与被放电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时,它们之间空间的电场强度大于其介质(如空气)的介电强度,介质电离产生电弧放电,暗场中可见弧光。电弧放电的特点是在放电的初始阶段,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放电通道的阻抗较高,放电电
流较小;随着放电的进行,通道温度升高,引起局部电离,通道阻抗逐渐降低,电流增大,直至达到一个峰值;然后,随着人体静电能量的释放,电流逐渐减少,直至电弧消失.
2.带电机器的放电模式
机器因为摩擦或感应也会带电。带电机器通过电子元器件放电也会造成损伤。机器放电的模型(Machine Model)如图1.6所示。与人体模式相比,机器没有电阻,电容则相对要大。
3.充电器件的放电模型 (CDM)
在元器件装配、传递、试验、测试、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由于壳体与其它材料磨擦,壳体会带静电。一旦元器件引出腿接地时,壳体将通过芯体和引出腿对地放电。这种形式的放电可用所谓带电器件模型(Charged-Device Model,CDM)来描述。下面以双极型和MOS型半导体器件为例给出静电放电的等效电路。
双极型器件的CDM等效电路如图1.7(a)所示,Cd为器件与周围物体及地之间的电容,Ld为器件导电网络的等效电感,Rd为芯片上放电电流通路的等效电阻。串联着的Rd、Cd和Ld等效于带电器件。开关S合上表示器件与地的放电接触,接触电阻为Rc。
MOS器件的CDM等效电路如图1.7(b)所示。由于MOS器件各个管腿的放电时间长短相差很大,所以要用不同的放电通路来模拟,每条放电通路都用其等效电容、电阻和电感来表示。当开关S闭合而且有任一个管腿接地时,各通路存储的电荷将要放电。若在放电过程中,各个通路的放电特性不同,就会引起相互间的电势差。这一电势差也会造成器件的损坏,如栅介质击穿等。
器件放电等效电容Cd的大小和器件与周围物体之间的位置及取向有关,表1.7给出了双列直插封装器件在不同取向时的等效电容值,可见管壳的取向不同,电容可相差十几倍,因而其静电放电阈值可以有显著差别。
⑷ 静电和电流的区别
传统认为的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带上静电,当接触他人或金属导电体时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人会有触电的针刺感,夜间能看到火花,这是化纤衣物与人体摩擦人体带上正静电的原因。
传统认为的所谓电流:流动的电荷就是电流,是某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荷量Q与时间t的比值,通常用I代表电流,表达式I=Q/t ,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
上面是人们公认的静电和电流,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电荷,不存在电荷当然也就不存在电荷转移和电荷流动,那么静电和电流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粒子组成,原子内粒子由外向内由稀变密中心成为原子核,原子核与地球和太阳是一个性质有旋性,并有南北极,南极也可称负极(S),北极称正极(N)。极方向不但与旋方向有关而且与旋轴两端的密度也有关,负极(S)密度小正极(N)密度大,有了原子极性的差别,那么原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中极方向就会受到控制。宇宙中星体都是球形,这一形状是重力波的作用,它总是将周围和外围质量物体向内施压,当然对物体也是一样,总是将有质量的原子向物体中心方向施压,所以在此我们可以将重力称重力压,也可称向心压。以图为例,图为一个物体,那么向心压就会把物体表面的原子核正极(箭头方向为高密端)压向向心方向,向心压越大,原子极轴正极向心定向性越强,影响物体的原子层厚度越深,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物体带静电了。具体这个物体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那就看物体表面的原子核N极指向,如果指向向心方向就称带正电,否则就是负电。静电放电条件:当有物体屏蔽了向心压,那么就会使物体受屏蔽端的原子极方向在内力扩散作用力下向外调转(放电),调转有快有慢,快了就看到静电火花,闪电形成也是这个原理,空气密度越小,物体受到的向心压越大。
知道了静电就很易理解电流是怎么回事,它是导体断面粒子总质量单位时间移动(振动)之距离,当然粒子是不会越出原子的,否则导体被击穿(熔解)。
上面我们把静电和电流做了比较,从表面看很合理,实际把它们放在一块比较根本就不合适,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电能的来源(静电),另一个则是电能在通道中的释放量。电能来源可以是感应发电机也可以是蓄电池极板,控制电能释放量的通道可以是任何材料的导体和能被击穿的气体。静电电源和感应发电机产电原理有较大差别,但它与蓄电池电极板产电原理是相同的,只不过静电充电主要是由重力作用的向心压产生,而蓄电池电能是由电流给极板施加的向心压力产生,只是补给电能的来源不同,结果是相同的。另外人们认为的静电电源放电内阻太小蓄电量也小,很易击穿空气瞬间放电产生火花,而蓄电池电极板放电内阻较大蓄电量也大,因此放电有延续过程,放电内阻不同与蓄电材料有关,与充电来源无关,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误解了静电和直流蓄电池的电源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⑸ 如何释放静电
日常生活中防静电:
1、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化纤的衣服。
2、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触碰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3、穿全棉的内衣。
4、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档,然后用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
5、对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
“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当你关上电视,离开电脑以后,应该马上洗手洗脸,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在冬天,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常用加湿器,有人喜欢在室内饲养观赏鱼和水仙花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种好方法。
6、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5)静电释放电路扩展阅读
静电产生原因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
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有些情况下不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如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亥姆霍兹层、喷射起电等。
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电。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
因为空气也是由原子组合而成,所以可以这么说,在人们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产生静电。要完全消除静电几乎不可能,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静电使其不产生危害。
静电是通过摩擦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而形成的,也有由于电荷的相互吸引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形成。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相等,正负平衡,所以不显电性。
但是如果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比如实质上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就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物体带上了静电。
⑹ 人体静电释放器必须要接地吗接地的话,接地电阻应该控制在多少
需要接地,接地电阻应该控制在15-30Ω。
人体静电消除器采用一种无源式电路,利用人体上的静电使电路工作,最后达到消除静电的作用。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不需电源。安装方便。消除静电时无感觉等特点。
外观由不锈钢管和不锈钢球制成,它适用于化工、冶金、军工、油田、石化、油站、电力、电子、铁路、矿山、采气、烟花爆竹、电脑机房、高级宾馆、高级办公室等潜在火患和爆炸的危险环境中等易燃易爆场所。电路原理和其它基本相同,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在-50~100℃正常工作。
人体静电释放器安装注意注意事项
1、本装置必须与连接地线的物质进行连接安装。
2、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满足能够避免明火施工而避免引发事故的条件。
3、在安装之前必须检查半导触摸体及连接部位是否有破损现象,出现破损点严禁安装使用。
4、在人体正常行进过程中每行走25米,人体产生静电将高于油品蒸汽的最小点为能(0.2mj),建议每间隔25米安装一枚此产品
5、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保持人体与半导触摸体接触10-15秒钟,达到人体静电安全释放的目的。
6、在使用过程中保持防爆静电释放触摸体的清洁。
⑺ 静电一点要有回路才可以释放到大地吗
需要回路的。
知道什么叫击穿距离吧?两个点的电压差足够大的时候,空气都可以被击穿,也就是说在击穿一瞬间,空气也导电了!最常见的就是闪电放电,瞬间将空气击穿。记住,没有回路就永远不会有电流。
还有,静电产生的电流是很小的,像您刚才说的,电子产品带过多的电荷,这个电荷量和设备本身流过的工作电流的量是没法比的,太小了,只不过是人能感觉到静电放电电流的存在。设备被静电损坏的原因不是因为静电电荷多,是因为静电的高电压,有很多电子元件害怕瞬间的高压,即使电流很小,也受不了。
静电既然放电,就一定要自己找个最近最容易走的回路走到大地的,哪怕是把空气击穿,这些现象有的能看到,有的看不到,但最终还是流向了大地。如果不流向大地,那您说电荷跑哪去了?举个例子,您摸了一下门把手,静电放出去了,电荷不走地的话,静电全留在把手上了,那这个把手你再摸还会电你一下,这种情况可能吗?
还有,不要忽略一件事情,没有完全绝缘的东西,没有完全不导电的东西。
⑻ 静电释放球工作原理及特点
静电释放球工作原理及特点顺冠防静电为您解答
顺冠静电释放球工作原理:静电释放球,又名静电释放仪器,静电球。是一种适用于易燃.易爆和防静电场所的人体静电释放产品,研发本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在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和防静电场所,使用本产品将人体本身所积累的静电电荷安全的泻放掉,避免因人体静电而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人体电击及减少电子元件的静电损害现象的发生。
工作原理:静电释放球它是采用一种无源式电路,利用人体上的静电使电路工作,最后达到消除静电的作用。静电释放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不需电源。安装方便。消除静电时无感觉等特点。
顺冠静电释放球作用特点:人体的体电阻率一般常被我们所忽略,因为它是视而不见的,但是也就是由于这些隐患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与伤害。所以静电消除球它综合了静电积聚、静电放电、火花放电、电晕放电刷形、放电场致发射放电静电导除原理所研制的一种新型产品。它防止静电产生、对已产生的静电得到限制,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其次使产生的电荷尽快泄漏或导除,从而消除电荷的大量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