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器电路 > 电路图验算

电路图验算

发布时间:2022-09-28 21:48:05

① 实验数据处理要注意哪些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
3. 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
4. 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6.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标出所选出和确定的电路参数。要有验算过程和必要的设计说明。
7. 必要时需要绘制曲线,曲线应该刻度、单位标注齐全,曲线比例合适、美观,并针对曲线作出相应的说明和分析。
8. 在报告的最后要完成指导书上要求解答的思考题。
9. 实验报告在上交时应该在上面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给出的预习成绩和操作成绩,并有指导老师的签名,否则报告无效。
10. 希望每个同学认真完成好实验报告,这是培养和锻炼综合和总结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打下一个基础,对以后参加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是大有益处的。

② 一道简单的电路分析基础,关于三极管,求等效电路图和讲解

三极管基极电流IB=(5伏-0.7伏)/10K=0.43毫安;因为β=100,所以集电极电流应该等于43毫安。

验算一下输出回路的状态:假设集电极电流43毫安的话则集电极电阻500欧姆上面的压降是43×0.5=21.5伏,发射极电阻200欧姆上面的压降是8.6伏,两者加起来接近30伏。输出回路电源电压是12伏,明显不能提供43毫安电流,所以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所以计算输出回路状态是:IC=IE=12伏/(200+500)欧姆=17.14毫安;U0=17.14毫安×0.2K=3.43伏;UCE=0伏。

③ 单电源精密双运放经过两次放大,模拟运算时提示错误

这个电路从图上看后级没供电。
还有就是运放电源最好加RC退藕电路,防止电路自激。

④ 利用叠加定理求图示电路的电压U.

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开路:

U1 = 6 * 1 / (1 + 5) = 1 V

电流源单独作用,电压源短路:

U2 = 1 * 6 * 5 / (1+5) = 5 V ;1Ω、5Ω 电阻并联,反比例分流。

合并:

U = U1 + U2 = 6 V

用戴维南定理验算:

Uab = 6 + 5 * 6 = 36 V

Rab = 5 Ω

U = 36 * 1 / (1 + 5) = 6 V

http://wenku..com/view/1a26938d8762caaedd33d4bc.html

⑤ 求大家帮忙看下这个4到20mA转0到5V的电路,图中三极管的作用是什么,-12V是否是错的,实在不明白

OP07组成的4-20mA输入/5V输出的I/V转换电路

图3电路是一种被推荐使用的较好线路,首先,对运放的供电采用了由封装的TL431组成的高精度稳压电路,这种TL431采用DIP8封装,耗散功率达到1W,更改供电电压只需更换分压电阻就可以轻易办到。其次,运算放大器选择使用的是高精度低失调的OP07,其参数指标大大优于普通廉价运放。最为关键的是在对零点信号的处理上,可以保证输入4mA的时候,运放ICC的输出电压等于零。

分析一下这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运放ICD的同相输入端电压由经过TIA31稳压后的负电源提供,它通过R15与R14的分压,取R14上的电压与R10 上在4mA时的电压一样,然后,经过运放的缓冲,从运放输出接有一只PNP型三极管用于扩展输出能力,实际这是一个典型的运算放大器稳压电源,其输出将跟随着运放同相端的电压,可以从接近零的电压起调。

R10就是4~20mA的I/V转换电阻,按照上述道理,由于运放的作用,这个电阻的最小取值可以很小,电阻越小越能减轻前方传感变送器的供电要求。 正是考虑到传感变送器属于一种远传信号的使用环境,为了防止引入干扰信号,加有输入滤波电容器C0和两只1N4148二极管对输入信号可能出现的危险电压进行保护。 例如:

取R10=25Ω,4mA时,其压降=0.1V,把ICD的同相端输入电压配置为负的0.1V,这样,输入信号的0.1V与这个I/V配置的负0.1V恰好互相抵消,ICC输出将是零电压。随着输入电流的增大,如果输入电流是5mA,I/V转换电压将是0.125V……如果输入电流是20mA,I/V取样电压就是500mV。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电压放大10倍得到5V满度输出,或者放大20倍得到10V满度输出。为了方便工程上的工作方便,减少同时手续,对R10、R15、R14、R01、R02等重要电阻,必须选择其精度0.1%的E96分度的金属膜电阻,其温度漂移参数最好能够不大于50ppm。

许多传感器变送器输入标注着4~20mA的输出指标,可是,在实际上,这些参数都是不够精确的,包括一些进口传感交送器,实际测试零点电流有误差高达 18%的,即标称的4mA变成了3.3mA或4.7mA,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零点调整。在零点调整的时候,需要注意,R10与R14原来是1:4的关系,是因为它们流过的电流恰好是4:l的关系。因此,如果需要调整零点电压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动R10与R14,而应该在零点调整时更改R15,在满度调整时更改 R01。 在工程上,人们往往会采取比较快捷的工程应用方法而不是理论推导来完成任务,因为在选择元器件时,就往往无法按照计算好的数值去购买,只能从标准化生产的品种里头去选择搭配,而且,在调试时,也不可能按照理论计算的数值去测量,尤其当计算结果带着超过4位小数以上时.对所使用的仪表就会要求很高,成为"鸡蛋里头挑骨头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电路的调试过程。 首先,必须把实际的传感交送器拿到手并且进行实际的测量,例如测量到的数据为:零点电流=4.25mA,满度电流=20.5mA。然后,根据最大输入电流的实际数值来求出最大输入电压:20.5mA时R10上的电压就是:20.5×25=512.5mV,其次求出零点电压:4.25×25= 106.25mV。

完成上面的简单计算后,接着,对电路的参数进行调整,零点的时候调整R15,满度的时候调整R01。按照说明提到过得,ICD的同相输入电压等于零点时 R10上的电压,可以求出:R15=(2500-106.25)/(106.25/100)=2.25KΩ。R01=[5000/(512.5- 106.25)-1]×1=11.3l等于(5000是满度输出电压,512.5是满度输入电压,106.25是零点输入电压,-1是因为同相放大器会自然+1,-1是因为R02=1KΩ)。 验算一下:

零点电流输入时,输入电压为:4.25×25=(2.5×100)/(225+100),结果:106.25=106.4,误差:0.0014。满度电流输入时的满度输出电压:(20.5×25-106.4)×(1 1.31/1+1)=4999.09,误差:0.00018。

上面的计算和对电阻的取值都省略了小数点后多于3位的数字,因为实用中已经不够现实了。就目前的数值而言,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满足许多较高精度测量的要求了。 提示:

1. 运算放大器OP-07本身在零电压输而输出不为零时,可以在其1PN8P上连接微调电位器进行静态零点调整,也可以在零点电流输入时一并处理。 2. 由ICA和ICB组成的高精度稳压电源,其输出电压应该大于主电路要求的满度输入电压至少3V以上,这时候,不能使用T902小功率封装的TL431来替换本电路DIP8封装的TL431。

3. 当需要本电路处理其他非4~20mA输入的信号时,可以去掉R10,这时候,利用OP-07的优良性能和供电电源的高精度,作为通用放大器来使用。也是非常理想的。

⑥ 这个蜂鸣器电路很简单,好久也没弄明白

你所说的情况并不限制与蜂鸣器的驱动,包括常用的继电器,指示灯等很多情况(布尔控制器件)都会遇到。
设计这种电路,首先是要考察驱动的对象,看其正常工作的额定电流和电压。根据电流和电压参数选择三极管的,一般要保证三极管的最大Ic要大于等于1.5倍驱动对象的额定电流,Vce要大于等于1.2倍驱动器件的额定电压,如果是感性负载(如继电器),还必须在负载上反向并联吸收二极管,以防止感生电压过高损坏三极管。
选择好三极管后,根据三极管手册给出的最小放大倍数和驱动器件的最大工作电流计算所需要的Ib,根据这个Ib查询三极管数据手册,看看是否在三极管的安全工作范围中,如果超出就必须要重新选择三极管,如果合用,则计算Rb。
三极管的Vbe基本上可以取一个定值0.7V,查询单片机手册在既定工作电压下IO端口的高电平输出电压,用此电压减去0.7V,再除以之前所得的Ib,得出所需的Rb,这个Rb可能不是标准电阻,取最接近的标准电阻,记住,只能取小值(以保证三极管能处于饱和状态),验算实际Ib是不是在三极管的安全范围之内。

⑦ 中考求指导!!!我是广州的。

如何高效地学习

一数理化:

1建立典型例题、错题的集合本。把较为典型的例题,做错的题记入一大本,以后复习的时候就读它即可。一位做家教的老师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做他做错的题,反复练习直至做正确,成绩大幅提升。

2记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白天将老师讲的粗略地记在稿纸上,晚自习在加以整理、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去伪存真,并将其记入笔记本。

3能独立推导全部公式。抓住一条主线,利用基本公式,将各量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要彻底理清头绪、理顺关系,要达到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程度。

4分析过程,用方程组思想解题。做物理题,先分析整个过程包含的细节、情景、子过程,在脑海中串联成一整幅图景,并想象整个过程,根据题意画出图像(运动图,受力图、)。再写出已知量(包括符号及其数值)与未知量(符号),通过各量间的联系(根据每一句话、每个子过程),能联系已知与未知的量的方程尽可能的都列写出来。最后研究方程组,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化到只含一个未知量的方程,就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所有问题都能会迎刃而解。

二语言学科(英汉):

1英语中常见的构词法、词根(前缀与后缀)、它会极大地扩大词汇量,使你的英语充满信心、兴趣。慢慢地,你会发现英语非常有规律,非常有趣,渐渐地爱上英语。

2语言点、语法要熟练掌握。弄明白英语与汉语的语法异同,比较中学习两者效果会更好。

3阅读文章,注意学习其中的词汇、表达,标点,同时特别注意英语中的构词法、句式、语法、时态,可以一脑多用,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产生感觉、兴趣,就会有说与写的冲动,欲望会产生动力。从此会慢慢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从朦胧到渐渐清晰,最后就会感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英语原来如此。

4多看看带英汉字幕的影视作品。你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尽可能地学习口语、对话(重复原话)、单词、语气,切身体味美式文化与生活。

5尝试表达—演说与写作。利用阅读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模仿其中的构词法、句式,即可轻松地“自言自语”,实现自我对话。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愉快地写作了,可以对所见所闻所想畅所欲言,如写校园景色、家乡的风光、父母、兄弟姐妹、你的成长经历、老师、同学等。

6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看电视时,你可以学晰演技、经典对话、摄影技术、大人物的形象,甚至可以自编个小场景。睡前,与别人对话时,走在大街上,校园里闲逛,广告牌上,只有留心观察、思考,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广义地学习。

三政史地:

1学会列提纲,整本书,甚至整个学科,能利用利用线索贯穿全部

2构建知识网络图,对着图说说大致知识点,不会了再查书。可以买本的速记小手册,随时揣在怀里。

3尝试记诵。读第一遍书,就尝试复述,读第二遍书,就尝试背诵,化整为零,分段记忆,记在几个关键连接点,记不住的地方找你同桌帮忙,再将其串联起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约背诵时间。

4平常做题,要模仿答案,特别是高考题,要抓得分点,学习其中的答题技巧、方法,就按此法练习答题技巧,绝对能考一个满意的分数。

方程组思想解题

许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包括数学中的应用题),那是他们还未对物理学进行深度思考总结,其实高中的物理题就是由基本公式参与构成的解方程组问题。只要掌握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步骤,再难的物理题都可以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上质的突破,不再对应用题惧怕,站在战略的角度即利用方程组思想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与必胜的信心,形成统一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实现战略战术的完美整合(重组与结合)。

方程组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方程组解决问题。当一个题目含较多量时,即涉及到的量(包括已知的与未知的)较多较复杂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此法特别适合学习有困难者,可以极其快速地实现成绩提升以及建立极强的自信心。

程组思想的精髓就是根据问题设未知数,有时为了能用更基本的公式或更一般的规律列方程组,甚至多设一些未知量,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思维或基础有困难的学生。

函数推导法解题的方法,很多学生很不习惯字母运算,不带入数字就会很难受,总觉得缺点什么,但要让学生理解那些被运算了的含有的信息很少,如同废物或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作为“终结者”的公式函数则有血有肉,其潜力、信息量巨大。

函数法解题的好处:一、减少不必要的运算,因为某些量可以消掉;,二、可以看所求量与各变量的关系,如正反比关系,不谁无关等;三、很方便的进行验算,如从单位上看或特殊值法(令某量为零);四、可以循环利用公式,可以直接带入如不同组合的值求结果,不必“从头再来、前功尽弃”;五、可方便的有增减性、拐点、极值(点)、渐近线等画出函数曲线,进而分析函数、甚至预言“未来或未知部分”。

如抓住不变量和相等量,电学中,不变量是电阻,并联电压相等,串联电流相等;往返运动路程不变;由此可选择相应的公式以简化计算。如抓住不变量和相等量,电学中,不变量是电阻,并联电压相等,串联电流相等;往返运动路程不变;由此可选择相应的公式以简化计算。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总共涉及五个量,三个变量,分别是、、,两个常量与,所有公式只涉及四个量,三个已知量与一个待求量,读题时只要罗列出所有的物理量量,再合理选择公式,就能进入势如破竹、一览无余的境界。点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总共涉及五个量,分别是、、、、,分为两类,变量是、、,不变量是、,一般设未知数、、,因为与可以方便地由、、三者表达出来,即和。

怎样设什么未知数呢?

读题目时,先明确已知的与未知的物理量,并用相应字母与数值准确无误地、完全地罗列、记录下来。要把整个题目所有的物理量都看作一个统一整体,极像是快刀斩乱麻。要从每一句话、每个数据中找到可能对应的一个方程,通常几个未知量对应几个方程,写多了可能有等价式或其中一些可从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余;写少了一般又解不出来。这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思维,最原始最繁杂的解法多数时候又是最简单最聪明的解法,类似大智若愚、笨方法又是最简洁、最巧妙、最高效的解法。

怎样列方程组呢?

首先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审题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审题的过程就是认真读题,分析题意,收集题目信息的过程。通过审题,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弄清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建立一幅关于所求问题的比较清晰的物理图景,初步构成解题的思维框架。审题就是要对物理过程大致搞清楚,并大概勾画出物理图景。

读至大致读懂题目大意的时候,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的图。数学上,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精确的几何关系。物理上,根据题意画出图像,如运动位置图,受力分析图、速度、位移的、图像等等。画图能够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准确地掌握物理过程。电学中,一定要画出电路图。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其次分解过程为若干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分析整个过程所包含的细节、情景、子过程,在脑海中串联成一整幅图景,并想象整个过程,再写出已知量(包括符号及其数值)与未知量(符号),通过各量间的联系(根据每一句话、每个子过程),能联系已知与未知的量的方程尽可能的都列写出来。

最后检查有没有没有利用的数据,或含有隐含条件、极值的句子,如刚好要脱离某个平面即物体与平面之间无弹力,上抛运动的最高点的速度为零,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物体恰好通过最高点意思是物体与绳或杆或轨道无作用力或最小的速度,恰好不相撞上时相遇且速度相等,将要离开时速度、位移相等且无弹力作用,为等等,写多了可能有等价式或其中一些可从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余;写少了一般又解不出来。通常是几个未知量对应几个方程。

怎样解方程组呢?

就是联立所有方程,先找准一个待求的量,再通过加减乘除逐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削减、减少未知数,最后简化到剩下只含该待求变量的一个方程,即可找到解方程组的突破口,其他未知量也就会如兵败如山倒,就像一个天大的谜团突然真相大白,一宗极其复杂的案件突然水落石出。即先各个击破,再步步为营,最后一气呵成。其方法简单在于不需要用特殊、复杂的规律以及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理清各种关系,只要先设出未知数,再根据数据或是能列方程的语句只要利用基本公式列方程组,最后联立方程解出即可。

最后总结概括解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读题,写出所有涉及到的量,未知的用字母表示,已知的写出数值及其对应代号。第二步,分析过程,用方程组思想解题。做理科题,先分析整个过程包含的细节、情景、子过程,在脑海中串联成一整幅图景,并想象整个过程,根据题意画出图像(运动图,受力图、)。第三步,写出已知量(包括符号及其数值)与未知量(符号),尽其所能,根据每一句话、每个子过程,能联系已知与未知的量的尽可能多的用方程或等式都罗列写出来。第四步,研究方程组,采用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策略,化简到只含一个未知量的方程,就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所有问题都能会迎刃而解。


⑧ 为什么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时候,有一些电路图上只有两个节点却列出了1个kcl方程,而有些电路明明有四个节

几个未知数就需要几个方程,如果未知数只有1个那就只需1个方程即可,多列了是属于浪费,不过可用于验算

⑨ 戴维宁和诺顿等效电路

微变等效电阻是二极管正向导通一个直流电流的前提下,叠加交流小信号时的交流等效电阻。
Rd = △Ud / △Id
本题的交流信号是叠加在 8.6mA 的基线上,10V电压源与 1KΩ电阻是提供直流工作点的电源,不是计算微变等效电阻的交流信号源。
而你应用若顿定理验算时,错把直流电源作为微变等效电路的交流信号源!

⑩ 电工物理的看看会不详解哦

电路图改画一下:你图中的电流方向好像画错了。

经过R4的支路电流I2=E2/R4=24V/5Ω=4.8安培

经过R1的支路电流I1:

R2和R3并联后电阻=R2*R3/(R2+R3)=10/7Ω,再与R1串联,上面一条支路的总电阻=17/7Ω

上面一条支路的经过电阻的电压降=E2-E1=24-12=12V

所以I1=12÷17/7=84/17安培

经过R3的电流:

12V的电压分摊给R2和R3两端的电压是:12÷17/7×10/7=120/17V

R2和R3并联,所以I3=120/17÷5=24/17安培

阅读全文

与电路图验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门峡二手家具市场 浏览:3
手机送去售后维修 浏览:160
苹果手机维修的时候如何保密 浏览:70
维也纳定制家具 浏览:300
劣质的防水材料怎么做的 浏览:150
中国家电研究院有多少员工 浏览:321
广东省广州市多少家电风扇厂 浏览:289
国家电网朔州供电公司怎么样 浏览:315
洗网水电路板 浏览:262
旧电脑翻新机怎么辨别 浏览:834
旧房翻新改装怎么收费 浏览:288
怡城北居二期防水做的怎么样 浏览:544
广东防水材料怎么用 浏览:928
智能家居vr体验 浏览:997
好特热水循环泵维修电话 浏览:605
防水的衣服沾油怎么洗 浏览:193
金灶电磁炉维修点查询 浏览:983
苹果七哪些地方维修啊 浏览:598
家庭电话故障维修 浏览:133
冰箱质量问题换机后保修期怎么算 浏览:811