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单片机复位电路工作原理
这种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电时,电容两端相当于是短路,于是RST引脚上为高电平,然后电源通过电阻对电容充电,RST端电压慢慢下降,降到一定程度为低电平,单片机开始正常工作。
改进的复位电路如下:
在满足单片机可靠复位的前提下,该复位电路的优点在于降低复位引脚的对地阻抗,可以显著增强单片机复位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二极管可以实现快速释放电容电量的功能,满足短时间复位的要求。
Ⅱ STM32 为什么不加电阻和电容也能复位啊
STM复位为低电平有效,所以只要复位脚被拉低到地就会复位,在这点上跟电阻电容没关系。你没焊电阻,按钮没按下时复位引脚是浮空状态,上面因为感应而带有正点,所以不会复位,但是浮空会造成电平不确定而造成意外复位,所以加10k的上拉电阻到3.3v。电容用来消抖。
不过有点挺奇怪,你都会用protel了怎么会不懂这个?
Ⅲ STM32的复位电路问题
R1 = 10K 。
NRST 是低电平有效,上电复位时芯片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初始化操作,在此期间 NRST 必须保持低电平。
复位电路利用电容电压不会突变的性质,开机后电容电压为零,芯片复位,随即电源通过 R1 向 C5 充电,直至电容电压上升为高电平,芯片开始正常工作。
Ⅳ stm32单片机工作原理小灯
首先应该了解51单片机最小系统:51最小系统也称为51最小应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组成的51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如图2.1.1所示,51最小系统一般应该包括:单片机、晶振电路、复位电路。
晶振电路的原理及组成,作用:
在单片机系统里晶振的作用非常大,他结合单片机内部的电路,产生单片机所必须的时钟频率,单片机的一切指令的执行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晶振的提供的时钟频率越高,那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简单地说,没有晶振,就没有时钟周期,没有时钟周期,就无法执行程序代码,单片机就无法工作。单片机工作时,是一条一条地从RoM中取指令,然后一步一步地执行。单片机访问一次存储器的时间,称之为一个机器周期,这是一个时间基准。—个机器周期包括12时钟周期。如果一个单选择了12MHz晶振,它的时钟周期是1/12us,它的一个机器周期是12×(1/12)us,也就是1us。
组成:晶振, 负载电容, 内部电路
原理:石英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通过震动给单片机提供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时序,就可以无差错的跑程序, 一般51最小系统用的是12MHZ的晶振, 比内部时钟6MHZ要精确许多。晶振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 就像给单片机带上了时钟。两个30pF的电容。 起到起振和谐振作用。两个电容的取值都是相同的,或者说相差不 大,如果相差太大,容易造成谐振的不平衡,容易造成停振或者干脆不起振。
有一个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即振荡器),其输入端为芯片引脚XTAL1,其输出端为引脚XTAL2 。而在芯片的外部,XTAL1和XTAL2之间跨接晶体振荡器和微调电容,从而构成一个稳定的自激振荡器,这就是单片机的时钟电路。
复位电路的原理及作用:
复位电路是一种用来使电路恢复到起始状态的电路设备。一般情况:上电复位;在RST复位输入引脚上接一电容至VCC端,下接一个电阻到地即可。
原理: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是启动单片机开始工作。但在电源上电以及在正常工作时电压异常或干扰时,电源会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为单片机工作的稳定性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电源上电时延时输出给芯片输出一复位信号。上复位电路另一个作用是,监视正常工作时电源电压。若电源有异常则会进行强制复位。复位输出脚输出低电平需要持续三个(12/fc s)或者更多的指令周期,复位程序开始初始化芯片内部的初始状态。等待接受输入信号。
为什么必须使用低电频点亮LED灯?
由于单片机的I/O口的结构决定了它灌电流能力较强,所以都采用低电平点亮led的方式。一般都采用低电平点亮LED,有一定的抗干扰作用。因为单片机的输出能力有限,如果都让管脚输出高电平来驱动器件的话,即使有上拉电阻,还是会造成单片机运行状态不稳定其实,采用低电平驱动LED,可以简化单片机接口的设计,如果采用接口元件,则高电平驱动和低电平驱动是同样的效果,另外,低电平驱动也简化了控制代码,避免了单片机上电复位时端口置高电平后对led的影响。
需注意:
程序中的while(1)语句去掉之后仍然可以执行操作的原因是因为:在后面的程序中已经有了LED=0,即规定了驱动LED灯的是低电频
所以即使去掉了也可以执行。
在最后画出了如下电路图之后。在仿真软件上protues确实可以点亮。但实际上这是不可以实现的。主要是因为在io端口EA为片外程序存储器选择输入端。该引脚为低电平时,使用片外程序存储器,为高电平时,使用片内程序存储器。所以需要将这一端口街上电源。使其访问片内的程序存储器
Ⅳ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复位电路就是给芯片复位脚提供一个比电源稍微延后一段时间的电平的电路。比如最简单的阻容复位电路,电阻电容串联后电阻另一端接电源正,电容另一端接地,电阻电容相连着的一端接到芯片复位脚上就组成了低电平复位电路。工作过程如下,当上电时芯片电源端得电,但由于电容的特性是电压不能突变,所以芯片的复位脚与地同电位,是低电平,此时电源通过电阻对电容充电,电容上的电压上升,当上升到芯片的高电平值时,芯片完成复位。这个时间与电阻电容的值有关,电容电阻的值越大延时时间越长。相反的如果电容的另一端接电源,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则是高电平复位。
Ⅵ stm32 复位问题
这个疏忽不应该,但也可以理解。
软件复位是指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向控制寄存器写入特定数据,实现复位。现在你没有硬件复位电路,程序启动都成问题,怎么实行软件复位?
可以采取补救措施,也就是增加两个元件,还不是很麻烦。
Ⅶ stm32最小系统得引脚都一样吗
stm32最小系统得引脚都一样吗?
1.电源
.
.
拿STM32F103C8T6这个型号来说,总共有5个接电源正极和4个接地引脚,分别给内部不用的模块供电。
VDD:就是单片机的供电电压。
VDDA:VDD后面有个A,A=Analog,表示模拟的意思,就是芯片内部模拟器件的工作电压。
VSSA:表示模拟器件的公共端地。
VBAT:给后备区域供电,维持RTC/BKP寄存器这些数据掉电保存,一般是接纽扣电池,如果不需要可以直接接电源。
.
.
.
.
根据数据手册的说明,这几个引脚的供电电压最大不能超过3.6V。
说到数据手册,作为一个英语渣,这里多说一句,不要怕全是英文,不用全看懂,抓关键的地方看,其实来来去去就那几个英文。
.
.
2.复位电路
.
.
复位电路的作用就是,板子上电的瞬间给单片机复位引脚(NRST)一个短暂的低电平,让单片机程序复位,把除了备份区域寄存器以外所有寄存器状态恢复原始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让程序重头开始跑。
复位电路的原理是利用RC电路的充放电原理,在上电瞬间为NRST引脚产生一个短暂的低电平。
刚上电的时候电流会通过R19和C20到地,为C20充电,此时NRST的引脚为低电平。
当C20充满电以后,C20就处于”断路”的状态,此时NRST由低变高电平。
.
.
3.系统时钟
.
.
.
.
系统时钟一般是加外部晶振电路,相当于给单片机一个心跳。
就跟人的心跳一样,没心跳肯定就GG了。
同样,单片机没心跳也跑不起程序。
这个心跳也是一个时机基准,为单片机系统时钟、定时器之类的提供时间的基准。
我们最终计算定时器的时间,都跟这个晶振息息相关。
.
.
4.烧录口
.
.
烧录口的作用就是给单片机烧录程序,注入灵魂。
STM32的烧录方式有几种,实际产品开发一般用SWD接口烧录,占用尺寸空间少,一般只需要5根线,也有些用4根线的,就是vdd不接,不接vdd烧录要单独给板子供电。
.
.
5.Boot0和Boot1
Boot0和Boot1是用来选择STM32单片机的启动方式的。
.
.
.
如果上图你看不懂什么意思,不要慌,正常的。
简单来说,大家要想正常跑程序就要把Boot0和Boot1都接到地,就是正常工作模式。
如果我们要使用串口烧录,也就是ISP,就需要把BOOT0接到电源,BOOT1接到地,烧录完以后再全部接到地,相对麻烦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只用SWD烧录的原因,直接全部接地就行了。
.
.
电路图中Boot0和Boot1加一个10K电阻,然后接到地
.
.
.
通过上面这些电路的组合,单片机就能正常跑程序了。
.
如何验证你程序有没有正常在跑?
我一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首先会把LED的驱动调出来获取安全感,让它每秒闪一次,安全感就来了。
.
文字讲解知识有限
Ⅷ 关于STM32的复位电路
可以的。由于电容两端的电压是不能突变的。只要停机的时间足够长,电容两端的电压会恢复到零电压的。上电瞬间,复位端为零,即可复位。经过4τ~5τ时间,电容充电完毕,单片机即可正常工作。
Ⅸ stm32的复位方式为什么是低电平复位
Ⅹ STM32复位电路,加那个10k电阻后,电阻会分压,那复位口和电容怎么会接受到高电平
STM32复位电路。不错加那个10k电阻是起防短路大电流。此电阻不会分压,因为NRST属正电平开路电势,无闭合电流产生,所以10k电阻在高电平无丝毫电压降。那复位口和电容原处在接高电平,只有在瞬间复位时才低电平。此时10k电阻起作用了,不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